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2012-2013第一学期三、六年级课堂教学记录、反思篇 [复制链接]

11#

以下是引用青青鹿山下在2012-9-4 10:12:00的发言:
我们要求手抄,时间都耗在写字上了

我们也从上学期才开始的。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2#


三年级的课我没上过,三年级的孩子我也没接触过。上课之前曾经去打听过,一、六班较活跃,课堂纪律要加强。二班的孩子教师子女多,思维活跃,但要注意“度”。三、四班较乖,很认真。五班活跃度适中,用其他老师的话是谈不上好谈不上坏。但我想啊,其实每班肯定都有个别比较管不住自己的孩子。走进课堂之前就觉得小孩子吗,可能会调皮些,不要太严厉,哄比凶要有用。


按教案设计,总的来说,每班都还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开学第一课。通过和孩子们互相了解了,孩子们对科学课还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对教师本身产生了信任;通过制定制度,知道科学课堂纪律;通过阅读教科书,了解学习任务和内容;小实验更一步激发兴趣。


4天下来,每班都上完了始业课,我也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1)给我的感觉是孩子们对科学的了解大部分是比较少的,推荐了课后借阅科普图书;(2)对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很有好奇心,但自制力稍差。针对这些问题,第一课我主要对孩子们的一些习惯进行了强调的,如仔细倾听,对没有仔细听的孩子进行了重复问题,然后问“大家你们知道吗”,大家都知道,因为刚刚又人已经回答了,让他自己意识到要倾听。又如,对个别突出皮的孩子采取了课上提醒,课后谈心,先是询问想上科学吗?(想)“可是我觉得你不想上,你一直在插话什么的。”孩子心里其实是有什么就想说,却没有注意到这其实会影响课堂纪律,通过对话让孩子自我反思。“那我们约定好,你如果要来上课的话,下次一定要举手回答,不能插话。”(好的)加问一句,“你能做到吗?”“那我们约好了,我相信你一次。”下次课前及课中都可以提醒这个孩别忘了我们的约定。(3)分配小组长时有个现象引起了我的重视,说明权利和义务后学生自选小组长时反而会互推,不愿当小组长。而只说明权利后,抢着当,再去说义务就来的很容易接触。针对这个情况,我在后面小实验环节就于预先说明观察的越多是越有能力的表现,孩子们就会来的更愿意观察。以后先鼓励后规矩的方法继续用。


总的来说,“哄”这些孩子,必要时可以严厉点,但不要发火,伤身伤神(自己)也伤人(孩子)。“耐心”我还得继续修炼,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6 22:19:36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3#


第1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2)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3)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看照片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丰富信息;实地观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科学课上的真正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


难点: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并对大树作简单的描述。



【教学准备】


在校园中确定数棵学生可以观察的大树。


为学生准备:一些学生用的观察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课前准备好有关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看一棵大树照片的活动


1、导入:出示一幅大树的照片,提出:“这是什么?你能看到什么?”


2、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大胆说出别人没有讲到、没有发现的地方,同时注意区分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和头脑中有关大树的信息。)


3、教师对该活动稍作恰当的肯定。


二、回忆、交流各自看到过的并记住的有关大树内容的活动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真的大树你们看到过吗?都看到过什么?


2、学生回忆、交流他们在过去所看到和所记住的有关真正大树的内容。(适当记录,后面对比用),教师相机板书。


(注意:(1)书中6幅提示图所提示的内容,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适时恰当地提出来;(2)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讲出在观察过程中所用到的感官。)


3、师:再去看看真的大树,能不能看到比上面看到的更多的内容?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三、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的活动


1、制订观察大树计划的活动


(1)师: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想观察什么?怎样才能观察到的更多的内容?(明确观察目的、内容、方法)


2)学生思考、交流应该怎样去观察大树。


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们会存在观察无序,只从局部观察,不从整体再到局部的层次观察;不知使用工具观察等问题。


(3)教师应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引导启发和补充,制订个人的观察计划。


预设:使学生知道观察要有序;要先整体再部分;要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还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观察和测量工具;分工合作。


4)观察中应该怎样记录


讲述观察要有序、有计划,并把观察得来的信息用日记、表格、图画、标本、拓印(教下方法)等方式收集资料记录在纸上。


5)到了学校里观察大树时,我们要注意什么?(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尽量不要从树上摘叶、摘花、刻划。)


2、按所制订的观察计划观察大树的活动(该项活动如课上无时间,可以安排到课下去做)


(1)学生按组别到事先选好的大树下。


(2)学生根据自己想好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观察大树。


(3)要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用简单的词语写在记录纸上。


3、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


(2)对照两张记录纸,讨论以前看到的内容和现在观察到内容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再去看会知道的更多?


4小结: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会比随意看到的内容要多,这才是观察。


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我们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将大树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一棵真实的大树,就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它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构成一个美妙的生命世界。


4、后续研究


在你家附近选择一棵大树,自己确定观察内容,进行观察。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4#

第一课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2、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5#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2-9-6 23:32:00的发言:
文佳在这里同时记录自己的两个年级的教学情况,给自己压力,化压力为动力!弄得我又有想法了,不过真是有些感慨,时间不够用呢!先给你加油!鼓掌!

时间其实也一直不够呢,只是想尽量多反思反思吧。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6#


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去经历探究活动,我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爱思考、认真探究、会记录的好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观察方法基本上处于看的阶段。在引导学生思考时,给予充分时间,当学生想不出时,多找找自己的理由,是不是自己的话语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再用一些简洁的话语引出学生的思路。如“我们的孩子真棒,想了很多看的方法,可是这只能算一个方法,除了看,我们还有别的方法吗?”最后在一点一点的引导下学生思维打开了,能想出其他的一些方法来。通过本课,学生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了自己观察的方法和步骤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好奇心很大。在第一天上课时,我发现学生虽然学到方法,但用的大多还是看,这时我只能应急地在一旁提示。在第二天班教学时,我在出去之前就再次提出了我们等会怎么去看,果然孩子们有的已经忘了。在观察中,也提醒孩子们充分应用感官去观察,效果果然好多了。关于放大镜问题,孩子都是好动的,有了放大镜的孩子喜欢到处看,所以在一开始就明确任务是观察一棵大树,出现类似问题我没有责备他们,而是对孩子说:“看来你观察好大树了,给我看看你的记录吧。”孩子马上回意识到,思路回到课上。


关于自主记录的习惯,学生观察之后基本能做到一一记录,这是我感到欣慰的,希望在今后能一直保持下去。汇报交流时,通过展示优秀学生记录,让学生互相学习,让学生想着自己想提高。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7#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2-9-9 12:54:00的发言:
文佳的记录不仅很全面啊,有计划、有教案、还有反思。能坚持这样记录,非常难得。加油!

谢谢海儿姐,我会多写的哦,呵呵。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8#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制度周密的观察计划。


3、具备观察事物的必要知识。


4、掌握一定的观察的方法。


5、做好观察的记录。


6、观察后的归纳与总结。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19#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出示从某老师那搜刮来的剪纸导入,学生被吸引住了。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工具及功能,根据以往经验,我事先去劳技室,拿来了本课上可能用到的锤子、螺丝刀、剪刀、镊子、卷尺、钳等工具,所谓“有工具有真相”,学生回答争先恐后需要一提是:预设的重要性,当学生在回答使用工具时,有学生提到铅笔、尺子等,这是教学之前我也有疑惑的,通过网络搜索,教师自己要心中有数,学生的回答我给予了肯定(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都可以看作是工具)接着让学生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让学生参与书本上的实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六年级只剩一个班由我带了,中午匆匆让实验员来拧、钉好钉子,却没注意到铁钉太死了,好在有学生想到了先用螺丝刀撬起来些,再用羊角锤拔起,我也给予了表扬,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最正确的,不一定要规定好必须做什么。最后通过完成三项任务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起来。总体来说气氛活跃,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吸取的教训是课前预实验。


(这篇反思,发的有些晚了,和下篇一起发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11 21:09:41编辑过]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20#


第二课 杠杆的科学.doc (, 下载次数:77)

 


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的思考主要有三点。一:我没有特意的去做PPT,而是在屏幕上一步步投影了书本内容,去除了花哨的手法,学生学习起来倒也来的顺风顺水。二:杠杆尺实验,如果什么都不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显然是很难的,通过简单的演示,让学生明了如何去实验。我们不要吝啬演示,一味追求主观能动性,而是应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情况下发挥自主性。三、教学完了之后,看到论坛里有老师在讨论研究杠杆的秘密实验中,用杠杆尺做实验,是杠杆平衡还是向用力端倾斜作为杠杆省力、费力的标准?我在也采用的是平衡为标准,学生根据记录表很容易得出力距长用力小,就省力。反之,力距短用力多,就费力。但确实也存在如果选择杠杆平衡作为唯一标准,那么这样调平衡的机会会比较少,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探究。看来以后在教学时还是应该多思考,尝试。  

曹文佳的2012/2013,我的个人帖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1950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439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