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在大力开展科普教育的今天,许多城市中的学校借助强有力的硬件设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而在农村学校,面对硬件资源的缺乏,科普教育面临很大困难。笔者作为一所农村小学的科普教育的实践者以为,农村学校中只要能挖掘适合农村学校的资源,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同样能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科普教育,甚至能优化科普教育。
[关键词]
科普教育资源 农村学校
[正文]
首先我们要对教育资源有准确的定位。教育资源一般指,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投入的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我在这里阐述的是非人力资源的挖掘。
科普教育资源是开展科普教育的基础,在农村小学,科普教学资源相对比较薄弱,特别是一些硬件设施的缺乏,给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带来很大的不便,我校虽是农村小学,但一直一如既往地在加强科普教育,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的经验,我作为我校科普教育的参与者,力求从如何开发农村小学的科普教育资料来解决农村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困难的问题。
一、充分挖掘学校周围的农田资源
科普教育是科学普及教育,不单单限制在城市小学,或硬件设施比较完备的小学。农村小学中虽然没有很好的硬件条件,但农村小学中有得天独厚的农田和庄稼,这是上天赐予农村学校的一座科技宝库园,学生能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1、把科学课搬到农田中
科学课中每一学期中总有关于生命科学的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把学生领到农田中上课,四下年级的《油菜花开了》、《花、果实、种子》、三上年级的动物、植物单元,三下年级的植物一生单元,都可以以学校周围的农田为课堂实施展开。
案例1:《花、果实、种子》教学片断
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了油菜的果实和种子后……
师:你觉得这个油菜的果实是由花的哪个部分变化而来的呢?是怎么变的呢?
学生做了种种猜想,有的说是雄蕊,有的说雌蕊,也有也说萼片的。
师:如果大家到了一株油菜前,为了寻求这个答案,你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了方法,有的说要看看每一朵花的样子,有的说看谢的花……然后教师让学生带上纸笔,到了学校周围的油菜地里观察。需要说明的是,这时的油菜正好有部分已经结果,有部分的花还开着,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果实的变化。
在大概10分钟的观察活动后,回教室交流
生:我发现果实和雌蕊的样子很像,只是大小小一点。
生:我觉得雌蕊就是(以后的)果实,我发现其他东西都落了,只剩下雌蕊,它就是果实。
生:我发现雌蕊没有枯萎,而其它东西都枯萎了。
……
当把学生带到活生生的植物面前,学生接收到的是最真实的信息。学生的材料是就地取材,更方便,更科学,更有成效。
其次,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内容,改变科学课中的内容,变难为易,而且有时效果更加。
在浙江省科学教研员俞伯军老师编写的《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中讲到一个很有趣的案例:朝晖乡中心小学三0二班同学,由于没有桑叶,他们养的蚕都饿死了,老师想到来养菜青虫,因为菜青虫吃的是菜叶,当地随处可见,而且菜青虫环境适应能力强,与蚕同属节肢动物类昆虫,从观察研究的角度讲,两者价值差不多。后来同学们就饲养菜青虫,从而解决了当地桑叶困难的教学资源问题。
另外,三下年级中有种植凤仙花的教学活动,当时没有凤仙花的种子,而且根据其他老师的经验,凤仙花的生命周期太长,可能要暑假还未能结果,我就用“四月白”的毛豆代替,毛豆对环境的要求不高,种植十分容易,而且生命周期短,两个月就能结果,学生对植物的一生能做完整的观察纪录。
因此,我们要对农村中的资源合理利用,挖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
2、农田是学生的观察基地,写研究小论文、小课题的场所
在课堂以外农田中的植物,是学生继续观察研究的好场所,我记得我校去年一位教师发现学校中一棵从来不结子桂花树结了桂子,十分好奇,于是指导学生进行了小课题的探究,并写出了小论文《桂花结子》获得了全国科学小论文金奖。由此我想到,我们校园外有那么多的农作物,应该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作为小课题来研究。
案例2:
这学期我校成立了小生物探究社,让学生在学校的一块土里,种植一些东西来。结果在种植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很多值得来研究的问题,一次,学生在松土时,发现了土中有白色的昆虫的蛹,就来问我,这些虫会不会对我们植物造成影响呢?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这样来设计活动:活动1,对幼虫进行观察,看现在能不能破坏我们的植物。活动2,这一种什么昆虫,变成成虫后会是什么,可以把它放在装土的容器中观察。
老师们不要小看我们司空见惯的农地,那里有太多吸引孩子的东西了,那里有太多孩子愿意去研究的东西了。
二、校园中设立苗圃基地
农村学校中对于废气的泥土地一定能找出不少,操场边,教学楼前后,花坛边等等,在这些地方开发出苗圃基地,是开展科普教育理想场所。因为苗圃的设立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解决问题的能力。苗圃建立以后,遇到的问题是实际问题,是千变万化的。比如:用什么东西把我们的苗圃围起来;苗圃里面种些什么;如何让我们的植物健康地成长;苗圃遭到破坏后我们怎么办;我们怎么来观察我们的植物;我们还可以来研究什么……在老师的有效地引导下,学生会对这些问题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科普教育开展一个宗旨。
案例3:
《小生物探究社综合活动纪要》之一
自从上次活动开展以后,我看到有些同学经常回去苗圃边观察。有一次一个家长对我说:“真是太用心了,早上不到六点就要起床,说给植物来浇水,傍晚一定要浇完水再回家。”有时,放学太阳还很猛,他就一直到太阳快下山为止。
我给社员们每人定了三块竹栅栏,让他们在小组内自己讨论怎么围能把自己的苗圃很好地保护起来。于是,各种各样的栅栏就在苗圃旁树立起来了。
今天,我们讨论了如何让自己苗长好。这是上节课布置的一个课外任务,学生都发表了意见,有的说要施肥,就是厕所里的小便,有的说是复合肥。有的说是除草,否则肥料都给了草了。男同学都不怎么怕脏,为了种好自己的苗圃,都愿意给小苗施“便肥”。除了这项,我们还讨论了观察活动,发下了观察纪录单。
到了苗圃旁,发现很多苗已经活了,毛豆正在发芽了,同学们忙忙碌碌,又是除草,又是做栅栏,有些在施肥、在铺路……
学生面对一项实际的问题,思维开始活跃,以前学到的知识开始在他们的头脑中综合,并且还将促使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获得更多的知识,自己解决更多的问题。
2、开展植物的观察、研究。苗圃是学生自己建立起来的苗圃,倾注了学生的心血,他们对这些植物的关注远远超出老师的想像,有些学生会利用任何有空的时间——上学时,下课时,放学时——来关注它们。这是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种植的植物进行合理有效地观察纪录,并在数据纪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知识,这也是科普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
当地的一些先贤,是我们永远可以学习的榜样,去了解他们,追寻他们的足迹,同样是一项很好的科普教育。以我校为例,一代宗师竺可桢是我们当地最著名的气象学家,我校以此为契机,成立了竺可桢少儿俱乐部,并请竺可桢的儿子当请我们的顾问,下面设立物候气象、模型、创造发明、竺可桢研究等7个社团,对于竺可桢的生平事迹和他曾从事的物候气象学,我们通过查阅资料,从面向中高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编写了校本教材,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总而言之,科普教育资源存在于每一个角落,科技教育能普及就在于它的形式多样和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科学,农村学校同样可以展开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科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