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山市小学科学教师成长互助联盟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81#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本题来自:小学毕业升学系统总复习——科学(主编 宋一璋)专题训练9 A卷




我认为本题结合生活实际全面考察了学生对简单机械中杠杆这类工具的掌握情况,整个题目具有故事性符合小学生的阅读趣味,比那些枯燥乏味单纯考察学生书本知识点的题目好多了。
最后编辑chenzhenqi945 最后编辑于 2016-08-26 09:47:11
TOP
182#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我们总是羡慕欧美发达国家拥有无数的各种类型的优秀工程师,他们总是能把某种技术做到极致。为什么我们中国这样的人才不多呢?我想教育肯定有一定的原因。我们的孩子也很聪明,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我们总是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却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用处。如果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或者开发项目,他们自然会需要这样那样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就产生了。因为任何一个工程师都不可能凭空想象或者不依靠任何工具完成自己的设计和作品。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让孩子们切身体会知识的用处,吴老师的观念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TOP
183#

孩子们做过两边平衡杠杆类题,没有做过类似用力点在阻力点同一侧的题,可以防止孩子在学习中出现思维固化。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最后编辑f米饭 最后编辑于 2016-08-26 10:47:17
TOP
184#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STEM教育是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一体的综合教育,是一门多学科整合的范例。将STEM课程融入到教学中,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将科学不局限于课本知识,更赋予在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和动手制作中,给了孩子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许知识一个简单的三D眼镜的制作,也许是一个简单的电路连接,但是孩子在体验之后引起的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仪器的思考和想法的探究却是主要的。
TOP
185#

好清楚、好漂亮的课堂笔记。有这样的笔记,复习就不成问题了。只是我觉得上课的时间很紧张了,再做个笔记会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聆听???因为做为教师的我们自己就有听课时,为了写听课笔记,忘了老师讲到哪了的情况。
TOP
186#

看到周老师对科普阅读的推广,再和自己相比较,真的是已经落后了很多。以后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要加强自己课外的阅读与积累。
TOP
187#

回复 100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看到周老师对科普阅读的推广,再和自己相比较,真的是已经落后了很多。以后要加强自身素质地提高,加强课外阅读的量与积累。
TOP
188#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我一直记得一道题。就那“一叶障目”体现的科学原理
TOP
189#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有一天妈妈买的菜太多了,其中有一块猪肉想放一段时间再吃,你有什么方法延长鱼的保质期?(至少写出三种)
TOP
190#
TOP
191#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对学生浮力相关知识的考察
E7291A02BBFC46CF2BFEE1B5D9BC7D2E.png (, 下载次数:0)

(2016/9/19 9:29:05 上传)

E7291A02BBFC46CF2BFEE1B5D9BC7D2E.png

TOP
192#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在日常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现在的不少孩子不喜欢思考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可能和我们的活动设计、情境的引入不是引起他们的兴趣吧。
stem以前也听过但是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它,stem更强调从做中学,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喜欢动手去玩东西,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去接受知识。所以这个学期我花了3节课的时间去让学生们观察、制作杆秤,并讨论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杆秤的精确度、量程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时间花了很多,但是发现孩子很开心,收获也颇丰。
我们的科学课不能被考试所束缚,而应该要更关注孩子们需要什么,怎么让孩子们快乐的学科学。
TOP
193#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TOP
194#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2016.6江山五下期末检测卷》第一题的3个问题都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第二题浮沉子是第一单元资料库里介绍的,学生没有看过或没有动手操作过是很难完成这道题的。总之,这两题都很灵活。  土星——姜红玉
TOP
195#

2016学年第一作业


9月23日,齐聚碗窑小学,聆听了两节六年级上册的课(滑轮组、拱形的力量),由于时间问题来不及的交流,借此机会大家来评价这两节课或者说说你对其中一节课的理解吧,跟上你的教学反思!
TOP
196#

RE:2016学年第一作业

今天听了 《滑轮组》《拱形的力量》两节课,就想了想自己对这两节课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也请大家指出不足之处。
《滑轮组》这节课,周颖老师采用视频导课,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之后用近12分钟的时间,组织引导学生怎么去做滑轮组这个实验,从材料到每一步怎么做都讲的比较详细,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操作该实验,在实验记录单上只是简单的记录测量的数据。
我的做法是:课前导入,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教课本当中出现的最后一个活动设计的游戏,既活跃了气氛又给孩子们增加了科学的兴趣。而这节课还是应该侧重学生自主组合滑轮组,在动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在实物连接中了解画法。学生对这种滑轮组的连接是很喜欢,但不一定能出色的完成,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印象会加深。其次给出两个课程目标:第一个是完成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组,第二个提问:“还有别的连接方法吗?他们有什么区别?”根据这样的两个目标,学生就会去探索和思考。最终达到我们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能力目标。
看似内容简单的一节课,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方式,什么样的方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什么方式是学生印象最深刻的。


《拱形的力量》这节课,我也上过,当时我出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要上好这节课,主要要培养学生对标准的理解,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是什么样的纸?是什么样的承重物?拱脚之间的距离选择在多少合适?因为这些都关乎这我们这节课实验的时间,最终会影响我们上课的节奏。其次是拱形形变的标准,学生对变化的理解不一样,那我们老师就可以在事先就提出来。经过几次上课,我是把冬瓜桥拼接作为演示表演,学生都很惊奇,科学兴趣也很浓厚,在课后对拱形为什么能承受更重的物体理解更加有信心。
TOP
197#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昨天在碗窑小学听了周老师和邓老师的两节课,从两位优秀的老师上学习了很多。周老师的课中利用生活中滑轮组案例导入,学生对于这里课马上有了认识和兴趣,周老师并没有因为实验多选择演示实验,真正做到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每个教学环节紧密,学生容易进入状态,滑轮一课中实验指导明确。邓老师的拱形力量令我印象做深的就是冬瓜拱形,学生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巩固。这一系列的活动邓老师从易到难,将学生所学及时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我们都知道只有学生经历过才能真正掌握,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总是想放手又不敢放手,但最后什么都没有达成。
最后编辑魏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9-24 15:25:05
TOP
198#

回复 196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中处处可见老师的用心。比如把西瓜拱改成冬瓜拱,此处真是一个十分实用又有新意的改变。听了这两节课给我在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因为《滑轮组》自己刚刚上过所以有更多的感触,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一是我认为滑轮组的连接方法应该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定滑轮出发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第二种方法是从动滑轮出发的,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让学生统一使用第一种方法连接并得到第一组数据,这样与多组滑轮组的数据对比的时候才容易得出: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然后第二种方法作为拓展让学生去研究,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比较省力。二是我认为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探究经历,不需要教师手把手进行指导。比如需要什么材料和实验步骤这是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只需对注意事项稍加提醒就可以了。如果教师对实验过程过多地指导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TOP
199#

昨天有许多课没去学习啊&&
TOP
200#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中处处可见老师的用心。比如把西瓜拱改成冬瓜拱,此处真是一个十分实用又有新意的改变。听了这两节课给我在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因为《滑轮组》自己刚刚上过所以有更多的感触,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一是我认为滑轮组的连接方法应该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定滑轮出发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第二种方法是从动滑轮出发的,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让学生统一使用第一种方法连接并得到第一组数据,这样与多组滑轮组的数据对比的时候才容易得出: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然后第二种方法作为拓展让学生去研究,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比较省力。二是我认为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探究经历,不需要教师手把手进行指导。比如需要什么材料和实验步骤这是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只需对注意事项稍加提醒就可以了。如果教师对实验过程过多地指导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TOP
201#

回复 100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看了周老师的视频,我感概颇深。与城区小学相比,乡村小学学生的阅读量已经大大落后。尽管我们学校有最新的图书馆,但是关于科普图书比较少。甚至作为科学教师的我也比较少去阅读科普读物。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将科普读物作为学生课外拓展资源。
TOP
202#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上周的两节课虽然我没有去听,但是看到其他老师的评论,我也有所感悟。微信群中将课本中的西瓜皮改为冬瓜皮这一点还是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的。下面我就两节课,写写我的教学反思。《滑轮组》市六年级上册比较重要的内容,我的做法是:课前导入滑轮组,由于上一节内容是动滑轮和定滑轮,对于这节内容引出十分容易。第一个实验是,先让学生操作试试滑轮组,然后画图分析。而滑轮组组装的过程中,不同的小组就开始有不同的差异,由此引出从动滑轮出发和定滑轮出发的不同,发现动滑轮出发的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由此让学生采用定滑轮出发的完成实验测量,得出结论。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尝试连接多组滑轮组,然后分析正确的连接方式,操作实验得出结论。每次的实验都让学生先尝试连接在开展实验然后分析,一方面保证课堂的效率,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拱形的力量》这一节内容,学生在尝试实验开始前就应该设想实验的计划,包括:不变条件、改变条件、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等。这些计划完善后,开展实验才更有效率。——水星 祝林娟
最后编辑林林总总 最后编辑于 2016-09-26 13:25:54
TOP
203#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STEM更强调知识的运用,更体现做中学,更凸显学科之间的融合。就是用科学、工程、技术、材料、数学等整合来解决问题。
TOP
204#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上周五没有去听课,《滑轮组》刚上过,谈谈自己的想法。记得前年去实验小学,看见祝老师把一个大的滑轮固定在教室门框上,学生可以随时来体验,拉一拉,测一测,在玩中学,学了后还能玩,印象很深。因前一课已学习定滑轮和动滑轮,所以课前我出示两个滑轮让学生画一画该如何组装,学生很快把两种方法都画出来,一种从定滑轮出发,一种从动滑轮出发。然后全班分成两组进行实验,并把学生的实验结果记在黑板上,明显得出滑轮组能省力,而且通过对比得出从动滑轮出发的滑轮组更省力,但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最后编辑玉米 最后编辑于 2016-09-27 08:22:54
TOP
205#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拖了那么久才看,主要看到这题目stem,总觉得那么高端的项目,得花时间静下来去好好看,结果一拖…今天看了才知道,原来很浅显易懂呢~(果然人老了就懒而且畏惧新事物)最感兴趣的是3d眼镜的制作,多有趣啊,还有搭建胡萝卜高塔,心会为之悸动。记得以前听说国外较多人都是遇到问题才自己去查资料解决,而非像我们大部分时候一样,先学后用。问题始于兴趣,在于我们看到那些事,想着,好有趣,我也来试试!我也来研究一下!我们所做的事永远不只是动手那么简单,而在于慢慢让学生知道,那些看似神奇神秘的东西,我也可以掌握呢,只要我去努力,似乎没什么做不到呢!这样的勇敢、自信。同样,这样的新奇体验,才让我们老师觉得,我们的教学是鲜活的,我们的心也因此更鲜活灵动。很庆幸我们是浙江小学科学工作者,有这样一批热爱科学无私为我们奉献资源的人,还记得以前看过不睡觉的兔子,听他说自己不睡觉来为网站做事,头发都掉了好多。看着他无怨无悔的样子,特别感动。希望这些满怀热情的人们永远健康快乐~也以此不断鞭挞自己不要被惰性征服,即使做不到那么废寝忘食,也应凡事尽本分!
TOP
206#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在家带娃没去听课。还好群里有分享的课件,真是太谢谢周颖啦。看了课件,《拱形的力量》思路清晰,我发现这一课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对拱形受力以后力的传递很难做到内化。要突破这个难点,我认为在分析完力的传递以后,重新代入到之前用不同数量的书本抵住拱足这个实验中,每个小实验都画出力的方向,再解释实验结果。《滑轮组》这一课前面的基础很重要,我之前教的孩子,有很多在碰到多个货轮组的连接问题都懵了,我是采取让他们先观察生活中的滑轮,找规律,再自己连。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样降低点难度感觉不会让他们望而生畏。一点想法,多多指教!
TOP
207#

回复 36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早就下载了视频,一看时长要一个小时就一直拖着没看,今天趁两节空课完整的看了一次,收货很大。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用生活素材开发实验学具,利用涂有氯化钴溶液的宣纸制作热的传到器,我之前上课是在金属圆片上涂蜡烛油,总是涂得不均匀,学生实验时蜡烛融化容易洒到桌上,每上完一个班我都要重新准备材料很费时,下次试试这种新方法。还有利用旧衣架制作不同颜色物体吸热情况测试仪,平常要上这课要看天气,有太阳才能完成实验,没有太阳只能换课上,利用白炽灯解决了太阳的问题,利用旧衣架能把双手解放,学生更好观察,真是太奇妙了。
TOP
208#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这次非常有幸能被安排到上一堂公开课,在我看来,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洗礼”。这次上《拱形的力量》,我最大的体会是课堂要精彩,必须要精心准备恰当的实验材料。我的第一个实验是“探究拱形承重的秘密”,刚开始用的是A4纸和垫圈。我试教后发现纸太软,搭建的纸拱垮塌形变指向性不明,孩子们观察不到纸拱受压后受哪些方向的力,并且三组实验之间垫圈数量拉不开距离,实验效果不理想。试过用卡纸,但是又太硬,别说用垫圈施压,用硬币也要很多,太多硬币容易从纸上滑下来。后来,我发现美术学具里的画图纸厚薄软硬适中,用硬币施压刚刚好。第二个实验是搭建瓜皮拱,找材料可是费了我一番心思。刚开始用的是西瓜皮,水太多了,干扰实验。再换成哈密瓜,皮又太薄,降低实验的成功率。最后,想到用冬瓜,但是新鲜的冬瓜皮很滑,不利于实验成功。所以,我把冬瓜皮晾了一晚再用,这样大大增加了搭建冬瓜皮拱成功的几率。总之,通过这次课,我体会到实验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实验的成败,影响孩子们求真的兴趣。如果我们每节课准备材料都能像上公开课那么认真探索,那么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还会没有吗?
     再说说听完老师们的点评后,我的一些反思:
     1、在讲解拱形承重秘密时,我的板书上有拱形受力分析图,如果这时再加上一个一般平铺纸只受向下重力的图,对比后就更能直观反映出拱形向两边的外推力被抵住后,只剩一个更小的力,那当然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2、搭建瓜皮拱实验,我应该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切冬瓜拱,然后再搭,这样一个实验更容易成功,另一个也能让孩子们明白要把零散的瓜皮搭建成拱形并使之承重,必须要注意切口,保持原本的切口组合,才能使它们结合的更加紧密,才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TOP
209#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吴老师的STEM教育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素养,将学生学习的零碎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统一的整体,这样就消除了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知识割裂、不利于学生综合使用解决实际问题的障碍,是一种跨学科的的学习方法。我认为这种教育理念才是适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不仅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终身发展的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我们所任教的科学学科涉及到的领域非常广泛。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独立出来,而应该讲各类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再通过比较生活化的方式与学生一起探究科学领域的奥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TOP
210#


听了周老师的《滑轮组》一课后,我从周老师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东西。1.周老师上课的语气总是那么平易近人,让孩子们非常愿意听她的课。2.周老师非常注重小组合作分工,在小组实验时,分工非常细,人人有事做,这就避免了一些孩子在旁无事可干的现象。3.周老师敢于放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给孩子们自己探究,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当然,我也有一点点个人意见:1.在组装滑轮组时,定滑轮挂在铁架台上动来动去,操作非常不便,能否将定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不要晃动。2.在实验前,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先将组装方法画出来再实验,而不是记录单上已经画好的。《拱形的力量》这一课,在实验材料的选择方面,拱形用纸太薄,实验操作非常不便。2.最后一环节,搭西瓜皮拱换成冬瓜拱,冬瓜切的方式不太合适导致学生在搭冬瓜拱的时候,成功率比较低。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点想法,说的不好,请批评指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