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区214号唱歌的鸢尾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1#

   这篇文章写就已有一段时间了,今天又打开看了一遍,那一段日子又浮现在眼前,心里的感觉仍然是充满感恩的。今天的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当一名科学教师的感觉,在平时的课堂中,也常想着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马老师要求的不会误人子弟的科学教师,可以这样说,马老师的教诲足以影响我的一生。

   有这样深的感触,就想发到自己的作业贴上,与大家共享。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2#

了解空气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2、感受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物质的方法。

3、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二、           教学准备:

1、教具:锥形瓶2只,软木塞4个(1个钻有2个洞),小漏斗3只,大漏斗1只,水槽1只,大烧杯1只,小烧杯2只。

2、学具:各组:水槽1只,小烧杯2只,一次性杯子2只,塑料袋1只。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4分钟,1200——1204

1、出示实验装置一: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里面有什么?

生:水。

师:一满瓶水!如果我再往瓶子里面加水,你估计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水会先装满漏斗,再加就会满出来。

师: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瓶子里已经装满水了,再往瓶子里加水,水是进不去的,肯定会先装满漏斗,再加就满出来。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

师: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猜测,怎么来证明大家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生:试一试就知道了。

师:好,那我们就来试一试。(操作)

果然如此,你们真是太历害了。

2、出示实验装置二:

师:我们再来一个猜测,这回,里面有什么?

生:没有。

生:空气。

师:出现了两种想法。那么,这次我往瓶子里加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水会流进去。

师:你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

生:因为瓶子里没有东西,水会流进去。

    我觉得瓶子里有空气,但是空气不能阻碍水流进去,水还是会流进瓶子里去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水不能流进去。

师:为什么?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水是流不进去的。

师:到底谁的猜测才是正确的呢?我们来试一试就知道了。

(操作)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水流了几滴进去,后来就流不进去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你觉得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里面有空气顶住了。

管子太细了

塞得太紧了)

选择概括地板书

师:同学们作出了很多猜想,这些猜想都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类:水进不去可能与瓶子里有空气有关,也可能与实验器材有关,要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实验。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我们先来研究空气了解空气好吗?

生:好。

(板书:了解空气)

(二)、感受空气。(6分钟,1204——1210

1、师:有关空气你知道些什么?

生:……

2、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今天在课堂里,老师想请同学们继续发挥聪明才智,用身边的材料捕捉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使我们能感觉到,甚至能看到空气的存在,看哪个四人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对空气的感受最丰富。每小组的小小记录员要做好自己组的第一个实验记录。表现最好的小组,下个实验时可以老师这里领到更多的实验器材开展实验。

3、学生感受空气。(师巡视,抽代表带着实验记录单到讲台前准备介绍)

4、汇报:

一组:用塑料袋装了一袋空气,空气能让袋子鼓起来。按了一下,觉得空气有弹性。

二组:把塑料袋刺了一个小洞,一捏,感觉到空气跑出来了,有风。

三组:用手扇了扇,感觉到了风,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二组:用烧杯倒扣到水中,再倾斜,我们看到了有气泡冒出来,我们想,空气肯定比水轻。

师:这些气泡是什么?

  生:空气。

  师:哟,真了不起,你们看到空气了,你们是借助什么东西看到空气的?

  生:水。

(随时板书)

师: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同学们非常聪明,用塑料袋捉到了空气、用扇风的方法感觉到了空气,甚至借助水看到了空气,这可是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经常用到的一个重要方法,你们真是一群小科学家。

5、刚才你们四人小组想了几种方法来感觉空气?要是有几种你们没有想到,可以再试试。

(三)、空气占据空间。(10分钟,1210——1220

1、师:刚才大家感觉了空气,研究地很起劲,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老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借助水看到了空气,想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也跟空气的研究有关。

(操作:出示一张纸,塞入杯底,把杯子竖直地按到水中。)

师:(按入水中前)请大家猜测一下,纸会湿吗?

生:不会。

    会。

师把纸拿出来,展开,真的没有湿。

师:你想试试吗?边试边想怎样做纸才不会湿?记录在实验二的“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里面。教师发纸。

3、学生尝试。(师巡视,挑选成功与失败的两组)

4、交流:

1)、成功的组,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你们有什么想法或疑问?

(纸为什么不会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杯子为什么要直地放入水中纸才不会湿?……)

2)、失败的组,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师:他们为什么会失败?

   (纸没有塞好,掉下来了。   烧杯斜了,水跑进去了。)

5、师:请失败的四人小组再试一试,请成功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实物投影)。记录员要做好记录。

6、学生再实验讨论。

7、汇报:

  师:哪一小组有结论了?

生:因为把杯子倒扣入水中时杯子里本来就有空气,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就进不去了。

师:大家同意他们组的意见吗?

师:看来,空气在杯子里是要占地方的。空气占着地方,我们也可以说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能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

(四)、空气能流动。(13分钟,1220——1233

1、师:刚才我们把烧杯倾斜,气泡就会冒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空气比水轻。

师:还有吗?

生:空气会流动。

师:是吗?

生:是的。

师:好,既然空气会流动,老师要出个题考考大家,现在我有两个杯子,一号杯里装满了空气,二号杯里装满了水,你能想办法使1号杯里的空气跑到2号杯里去吗?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制订一个详细的实验计划,注意记录。计划制订得好的小组,就可以老师领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2、学生讨论。

3、商讨实验方案。

一组:把两个杯子扣住,倒转,空气就跑到2号杯里去了。

师:有意见可以向他们提。

生:我认为他们的实验可能不成功。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烧杯有一个嘴,水和空气会漏出来的。

师:那你有改进的方案吗?

生:可以用一次性杯子试试。还可以在两个杯子接住的地方贴上透明胶,水就漏不出来了。

师:你们可以接受吗?待会儿做做看。还有其他方案吗?

二组: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扣在水中,再倾斜1号杯,空气会流动,1号杯里的空气就跑到2号杯里去了。

师:大家觉得他们组的计划怎么样?

生:行。

师:有意见要给他们吗?

生……

师:看来大家觉得这个计划很不错,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计划的每一个步骤做起来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先估计一下吧。

1)、第一步,把两只杯子都倒扣到水中,你们预备怎么做?

生:两只杯子都直直地放进去。

师:行吗?

生:……

(操作:2号杯里的水都跑出来了,怎么办?斜地放进去,完全浸入水中,再倒转过来。1号杯要直直按下去,装满空气。)

2)、第二步,倾斜1号杯,应该注意什么?

生:两只烧杯的尖嘴要对住。

    1号杯高一些,2号杯低一些,空气才容易流到1号去。

3)、师:要怎样进行观察?

生:不要离开水面。

师:这个实验的步骤比较多,谁能把我们刚才讨论的注意点再说一说,再一次提醒同学们。

生:……

师:还有别的实验计划吗

师:大家已经制订了详细的实验计划,接下来我们要按照自己制订的实验计划来进行实验,需要的器材请组长到老师的材料超市里来领,比比哪一组能一次就成功地使1号杯里的空气跑到2号杯中去。

4、学生实验,记录。

5、汇报小结。

生:
            
我们用一次性杯子实验,成功地使1号杯中的空气都跑到了2号杯中。

生:我们在水中进行了实验,空气变成了一个个的气泡,都跑到2号杯中去了。但是我们发现空气到了2号杯中好像不能完全占满2号杯的空间,还留有一点点水。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可能空气漏出来了吧?

师:如果有空气漏出来,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有气泡跑到2号杯外面。

师:你们实验的时候有气泡跑到2号杯外面吗?

生:没有。

生:……

师:我们又有了很多猜测,看来,空气肯定还有其他性质有待我们去发现。这节课再展开研究没有时间了,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去解决好吗?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肯定地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空气能流动。(板书)

(五)知识运用。(5分钟,1233——1238

师:通过刚才研究,我们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瓶子,请同学们再想想,为什么水不能流进瓶子里去?

生:因为空所占满了瓶子里的位置,塞子塞住了瓶口,空气跑不出来,水也就进不去。

师:同意吗?我们找到了原因,那么你能想个办法让水流进去吗?

生:管子大一点水就能进去了。

师:为什么?你这么想的理由是什么?

生:管子大了,进水口就大了,也许空气就能从进水口跑出来了。

(尝试,进去了,但还是不流畅)

师:谁有更好的办法?

生:在塞子上再钻个洞就行了。

师:为什么?

生:空气能从这个洞里流出来,水就能进去了。

(试一试,行了)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把塞子拔掉就行了?

师:你的理由呢?

  (尝试,行)

……

(六)、小结:(2分钟,1238——1240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经过今天的学习研究之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关于空气的问题要继续研究的?

师:哟,这么多问题,课外能自己想办法研究的,自己可以先找找答案,自己解决不了了,我们下次科学课时再继续研究好吗?

六、收拾实验器材。

师:这节课就研究到这里了。实验做完了,我们还要把东西收拾好,请组长把材料超市里的材料放回原处,各小组成员倒掉水槽里的水,把桌子擦干净,整理好。然后带上自己的书和学习用品、实验记录单回教室。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3#

奇妙的指纹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合适的问题。 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猜猜我是谁

A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玩游戏?接下来我们玩一个猜猜我是谁?的游戏,出示课件。(一、我是班中最高大的男生,我的手很大,手指很粗,力气也很大。
        
二、我是班中最小巧玲珑的女生,我的手和手指很小,力气也很小。)

 B 、同学们,你们猜猜他们是谁?

C、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请他们留个手印做纪念。取白纸印。(用记号笔写上姓名,分别将指纹拓印在自己的姓名下)

(二)、导入:

师:刚才****在纸上留下了什么记号?

生:指纹。

师:你有指纹吗?

生:有。

师: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呢?

生:(举着手指说)在这里。

师:哪里?

生:手上面。

师:整只手上面吗?

生:手指尖上。

生:手指的第一节上。

师:每个手指上都有吗?

生:每个手指上都有。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指纹,同学们对自己的指纹是不是充满了好奇呢?想研究研究我们的指纹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奇妙的指纹吧。(板书课题)

(三)、观察自己的指纹、归类。

   1、师:你想研究关于指纹的什么问题呢?

         哪些问题是我们课堂上可以研究的呢?

         归纳板书:
       
指纹是什么形状的?指纹可以分为哪几类?指纹都一样吗?人的一生中指纹会发生变化吗?

       师:我们先来研究指纹的形状吧。可以怎么研究呢?

     生:观察。

2、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自己的指纹是怎样的吧,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清楚形象地告诉大家呢?

(学生观察自己的指纹,并想办法描述)

生:我的指纹有一条条线。

生:我的指纹有一圈圈的。

生:我的指纹有点象山坡。

生:我的指纹向一边歪的。

……

师:大家说得真棒,刚才说的这些形状,能简单地画到黑板上吗?

(生板画简图)

3、归类:这么多,我们能按指纹的形状给指纹分分类吗?

生:……(归类取名)

师:同学们刚才研究指纹研究得都很好,你想了解科学家研究指纹的情况吗?(课件出示介绍指纹的三种类型。)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指纹中有三类形状较多。一种是这样拱起来、弯弯的,同学们叫它山坡指纹、山洞指纹、鼻子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弓,就叫它为弓形指纹;一种是这样向一边偏的,同学们叫它左偏指纹、右偏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扫地用的簸箕,就叫它箕形指纹;还有一种中间是这样圆圆的、一圈一圈的,同学们叫它旋风指纹、旋涡指纹,科学家觉得它像烟斗,就叫斗形指纹。(课件展示)

 (四)、观察不同的指纹。

  1、师:分类分好了,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指纹可以分为三类,同一类的指纹都是一模一样的呢?

  生:……

  师:自己观察过吗?比较过吗?可不能盲目地得出结论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努力找出相同的两个指纹吧。怎么找呢?

  生:比较。

  生:比较自己的十个指纹是不是相同,比较自己和同学的指纹是不是相同。

  生:印下来比会比较方便。

  生:在同一类的指纹里找发现完全一样的两个指纹的可能性大一些。

  2、师:印下来比的方法确实不错,怎么印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复写纸,只要在第一节手指的指腹处轻轻擦两下,印在指纹卡相应的手指位置里就行了。(演示)

  3、为了能用最短的时间找出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老师给大家几个温馨提示。(出示)

   1)、拓印完后,先用标号的方法给自己的指纹分分类。(1号表示斗形、2号表示箕形、3号表示弓形)

2)、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找出相同指纹的同学(也可以是自己),找找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

4、学生拓印,找相同指纹。

5、汇报。

生:找不出来。

师:你是怎么找的?

(五)、拓展

师:刚才我们寻找相同指纹的行动失败了,你有什么想法?

生:可能我跟妈妈的指纹是一样的,我要回家比一比。

生: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所以警察叔叔能根据罪犯留下的指纹破案。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看来的。

师:不错,不过,还有些同学对这个结论表示怀疑,想回家跟爸爸妈妈的指纹做个比较,关于指纹是不是一样的这个问题我们要等他们的进一步研究结论。

刚才同学们还提到了关于指纹的许多问题,课堂上我们无法研究,课后,同学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搞个清楚。好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4#

 

 

探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曾见过一些介绍中美教育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论述:“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由此想到另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国每年在国际数学、物理、化学奥林匹克大赛中所获得的奖项让所有国家瞠目,但我国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土生土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再有:1999年在国际专利委员会申报的专利项目中美国有40万项,日本有20万项,而中国只有1万项。

诸多事实表明,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创新意识,而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日益趋向多元化,各个领域都要求凸显个性。好在我们已出台了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迅速、全面、深入地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自然学科以其独有的学科特征,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所不可或缺的一门主要学科。

一、提倡民主,重视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已不用置疑的了,但问题从何而来,仍值得探讨。过去,我们习惯于把教材中所提的问题作为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唯一依据,问题情景的设置只是为了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能说出教材指定的问题;对学生想要弄明白的其它问题,去认真理会的老师恐怕不多吧。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若有充分表达自己心中之疑问或兴趣所在的机会,他们往往会跳出教师预设的圈!例如:曾宝俊老师所上的《土壤》一课中,教师提出“你想要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所提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

“我想知道烧过后土壤是什么颜色。”

“我想知道一个国家会有几种土壤。”

“我想知道土壤是怎么产生的。”

“我想研究一种土壤上能生长几种蔬菜。”

……

面对这些与预设的知识目标完全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同样在加以肯定的情况下,一种是将这些问题搁置在一边,这样就能按要求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完成技能目标;另一种则是认真地对待这些问题,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转变为研究探索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也许会与既定的知识目标相去甚远。以我拙见,当取后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思维的,也是学生最想研究的,此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主动性的。

二、推波助澜,增强探索问题的兴趣。

当然,确定了要探索的问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真正能让孩子乐于主动深入地去研究的,还在于对问题的兴趣度和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成就感。在问题的提出这一层面,学生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但不一定都有付诸实际行动的途径,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1、每一个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应该有一定的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力,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己的喜好去探究,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非常浓厚,探究也会更深入、更持久。

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质疑。

讨论既属探究的一部分,又是让少数人的好奇变成集体的有意注意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时,首先出示一杯浑浊的水,学生观察、发问后进行讨论a:“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水变干净吗?”(开始探究的小问题的难度不应过高,否则学生会感到惘然。在此例中,问题a既激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检索,又包含着创新思维的成分。经过讨论,他们会想出“沉淀”在内的各种法子);此后组织讨论b:那怎样加快沉淀呢?”这样,吸引学生对混凝剂展开研究;当发现杯底出现了沉淀物及水面上仍残留的漂浮物后,再次讨论c:“你能把水与浑浊物分离吗?”学生经过相互启发,发现如果将水倒入用纱布类的东西罩着的另一个烧杯中,问题便解决,最终还想出了以“过滤”来命名该净化方法;接着讨论d:“在实验室里又是如何过滤的呢?”转入对水的过滤科学上操作方法的研究;最后讨论e:“经过过滤后的水,我们可以直接饮用吗?为什么?”学生的研究兴趣便投到对“水的消毒”这一步上。他们肯定会想出烧开、加消毒剂等方法。

“质疑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我们把它看作深化自主探究的一个关键。它可以运用在探究的各个阶段,有时直接由讨论转化而来。

例如关于“水为什么不见了?”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是在常温下就能进行,有的学生则认为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由此产生了疑问,让学生从这样两个方向去进行自主探索,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劲头十足,个个都用尽了浑身的解数,直到最后得出结论。

三、拓宽视野,将探索活动延伸到课外。

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不等于仅局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面是有限的。只听到老师的声音是可悲的,不看到窗外的世界是可叹的,所以,我们在立足于学生生活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将视角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去充实他们的生活,丰厚他们的那片学习沃土。

1、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些需要查阅资料、进行调查、长期实验……在课堂中无法完成,教师可将其转化为课外延伸活动,这样就能使所有的问题真正地得到重视,更能让学生在教室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得到锻炼。

2、科学课中的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社区与家庭科技活动等,是架起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社会的发展需要间的桥梁上的一个个台阶,能使学生真实地体验知识的力量,找到学以致用的途径。

最后应该提到的是对于学科的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科的评价也应该随着教学活动的变革而动,应该更具开放性,关于这个话题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的,我仅在此提一个不成熟的浅见:何不跳出对知识点进行考察的圈子,让学生运用某阶段所学的知识,自己到生活中寻找一个小课题,运用探究所得的知识,作出一份实验(观察、考查)报告。探究既已明确为科学学习的一个目标,其实施过程本身就有一种价值,这样的评价,既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运用,又是课堂教学另一种方式的延伸,同时也是为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方式。

全面地实施新课标理念,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必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下一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2:35:14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锤炼科学课堂教学语言 促进科学课堂教学实效

科学课程标准给教师的新理念与教师外化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对辩证统一体:“理念”决定“语言”,“语言”体现“理念”。但是,“理念”是朝阳初升、刚刚形成的新生事物,“语言”却是冰冻三尺、积习难改的老古董,它们之间的融会与贯通是需一定的时间和花一定的功夫的。笔者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苦闷:明明在备课时运用了新的理念设计各个活动,却由于科学语言的“顽固不化”,在课堂上不由自主地“说错话”,导致课堂探究、小组合作、面向全体、尊重自主等预设的目标不能很好达成。在课后的反思中,深深认识到科学教师对自己教学语言的锤炼刻不容缓。

策略一:运用简洁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思维

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我们都知道,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课标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决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我们经常在提的“你们想研究什么?”之类的问题指向过大,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养成多提探究性问题的习惯。如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比较盐水和清水时,教师提出“液体的轻重有没有变化?”问题直接指向了答案,不如问“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这才是真正能触动学生思维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个学习的主体还只是一群孩子,他们需要教师用恰当的科学术语和课堂语言的引领。教师指导的语言简明了、恰当了、科学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也就对头了,思维才会碰撞出火花,课堂40分钟的效率才能提高。

策略二:运用有效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一切事物都充满新鲜感,好表现自我,却不喜欢倾听。这些特点导致科学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实验活动时容易形成“失控”的局面。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运用有效的课堂语言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1、活动前先提个醒。如:全班进行交流活动时,教师可预先提个要求:“当某某小组发言时,我们要注意倾听,想想自己组与他们组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和意见,如果没什么不同,想想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这样的一个倾听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倾听,真正意义的交流才能组织起来,学生学习的情绪才会高涨,思维才会活跃。    

2、活动中适时点拨。这是对科学教师教学机智的一大考验,当学生有一细节表现得非常精彩时,教师要富有激情地及时肯定。五年级上册《设计种子发芽的实验》第一课时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正当A小组提出“研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的方案是:给两组绿豆同样多的水,把一组绿豆放入冰箱内,另一组绿豆放在阳光下,进行对比实验”时。其他组的同学立刻向他们提出了质疑。其中小哲同学提出:“一组放在阳光下,可是冰箱里没有阳光啊?”这个“不同变量”的想法使课堂的讨论更进了一个层次,教师高度赞扬他“这个想法真了不起,这个想法对A小组完善他们的实验计划太有帮助了”。教师接着问A小组:“你们认为这个实验设计合理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教师欣喜地看到,这位同学若有所悟,坐下时的眼神兴奋而明亮。接下去同学们也围绕着控制变量问题进行了更热烈的讨论。

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的适当点拨是非常有意义的,上例中学生在讨论怎么控制变量时,陷入了“如何使冰箱里也有光照”的思维泥潭里,在种种方法被认为无法实现后,学生普遍显得有些茫然。这时,教师的课堂提醒多么重要。“大家能换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适时点拨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学生立刻碰撞出“可以让冰箱外的一组也处在没有光照的环境里”的思维火花。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使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昂起来。

3、活动后及时小结,一次成功的活动,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每一次活动结束时,意味着活动成败与否的关键时刻的到来,此时,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旨在引导学生思索,通过讨论、实验、分析,究竟能得出什么结论。有些教师很担心学生自己无法回答出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干脆自己将探究的结果公布出来,这其实是一种虎头蛇尾的做法,对学生的发展也非常不利。

策略三:运用合理的语言体现人文的关怀

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些理念能否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全看教师是否能运用合理的语言建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验活动快结束时,教师往往会问:“都做完了吗?”听到大部分学生说做完了,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这里的问题在于:没有完成实验的那一部分学生怎么办?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师往往抽取1——2组学生进行汇报,然后结束交流活动。那么,没有汇报过的小组就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了不是?

其实,这些问题是能用合理的语言解决的,实验快结束时,教师可以说:

“已经完成实验的小组把实验中的收获整理一下,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抓紧时间继续做。”

汇报不可能每一组都来一遍,在挑选几组汇报后教师可追问一下: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需要补充吗?”

实践证明,多说这两句话,凸显课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将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来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

邦格认为,科学文化是当今最先进的文化现象。既然是一种文化,那必然有其人文性。科学的这种人文性着重指向的是实证意识、探索的精神、质疑的精神、善待环境、关爱生命等科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课堂上说话要有依据,不能信口开河,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好榜样作用。言语间,也要透射出对生命的欣赏和尊重,以自己热爱生命的激情去感染学生。

策略四:采用激励性语言,呵护学生好奇心

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探究活动可能不一定能获得期望的结果,甚至可能失败。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不要过分注重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如,B学生告诉老师,他发现了一朵七个花瓣的樱花。虽然这个结果和一般的科学知识有出入,但教师不能加以简单的否定,教师应当首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予以表扬。然后,用激励性的语言要求他去探索“生物变异”的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科学的教学语言是将新课标理念落到实处的最直接的保证,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以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6#

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有感

    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是读《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的一点感想。江泽民曾深刻阐明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加强德育工作等问题。他强调说,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儿放松不得;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党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对教育问题都极为重视并做过许多重要讲话,其中“德育为首”是他们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教育。

    把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这是由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所决定的。我们的教育是无产阶级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导向、动力、保证的作用。因而在学校工作中必须始终处于突出地位。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不放松。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极其重要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纷至沓来。广大青少年思维敏感,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年轻幼稚,缺乏经验,易于受形形色色错误思潮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当前农村、城市普遍发现了搓麻将的赌博活动,有的学生家长不顾子女的教育、学习,经常外出或者在家聚赌,这就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没有好的学习环境,甚至学生还跟同父母一起参赌,使学生从小有一种贪玩、爱吃喝、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惜劳动果实等等坏习气。有的学生甚至发展到结伙盗窃等违法行为。针对目前所发生的情况,说明学校的德育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从总的来说,大多数班干部、教师对德育工作是重视的,并作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如抓教学质量、抓升学率,学校办学    等要求,有的学校的德育工作并没有被提到突出位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状况并非个别现象。有的学校的领导片面地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抓教学,抓升学率,这是“硬任务”,而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指学业成绩不好),那就关系到新生的招生,生源不多就意味着学校的经济收益不高,学校就无法生存发展。就目前城区中小学面临着个人办学的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更为突出。特别个别的领导考察学校工作,也往往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而不看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情况。以上这种想法必须彻底改变。

为使德育工作真正得到实效,就必须要求政府领导和学校各级领导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办学方向,端正教育思想,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那么如何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以我校的德育工作来说,首先抓好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开展“四讲”活动,树榜样标兵,教育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同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本领,长大后为祖国、为人类作贡献。第二,“红读”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先后开展“做一个我爱祖国,我爱学校班级的好学生”。明确祖国的历史,发展等知识,从而使学生增进对祖国的爱,明确祖国的伟大、昌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第三,抓好爱国主义教材建设,开展“不忘国耻”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阅读《警钟长鸣、不忘国耻》等爱国主义教材,参观本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怀念革命烈士,发扬革命烈士的英勇精神,使学生明确我国的解放是来之不易的,是用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以优异的学业成绩,高尚的思想品质来报答祖国。第四,继续抓好警校工作。我校警校工作已坚持十余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在社会上留下了良好的形象。以这个德育基地为契机,我们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加入了这个队伍,学习法律、交通知识,上岗    ,榜样维护交通秩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说到后来,似乎有点跑题。但写这份感想时正好在考虑学校德育工作,结合了一下,嘻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2:33:40编辑过]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7#

当 学 生 的 思 维 遇 到 “瓶 颈” 时

              --读《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有感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学习的结论”,这些理念界定了科学教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学习探究活动为主的一个过程。可是,这是否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永远只能“退居二线”呢?显然不是的,不要忘了,《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难看出,《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要处理好“组织者”、“引领者”、“亲密的伙伴”的“度”,尤其在学生的思维遇到“瓶颈”时,教师的适度介入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一次执教《磁铁的两极》一课时,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这是一堂公开课,学生普遍显得紧张不安,虽然课前组织了游戏,课堂气氛已有所改善,但还是在“探究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的计划制订这一环节出了问题:

师:是否每块磁铁都能指示南北方向呢?

生:能的。

师:如果给你一块条形磁铁,可以怎么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呢?

学生显然被课前游戏的圆盘限制了思想,我反复问了五六个学生,他们所想到的都是要做一个底座,把条形磁铁放上去,而事实上由于条形磁铁跟游戏用的大磁针形状不同,是很难搁到一个底座上去的。我课前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出“悬挂”、“水浮”等方法,可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就是没有想到,他们的思维显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当他们提出的一个个雷同的方法被一一否定后,学生的思维更近枯竭。怎么办?是否要死守着“学生主体”的理念继续千方百计地引导呢?这显然不是明智的处理方法,继续纠缠下去,说不定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消失殆尽。于是,我决定以“引领者”的身份,“扶”学生一把:

师:老师给大家想个办法吧,我们用一根线把磁铁挂起来,它能否自由转动呢?

生:能。

师:那么接下去……

生:等它停下来,看看是不是指示南北方向?

学生的思维终于激活了,被引导到了正确的方向,我想再试一试他们的思维是否真的已被打开,又追问了一句:还有类似的方法吗?

很遗憾,当时紧张情绪还没有解除,学生一时没能想出类似的方法,我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宜再继续纠缠,就让学生用悬挂法开始了实验。后续探究活动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室,我向他们询问了相同的问题,他们还沉浸在刚才课堂上探究“磁铁能否指示南北”、“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以及“做一辆磁力小车”、“玩玩环形磁铁”等活动的乐趣中,紧张情绪早已不见了,思维非常活跃。此时,让学生再回过头来考虑同样的问题,他们轻而易举地想出了不少能使磁铁自由转动的好办法。我很庆幸在课堂中预设出问题时,自己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心态、情绪去组织、调控课堂,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地“介入”,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最终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有条理地进行,使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而不至于中途受挫,一撅不振。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中,有一个专题专门论述了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地定位,并对教师角色作了科学描述——平等中的首席。确实,在新课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在牢牢把握这一理念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科学探究的主体”还是一群孩子,受到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等限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此时,就需要教师以一个组织者、引领者、亲密的伙伴的身份适度地“介入”学生的探究,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才能使他们继续以积极的状态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把握准确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科学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