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1学年共同体许水勇专帖(三年级) [复制链接]

91#

《地球的形状》教学反思:

1、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历史进程,老师要通过铺垫帮助学生代入古代人的视角。

2、进港的帆船、月食过程,用视频情境再现,为孩子增加直观感受。

3、模拟实验注意点:开船速度和平视;改进月食模拟实验,在一块黑色的板上画好两个满月的月相,把球形和方形物体的影子分别投射到两个月相上,增强模拟实验的真实性。

TOP
92#


TOP
93#


TOP
94#


TOP
95#

[quote]课大致是这样安排的:
1、先让学生带上自己养的蚕,交流自己的养蚕经验,教师和学生倾听并提出问题和建议。




不愿长大 发表于 2022/5/1 22:54:31 [url=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8233-14.aspx#5
小卫 发表于 2022/5/8 20:00:22

也是为了调节进度,有些人的蚕已经结茧,有些还没有。
TOP
96#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反思:

1、本课围绕蚕变了新模样的“变”,重点引导学生观察那些变了?哪些没变?帮助学生进行一一对应,猜测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剪刀剪开蚕茧,可以沿着顶部剪开一个小口,再把蚕蛹倒出来,如果纵向剪容易伤到蚕蛹。

3、引导学生保护好倒出来的蚕蛹,渗透生命教育。

TOP
97#

学校数学节,孩子们设计的钟面作品,非常精美,供大家一起学习欣赏。
TOP
98#


TOP
99#


TOP
100#


TOP
101#


TOP
102#

学校数学节项目化活动:做一个桥。

TOP
103#


TOP
104#


TOP
105#


TOP
106#


TOP
107#


TOP
108#


TOP
109#


TOP
110#


TOP
111#


TOP
112#

感叹孩子们的创意和动手能力。
TOP
113#

重温经典:《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TOP
114#

内容简介:《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是一部难得的小学科学课程教材教法理论专著,附有大量生动的实例,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它力求以正确的观点方法为指导,融汇古今教育学说、心理学学说、当代科学教育改革试验的成果,探讨并提供了一种可能适应任何类型的科学教科书以求得最佳科学教育效果的探究一研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对小学科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很有帮助。

TOP
115#

作者简介 :兰本达(Brenda Lansdown 1904——1990),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世界知名科学教育家。20世纪4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后在美国和加纳的小学进行实验推广工作。1977年起她曾多次访问中国,进行学术讲演和教学试验,特别是在19845月,已80高龄的兰本达教授与另几位美国教师合作,为我国小学自然教师系统介绍了探究一研讨教学法,并进行了现场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参加研讨会的教师们不仅在后来自己的教学中借鉴了所学的先进经验,而且成为了20世纪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火种

TOP
116#

原版“

在书的原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教师们简化这个过程,办法是:提出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要能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教学计划、适用于各种不同风格的教师和各种不同气质的孩子,又要能同新的课程设置、现有的直观教材、视听教材和各种新版的教科书联系起来。这本书提出的这种教学方法就是“探究-研讨”教学法。


感悟:兰本达提出“探究一研讨”教学法目的是让教师简化复杂的教学过程,让这种教学法有更大的适用面。这种教学法就只有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比起我们现在的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简单很多。可以理解,因为这是探究教学法的起步阶段。

TOP
117#

书中讲到:一个人可以无意识地玩,例如用铅笔在纸上心不在焉地乱画;也可以有意识地玩一些有选择的足以引导儿童学习科学的材料。思想产生于通过发现材料的相互作用,然后通过集体的交流和探讨变得更加清晰、丰富而由大家共同分享。

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将介绍给孩子们的材料的性质,观察孩子们在玩弄和有意识地支配这些材料时的发现,听取孩子们讲述他们发现的种种想法。我们将发现教师扮演类似助产士的角色,为孩子们的“学习科学”进行接生。

感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探究——研讨”教学法中材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书中例举了很多材料,这些材料能激发各种不同的孩子以及对性格和教学风格迥异的教师都有帮助。

TOP
118#


在“亲身经历是发现意义的中心环节”这一小节中谈到了“经历”。“经历”这个词对我们很熟悉,在教学目标中我们经常谈到要让学生经历怎样的探究过程。那么是不是经历就是有参与过,有动手做过,有得出结论呢?兰本达教授是这样阐述“经历”的:

我们认为,发现意义、领会意义的是经历、卷入、参与的结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义。然而,在没有经历、没有卷入的情况下也可以有并不领会意义的学习。有两个学习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说明这个论点。第一个例子:乔迪在幼儿园里学唱歌.另一个例子是贝丽尔观察金鱼的故事。

感悟:书中两个例子让我很好的理解什么是经历,乔迪学会了唱歌,是一种经历吗?如果他是理解了歌词,知道歌的意思,那他就是经历。但他却是背下来的,乔迪唱这首歌时却没有想到任何意义,他没有卷进来,这种就不算经历。而贝丽尔就真的是经历了,因为她在经历中有思考。这让我想起在课堂上学生热热闹闹做,然后做的最后也能得出结论,但学生是真的经历了还是假的经历,他们有没有真正理解活动的意义,他们有没有真正在思考还是只是记得所谓的结论?他们在遇到相似情境时有没有联想起我们在课堂上做的一切?因为我只是看到课堂上学生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去了解在探究过程中他们的内在想法。所以在课堂上我们真的有必要把他们的真实想法暴露出来,这也是促进学生去经历的方法。

TOP
119#

三下《做一张有关地球的主题海报》

最后编辑不愿长大 最后编辑于 2022-06-26 22:18:15
TOP
12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