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州市2013年(秋季)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培训 [复制链接]

11#

金卫国老师讲解物理部分的实验


TOP
12#

汪勋(wangwang)老师讲解生物部分的实验

TOP
13#

    苏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胡春娜老师对两堂课作精彩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27 8:36:32编辑过]

TOP
14#

《热是怎样传递的》课堂实录


授课人:嘉兴市实验小学   吴建伟


记录人: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曹文佳


课前:试话筒


 


一、导入


1、  出示一杯水,师:倒的是什么水?


生:开水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在冒烟


    生:有水蒸气冒出来


    师:有什么疑义?


    生:不一定,我知道液氮也会冒烟的。


    师:见到了水蒸气有疑义吗?


    生:水蒸气是无形的,现在是像雾一样的冒出来。


    师:那么说明看不一定能确定什么水,还可以有什么方法判断?


    生:摸一下。(上台摸)热的。


师:手呢?


生:手是冷的。


    板书:热的物体


    师:热的物体把什么进行了传递?


    生:热量。


    师:向什么进行了传递?


    生:冷的物体。


    板书:冷的物体。


2、  出示铜棒


师:把铜棒放入热水,会怎样?


生:浸在热水的部分会热。


生:会变粗,热胀冷缩。


生:整根铜棒会热,因为铜棒会导热。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认为浸在热水的部分会变热,另一种是全部会变热,你更同意哪种观点?


生上台演示,答:整根铜棒都变热了。


师:是不是一下子整根铜棒都变热了。


生:浸在水里的先,慢慢向上。


师:有没有看到?(没有),科学课讲究证据,怎样才能看到呢?


二、探究热的传递


(一)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


1、  出示器材:蜡烛环、铁架台、酒精灯,火柴。


2、  一生上台套蜡烛环


师:酒精灯怎么使用。


生答(省略)


一生演示酒精灯的使用


讨论得出:如果蜡烛环一次掉下来,就能知道热量传递的方向了。


3、  实验提示,出示记录单。


4、  生领材料,分组实验。


5、  收好材料,音乐起,停止实验。


小组讨论结果


6、  小组上台交流、汇报。


生:汇报数据


生:距离酒精灯越近,热量传递所需时间越短,距离酒精灯越远,热量传递所需时间越长。


师: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蜡烛环很平均,掉下来耗时却不一样?


相机板书:热的部分-----------冷的部分


7、  小结:热在金属中传递是先快后慢的,从较热的部分传到较冷的部分。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出示平底锅


   师:问谁借的?


   生猜了很多,最后猜到红太狼


   师:在这个平底锅中心加热热量是怎样传递的?


生答(略)


师:边缘加热呢?


生答(略)


3、  出示涂了变温油墨的“小锅子”,蜡烛,打火机。


讲解操作


4、  领材料,分组实验并记录。


5、  交流、汇报。


6、  师:通过直接接粗,将热从一个物体传给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称为热传导。(板书:热传导)


三、小结延伸


1、  出示变温油墨的杯子


倒水,观察杯子变化。


生解释原因


读杯子上的字,揭示课题。(板书:热是怎样传递的)

TOP
15#

听,海浪的声音


大新中心小学  韩神娇


     早早地就醒了,今天去苏州新城花园小学参加一个科学的培训活动。早前就听说了此次活动中浙江的海风老师将给我们展示一节课,很是期待,我还牢牢地记得去年六月他在张家港上的《点亮小灯泡》一课,吸引我的不仅仅是那些设计独特的实验器材、巧妙的课堂教学环节,还有他极富个人特色的幽默风趣的课堂语言,不管是提问,讲解,亦或是评价,都那么亲切自然、恰到好处。学生在他的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思维的火花不时在课堂上撞击迸发。
   
今天的《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亦是如此,精彩纷呈。
   
简单的课前互动后,海风老师取出一杯液体,课正式开始了——
师:这是什么?       1:这是一杯热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看到杯子上面冒烟了。
                          2:我认为这是热水,因为杯子上面那是水蒸气 。
(师:哪位同学对此有不同想法的?生3:水蒸气是无形的!师追问:那这杯子上面的是什么?生3:雾气。)
                         4:不一定,我知道有种在零下198摄氏度时冒烟的液体。 
师:光靠眼睛看好像并不能判断这是不是热水,怎么办?  5:我还可以摸一摸杯子外面,或者我还能尝一尝。
师:行,那你就来摸一摸吧! 生5上前摸杯子:是热水,摸之前我的手是干的,摸之后手心湿了。
师引导:与杯子相比,你的手——是冷的(生),杯子是热的,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怎么样了?——引入本课。
    在这个导课环节中,老师用一杯水这样简单的道具引导学生根据现象去猜测去辨识,学生想说会说乐意说自己的想法,顺其自然地就挑起了孩子探究下去的兴趣。
   
热在铜棒上的传递这一实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蜡烛环,就知道肯定会有我从没想过见过的器材出现(原谅我见识太少!)这个器材等会细说。
   
做完第一个实验后,看得出来,同学们(哎,包括我)都意犹未尽。老师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平底锅(很眼熟,鲜红色的)。
师:我昨晚去借来一个平底锅,你们知道是问谁借的吗?  生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一生高高举手:我知道我知道,我在电视上看过,那个经常做平底锅广告的!!(哄堂大笑)
师:不对。这只锅眼熟吗?嘿,我是向红太狼借的!
  (笑的眼泪都出来了~
师趁机提出问题:现在我想研究,如果我在锅底中间加热,热会怎样传递呢?在锅底一边加热又会怎样呢?学生推测。
师:不过我只借了一只平底锅(话还没说完)。 生:老师老师,据我所知,红太狼有很多只平底锅的!!
 (再次全场笑翻)
师强调:我就借了一只~不过,为了让大家做实验,老师做了许多这样的小锅——介绍接下来要用到的实验器材。

   
这是两个实验之间的过渡,海风老师借用了动画人物中红太狼的平底锅,来将要探究的问题引出与衔接,这样的方式,新奇有趣,我想这班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定还会想起,他们上过这样一节科学课——老师甚至向红太狼借来了一只平底锅。
   
课的最后,老师拿出了一个黑乎乎的杯子,向里倾倒热水,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黑黑的杯子外壁随着热水的加入居然褪去了颜色,露出了里面的一行字,老师特意请一位学生大声读出来,没错,就是今天的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点睛之笔。
   
正如苏州市教研员胡春娜老师所说:海风老师的课堂,他要呈现的东西,本是老师的,却全部巧妙地转化成了学生的东西,包括材料的展示、实验的要求等等。
   
之后,海风老师还给我们作了个讲座,关于他对小学科学实验内容的思考与改进策略的,举的例子都是非常典型的一些实验,待我好好整理学习。
   
下午的实验操作培训也带来了一些感触与思考,这里就不再细细赘述了。
   
真心喜欢这样的活动,做回学生的感觉,学习、思考,积淀,前行!

TOP
16#

    曹文佳老师的培训感想——


    先说说两节课,让我感触很深。两位老师都做到了引导学生自己去说出教师想表达的,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性,以至于出现了很多“亮点”学生,真的非常棒!还有就是童趣性和科学性,孩子们的话语有时很有趣,充满了童趣,活动时十分欢乐,也处处体现了童趣,做到了“玩”中学。两位老师都十分强调科学性,学生在回答时总是强调回答完整,实验设计也十分合理、有效。最让我印象深刻还有,吴老师的追问精神,认认真真做了回课堂实录,反复回味,越发发觉,追问的妙处,没有一句多余的,看似漫不经心的提问,其实处处包涵深意。总之,这样的课堂,值得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学习,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吴建伟老师还做了《我对小学科学实验内容的思考与改进》的专题讲座。给苏州的科学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列举了现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不好操作的,不易操作的例子,说到了教师们的心坎里,遇到这些实验时那个难啊,器材难准备,器材不好操作,收拾麻烦,实验效率差等等。之后,吴老师又给大家支起了招,想到了很多能帮助解决这些疑难杂症的好方法。


    其实,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们的科学器材能真正配套,让大家能用,好用,也许这条路还很长,但有了像吴老师这样爱专研、爱探究的老师,大家一起集思广益,也许这样的日子并不会太远了。期待!


 


   


 



 

TOP
17#

好的活动,一口气读下来确实被海风老师的课所吸引,期待更多的资料的分享……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27 15:37:31编辑过]

TOP
18#

海风已经名扬省内外了,向他学习!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9#

看到了好多名师的庐山面目啊!
TOP
20#

阿果老师见着了,紫色鸢尾没见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