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角”小学科学教师工作站学员陈斌成长帖 [复制链接]

41#

今天第二次试教了《谁选择了它们》,总体上来说比昨天好多了。自己更熟悉教案了,环节更加清晰了些,但是还是存在一个问题,这是一节师生交流非常重要的课,但是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这些六年级学生,我该拿你们怎么办?他们已经养成了“看客”的习惯,又是新接手的,想不出好办法啊。
TOP
42#

今天,终于结束了杭州市优质课的选拔。这节课其实我准备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今天上得不能让自己满意。在时间安排上出现比较大的失误,前面的内容讲得太快了,与学生交流得不够充分。经顾老师一说,自己也觉得整节课的探究味不浓,只凭图片让学生说出北极熊和棕熊的不同是很难的,学生阅读资料后,应该把资料中的数据加以利用。这节课设计了闯关游戏,但是没有把趣味性带动起来,主要是少了及时评价。虽然结果不是很满意,但是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更加努力,努力了总会有收获的。还有,很感谢教导喻老师,她不厌其烦地听了我两次试教课,还提了很多宝贵的建议,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在被关注,谢谢。

TOP
43#

陈斌,为你的成长感到高兴!
TOP
44#

今天完成了“广角”工作站的一项任务,拍一节常态课的录像。这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常态课,没有精心准备,甚至连教案都不是很熟悉,而且没有试教过,是四个平行班中第一次上。我执教的内容是《100毫升水能够溶解多少克食盐》,为了节省时间,我采取了50毫升水。这节课上下来,又让我惭愧了一把,虽然是常态课,但是上得并不让我满意,也让我不得不反思。课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疏漏,在学生说完实验步骤的设计后,本来需要我总结的,并提到一开始加5勺食盐,但是由于对教案不够熟悉,我直接让学生开始实验了,导致一开始就是一勺一勺的加食盐,浪费了时间。实验结束后,其中一个小组的数据不正确,我不知道这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怎么得来的,课堂上也不知怎么去应对。反思再反思,继续努力。
TOP
45#

 陈老师不仅个人素质好,还努力勤奋,善于剖析自己,相信你的进步一定飞速!
TOP
46#

今天晚上开展了新一期的“广角”工作站QQ研讨活动,这次活动我的角色变换了一下,从被指导变成了“指导”新学员,其实真的谈不上指导,因为跟我结对的新学员和我教龄是一样的,相互学习吧。四位老学员都对新学员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看得出来,每个学员都在努力,共同进步着。张博士在美国5点半就起床参与这次研讨活动,还有本身工作已经很忙的何老师和顾站长,三位导师的工作作风让人钦佩,辛勤付出让人感动。
TOP
47#

 


记杭州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有感


11月24日至26日,我参加了杭州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为期三天的活动,除去来回路程的各半天时间,在两天的时间里听了14节课,虽然累,但累得有收获,累得有价值。


在不久前,我参加了区优质课评比,当时参评的课正是此次市优质课4节课中的其中一节《空气占据空间吗》,并且我也参加了此次市优质课的区内选拔,也精心准备过《谁选择了它们》一课,并在自己学校执教过。因此,我对这两节课还是很熟悉的,这次就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听听别的老师是怎么设计这两节课的。


《谁选择了它们》这节课之所以很多老师觉得难上,很重要的原因是教材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严谨科学。第一个环节,教材通过灰狐、红狐、北极狐的对比,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理。然而,查阅资料发现,三种狐狸在生物分类上都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科以下分为7个属,其中灰狐属于灰狐属,红狐属于狐属,北极狐属于北极狐属,三种狐狸的血缘关系比较远,而且资料表明北极狐是这三种狐狸中体形最小的,仅仅是肥胖而已,因此用这三种狐狸的对比来验证“同一种生物,越冷的地方个体就越大”是比较牵强的;第二个环节,教材设计用3个不同形状的玻璃容器来模拟验证生物体形越大,越接近于圆形,体温下降得就越慢。我认为,用这样的模拟实验,说明北极狐的保温机制,是很不严谨的。首先,动物的保暖机制虽然有其物理基础,但主要还是依靠自身的绝热能力,比如毛发的疏密,脂肪的厚薄,用物理实验来验证,本身并不是十分科学;其次,这个实验准确性不高,实验组和对照组很难控制,实验时间太短或太长都有可能得到错误的数据。因此,第一个环节我选择通过比较北极熊和棕熊,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因为北极熊和棕熊都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熊科棕熊属,血缘关系更近;第二个环节省略了书本上的实验,安排学生通过查阅、分析资料,了解北极动物是如何适应北极的寒冷气候的。


三节课中,我特别欣赏赵海军老师上的《谁选择了它们》,赵老师用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进行导入,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出现了非常寒冷的环境,如果恐龙没有灭绝,你觉得它会怎么去适应新的环境?让学生进行猜测,暴露前概念,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可惜恐龙没有适应,所以我们得请另一位朋友北极熊来帮助我们研究,看看与我们刚才的预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这句话,巧妙地过渡到观察北极熊的环节。赵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很有创意的环节,让学生扮演环境的角色,给出不同的特征,让学生给北极熊选择适合北极环境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观察北极兔、赤兔,北极狼、土狼,北极狐、红狐等动物的图片,填写记录表,比较不同环境中生物的不同特征。我特别欣赏最后一个环节,赵老师出示了5幅画,前4幅是人类的进化,说明人类也在被自然选择,第5幅是人类在往河流中倒垃圾,这5幅画放在一起,很好地进行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一节课听下来,可以让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精妙的教学设计,精彩的师生对话,还有对课堂游刃有余的控制能力。


《空气占据空间》的4节课,我最欣赏江干区祝海平老师的那节课。其中的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最深,教师提供一些材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共同设计实验,轮流动手操作,汇报结果。同样,我对这节课也有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但是没有上过课,这次看来效果很不错。这样的自主探究不受教师、实验器材的限制,可任选实验方法,任选实验器材,有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并且“真刀实枪”地让学生自己搞科研,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实验研究清楚,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节课的几个活动也很有创意,比如,为了让学生看到气体被水占据空间,用烟替代空气(当然有点不严谨,烟是固体小颗粒),看得出来,祝老师是动足了脑筋。整节课的活动较多,但是感觉是有梯度的,学生的思维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


本次活动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评比,14位上课老师各显神通,让观摩的老师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学习机会真的很宝贵,收获满满。

TOP
48#

一夕的听课感受写得很实啊,既有对上课教师的精彩点评,更有你对教材的理解而形成的独到见解。从你的听课感受中让我学到了很多,同时更被你的学习态度所感动。要上好一堂课真得不容易,从你对教材的分析中可见你对这两堂课的研究已是非常深入,为此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TOP
49#

今天,上了《声音的传播》一课,我准备的土电话是配套的声学实验盒中的材料,自己课前也试了一下,感觉可以的就没花大力气去另外准备了。但是,课堂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进行自我检讨。首先是线太长,有的土电话被学生用了之后都缠上了结;土电话的底部是塑料薄膜,有的学生为了拉紧绳子,一用力就把薄膜扯破了,出现的意外很多。我准备材料的失误,大大降低了课堂探究效率。由此,我再一次地感到作为科学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材料准备实在是太重要了,容不得你半点懒惰。


今天还有个意外惊喜,我的成长帖链接地址被教研员何老师发表到萧山小学科学网上去了,说实话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自己留下的足迹不够多,也不够精。希望自己能够多思考,多记录,不辜负关注我成长的每一个人。

TOP
50#

今天,我们广角工作站全体学员参加了在杭州崇文实验学校举行的“浙沪”小学科学课堂学生交流策略的研学活动。真的很幸运,能够参加这么高水平的教研活动,亲眼目睹了几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风采,还听了三节不同风格但同样精彩的课。三位老师的课都很好地体现了活动的主题即关注课堂学生交流,在探究活动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得巧妙,学生回答得精彩。师生之间如何有效地交流,一直是我教学上欠缺的地方,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收获颇丰。比如,在学生不能清楚表达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当学生说出比较形象恰当的词表达时,及时表示肯定和鼓励;及时进行追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活动,我还代表了广角工作站的学员做了简单发言,很惭愧,说得不是很好,条理不够清晰,没有整理的时间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我想主要原因还是自身底蕴实在是太肤浅了,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撑,今后在这方面应该努力去提高。最后,专家们做了精彩的讲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流之后如何进行研讨,是我们在科学课中要努力的方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