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山市小学科学教师成长互助联盟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211#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
                                          ──────碗窑听课随笔
                                                                   方玉婷
9月23日,成长互助联盟的老师们齐聚碗窑小学,聆听了周颖老师执教的《滑轮组》和邓丽娟老师执教的《拱形的力量》。
两位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导入环节,都用了视频来触动孩子的好奇心,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课堂处理也非常细致,分点分块,环环相扣,教学过程中忙而不乱,学生都有自己的事可做。在学生实验中能够关注到各个小组,进行分别指导,及时处理实验中的突发问题,方法可圈可点,态度值得学习。但是在整个课堂框架的处理上我有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节课堂我们要系统完整的呈现出来,导入、展开(实验设计、实验、活动等)、小结各个部分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展开非常重要。导入部分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展开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小结要有针对性,延伸又得入木三分。

一、搭建课堂框架,合理分配时间
一堂课时间有限,做到尽善尽美很难,要使课堂行之有效,我觉得第一步需要为课堂搭建一个整体的框架。本课的重点是什么?我打算花多少时间在这一部分,其他部分的时间安排等都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把自己对各个环节的处理及方法填充进去,并进行取舍。
比如《滑轮组》一课中,周老师实验前花费了15分钟,实验用时20分钟,再加上其它教学环节,一堂课就显得非常仓促。教学中周老师在实验设计环节花费了较长时间。其实,滑轮组作用怎么验证,用哪些材料,材料怎么用都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来完成,在汇报交流环节再作补充即可,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
另外,实验过程中滑轮组绕法有两种,老师让学生自由选择了,但是在测力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绳子向下拉时,学生便会把弹簧测力计倒过来进行读数,这是一种错误的测法,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水平方向拉动测量。我还建议可以在孩子已经掌握滑轮组挂法和测试方法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实验改为演示,然后花一定的时间对滑轮组的绕法作指导和巩固,并增加对数据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一味地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对课本的处理跟写文章相仿,有详有略,整体布局,凸显出教学的重难点。

二、巧妙设计问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两课的教学中,我发现两位老师跟自己一样还是说得太多,一直引导学生说出“标准”的答案,探究活动的设计,是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老师如何“导”。一堂课老师要导的好,关键在于问题设计的好,问题难了,学生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既耗费了时间,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消磨没了;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脱口而出,缺乏思维空间,不能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做好预设,慢慢积累提问技巧,在学生困惑时能用问题的形式有目的性又不露痕迹地进行有效引导,摒除教学中多余的语言和问题,分层次提问,把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让他们去说,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

三、分解难点,促进学生突破
    《拱形的力量》这一课自己也上过一次公开课,所以有比较多的感受,邓丽娟老师很用心,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冬瓜桥作为实验材料,饶有趣味,学生也能从中也感受到拱形承重的特点。如果邓老师能够再增加一点瓜皮拱的宽度,那学生操作和测试的效果都会更好。
在第一个探究拱形承重的秘密实验中,邓老师提出“以纸为例,怎样才能使纸拱承载更大的重量呢?”请孩子设计并展开实验,用两本书分别抵住两边拱足,保持拱形,用硬币测试它能承受多大压力,再增加书本的数量,多次实验得出“拱形承载重量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即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拱形就能承载更大的重量”。结论得出后,用瓜皮拱来验证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在处理上是直接用书本压住纸片造出一个拱形,然后提出怎样能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这样处理后,学生还是很难理解拱形产生的外推力这个概念。
     我对本课的处理方法是第一步明确本课孩子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从落实这些知识点出发,再去反思如何让它们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源于课本进行深入解读,也可以参考各类试题资料,了解本课的重点、难点,将“难”、“烦”的知识点事先“咀嚼”,分解难点,转化出简单易懂的方法,找准切入点,展开教学。
本课孩子们对拱形外推力产生的理解还有疑问,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以下是我对《拱形的力量》几大环节的处理和看法:
①让孩子理解外推力的形成:做一个纸拱,请学生上讲台演示纸拱的承重能力,其他学生仔细观察纸拱的形变,并呈现在ppt中,让孩子们看到拱足前后的变化过程,学生能看到拱足外推,了解这个力就是外推力;
②这个外推力从哪里来?孩子们会想到是重物作用,而重物重力向下,外推力方向两边,说明了拱形的作用是能把力向下向外传递。孩子们可以看到纸拱下压,拱足外推,很容易得出拱形力向下向外传递,产生外推力,直观有效。
③怎样让这个拱形承受更大的力呢?在前面对外推力理解的基础上,孩子能很容易就明确抵住这个力,能够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自己设计实验例证。因为书本的重量能够完全抵住拱足,我觉得用能够让拱足撑开的木块等材料展开实验更合适。
④展示古代的城门、拱桥。提问这些并不是完整的拱形,只是石块拼接而成,为什么也能承受住巨大的压力?激发学生思维,预测,并用瓜皮拱探究,孩子即能得出即使是堆砌成的拱形受压时各部分也相互挤压,结合得更加紧密,所以瓜皮拱不容易垮塌。
⑤拓展延伸。
这样的处理,层层推进,一个个问题情境铺设了一级级台阶,让知识结构层次分明,学生往上爬的过程中能轻松愉快地突破知识难点。老师了解自己在本课当中需要孩子去解决哪些问题,明确知识点,对知识点有着自己的领悟、处理,分解细化成为孩子容易吸收的知识,之后再一级级建构课堂。
作为一个年轻老师,听了这两节课之后比较有感触,结合自己在科学中也经常会忽略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上几点粗浅的看法。我觉得教学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去创设一个个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并且得从课堂整体布局,优化课堂结构,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



                                                               2016.9.26
TOP
212#

回复 211楼f米饭的帖子

老早写了反思,补传上来
TOP
213#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TOP
214#

最近我们的帖子被刷了,学期结束,大家来说说一年的收获吧
TOP
215#

这分组牛
TOP
216#

进来看看,金木水火土,很有意思。顺祝本帖新年大“火”。
TOP
21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