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有幸,足不出户,就在办公室里聆听了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评比的六节直播课,分别是教科版四下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教科版五下地球运动单元的《谁先迎来黎明》。这两节课均是难度较大的课,呈现的研究形式是同课异构。通过网络课堂直播和qq群的在线交流,相信大家和我一样,迫切的想说点什么,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想法,抛砖引玉,向大家学习,希望我们能从这些课里得到一些启发。
我的听课启发:
一:因为我们的科学课有教材,有教学参考,于是,我们养成了一种习惯,依赖教材过多,很容易受到教材的影响,甚至思维也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从《谁先迎来黎明》一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老师安照教材呈现的环节进行设计,没有做调整,而有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了调整。调整后的教材,站在了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激活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学得变得轻松,教师教的轻松。所以,我想,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心里应该想着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四个字应该足以说明我要说的意思。
二:围绕科学概念设计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很容易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科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渗透,如何将这三位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宁波邸薇老师的《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将这三者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给了我们学习研究的范例。科学的研究方法:模拟实验研究、图标法研究、实验法检验、阅读资料法研究,步步引导到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这样教学生,学生才越学越会学。
三:一节课40分钟,要不教师发言,要么学生发言,要么教师演示,要么学生实验。教师说得多了,是不是学生就学得多呢,才不是呢,这个大家都知道。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才能真正体会、真正学到。学生要通过说,才能把他观察到的、理解到的东西表达出来。相互的碰撞、表达才能达到理解的高度,这叫研讨性学习。给学生做的空间越多,学生获得的体验才会丰富,交流表达也会丰富,形成认识才会更容易。教师要做的,应该是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准备学生可能需要的材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动手做和动脑交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当的启发。千万不要剥夺学生动手做的机会,和动脑说的机会,否则我们培养只会说不会做,又不说又不做的人,这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衢州的郭静杰老师引导学生之间的探讨做得非常好,值得我学习。我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动手做是科学课的灵魂》的报告,不知道这样说为不为过,请批评指正。
四:糊涂教师教糊涂学生。如果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清晰,学生学起来会怎样,是不是会很糊涂,越学越糊涂,是不是。但是,碰到这样的老师,学生一肚子问题,为什么没人提出来?学生的质疑精神何在?这样是不是正好像某个外国人说的,中国的老师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这就真麻烦了。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就不上进了呢,科学精神如何培养呢?我听一个科学教师说,他准备做一个小课题研究,如何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我觉得这个研究非常有意义,同时也非常必要。社会要发展,需要科学精神,需要质疑精神,这也是人类求知欲的体现。如果我碰到糊涂的问题,我想我会问学生,该怎么解决,50多个脑袋总比我一个脑袋好使。
五:有句话说过,大道至简,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我发现,好的课堂设计,是将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和轻松,科学课也不例外。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在设计上下功夫。记得聆听刘晋斌老师的《四季的形成》便是如此。化繁为简是小学教师应该具有的本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并不很丰富的孩子。这次科学教学评比中,是不是也有的教师有这个水平呢,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的一点感受,欢迎拍砖。感谢浙江小学科学课给我提供这个平台学习交流。期待明天的科学课有更多的精彩,也期待明天看到这个帖子,有更多精彩的点评。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16 21:49:3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