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山市小学科学教师成长互助联盟研修专贴 [复制链接]

191#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对学生浮力相关知识的考察
E7291A02BBFC46CF2BFEE1B5D9BC7D2E.png (, 下载次数:0)

(2016/9/19 9:29:05 上传)

E7291A02BBFC46CF2BFEE1B5D9BC7D2E.png

TOP
192#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在日常的教学中,越来越发现现在的不少孩子不喜欢思考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可能和我们的活动设计、情境的引入不是引起他们的兴趣吧。
stem以前也听过但是没有真正的去了解它,stem更强调从做中学,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喜欢动手去玩东西,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去接受知识。所以这个学期我花了3节课的时间去让学生们观察、制作杆秤,并讨论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杆秤的精确度、量程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时间花了很多,但是发现孩子很开心,收获也颇丰。
我们的科学课不能被考试所束缚,而应该要更关注孩子们需要什么,怎么让孩子们快乐的学科学。
TOP
193#

回复 138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TOP
194#

回复 127楼虫子与狗的帖子



《2016.6江山五下期末检测卷》第一题的3个问题都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第二题浮沉子是第一单元资料库里介绍的,学生没有看过或没有动手操作过是很难完成这道题的。总之,这两题都很灵活。  土星——姜红玉
TOP
195#

2016学年第一作业


9月23日,齐聚碗窑小学,聆听了两节六年级上册的课(滑轮组、拱形的力量),由于时间问题来不及的交流,借此机会大家来评价这两节课或者说说你对其中一节课的理解吧,跟上你的教学反思!
TOP
196#

RE:2016学年第一作业

今天听了 《滑轮组》《拱形的力量》两节课,就想了想自己对这两节课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也请大家指出不足之处。
《滑轮组》这节课,周颖老师采用视频导课,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之后用近12分钟的时间,组织引导学生怎么去做滑轮组这个实验,从材料到每一步怎么做都讲的比较详细,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操作该实验,在实验记录单上只是简单的记录测量的数据。
我的做法是:课前导入,我们可以先做一个教课本当中出现的最后一个活动设计的游戏,既活跃了气氛又给孩子们增加了科学的兴趣。而这节课还是应该侧重学生自主组合滑轮组,在动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在实物连接中了解画法。学生对这种滑轮组的连接是很喜欢,但不一定能出色的完成,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的印象会加深。其次给出两个课程目标:第一个是完成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的滑轮组,第二个提问:“还有别的连接方法吗?他们有什么区别?”根据这样的两个目标,学生就会去探索和思考。最终达到我们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的能力目标。
看似内容简单的一节课,我们更加注重的是方式,什么样的方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什么方式是学生印象最深刻的。


《拱形的力量》这节课,我也上过,当时我出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要上好这节课,主要要培养学生对标准的理解,材料的选择很重要,是什么样的纸?是什么样的承重物?拱脚之间的距离选择在多少合适?因为这些都关乎这我们这节课实验的时间,最终会影响我们上课的节奏。其次是拱形形变的标准,学生对变化的理解不一样,那我们老师就可以在事先就提出来。经过几次上课,我是把冬瓜桥拼接作为演示表演,学生都很惊奇,科学兴趣也很浓厚,在课后对拱形为什么能承受更重的物体理解更加有信心。
TOP
197#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昨天在碗窑小学听了周老师和邓老师的两节课,从两位优秀的老师上学习了很多。周老师的课中利用生活中滑轮组案例导入,学生对于这里课马上有了认识和兴趣,周老师并没有因为实验多选择演示实验,真正做到让学生亲身经历为主,每个教学环节紧密,学生容易进入状态,滑轮一课中实验指导明确。邓老师的拱形力量令我印象做深的就是冬瓜拱形,学生从认识到理解再到巩固。这一系列的活动邓老师从易到难,将学生所学及时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我们都知道只有学生经历过才能真正掌握,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我总是想放手又不敢放手,但最后什么都没有达成。
最后编辑魏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9-24 15:25:05
TOP
198#

回复 196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中处处可见老师的用心。比如把西瓜拱改成冬瓜拱,此处真是一个十分实用又有新意的改变。听了这两节课给我在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因为《滑轮组》自己刚刚上过所以有更多的感触,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一是我认为滑轮组的连接方法应该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定滑轮出发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第二种方法是从动滑轮出发的,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让学生统一使用第一种方法连接并得到第一组数据,这样与多组滑轮组的数据对比的时候才容易得出: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然后第二种方法作为拓展让学生去研究,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比较省力。二是我认为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探究经历,不需要教师手把手进行指导。比如需要什么材料和实验步骤这是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只需对注意事项稍加提醒就可以了。如果教师对实验过程过多地指导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TOP
199#

昨天有许多课没去学习啊&&
TOP
200#

回复 195楼君君小科学的帖子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心准备,在课堂中处处可见老师的用心。比如把西瓜拱改成冬瓜拱,此处真是一个十分实用又有新意的改变。听了这两节课给我在今后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因为《滑轮组》自己刚刚上过所以有更多的感触,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一是我认为滑轮组的连接方法应该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至少应该让学生知道有两种不同的连接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定滑轮出发的,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可以省力;第二种方法是从动滑轮出发的,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让学生统一使用第一种方法连接并得到第一组数据,这样与多组滑轮组的数据对比的时候才容易得出: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然后第二种方法作为拓展让学生去研究,让学生发现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比较省力。二是我认为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探究经历,不需要教师手把手进行指导。比如需要什么材料和实验步骤这是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只需对注意事项稍加提醒就可以了。如果教师对实验过程过多地指导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