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医药知识专帖 [复制链接]

201#

又来学习一番
TOP
202#

感谢戚大师的每天一知识。
TOP
203#

中医忌口大盘点,你知道多少?

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三分治,七分养。”;“吃药不忌口,枉费医生手,吃药不忌嘴,跑断医生腿。
“忌口”也称禁口、食忌、食禁等,是指在中医临床中注意饮食禁忌,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忌口”是在“药食同源”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
1、何为忌口?
忌口”也称禁口、食忌、食禁等,是指在中医临床中注意饮食禁忌,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忌口”是在“药食同源”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忌口是指病人患病时在饮食方面的禁忌,又称“病中忌口”。这是广大患者在医生开方后最为关心的问题。
广义的忌口除病中忌口外,还包括因年龄、体质、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忌服或少服某些食品,也包括为避免某些病情复发而忌服某些“发物”等。
忌口的问题确实存在。食物、药物都有偏性,人在生病或体质失衡时也具有偏性,怎能无所忌呢?
2、「忌口」古人早有论述
张仲景老师父在《伤寒杂病论》里已经这样教学生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就提到,太阳中风证服用桂枝汤后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在《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又提到:「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在《金匮要略》中又设置了「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个篇章,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强调了病中忌口的重要性。
简单地说,忌口是指在治疗中应注意饮食禁忌,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中医是,西医亦是。只不过两种医学遵循的是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缘由上表述不同。
3、忌口食物分类

中医历来认为「药食同源」,指出食物与药草一样,皆有「寒、凉、温、热、平」五性,「辛、甘、酸、苦、咸」五味,并按食物的性味、功能,将须忌口的食物分为以下几类。
◇辛辣类
包括辣椒、胡椒、生姜、大蒜、韭类、花椒、青葱、芥末、酒类等。
◇生冷类
包括西瓜、梨子、柿子、菠萝、香蕉等生冷水果;萝卜、白菜、苦瓜、竹笋、蚕豆等寒凉蔬菜;冰棒、冰淇淋、冷藏饮料或果品等冷冻食品。
◇甜腻类
甜包括白糖、红糖、各种糖果、糕饼、甜食以及含糖多的荔枝、龙眼、甘蔗等水果;腻包括猪油、猪肉、牛肉、羊肉、动物内脏和油炸、烧烤食品。
◇发物类
包括蛋、虾、蟹、鹅肉、牛肉、猪头肉、公鸡肉、狗肉、竹笋、芥菜、木薯、南瓜、韭菜、胡椒等。
◇海腥类
包括虾、蟹、螺、贝类、带鱼、海鳗、乌贼、鱿鱼等水产品。
4、忌口仅仅是生病时不吃的东西?
上面我们说的是狭义上的忌口,其实除病中忌口外,还包括因体质、年龄、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忌食或少食某些食品,也包括为避免某些病情复发而忌服某些「发物」等。
1. 体质忌口
先说说跟体质有关的。健康者,饮食注意全面合理即可。
体质偏实者:
「邪气盛则实」,即邪有余的体质,如湿热质、痰湿质、瘀血质,这一类的人就不宜再补充过度的营养,尤其要减少脂肪的摄入,可以多吃含有丰富膳食纤维的食物,同时加强锻炼,避免发展成代谢性疾病。
体质偏虚者:
体质偏虚的人忌口会多一点,至少也要根据阴阳等方面来做判断。
如偏阳虚的,忌寒凉、生冷食物,不宜过食生冷的瓜果菜肴。
偏阴虚的,要对温燥伤阴的食物避而远之,如葱、姜、蒜、辣椒等辛辣刺激食物。
虚证者多好补益,但也要注意适度,尤其不能多吃肥腻、油煎、干硬等难以消化的食物,而要在补中有疏,以清淡和富于营养为宜。
2. 年龄、性别忌口
再说说跟年龄、性别有关的。
小儿及老人:
从年龄特点来看,小儿「脾常不足」的特点明显,所吃的食物应与其消化功能适应,吃了不舒服或拉肚子的东西就记住不再吃。
而老人脏腑衰退、化源不足,应以温热熟软的食物为主,节制脂肪和糖类,多吃清淡素食,忌黏硬生冷的食物。
妇女:
妇女由于有经带胎产等特殊时期,所以饮食尤其重要。
经期,如果身体健康,只要饮食规律即可,但要慎食冷物,以免血管过度收缩引起痛经;而平时身体虚弱者,应注意在经后服用一些补气养血的温性食品,如大枣、红糖、龙眼等,对于寒凉食物与辛热食物皆应忌服。
孕期,应注意食物品种多样化,适食多餐,勿嗜过咸、过甜食物,忌烟酒、辛辣、油腻、刺激等食物,减少食物对胃肠道刺激。
哺乳期注意补气养血,保证母乳中的营养。
3. 季节、地域忌口
还有和季节、地域有关的。
季节的变换,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天人合一」理论提示我们应根据人体对外界气候的反应,适时调整饮食。
春季:
春季人体阳气处于升发之时,肝胆气旺,脾胃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上应当减酸增甘,培养脾气,适宜多吃清淡菜蔬和豆类,不宜吃油腻辛辣,以免内生火热。
夏季:
夏季热邪挟湿,使得脾胃受困,消化功能减退,饮食应以甘淡、清爽为主,避免油腻,特别是不要贪食生冷瓜果。
秋季:
燥气当令,燥易伤肺,因此易发咳嗽,应当滋阴润肺,多食梨、芝麻、蜂蜜、甘蔗及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辛辣,不宜过食辛温大补之品。
冬季:
万物封藏,寒邪正盛,对体虚、年老之人来讲是进补的好时节,可多食用羊肉等温热性食物,勿食冷食。
地域因素也对人体有着重要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曾指出,不同地域的人由于环境与饮食习惯不同,可能会诱发相关的疾病。如:
东方之人,「食鱼而嗜咸」,多发痈疡;
西方之域,水土刚强,其民「华食而脂肥」,易发内风;
北方之域,天寒冰冽,民多乳食,多「脏寒生满病」;
南方之人,「嗜酸而食腐」,而地域多湿,易发挛痹。
虽然当时的情况已与现在有所差异,但是也提示我们可以在饮食上就当地所缺乏的物质以及多发的疾病做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减少疾病易发的因素。
TOP
204#

每日学医
TOP
205#

三七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西等地。又名田七。
【采收加工】夏末秋初花开前或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洗净,晒干。捣碎或碾细粉生用。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TOP
206#

传说中的任督二脉




TOP
207#

每天学中医
TOP
208#

永远保健康
TOP
209#

谢谢戚老师分享,跟着学
TOP
210#

每日一药 | 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1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或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

2产地

主产于四川、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3采收加工

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和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4性状鉴别

桃仁: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尖端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药圈整理,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山桃仁: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0.9cm,宽约0.7cm,厚约0.5cm。

饮片燀桃仁:呈扁长卵形,长1.2-1. 8cm, 宽0.8-1. 2cm, 厚0.2-0. 4cm。表面浅黄白色,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扁斜,边缘较薄。子叶2,富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燀山桃仁: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1cm,宽约0.7cm, 厚约0.5cm。

炒桃仁:呈扁长卵形,长1.2-1. 8cm, 宽0. 8-1. 2cm, 厚0.2-0. 4cm。表面黄色至棕黄色,可见焦斑,一端尖,中间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子叶2,富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炒山桃仁:2枚子叶多分离,完整者呈类卵圆形,较小而肥厚。长约1cm,宽约0.7cm, 厚约0.5cm。


5性味归经

苦、甘,平。归心、肝、肺、大肠经。

6性能特点

本品苦能泄降,甘润多脂,平而少偏。主入心、肝经,善活血祛痪,为治血淤诸证之要药。兼入肺与大肠经,能润燥滑肠、止咳平喘,为治燥秘、肠痈、肺痈、咳喘所常用。因其活血力强,能促进新血生长,故习称其能“破血”、“祛瘀生新”。

7功效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8主治病证

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腹痛,癥瘕,跌打肿痛。

2、肺痈,肠痈。

3、肠燥便秘。

4、咳喘。

9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 捣碎;或入丸散。

10使用注意

本品活血力强,故孕妇忌服。

11药理

本品有兴奋子宫、抗凝血、抗血栓、抗炎、抗过敏、镇痛、镇咳及润肠缓泻等作用。

微信图片_20190915204759.jpg (, 下载次数:0)

(2019/9/15 20:55:10 上传)

微信图片_20190915204759.jpg

最后编辑戚调菊 最后编辑于 2019-09-15 20:55:1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