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

每月研修“科学阅读:助力科学学习”有感
听了滕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当今对于阅读,越来越重视,同时,也审视自己,发现阅读书籍不够,当然也无法专业性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书籍的阅读。在讲座过程中,我快速记下了滕老师推荐的几本书,打算接下来先把《数理化通俗演义》看完。
同时,滕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她是根据学生年龄不断加深难度的。比如中段学生进行“科学朗读者”的活动,高段进行“科学演说家”的活动,活动后,同时通过奖状的形式激励学生,当然,有阅读币兑换图书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听完讲座后,我特别佩服滕老师的耐心,只有老师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当然,滕老师对于阅读对于学生科学的学习,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学生的科学阅读方式分为求解式、比较式、质疑式、创新式这四种。同时,滕老师对于学生进行了深度的了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趋向求解式的科学阅读方式。
滕老师也指出,阅读不要给自己和学生压力,只要有了阅读的行为就行。阅读是要在身心愉悦的情形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分享 转发
TOP
2#

2024年的第一期研修,在卢老师的“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课堂中”开始,卢老师先从“概”“观”字的来源开始分析概念与观念的区别,本次研修中,收获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是从前人已经积淀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当中选择的,选择是围绕着科学课程的一些核心的概念。到他们的基本概念啊,那么这个过程需要前面需要不断的抽象化、结构化,变成一个个的课程核心概念,之后就需要不断的通过探究实践,不断的反思。
第二,核心概念是基于学科的,学科的视角指向的是科学这个学科的本质规律和思想方法,而课程观念是作为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学生对学科的深刻理解,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的对学科本质规律的概括性的认识,这个认识是在他的大脑当中的,平时是看不见的。
第三,核心概念除了概括性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叫统射性,什么叫统摄性呢?就是它可以把很多的内容包含进来啊,包含进来。这个核心概念具有它的高度概括,形成的是比较上位的,比较高位的共识,那么他的具体的学科知识呢,就具有统摄作用,就把很多东西都包含在内了,能够把离散的琐碎的学科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凝聚起来,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并赋予一定的意义。
第四,核心概念有迁移性。因为它地位重要,处于核心。比较关键有很多。知识联系起来。所以,那么它就能够广泛的迁移出去。当我们形成一个概括化的、广泛可以广泛迁移的核心概念之后。发这个概念也也让学生通过学习根植于自己的大脑当中,形成自己的想法,那么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增强了。
赭山小学 沈菲
TOP
3#

202402每月研修有感:听了最受学生欢迎的杜老师的讲座,杜老师谦虚地说自己的成功在于自己的认真加实干,但我觉得最重要的也是杜老师很聪明,能从代课一周让学生家长希望他当这个班的班主任,能从科学老师的评课被希望去教语文,从指导跳绳拿第一被请去当指导老师。杜老师能主持也能上课,是一个全能的科学老师,令人佩服!杜老师对于教学,提出了三性教学、问题性教学,兴趣性教学,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教学中,自己一定要弄明白整个单元的知识的纵向结构和横向联系,以及学业质量标准要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是学科组备课,要每个人都整个儿单元备,然后再一起备,原理依据是木桶原理,也就说学科组要认识一致,标准统一,而不是你认为是这样,他认为是那样,盲人摸象,各自为战,参差不齐。因为如若各自备课不交流的话,起点就不一样,起点不就不一样儿了。杜老师也说教学像华山论剑。要有心法,内功内力。那么再具体说这个转变观念,武功心法里边儿包括的就是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4#

202403每月研修有感:
      李老师以关于“溶解”两课为例(时隔22年),通过把这样两节课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它们有共同的逻辑起点。首先第一节课,它注重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22年后,更加侧重于基于探究的教学程序。他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基于知识的教学惯性占据主动,尽管采取的路径有些不同,但是教学中显现出相同的做法。课堂中学生什么时候动手,怎样动手都是可以在老师的控制范围之内,因为老师心中对“溶解”是什么心中非常清楚,所以为了把“溶解”更加清楚的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于是老师就会主动去控制学生的一些做法。
      习主席关于中共中央第三次全体学习时强调的关于科学教育的要求,李老师也进行了理解,并结合课标进行了阐释,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什么是科学精神,就是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好奇心是指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动力,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特人才的重要特质。想象力是一种认知能力,通过思维和想象来探索和表达各种可能性,也是人类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技术。探求欲是探究、探索未知的欲望,对新鲜事物探求的一种欲望。它就要发现、无畏、奋进等特征。当我们把这样一个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力和创新力的重要基础和具有发现、奋进等特征联系起来的时候,再去想一想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探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对这个话的体会反馈到我们科学教育,就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创造力的一种期待,需要激发保护。而不是急功近利、过度的灌输以至压制。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5#

20240322萧山区跨学科主题活动有感:
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坚定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方式。当然跨不是培养一种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各科知识技能的组合版,而是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那个人,所以能够创造美好未来的人就是要有素养,那我们的教学要要从素养的角度出发,去研究怎么样教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让他这个发展的更好。跨学科主题学习是素养转向的一个重要表征。在《做一个手电筒》活动中,李老师通过项目化的学习活动,结合成本的计算,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通过作品的效果呈现对比,能发现其中的奥妙,比如两个电池的手电筒亮一些等等。《在做一个指南针》的学习活动中,孙老师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合理设计。在实验中结合指南针校准水浮式指南针,通过问题追问,提升学生对指南针的设计思维。当然,指南针还在不断地改进中,这两节课都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但是“跨学科”味不浓,我在想如果要融入跨学习的方式,那可能就是“美化”作品,但是一节课是比较难实现。以上是个人不成熟的想法,还有待实践考证。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6#

20240415每月研修有感:
叶特关于课堂教学要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讲座中,他从活动设计、交流研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要考虑课堂主要活动的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注重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强调了很重要一点就是学生在主要活动过程中,他的探究记录单的设计,这个探究记录单既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记录单。也是学生主要活动以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的重要载体。那么在交流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他们的主要活动当中所记录的,所想到的,所思考的,或者说产生的问题都能够表达出来,如果只是叫了一两个组交流,那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叶特在讲座中指出课堂要从实践走向理解。即要让学生思维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去,所以课堂主要活动要让学生持久、深入,“持久”其实对孩子们来讲,不是在于研究时间的长,因为如果长时间的只是在浅表化徘徊,那这个时间就没多大价值了,要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真正深入的去思考,那其实记录单就显得很重要了,从叶特的两份实验记录单的对比,明显是第二份记录单具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有话可说。
赭山小学 沈菲
TOP
7#

20240515每月研修有感
听了徐老师《船的历史》这一课,徐老师在课堂前,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出课题,同时凸显了对家乡船的文化的自豪感。徐老师在教学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课前调查。通过在线调查问卷,系统给出了一个学情报告。发现现在大部分学生是比较注重课外阅读与积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外出旅行、坐船的经历也比较丰富。对一些船的历史发展、功能分类等等,他们并不欠缺。所以徐老师根据学情进行了教学设计,他弱化了船的历史演变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课前阅读,对自己收集的、上传的图片进行简单排序,梳理制作材料、载重量、动力等演变史,为后续的探究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此外,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徐老师选用了胡萝卜作为实验材料。不同的胡萝卜,浮沉的情况各不相同。徐老师刻意截取了半个胡萝卜。一头平一头尖,两人半根胡萝卜,做两艘小船模型。并且用简单的工具复刻了古人制造独木舟的过程。做好的小船又可以两两的进行阻力的测试,真是一举两得(估计徐老师选胡萝卜也挺累的,既要差不多大,又要对切开)。但是我在想,为什么不是一个胡萝卜调转船头呢?这样比较控制变量更加合理。徐老师的胡萝卜独木舟模型需要学生自己加工改进。因此由验证型转变为了探究型。然后再用自己加工的独木舟去进行阻力测试。有效的打通了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壁垒。使得活动更加具有思维含量。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8#

20240615每月研修有感:在沈晓英老师的讲座中,对于科学思维,沈老师认为问题一定是跟科学思维是能产生紧密的联系的,有品质的问题,一定会牵涉到要问什么,要怎么问,还有一个就是时间的节点,就是把这个问题放在哪一个环节里面出来比较合适。她举了一个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的实验,她提了这么一个前置式的问题,是在学生进行科学观察之前,进行了一个特别的提示,分别是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气泡产生的数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认真思考这种变化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沈老师把这两问定位是有品质的问题,是因为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它产生的这个现象很剧烈,但是它存留的时间是很短,恰恰是在这个短的过程里面,暴露出来的信息数据对后面的推导非常重要,所以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前置式的问题,其实就是让学生的观察有了动力,有了方向,更为后面的推导提供有证据的,这个有效的证据也是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帮助。
沈老师的关于导体与绝缘体的课例中,在导入环节,沈老师设计了一个情境,用弟弟想要叫姐姐们,哥哥们解决疑惑的这个任务情境,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被信任这种价值感。而是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营造一种师生平等这样的一种氛围。在材料方面,沈老师准备了“幸运小组”,就是他们的材料跟其他小组不一样,这样的一个设计是希望能够利用不同的材料产生的不同的事实,来制造一个跟先前的那个观点不一样的矛盾,那么就可以激发起孩子们深层次的探究。
萧山区赭山小学 沈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