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从提问看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研讨纪实 [复制链接]

1#

[转帖]“从提问看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研讨纪实

 

摘自:温州市小学科学研修共同体


链接:http://www.cnsyyx.com/blog/more.asp?name=wzxxkx&id=8659


【按: 有人说,课堂的实质是交往。这种交往,又往往以师生交流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教师提问(包括主问题和追问)是架构交流的桥梁。温州市小学科学研修班以姜毅和丁希雷老师执教的《动物的卵》为例,在陈素平老师的引领下,对课堂的提问、追问及师生互动等的视角,结合录像和全息记录,通过网谈的形式对两堂课进行对比分析,现在将此次网络研修的探讨整理发布,与你分享我们的对话。】


 


  “从提问看课堂交流的有效性”网络主题研讨纪实


整理:缈旭春、丁希雷、陈素平


时间:2008年6月29日晚


主题:以姜毅和丁希雷老师执教的《动物的卵》(同课异构)为例谈“从提问看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地点:“温州市小学科学加油站QQ群”


引领:海&焰 ( 陈素平老师)


主持:缪旭春 、丁希雷(执教者)、姜毅(执教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8 10:35:3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2#

现场研讨和分析之一


海&焰 20:53:31


各位:为了提高讨论的有效性,我提两点建议:请对照两个课堂全息记录,针对他们的提问、追问提出你的看法、想法,认同或者提出改进建议。


缪旭春 20:56:38


就刚才的问题,先请两位上课的老师谈谈你自己处理的得与失。


【研讨现场】——“如果把鸡蛋洗干净放在那,行吗?”


丁希雷 20:56:58


T:味道(气味)闻到了,他用他的鼻子闻到的。


S:手电筒照出,清楚的看到上面有很多小空。


T:他借用了手电筒。


S:用放大镜看壳的上面凹凸不平,而且还有点脏。


T:那如果老师把它洗干净放在那,行吗?


T:不能孵出小鸡。


这个环节,我追问“如果把鸡蛋洗干净放在那,行吗?”这个问题时,学生答非所问,结果被顺带过去了。


海&焰 20:59:48


请问希雷,这个问题在这里有何意图?合适吗?目标达到了吗?


谢超群 21:00:10


那是不是要问:用水来冲洗这个鸡蛋外壳,会怎么样?


林恒雷 21:00:24


对于这个问题,觉得老师处理得不是很恰当,孩子可能也没有意识到我们要观察的东西要“原生态”的。首先,这个问题不适合在这里提,所以,孩子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所以就答非所问了。


丁希雷 21:01:27


我觉得这个追问没必要,因为学生还不了解气孔的作用。


吴方 21:02:09


原来的目的是什么?


谢超群 21:02:40


但是如果这个问题不放在这里提,那好像找不到更合适的地方,就要故意拎出来了。


林恒雷 21:02:38


鸡蛋是否需要洗并不是了解气孔吧?


丁希雷 21:02:48


原来目的是想让学生知道洗过之后鸡蛋放在那里容易坏,了解气孔的作用。


谢超群 21:03:03


是不是有生活常识的意图?


林恒雷 21:03:03


可以从我们最早出示鸡蛋的时候提。


缪旭春 21:03:25


这个学生还真不容易理解,这里提问似乎没有建立在学生的前概念基础上。


吴方 21:03:51


我的理解是:如果这个问题有价值的话,价值应该体现在——我们观察鸡蛋时应该尽量保持鸡蛋的原始状态。


林恒雷 21:04:46


我们从了解鸡蛋的“原生态”,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关于鸡蛋的信息。


谢超群 21:06:13


恩,原生态才关乎生命.


吴方 21:06:26


今天看了一个关于买鸡蛋的电视节目,发现鸡蛋外壳上实际也是附着了许多的信息的,比如生蛋的鸡的健康状况。


丁希雷 21:06:28


我提问的目的不是说要保持鸡蛋的原生态,是鸡蛋的气孔上有层膜隔离细菌,洗掉的话细菌容易进去。但是放这提又不太合适。


缪旭春 21:06:32


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去提问。学生了解的或者一知半解的才能有深入探究的契机啊,这里似乎是老师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提的哦,呵呵


吴方 21:07:14


希雷这个问题是事先设计好的,还是零时加的?


丁希雷 21:07:24


临时加的。呵呵


海&焰 21:03:32


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后延伸,挺好的,插在这里不是很顺。这个环节是学生观察鸡蛋后的反馈,不是让学生了解气孔的作用。就师生研讨的逻辑而言,这里也似乎没有“旁枝错节”的必要!


郭诗文 21:07:50


告诉学生知识,有告诉他们生活常识十分有必要。


丁希雷 21:07:54


学生说有点脏吗,就追问了一下


林恒雷 21:08:19


但是,连我们老师也只能将这个问题的用意理解为原生态,小学生又如何能理解老师的这个用意呢?


【研讨后语】


     缈旭春:问题是交流的基础,我们在教学讨论环节时总会预设一些指向明确且思考空间较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基于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前概念考虑设计的,但当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出现了阻碍,不能如预设那么顺畅时,教师往往比较心急,这时教师很容易走向一个误区,便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不知不觉将孩子的思维领上自己的思路上来,从而能顺着预设的过程下来,但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任何问题不管是预设还是临时生成,我们都得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必须得基于学生的认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问题,可能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让思维重新找到出路。另外,课堂交流中有时候需要激发学生逆向思考问题,有助于开拓发展思维,但要视乎逻辑,在基于观察后的反馈交流可能更多的是需要正向思维的汇聚,需要顺流而下的思考交流,而非倒行逆施。


    陈素平:进行实质性的互动交流是科学课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交流中需要教师提出有助于实质性讨论的问题和追问,而非“任何教师认为有价值问题都往里面装”,尤其是基于教师的课堂问题与学生的认知、与教学的原意的逻辑存在架空的时候,很多时候就表现出“无效的生成”。


这里“如果把鸡蛋洗干净放在那,行吗?”该问题带来的课堂现场就是一个明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8 10:34:52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3#

 

现场研讨和分析之二


【研讨现场】“那你看这个鸡蛋,你准备从哪里开始观察?我想先从里面看,行吗”VS“接下来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鸡蛋的外表。”


郭诗文 21:08:43


T:那你看这个鸡蛋你准备从哪里开始观察?


S:先从外表开始看,再解剖掉看里面。


T:我想先从里面看,行吗?


S:不行!


T:为什么?


S:如果先从里面看,就不能仔细的观察它的外壳了。


T: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S:同意


丁希雷这里追问,非常好。


缪旭春 21:09:14


这里是方法的指导,指向很明确啊。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在观察前点拨一下。


吴方 21:10:20


姜毅在这个环节,是这样处理的:“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鸡蛋。接下来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鸡蛋的外表。现在开始。”


丁希雷 21:10:26


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的顺序,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


海&焰 21:10:35


这种欲擒故纵的提问方式。从理论上说,就是“帮助学生恢复工作记忆”。


林恒雷 21:10:33


两个的比较,我觉得丁的更有效。


吴方 21:11:29


如果姜毅改一下也许会不一样:科学家会怎样观察鸡蛋呢?


郭诗文 21:11:34


“接下来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观察鸡蛋的外表。”就观察外表吗?我想就是在观察前告诉学生观察方法。


徐薇霞 21:12:22


科学家是怎样观察鸡蛋外表的,我好像也不知道,呵呵


海&焰 21:13:02


科学家的观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吴旭丹 21:13:26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仔细观察,像科学家一样观察


林恒雷 21:13:44


但是,告诉学生观察方法的方式有很多,应该选择更适合、更让学生发展的方式吧?


丁希雷 21:14:43


不仅仅是让学生观察鸡蛋,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验的操作。


徐薇霞 21:14:45


恩,赞成,指导具体明确点。


吴方 21:14:58


如果像姜毅这样要求学生,就必须做好一个前提:让学生科学家是怎样观察的。不然科学家就成了一件没有实际价值的美丽外套了。应该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怎样观察的。


丁希雷 21:17:01


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是朴实点,贴近学生。


林恒雷 21:17:03


这种欲擒故纵的方法,1、学生喜欢,2、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3、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郭诗文 21:18:19


可是我们有时候也应该出示观察方法的提示。毕竟科学是严谨的。


【研讨后语】


     缈旭春:课堂交流不仅仅指生生之间,关键更在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否能起到对某一教学过程的有效指导作用。以上针对同一个教学过程不同方式的提问给了我们很好的见证。类似于“欲擒故纵”式提问,教师首先得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程度和交流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设,以便于在交流过程中寻找指导思考的契机,而不至于放任自流一发不可收拾。而“循循善诱”型提问,则需要教师充分摸清学生的底细,以及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避免过于稳扎稳打而使得交流过程显得太循规蹈矩。科学当然是严谨的,那是针对科学的过程与方法,而思维却是可以天马行空的。教师的提问犹如一根线索,让天马行空的思想有枝可依,而不至于漫无边际。故此,“因材施教”才是提高交流效率的关键手段。


    陈素平:导向“过程与方法”指导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如果是“新授”,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如果是“复习”,那么提问的关键就在于激起学生的“工作记忆”。就本教学片断的意图来看,属于“复习”范畴。因此,丁希雷“欲擒故纵”式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有效卷入了教师预设的思考之中,值得仿效。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4#

 

现场研讨和分析之三


【研讨现场】——如何使提问做到明确又简练


吴方 21:21:04


教师的提问除了明确,是否还要精炼。虽然我们很难做到。比如在姜毅的课中,


师:刚才我们猜测了鸡蛋里面有那么多的东西,那么等一下,我们看看同学们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看看哪组同学实验观察最认真,发现的最多?你觉得怎样打开才能保证我们实验成功?如何打开坏掉,我们不好观察,根据你平时打蛋的经验,怎样打开比较好?


实际上要学生关注的有:看谁发现的多,怎样打开比较好。


海&焰 21:22:01


肯定要精炼一些了。谁帮他改改?


丁希雷 21:23:19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个培养皿,大家可以把鸡蛋里面的东西打在这个培养皿里。里面的东西打出来后,剩下还有什么?——这样是不是会好点呢?


林恒雷 21:24:51


我就觉得我刚才提的这点,就是因为老师的话不够精炼而导致学生没有听清老师的话。


丁希雷 21:25:31


而且问题指向不明确,比较模糊


吴方 21:28:24


好像没有达到姜毅提问的目的。


郭诗文 21:29:04


你为什么不直接跟学生说:剩下的蛋壳怎么办?


缪旭春 21:29:21


我们可以打开看看鸡蛋里边的构造,怎样打开能够方便我们观察呢?


吴方 21:29:22


细心、小心、让被观察物体受到最小的影响。


丁希雷 21:30:24


因为学生会忽视蛋壳,即使是后面的观察也是,所以在这里提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缪旭春 21:30:48


将鸡蛋内部小心的倒入培养皿,剩下的蛋壳怎么办?


吴方 21:31:19


怎样打开更有利于我们观察呢?


我觉得不是为了方便,而是为了观察到更多容易被破坏的细节


缪旭春 21:32:22


其实有很多问题不需要这么复杂,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学生自己发现才叫主动探究的,我个人觉得。


林恒雷 21:33:00


试试:1、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个培养皿,请大家将鸡蛋里面流出的东西放在培养皿里。那么。鸡蛋里面的东西流出来了,还剩下什么?跟丁的相似


2、我们对鸡蛋里面的东西做了很多猜测,我们要进一步验证猜测,该怎么办?


怎么打开鸡蛋才能让我们观察到比较完整的鸡蛋内部呢?


李 21:33:23


你是怎样打开鸡蛋的?按你的方法打开鸡蛋观察到了什么?


吴方 21:34:01


“将鸡蛋内部小心的倒入培养皿,剩下的蛋壳怎么办?”这个问题很有价值的:引导关注实验残留物的处理,同时引导关注从内部观察蛋壳内部及其附着物。


缪旭春 21:34:25


大家可以讨论一下,以上修改的几种提问方式的有效性


林恒雷 21:34:53


将鸡蛋内部小心地倒入培养皿,剩下的蛋壳怎么办?——赞同


缪旭春 21:36:30


尽量不要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吴方 21:36:44


2、我们对鸡蛋里面的东西做了很多猜测,我们要进一步验证猜测,该怎么办?


怎么打开鸡蛋才能让我们观察到比较完整的鸡蛋内部呢?


感觉这个可行性较高,都是牵引学生思维参与的问题,明确的提出了要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范围。


吴旭丹 21:36:49


恩,同意.在观察方法的细节提示上,老师可以自己提出来。


谢超群 21:37:39


T:怎样打开更有利于我们观察鸡蛋内部呢?


T:将鸡蛋内部小心的倒入培养皿,剩下的蛋壳怎么办?


同意


丁希雷 21:38:37


我觉得旭春这个比较合适,简练,而且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过程要细心。


林恒雷 21:38:46


你是怎样打开鸡蛋的?按你的方法打开鸡蛋观察到了什么?


用这个问题先在学生原来的认知基础上讨论,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假设,然后,选择一种能够完整得到鸡蛋内部的敲打方法。但是这样好像太繁琐了。


【研讨后语】


     缈旭春:提问的指向性与学生思考交流的有效性是息息相关的,这事实上就是一个意图,得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一个问题的指向直接引领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而一个问题的指向明确与否往往跟教师的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关联,有时候甚至仅仅是一个词语都影响着整个问题的指向。这就不禁让我们想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细节处我们得反复斟酌,也可以尝试换位体验,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回应自己的提问,可能会有助于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问题的细节需要精心处理,但在精心处理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走入一种难以抉择的困境,例如怎样表达既要指向明确又要具备开放性?于是我们很快会作茧自缚,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比如过于注重提问的开放性而不经意组织一些复杂的语句来提问,最终导致学生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混淆了提问的指向性。这在我们的实践中时有发生,我觉得要走出这个困境关键在于要对提问的性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开放、主动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得学生去提出,教师只能坐那儿干等,有时候教师提出问题的效率会比领着孩子绕上一个大弯去引出一个问题来得高得多。简单明了,也应该是教师高效提问的一个关键点。


    陈素平:好一个“作茧自缚”。还得从指导任务谈起。该环节是指导学生打开鸡蛋的方法,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和鸡蛋壳内壁,并注意收集鸡蛋壳保持卫生。那么,首先要区分的是哪些任务需要提问激起,哪些任务只用做提示交代,哪些任务无需做提问也无需做提示。从这样的思路展开,我们会发现,有效的提问只在乎那些必须通过提问来解决的任务。第二是问题的开放度,开放度决定讨论的时间和内容。第三是提问的时机。纵观全课,该部分的交流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影响全课的节奏,显得很“婆妈”。基于以上分析,建议只提两个问题:1,你会怎样打开鸡蛋?(检索已有经验,并相机指导方法)2,鸡蛋壳放在另一只培养皿里,为什么?(指向对鸡蛋壳处理的两方面意图)其他均可以作为“温馨提示”告知学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8 10:38:30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5#

 

现场研讨和分析之四


【研讨现场】——引导观察后的学生汇报的问题设计


吴方 21:41:35


实验后的汇报环节,老师的话:


T1:刚才我们观察了鸡蛋的内部,那你们发现什么?它的里面除了你们起先猜测的以外还有什么?


T2:在实验的过程里面,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很认真,像科学家一样,提出很多问题,现在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要进行科学发现的汇报了,刚才动作最快的是这一组,请这组同学来汇报,其他组认真听,看看他们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缪旭春 21:43:07


这个提问的效果似乎还不错


海&焰 21:43:10


一个侧重于汇报内容的指向性;一个侧重于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姜毅 21:43:55


是的,很有对比性


吴方 21:44:14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侧重哪一点更有价值呢?还是没有可比性?


海&焰 21:44:35


你们发现什么?它的里面除了你们起先猜测的以外还有什么?——欣赏这样的提问。不过前提是要组织好学生准备汇报和倾听。


薛海珍 21:45:00


通过仔细观察之后,你们的发现和猜测都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姜毅 21:45:10


我认为应该看课堂当时的情况而定。


吴方21:45:12


也就是说把两者结合起来更好!


缪旭春 21:45:18


观察是在验证之前的猜测,而这时候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在验证完之后寻找发现新问题。


海&焰 21:46:25


如何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这个环节的引导很能说明问题的


谢超群 21:46:38


孩子有没有在把自己先前的猜测和后来的观察汇报结合起来?


郭诗文 21:47:32


似乎忘记了结合这一环节


丁希雷 21:48:18


那是不是在前面学生猜测的时候就板书 蛋黄和蛋清呢?


海&焰 21:48:38


可以


郭诗文 21:48:50


那要加“?”吗?


薛海珍 21:49:41


我觉得可以加,


丁希雷 21:50:15


恩。后面观察后把“?”去掉。


丁希雷 21:50:41


这样2个环节就可以连起来了 。


徐薇霞 21:50:44


然后在观察后把前后内部构造比较一下


丁希雷 21:51:01


后面学生汇报的时候也不会再说蛋黄和蛋清了


徐薇霞 21:51:15


丰富学生的认识,原来鸡蛋里有这么丰富的构造


郭诗文 21:51:27


我觉得像陈老师说的“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很重要,平时上课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


吴方 21:52:39


“如何提高学生的证据意识?”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把自己发现的信息完整客观的表达清楚吧?比如学生观察到蛋黄,关键不是蛋黄两字,而是怎样的……是我们事先预测的蛋黄


缪旭春 21:53:22


刚才我们观察了鸡蛋的内部,那你们发现什么?它的里面除了你们起先猜测的以外还有什么?请第一小组。


S:蛋黄的中部有点白白的,蛋黄旁边有丝,蛋壳里有个鼓鼓的东东,蛋清上有气泡,蛋清很黏,蛋清颜色外淡内浓,解剖后发现蛋黄沉在蛋清的底下。


T:他们组发现了很多东西,但是呢,老师现在请第一组讲一点最重要的东西。


S:蛋壳里有个鼓鼓的东西。


T:你觉得那是什么?


S:气室


T:其他组呢?每个小组只讲一点发现


S:我发现蛋黄里很多红的,好象血一样。


T:他们小组发现蛋黄里有红的,这可能他们的鸡蛋不一样,那有没有同学在鸡蛋里发现是白的呢?那白的是什么呢?


S:应该是胚


T:还有吗?你们组发现什么?


S:蛋黄上有层薄薄的皮。


T:你们有没有发现?那层皮叫做什么呢?


S:薄膜


T:又叫做蛋黄膜。还有吗?


S:蛋壳上也有一层皮


T:那皮是什么颜色的?


S:透明的,白色的。


T:你们组有没有发现蛋壳上的这层皮?


S:有


T:那层皮叫什么呢?猜一下,这个叫蛋黄膜,那个应该叫什么?


S:蛋壳膜


T:还有吗?我们已经发现四样东西。


S:我们发现蛋清上有些白白的东西。


T:那白白的东西在什么东西的边上?


S:在蛋黄的边上


T:有几条?


S:一条


S:不止一条。


T:你能不能描述一下它的样子?


S:有点白色的。


T:在蛋黄的两边,线一样,那叫做系带。


T:还有刚才同学们猜测的的蛋黄、蛋清。还有什么东西?


海&焰 21:55:47


这个问题指向对鸡蛋内部构造两方面的事实描述:有什麽和怎么样的


缪旭春 21:56:10


起先的方式从已开始就引导,而这种方式是在汇报中一点点的引导


郭诗文 21:57:12


同意循序渐进的引导


姜毅 21:57:17


一步一步很严谨,


缪旭春 21:57:20


这两种方式,大家觉得哪种会更有效一些?


薛海珍 21:57:25


学生的描述也特别精彩


吴方 21:57:40


对于细节的观察的表述,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孩子的观察能力有一个限度


丁希雷 21:58:15


因为学生对 鸡蛋内部的名称不了解,只有一步步引导,教师在引导的时候介绍各部分名称


缪旭春 21:59:03


也就是将有什么和怎么样融合在一起引导对么?


吴方 21:59:32


还能有其他的引导方式吗?


海&焰 21:59:41


这里能否用实物投影?让学生“口说有凭”。


(这里插入讨论了如何采用辅助手段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描述,有用图片、实物投影等。)


朱志光 22:03:17


教学中意识与观念的培养很重要(证据意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也需要艺术,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方向。因而我们的教学要注意图、实物、推测各部分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研讨后语】


缈旭春:在验证性的观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我们不怕学生没有“发现”,就怕学生不会“呈现”。很多教师认为“记录单”是实验过后交流的重要工具,这并不假,但在实验过后教师如何以提问来引导交流却在汇报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教师在指导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到学生呈现成果的方式与内容之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科学意识。例如“证据意识”的培养在中高段科学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得到关注,我们在引领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就应更多的指向对“实证资料”的寻找、发现与关注甚至是思考。


学生对现象的“描述”也同样影响着汇报交流的效果,这也就提示了我们在知道交流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描述能力。客观、完整、清晰的描述是科学描述的基本。所以,我们的指导要顺应而行。
   陈素平:我们已经认识到证据意识在交流中的作用,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前组织和关键问题设计很重要。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提问旨在促进学生对事实的描述、肯定,并适当给予恰当的科学词汇,丁希雷课在该课中的师生对话值得借鉴。但是在“循循善诱”的背后,我们依然要思考问题的有效性。紧锣密鼓的一问一答,不是最有效的办法。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6#

 

现场研讨和分析之五


【研讨现场】——关于卵的结构作用的讨论,两位老师的提问对比。


缪旭春 22:05:25


关于卵的结构作用的讨论,两位老师的提问对比。


T1:我们刚才发现那么多,鸡蛋内部的结构。老师请大家用你们已有的经验和以前学过的知识推测一下,这些东西,在胚发育的过程中会有什么作用?


T2:这些东西全部合起来才是一个卵,我们猜测一下,在卵里面的这些器官,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海&焰 22:06:43


先纠正“这些东西”改为“这些结构”


缪旭春 22:07:09


呵呵,教师语言必须要科学


林恒雷 22:08:51


后者架设了一个梯度


吴方 22:09:56


恩,更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程度!


缪旭春 22:10:15


如果仔细看学生的反应,还是觉得后者的指导更加注重细节


吴方 22:10:40


后者的达成率更高!


郭诗文 22:10:41


猜测后,要用图出示吗???


吴方 22:11:13


有也是不错的!


谢超群 22:12:19


恩,这样好像更清楚


吴方 22:13:43


对于问题的梯度的设计,有什么通用窍门吗?


比如这一课?


海&焰 22:13:59


这里大同小异。学生最好先在自己的记录单上把自己的推测一一写出来。还是一个如何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和符合逻辑地推理问题


缪旭春 22:15:15


那想不想知道它们到底是什么作用?


S:想


T:那老师这里提供给大家一组的图片,正确的答案还需要你们在里面找。


T:小鸡从鸡蛋孵化到小鸡一共花了多长时间?


S:三周


T:那你刚才找到答案了吗?


S:系带没找到


T:气室刚才也没讲到。气室是提供它呼吸需要的氧气。那系带呢?就象刚才那位同学猜的,象安全带一样把蛋黄给固定在蛋壳里面。他的猜测是正确的


缪旭春 22:16:42


这个环节我觉得不错,教师没有简单的介绍各个构造的作用,而是继续让学生从新信息中寻找答案,这也是给学生提供进一步证据线索呢?


海&焰 22:17:55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哪些答案找到了,哪些还没有?——欣赏之


缪旭春 22:18:21


对,我也很欣赏这个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没法在课堂上找到的,怎么办?


海&焰 22:18:43


找资料


缪旭春 22:18:58


于是教师就可以再进一步提供资料,这就形成一个梯度了。


海&焰 22:19:14


教师可以适度告诉学生。


朱志光 22:19:38


很好,切合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学生没看过书。师问:哪个部分是形成小鸡的呢?有猜蛋黄是鸡头,系带是翅膀。(根据形状猜),有猜蛋黄是身体,胚是眼睛。(理由:小鸡是黄色的,蛋黄是黄的,胚形状像眼睛。)有猜胚是形成小鸡的部分。(理由:保护的最好的地方往往是最重要的地方。)


缪旭春 22:19:55


我们的提问就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层次,已经知道的,有根据的,提问就该发散些。


谢超群 22:20:30


恩,就是在鸡蛋和小鸡中间架起桥梁


吴方 22:20:59


对,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难以做到每次都合理的处置,但我们要有这个意识!


海&焰 22:21:32


“朱志光(552180342) 22:17:19


我在教学中,学生没看过书。师问:哪个部分是形成小鸡的呢?有猜蛋黄是鸡头,系带是翅膀。(根据形状猜),有猜蛋黄是身体,胚是眼睛。(理由:小鸡是黄色的,蛋黄是黄的,胚形状像眼睛。)有猜胚是形成小鸡的部分。(理由:保护的最好的地方往往是最重要的地方。)”——很好的教学实践啊


缪旭春 22:21:33


涉及到学生的前概念冲突的时候,就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线索,进行适时的指导。


 海&焰 22:24:10


如果让学生把不同结构的功能先做推测并写出自己的推测理由,然后看资料片,哪些认识得到确认,哪些不符合,哪些还没有找到,——哦,这和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肯定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试试。


谢超群 22:24:37


那在这之前是不还得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去猜测想想


林恒雷 22:25:14


学生往往都是像朱老师的学生一样,学生都认为鸡的形成不是胚的发育过程


吴方 22:26:26


是呀,没见过呀!从胚到小鸡太抽象了


林恒雷 22:26:42


猜测如果跟真实情况冲突大,学生的兴趣、探究欲望会更强吧


缪旭春 22:27:00


未必,我倒觉得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学生的兴趣自然会高。


海&焰 22:28:47


丁希雷的课,有几句精彩的话语很值得大家回味;姜毅作为校长和学生保持了亲和力,很不错!


……


【研讨后语】


    缈旭春:科学概念的建构需要一个梯度或层次,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初步建立一个科学概念或者概念支架之后,在探究中充分挖掘它的内涵和拓展它的外延是建构核心概念的有效途径。在指导学生根据新获得的概念去思考新问题的时候,教师的提问自然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与层次,循循善诱、层层深入,思考的空间要够广,思考的深度够深。首先,分解问题是架构这个梯度的有效方式,找到问题的从属关系便是建立层次的前提。我们的提问不可大而化之,可引导其从听——看——记——想——说依次经历思维的过程,最后呈现出成果参与交流。其次,需要我们在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时,适时适度地阶段性地呈现一些资料线索来帮助思考,这就需要我们的提问要多关注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与需求。例如“发现了什么?”“还需要什么?”“接下来可以怎么办?”之类的提问就很能让学生找到自己需要的方法与线索。再次,“跳一跳摘果子”效应是屡试不爽的,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但又不能让其有充分的满足感,于是教师的提问指引又多了很多艺术性的要求。多提鼓励性的问题、多一些挑战性的提问等等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

   陈素平:特别欣赏丁希雷在学生看过图片资料后的“哪些答案找到了,哪些还没有?”这个问题的设计,其有效性体现在三方面:1.提示学生回忆已有想法和推测,符合儿童的认知。因为,很多中年级儿童很容易忘记自己原来的想法而出现“从众心理”;2.帮助学生关注新证据,与原先的经验对照,进行联系,这就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找到一个固着点;3.符合儿童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即纠正自己错误的前概念,丰富和完善了科学概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8 10:40:15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7#

后记:网络研讨虽然有很多的局限性,例如交流速度不够快,信息获得的连贯性又不够强,即时丢失信息的几率又比较大等等,但是网络研讨更有助于在研讨过后的反思与回味。不断审视这些研讨记录,我们应该更能重新找到一些支点去斟酌其中的滋味,相信在此之后我们会有更惊喜的发现与成效!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8#

很好的活动,有效的活动早就了有效的课堂。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9#

通知:本帖选入《科学新视野网刊》第17期“网眼”栏目http://www.kxsy.net/kxxsy/article.asp?cat_id=19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10#

学习了,好的.
TOP
11#

紧扣"课堂交流的有效性"进行讨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学习并致敬!
TOP
12#

非常有效的研讨活动!让人受益匪浅。
TOP
13#

教师出示一组小鸡孵化过程的网上图片,学生会更容易认识鸡蛋各部分的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