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3年江苏省骨干科学教师新科学教育培训活动(资料汇总) [复制链接]

31#

    6月20日上午,中国科协“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教学中心(东南大学)常务副主任周建中作讲座:《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实验项目的启示和新探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24 13:22:15编辑过]

TOP
32#

    6月20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郝京华教授作了题为《从科学教学评价的变化看当代教学知能的新进展》的专题报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24 13:23:25编辑过]

TOP
33#

   

620日下午第二场讲座——《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给我们的启示》


讲座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博士张



 


讲座稿见附件

新建文件夹 (3).rar (, 下载次数:4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23 16:34:06编辑过]

TOP
34#

    6月21日上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张宝辉教授作《IMVT教学创新的设计、实施、完善可持续》的专题报告。报告的提纲如下:


 


对老师们通过手机短信交流的信息的感悟和分享


自我介绍


对报告题目的解释


IMVT教学创新


技术


   设计


   实施


   完善


   可持续


致谢


参考文献


 


 


报告的完整内容另见相关链接(等待海风上传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23 16:38:18编辑过]

TOP
35#

    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议程是各大市派一名代表上来交流发言。下面把一些主要的发言内容跟大家分享


 


南京:紧凑、丰富。


 


镇江:傅赟


本次会议的“新”希望是新课标的尽快出台;也是新名词的冲击。还是新的思考。


思考一:作为一线教师,需从教育哲学层面来思考科学教学实践;


思考二:如何理解“少就是多”,卢老师讲的,不要把科学教复杂了。怎样用一个简明的目标,简单的手段,经历一个简洁的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或结论。真个过程要做到简约而美丽。


思考三:如何结合教育教学评价,来改变教育方式?


思考四:科学实践跟科学探究有什么联系?区别?一线教师如何把握?跟科学思维有什么关系?中国国内,在理论上研究很多。有人说:十个数学问题,中国人可以解两个,但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提得


思考五:科学技术。如何在科学课堂实现,如何为科学教学服务。


 


常州


每次培训都是盛会。每次都很期待。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等,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感触很深,收获很多。


第一,   在会务安排上很周到;养心、养身、养头脑。内容丰富。报告、课,现场评价、大会交流。有输入过程,也有输出过程


第二,   六个报告,视角很多。信息量大。报告很高位。教学结构,到做中学,教学评价到教学创新,国内课标,国外引领


第三,   关于课。可以从微观观察,更多的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和讨论。很具有代表性,三个年级:四、五、六。有科学探究类;有科学知识概念建构;有质疑和讨论。教学视角很多元。给我们启示。属于冷课例。有胆气。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启发。


第四,   个人想法:思考一节课以一个核心为准备。在核心引领下,进行建构。以后让专家的报告更加接地气,请专家来结合课进行点评。


 


无锡小季


本次活动走向了全国。就个人而言,概括几天的培训,用这样一句话:轰炸式的高端培训。


学习力不同。不仅消化,而且还引发了思考。专家站的的确是高。还是有接地气的三节课。三节课共鸣可能会更多。这么多专家的报告,新理念如何落实到课堂中?由于站得比较高,听到的还是有很多迷惑。一些新名词,大量的信息量要好好消化。对课的理解更接近我的层次。对于听课,是怎样的心态?有两个层次,是作为上课老师的同伴角色来听课,定位于学生角度来听课。第一种情况,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课,挖掘可学之处。第二种情况,带来质疑的声音。如果调查下,后一种老师蛮多。有第三种可能,处在两者之间。对我而言,从同伴角度来更适合我。超越三堂课,比较有难度。三堂课基于了逻辑架构,层次很明确;基于了真实情景的呈现;基于了儿童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老师关注了孩子思维发展:孩子的学习是专注的,孩子是活跃的。第一节课似乎不活跃?其实是思维的活跃。思想表达很到位。思维的活跃还表现在思维的自由上。第三,学生也体现了他的自信。三节课课型不同。第一节课,科学实践;第二节,科学讨论;第三节:科学方法。


 


 

TOP
36#

苏州:吴涧石


本次活动信息大,可以用密集来形容。与最前沿的教学专家进行了碰撞,产生了火花。怎样让我们的科学更科学?科学教育;如何让我们的科学更具有科学性。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和引领


张红霞教授从西方文化的角度诠释;吴向东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分析了探究的结构所带来的实效性。吴特的课立意新,从质疑为基础,寻找佐证。带给我全新的感觉。


周建中:小学科学与初中物理无缝对接。张俊老师带来了异国他乡的启示。


有一些概念,新理念还没有一时吸收。慢慢咀嚼,慢慢消化,慢慢渗透到教学中。


提两个愿望:


一是今后在高规格的培训中,与前沿专家更加亲密接触,平等交流;二是新课标尽快出台,引领我们的科学教学。


 


南通:夏敏军


内容丰富,对一线教师指导意义强。对教育哲学在教学中的价值有了认识;对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眼界得到了开阔。完善了对科学的理解,产生了共鸣。


第一,   认知矛盾是孩子科学思维提升的契机。


第二,   观察和描述技能的训练,在科学课上不能忽略。


 


盐城:(未记完整,期待补充)


要求学生勇于表达和交流,对我们老师而言,坐到讲台上,是多么不容易啊。


每一次培训都能接受到最前沿的知识。


 


连云港:(期待补充)


 


徐州:


意想不到:竟然没有问我要钱。


惊喜:张教授解读杜威,让我明澈心扉,豁然开朗。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杜威。像听故事一样,是读书没有办法获取的;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郝教授。郝老师真好。在生活实际中,在科学教学中都得到了支撑;


收获:吴老师那里收获了课堂教学的从容;勇气的含义;张教授,中外前沿的理念


评价:平台的留言。科学老师的求真、务实。短信平台是这次活动最大的亮点


打油诗(三句半。没来得及记录)


 

TOP
37#

宿迁:(期待补充)


最大的收获是先行者对我思想上的冲击。一节好的科学课:新在理念,巧在设计……


关注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关注科学,抓住科学的本质进行教学


 


淮安:


各位专家,上课老师点燃了盏盏明灯——


吴特:给我带来了浓浓的生本气息。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真正关注学生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郝教授提出的评价量表让我对科学课堂的解读,以及科学老师需要提升哪些技能有了更深的了解。既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掌握方法理论。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和概念的重新建构。


反思:集体探究、集体验证?还是个人验证为主?科学探究是否落到实处问题。表面上很热闹的科学探究,小组,4-6人,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发展很有限。从材料上说,为什么不能每人一组材料?我们淮安就有材料袋,每人一组。鼓励每个学生都去做一下:从设计、到实验、到结论,然后小组再总结。这样一来,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科学概念得到真正的建构,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


 


泰州:(期待补充)


从张教授的发言而开始。张老师一开始的方式让我很感兴趣,这样的培训方式和吴老师提出的情景导向的模型起到了一样的作用。


专家引领。不是专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形式主义的泛滥


 


扬州:(期待补充)


见到了许多大师,很激动;


学到了很多前沿的科技,很震撼;


看到了三堂课,很受启发


课堂让我:看到了人文关怀;看到了新技术的应用……

TOP
38#

    卢老师对本次活动的简要总结——


 


一、“新”有很多解释。给大家无限想象的空间。


期待课程标准以新的形式跟大家见面,恰逢全新的科普教育课——太空授课。主要是希望带来新的冲击,新的思想,新的思考,新的方向,新的行动。


二、把专家介绍给大家,给大家以帮助。也给我们启迪,引发我们思考。我们很多老师在思考教学时,缺少在哲学观、世界观上的思考。


三、关于课,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都要安排课。希望引发一些话题,启发大家的思维。为了调整培训的节奏。选的内容出乎意料。有一个原则:在一节课中,不能承载太多的东西。


四、会务手册中,还有江苏省的大事记。但有些细节可能不是很完整。期待大家的关注与参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24 9:02:32编辑过]

TOP
39#

看了部分直播。等待点播。
TOP
40#

紫色鸢尾辛苦了!


谢谢海风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