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好 同学 同享——夏日漫步杏林,领略中医宝库 [复制链接]

11#

三、中医治疗方法之不完全归纳(四)治未病。


这里我又不专业了。治未病的方法就应该包括内治、外治或针灸。只是因为治未病是一个新兴的治疗理念,所以拿出来单独叙述。


治未病这个名儿还是拜那个被从课文里剔除的扁鹊所赐。扁鹊对魏文王说,他的确为大家治愈了很多病,但二哥能在人小病时就把病治了,大哥则是在人还“未病”的时候就把它解决了,他说他是三兄弟中水平最低的。天晓得!扁鹊也许是自谦呢!难道他就不会治小病,治未病吗?现在很多医生都开始以“治未病”为专业方向了呢!那今天这些“治未病”的医生都是高手了?

** 扁鹊,中国古代五大名医(春秋战国 扁鹊秦越人、东汉 华佗、明 李时珍、唐 孙思邈、三国 皇甫谧)之首。各科都擅长,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真真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科医生。扁鹊开启了中医学切脉诊病的先河。秦太医李醯医术不如扁鹊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不过,这个几千年来被认定的名医No.1,只用短短的十来年,就被几个编语文教材的编辑给轰下神坛。


“治未病”是在“未病”阶段就把“病”治好了,不严重,不紧迫,用的针石汤药也应该简单,所以少有见诸于记录,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值得记录的复杂学问。“未病”可以理解为“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隐藏阶段,就像扁鹊第一次见齐桓公就发现了齐桓公有“病”。 “治未病”可以理解为提前“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微杜渐,增进健康,幸福家庭,的确是善莫大焉。但要说起难度,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在诊室接诊的中医,他们在救、死、扶、伤、呢!救死扶伤的医生们肯定也能“治未病”,“治未病”的医生倒不一定吃得消坐在诊室接诊!当然扁鹊的大哥肯定能,我真心相信!


不过,治未病这个概念却在当代被发扬光大。十年前中医生常常在自己的简介里说擅长治疗亚健康,现在则写能“治未病”了。规模大的中医院也有了“治未病研究所”,“治未病中心”,就差“治未病科”了。*中医院的**医生就是以此为专长,评上了第N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可谓是矮子里拔长子。


说到这里,我还没有搞清楚治未病是怎么个高大上治未病的,我们都是有病了才去找医生的。要不,治未病中心的医生多到基层来,给群众讲讲怎样防患于未然,增进健康,造福百姓——额,这样的健康知识不是常有听到的吗?这就叫“治未病”啊?也不见得高大上嘛!

TOP
12#

三、中医治疗方法之不完全归纳(五)古代中医的心理治疗。


在古代中医典籍和现代发表的文章中,古代中医的心理治疗案例较少。比之浩若繁星的用药医案记录,实在不成比例。但都巧妙至极,令人拍案叫绝。


清代有一巡按,终日精神抑郁,闷闷不乐,几经治疗,却日渐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煞有介事地说:“大人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会好。”巡按听了捧腹大笑,以后每次想起这个梗,就要发笑一番,久而久之,抑郁之症竟好了。


明代医家俞用古用羞耻疗法治疗过一个女子奇症。该女子因伸腰打哈欠,双手向上伸直后就再也放不下。俞用古假说要灸丹田,燃灸后伸手欲其解裙,女子大惊,双手瞬间放下自护,病即愈。


但中医对情绪致病和如何治疗情绪导致的病症还是有系统的认识的。中医认为,除了风寒暑湿等外界因素会致人生病外,人的七情六志也会使人生病。我们听得最多的是,怒伤肝,另外还有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喜伤心。中医的“心”除了包括心脏,还包括大脑和精神系统。范进中举以后变成疯癫了,就是因为高兴过头才疯掉了。他的屠夫老丈人给了他一巴掌使他清醒了过来,应该属于“非药物的心理治疗”了。但中医治疗情绪致病,主要是用药治疗,是属于内治了。

(范进中举后反而“失心疯”,最后被屠夫老丈人一巴掌打醒了。)


至于现代中医的心理治疗,在非药物治疗方面被现代心理治疗抢了生意——它本来就不见得是强项,在药物治疗方面则是守成无突破,这样也会流失病人。

TOP
13#

三、中医治疗方法之不完全归纳(六)中医养生


养生属于保健,是增进健康,不是治疗疾病。中医养生应该是“治未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是为了达成健康生活的目的,所以,这里就给它插个队吧——排在最后好了。


中医养生有着鲜明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特点。比如,生活起居与大自然四季相适应。有“秋冬养阴,春夏养阳”。有“春早睡早起,夏晚睡早起(中午小睡),秋早睡早起,冬早睡晚起”。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均衡营养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中医的养生保健和大自然息息相关。我把它叫做“地人合一”。首先是讲究阴阳。大自然的所有事物的属性都可以归入阴或阳,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样归入阴或阳。中医治疗和保健都讲究一个阴阳平衡。其次的五行学说也贯彻到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以及医者的治疗活动中。比如,大自然的事物可归为金木水火土五行,而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也对应五行的火木土金水。在饮食起居上就要符合五行相应的原则。比如,肾五行属金,色黑,多食黑色食物(芝麻、黑豆)有益于补肾。(在治疗上也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


到此,中医的治疗体系包括药物针灸等的内外治疗-心理治疗-生活养生,已经具备当今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了,要知道这个模式是在最近几十年才确立的全面医学模式。
TOP
14#

三、中医治疗方法之不完全归纳(七)中医养生武术与气功1

越来越离谱了有木有?中医明明是不包括气功和武术的。我问过一个安徽中医学院的学生,他说他们教材里没有气功保健养生的。但气功和中医有着很多重复交叉的关系,而武术又和气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这里就来说一气,陪大家消消夏。


气功的阴阳气血就来自于中医理论,《黄帝内经》里已经有很多关于阴阳气血的论述,它也中国的人体“生理学”,也是中医的理论基础。比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真气存外,邪不可干”,虽然各种功法出现还要更晚,但这些论述成为气功的理论来源之一。


和针灸一样,大部分气功的“生理基础”也是经络和穴位,例如具有浓重道教色彩的打通任督二脉的“小周天”功法。督脉在后背,从头顶到尾闾,为阳脉;任脉在胸腹,从头面部到会阴。筑基后开始运气从任脉(会阴处)接通督脉的时候,会感到发胀难受和跳动,最后通过。然后向上走督脉的时候,命门穴(后腰),夹脊(后背),玉枕(后脑)都会遇到“阻力”。我这说的可是直接经验,不是间接信息。当代有打通大小周天功法为核心的功法,**运气法。但少有人练,而且我想也少有人练成,因为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去闭关修炼。也容易“走火入魔”。

(“打通任督二脉”也成为现在其他行业工作的一个常用词。)


武术练家里有使判官笔和铁扇子的,就是用来点穴的,当然也用来“打架”,毕竟能点准穴位的时候是少数时候有木有?


既然针灸是科学的,有实实在在疗效的,那么可以说其理论基础也是科学的,因果相依嘛,只是没有被现代科学所证明而已。那么气功的基础也是经络穴位,所以它应该也是可信的,科学的。只是有人拿着这个骗钱,出名,这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样的事现在也不只是功夫领域有,对吧?


气功的另一种形式叫导引,“熊经鸟申”(《庄子》),是体操类,后世华佗的《五禽戏》即属于此类。马王堆出土帛画就画有导引类功法。导引功法通常和呼吸相配合锻炼。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相当于以前的气功协会)经过招标、改造(利于操练和表演比赛),通过各级体育局进行推广,其中就有易经筋,五禽戏,八段锦,六字诀,大舞,马王堆导引术,太极养生杖等,其中六字诀同时具有导引和经络气血的要领要求。但健身气功诸功法少见道教色彩的功法,可能因为那个太玄乎了吧,也容易“走火入魔”。


苏东坡大家都知道,一生坎坷,但他心态好,医药养生都通,他就是一个易经筋的忠实拥趸,“脸常抚,耳常鼓,发常梳,齿常扣……”(见苏轼文。)


中国气功还有一类是类似于佛家的打坐(佛家人的基本功之一),讲究入静,达到通明透彻,开启智慧(智慧一词即来自于佛教),大彻大悟,如释迦摩尼、耶稣、默罕默德一样,不过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好像是不练入静修炼的。前段时间西方科学家发布研究报告,发现印度教修炼“冥想者”的脑电波优于不练的人——那是当然了,他们就是为这才在练的。


发内气至外,用来治病疗伤,武术和气功练家是有这么一说,这么一做的,金庸的小说也不是凭空艺术创造。至于有多神奇,即不好说了。也许是现在退化了呢!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05 18:14:33
TOP
15#

三、中医治疗方法之不完全归纳(七)中医养生武术与气功2


气功主要是用来养生保健的,而武术来源于搏击,后来才是健身。武术首先是战争的产物,经过高手的整理总结就成为了一门技艺和学问。有些人也成为了专门的练家,他们不再单纯是武士,也成为以此为特长的侠者。例如汉武帝老爸汉景帝时,七王之乱被李广、韩安国们打败后,首犯吴王逃到江南越国(当时还未被汉朝收服统一),被剑客刺杀。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仗剑走天涯”的侠客存在,成为英雄的符号。


练武必定要练气功,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拳的水平日益退化,原因之一是练家不再练或不重视练内功(站桩功)。因为技击发力的时候是需要那种“功夫”的。最近众多太极拳“名家”和其他拳种“名家”败于散打运动员,真是丢中国武术的脸,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包括不“练功”。武术在退化,是不争的事实。这退化,我觉得国家的各级武术比赛要负一定的责任,因为比赛需要好看,不需要实用。比如,比赛动作要舒展,要有造型,这样才美观。久之,武术演化成了“舞术”。但拳经里说,用拳没到用尽就要想着收拳,不能舒展,即用拳不能用到“老”。


武术退化原因之二是练家练习专注度不够了,不是以练拳为职业了,没有整天练拳了。孙氏太极拳的一个传人孙**女士(还在世)说,他父亲那时除了吃饭睡觉和会客,都在练拳(含辅导徒弟们)。现在能练到这个程度的人还有几个?孙**女士可能也做不到。可能大家都听到过一个说法,一个招式练到绝致,就成了绝招,就是指反复练习的重要性。最近手机上看到过日本末代剑客的剑术,一是剑削铜钱,一个是在0.x秒内拔刀出鞘和0.x秒内刀剑入鞘,这就是绝招。可惜日本很多门派的剑术和空手道门派,都到了末代——只能眼看最后一个老头逝去。这点好像还不如我国。(日本人自称为剑,其实是刀,因为它是单刃的。)


太极拳曾经是神一般的存在。相关的轶事多见诸文献。(还有八卦掌和形意拳,合称三大内家拳,它们的成就(从轶事看)要超过其他拳种。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内家拳,特别注重练内功。)但现在的太极拳如果实战,估计不是其他拳种的对手,尽管其他拳种也不见得很厉害。衰落的源头在于杨露禅的孙子,把杨氏太极拳改编成了舒缓的“体操”,失去了技击的优势。尽管其拳经里有某个动作的技击用法,但如此之慢,焉能技击?要知道,武术某种程度上是“快手打慢手”。目前只有陈式太极拳还有一点速度和突然的发力。所以大多数人为健身都练杨氏,少数为防身又健身在练陈氏。其他练武氏、吴氏、孙氏等则是身边刚好有资源的。


杨露禅
(1799年—1872年),杨氏太极拳创始人,其他好几门派的太极拳都脱胎于它。


如果你要说太极拳有巧劲、听劲、圆弧飞劲,这个我等不懂,所以不说。但现在哪个太极拳练家在实战时,能使出这些个劲?



TOP
16#

五、万物皆入药——绿豆、红豆、黄豆、黑豆、野毛豆、白扁豆、刀豆、蚕豆的药用价值


对于中医来讲,万物皆可入药。中药几乎是无所不包,矿物(磁石,云母),动物(鹿茸、麝香、穿山甲,牡蛎),与真菌有关的中药(茯苓,天麻,灵芝,冬虫夏草)。植物则占绝大多数,根(桑白皮,桑树根的皮),茎(桑枝,桑树树枝),叶(桑叶,首霜后采摘),花,果(桑葚,即桑果)种子都有入药,或整株入药(蒲公英,根、茎(它只有一根花茎)、叶、花,窜花后整株采掘),所以中药通常也叫“中草药”。


其他没有入药的植物,在药书中通常也有对它药用价值的记录,但可能是因为药用价值不突出,所以没有成为常规中药进入药房。如,泥胡菜,叶子外形和药效和蒲公英都相似,学生常把它当蒲公英采来。但它没有进入药房。

(蒲公英裂叶。泥胡菜的图片怎么也传不上来,它的裂叶和蒲公英很相似。)


我们吃的食物也是这样。例如小麦,味甘性凉,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之效。治脏躁,烦热,消揭,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稻米,性甘味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益精强志、和五脏、通血脉、聪耳明目、止烦、止渴、止泻之效。小麦蛋白质含量更高,营养成分可能也更广,所以小麦更“养人”。当然最养人的是小米。稻米是炒谷芽入药房,而小麦有淮小麦(静心宁神),浮小麦(止汗),炒(大麦)麦芽(消食和回奶)。其他的粮食也都有其价值,但可能限于药效多少,没有都入药。


稻、黍、稷、麦、菽“五谷”中,菽是指豆类,古代的确把它归于粮食类的,以前被日本掳去做苦工的(《军舰岛》),常有“每天只能吃一点黑豆”这句话。既然列为五谷之一,豆类的确有它良好的药用价值或保健作用。绿豆,夏天消火良品;红豆,除湿利尿佳品,也用于关节炎治疗(关节炎乃风寒湿痹之症);白扁豆,除湿止痢开胃;黑豆,养阴补气、滋补明目、祛风防热、活血解毒,黑豆衣治盗汗(入睡后出汗);野豆也治盗汗;刀豆、蚕豆也有它们的药用价值。以上豆类,有的在药房有,有的则不进药房,但不妨碍人们用它治疗(小病)和保健。

这些食物即使不进药房,不成为“中药”,但都有治疗作用,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中医文化。中药的事情上,有句话叫“药食同源”,我的理解是,药物是从食物里来的,人们吃着吃着发现这种食物是可以治病的——这在世界上应该是绝无仅有的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发布过一份“亦食亦药”的目录,但我看了发现少列进去很多呢。

TOP
17#

六、傻傻分不清——橘子柑子橙子柚子柠檬胡柚香橼佛手金橘枳代代果入药记


这些都是芸香科植物的果实,之间的关系很难分清的。新品种也很多,例如桔柚,丑橘等。所以五十年以后还要难分。但它们有个共同点,就是大多可入药。橘子的橘皮(陈皮)、白筋(橘络)、种子(橘核)都入药,广陈皮是广东“茶枝柑”果实的皮,我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它是柑还是橘;香橼和香橼皮入药,我们这里有一种植物和香橼很类似,就是香泡,香橼就是差不多的一种植物;金橘也是一味良药,但药房里没有;代代橘产于南方,枳则是产于北方,都是良药(晏子使楚的时候说,橘生南方为橘,生北方为枳,其实是一个误解,当然以此作为外交辞令还是很出色的);佛手外形较为特殊,但它的确是芸香科植物,药效和其他几种是类似的。

(广陈皮,广东新会产。这是自用的陈皮,药店的则切丝。理气消食化痰的功效远超其他地域产的陈皮。“越陈越好”。过去名医给大户人家开方,必用“广陈皮”或“新会皮”,因为它珍贵。在广东地区,沿街玻璃瓶里五年陈五年陈的陈皮是作为宝贝卖的,家藏则是陶罐。几乎家家户户每年秋天都要买入陈皮,犹如我们这里储存干菜。(每年晒几次,防发霉,其他中药也一样。过去中药是没有有效期的,近来有了。)


它们都是芸香科,的确都有理气的功效,但肯定也有区别(中药当中完全能互相代替的是没有的)。理气这个词,很抽象,但我们可以感受一下它们能治疗的病症,有咳嗽,腹胀,泛酸,胁下胀痛,月经不调含痛经——气阻滞了,气壅塞了,用药把气理通。中药“调理”的“理”字,离不开“理气”一词。

TOP
18#

七、消暑佳品——荷叶

2019年西湖莲蓬、荷叶已经正式开卖了。主要的临时售卖点在断桥荷区边,大家不要跑偏了哦!周一至周五早上8点左右开始售卖,售罄即止。下雨天除外,一直卖到八月底荷花花期结束。莲蓬大的10元4个,小的10元6个,荷叶2元3张。(便宜吧?)不过西湖边常见拿着弯钩铁丝“偷采”荷叶的人,可见杭州人对荷叶的宝贝了。

荷花身上的荷叶梗、莲子、莲子心、藕间的节、藕节上的须,还有荷叶都可入药,可以说全身都是宝。

荷叶和莲子、莲子心一样,都是药食两用的中药(食物)。荷叶根据不同的治疗保健目的,分鲜用、干用和炭用。

鲜荷叶是夏日消暑的佳品。有清热解暑利湿,健脾开胃,升发清阳等功效,常用于暑湿泄泻,暑热不思饮食,眩晕(轻度中暑吧)等。制作成荷叶粥荷叶饭荷叶茶,粉蒸肉蒸排骨等等,都是方便有效的药膳药茶。

干荷叶的药用价值更广,这里不详述。最常见的是通便减肥,而且药效缓和副作用小;还有降血脂的作用。(这两个作用是不是交叉的?)等其他作用。

附带说说荷叶减肥,长服疗效确切,但有寒凉伤脾下泄的副作用。是药三分副作用,人参也一样会杀人(人参杀人,大黄救命)。夏天常用的金银花、野菊花也存在类似副作用。所以中药一般组方服用,或两药配对、三药共用等使用。家用要多学习钻研,或及时请教中医。

end
TOP
19#

八、关于小学生中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设想和思考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宝贵遗产,不说要发扬光大吧,至少也应好好地传承下去。中医药教育当然从娃娃抓起。我觉得,小学生的中医药教育,不是教他们“学中医”,而是让他们感受中医。感受,除了去看,去听,最好是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不是在课堂里学,而是在社会里学。前面就有一个老师说,中医药学习最适宜于搞课外活动,是有道理的。
认中药

晒无花果

剥橘络

不管怎么说,动起来就会有效果。希望不要老是像现在这样,只发了课本,没有人去上课。

end
认中药.jpg (, 下载次数:0)

(2019/8/6 19:27:47 上传)

认中药.jpg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06 19:27:47
TOP
20#

中医院中,也没有设立气功科和武术科的,中医应该是指用辅助手段,包括外用,包括内服,来达到去除病痛的目的。而气功和武术是通过自身的运动来治疗疾病。应该要区别对待
wubin98146 发表于 2019/8/8 22:14:01

惭愧得很,我发的这
些是做不了教材的,只是想到了就来*说一气不过以前80年代有医院是开气功科的,现在则是作为病友健康拓展活动在开展,最多的是八段锦。


那个安徽中医学院的学生告诉我,他们的老师们中午不午睡,但在办公室静坐——双手互扣成鸳鸯扣(阴阳扣),放在丹田前坐着。
最后编辑四季桂 最后编辑于 2019-08-09 10:45:2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