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杭州区056号没胡子的山羊作业专帖 [复制链接]

11#

《哪杯水温度高》教学设计

杭州市闻涛小学:钱军红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混合两杯水,推测哪杯水温度高,再进行验证的活动过程。

2、能在活动中设计较为科学的实验方案,注重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3、能从水温及水的体积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混合两杯水,合理有据地推测哪杯水温度高,并设计实验,较准确有效地进行验证。

三、教学难点:

周密控制实验变量,根据已有知识大胆合理地作出符合科学逻辑的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师: 温度计1支,烧杯2个,热水和冷水。

学生每组:红液温度计1支,有热水的热水壶,500ML烧杯1个,250ML烧杯2个,黑色签字笔1支,研究单2份,抹布1块。

五、教学过程:

(一)、研究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出示2杯同体积(100毫升)不同温度的水,怎样知道他们准确的温度?

2、预测:他们混合后的水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并交流)。

3、验证:

1)、如何验证?(设计实验并着重分析如何使实验更准确科学,如取水如何更准确,测温度如何更准确等)

2)、小组实验验证。

3)、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加以合理分析,试图得出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规律:混合后温度值与混合前冷热水温度值的平均数接近。

(二)、研究不同体积不同温度的2杯水混合后的温度变化。

1、过渡:如果2杯水体积不一样,比如热水多一些,温度有如何变化呢?

2、预测并重点说明理由。

3、讨论设计实验,并考虑实验时注意的问题。

4、小组实验验证。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试图得出:2杯水混合后温度的变化,要考虑混合前2杯水的体积和温度2个因素。

(三)、拓展:200毫升40℃的水和100毫升80℃的水,都与100毫升20℃的水混合,哪杯水的温度高?

交流想法及判断的理由,并视时间可延伸到课外。

 

附:学生实验记录单:

 

 

《哪杯水温度高》实验记录

1.  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单位:

100ml

混合后

第一杯水温度

第二杯水温度

推测温度

实际温度

 

 

 

 

我们的解释或发现:

 

 

2. 同温度不同体积的两杯水分别与相同的水混合。

项目

原来的水

加入的水

混合水的温度(

体积ml

温度(

体积(ml

温度(

第一杯

 

 

 

 

 

第二杯

 

 

 

我们的解释或发现:

 

TOP
12#

独缺读书笔记。
TOP
13#

有同学告知,才知要交作业了,作业其实以前做过,一直以为交交分方便,所以拖到现在,惭愧啊!

另外发现:部分作业还在学校的电脑里,无奈,明天再来继续交吧。我这样的差生,懒生,本就不该妄想早点毕业,留下来好好学习吧,毕业不是奔头,在这里能多学些才不负上天厚爱啊。

TOP
14#

以下是引用喻伯军在2007-7-4 23:45:22的发言:
独缺读书笔记。
感谢喻老师鼓励,我几乎无言以对!
TOP
15#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随记
TOP
16#

《小学科学案例专题研究》读后记
TOP
17#

读《没有什么借口》有感

力量、责任与追求

——读《没有任何借口》随想

“没有任何借口!”这在一个军人看来,也许天经地义,毫无疑问。但它却成为众多著名企业奉为圭臬的理念和价值观,并且听说不止在企业界,在许多其他单位也颇受欢迎。更奇怪的是这一看似冰冷无理的理念来自以民主和自由著称于世的美国。

带着不解和好奇,我翻开了《没有任何借口》一书,试图去寻找其中的秘密和答案。书很快便看完了——书中的话听听不无道理,且有精辟针对的事例,似乎很让人振奋,看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然而要取出其中的精髓要义,甚至要以此来影响规划自己的行动,似乎又不知从何做起。

于是还是试图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用意,以自己的经历、理解去领会。“没有任何借口”初看似乎不近人情。我们所见所历,总有一些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原因来妨碍、破坏我们从事之事。在一些强大的客观事实面前,我们的确无所作为,我们的行动、焦急无济于事。但,这里有借口吗?既是客观事实,它作为合理的理由存在着,没有谁会把它说成“借口”。事实上,很多时候,客观的因素并没有强大到令我们无所作为、必定失败的地步。把信送给加西亚没有困难吗?法里斯每天应对那些难缠的顾客没有困难吗?但是,就有人奇迹般地把信送给了加西亚,法里斯也从容地应对着那些难打交道的顾客,并由此学到了严格的职业道德和应该如何对待顾客。面对困难,假如我们的意志不够强大,又不肯光明地承认失败,就很容易把那些个客观因素搬出来做借口,而自己却心安理得地自尊自大着。甚至,在没有多少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也习惯性地找出些借口,而不愿努力为之。对那些真正的自强者而言,他会在行动上努力——把困难一一克服,而不是在思想上努力——尽量找些借口,说服自己说服别人。所以,作者郑重地告诫:借口是拖延的温床,借口的实质是推卸责任,不要让借口成为习惯!于是想到这样的古话:天下事为之则难亦易,不为则易亦难也。这些都无疑是在提醒我们:对于困难要有自己良好的应对态度,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力量来源于时常的积累:常努力去做而不是为自己寻找借口,在做中积累智慧和力量。自己平时的经历也都映证了这一点。

没有任何借口,更多是针对工作而言。对于工作,这也意味着纪律和责任意识。试想,工作中若没有“尽力而为”之心,常有各种“理由”来掩盖自己工作的不足,那工作真成负担,如此工作,又怎能做好工作呢?如此不负责任,工作又怎能不遗弃他呢?而工作不负责的人,又真难想象他在其他方面会勇挑责任,这样的人又如何立足于当今的社会呢?今天我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更要求在工作中的“尽心尽力”。当然,“尽心努力”是无止境的,它是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而且,这并不意味着不去寻找分析工作失败、不足的原因了,而是老实地承认失败、不足。原因即理由,它和借口不是一回事。所以,“没有任何借口”,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心态和作风。

想到自己的工作,似乎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四年多时间来,似乎有些倦怠,又似乎被些许责任感支撑着——不好好工作对不起孩子,对不起良心。于是,翻着日历“尽心”地工作着。然而就少些东西,少了热情——年轻人不可少的东西,干好工作不可少的东西!“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给人以启示。叶澜教授不是也曾说过类似的意思:教师要要用工作提升生命的质量。不错,既然选择教师作为终生职业,那就必定要把它作为事业来追求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专家大师,但,有生命在,就该追求,以自己的追求提升自己的灵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5 13:04:55编辑过]

TOP
18#

读于永正《教海漫记》
TOP
19#

读《课堂提问的艺术》想到的
TOP
20#

听特级教师上课有感

 

前段时间有幸在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听了数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语文课,给我这个孤陋寡闻之辈带来了不少的震撼和启示,无奈心智有限,咀嚼来咀嚼去总觉其中营养无限吸收却难上难。

上午上课后,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给作了简要的评课,并重点谈到了好课的标准。他以为,好课有十个标准:1、有明确目标的,2、重点突出,3、以学生为本,4、流程科学,5、注重内化,6、体现沟通,7、启迪创造,8、媒体得当,9、讲究实效,10、多元评价。靳老师还结合上午的课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分析,令听者如沐春风。联系上下午的课,特级教师的课的朴实、激情、善诱等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于永正老师的课可说是朴实的典型。整堂课,于老师引导学生循着“学课文——听写一段对话——听录音写对话——看表演写对话”的过程学、练写好对话,“像是爷爷在教孙子一般”(靳家彦语),亲切实在。师生的相融相恰,真让人不觉得这是在上课。在学课文对话时,于老师发现有位学生因基础不好而对所提问题一筹莫展,于老师并不放弃,再三引导他发现答案。在听写一段话及后续教学环节时,于老师特意关照那位学生,对他的写话中出现的些许优点灵敏发现并大加赞赏鼓励。于老师及靳老师等老师的课自然不留凿痕,看似平淡却实在有效,韵味隽永,自有他的功夫在,我辈虽望尘莫及,但却是努力方向。

孙双金老师的课带来了另一种震撼:大气磅礴,激情澎湃。也许是课的内容不一样,孙老师上的课是《黄河的主人》,是一篇需要激情的课。孙老师的朗读充满激情,当学生读书较平淡时,孙老师激情四溢的范读,一句“呼唤中国的男子汉”的激励,学生埋在心里的激情如黄河之水倾泻而出,不可阻挡!穿插在读、议、品文的过程中,孙老师展示的课件,更给学生激情的直观感受。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配以激昂的音乐,让人置身于黄河之畔,对黄河之慑人心魄的气势如同身受,对黄河主人——艄公之敬佩由心底而发。情能动人,能发课文之情,则文道合一,教学的诸多目标也不由自主地融在里头了。薛法根老师的课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薛老师的《第八次》处处引导学生对蜘蛛毫不气馁精神的感悟激动,对布鲁斯王子第八次奋起而成功的震撼敬佩。于是,课最后,学生都成了那个百折不挠的王子,一篇篇激人斗志的动员演讲慷慨激昂,感人心魄。

善于启发引导、鼓舞激励则是所有上课老师带来的共性。于老师上课中充斥着幽默逗趣的引导鼓励。“还有一点,不要告诉别人,对话分段可以让文章显得长些”“像长者,多会说话”“怎么改作文,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再读,再读,再读!”……这类有趣又充满启发味的评价、引导课中比比皆是。于老师课中还有一绝——师生合作表演。于老师的表演逼真逗趣,令人捧腹,学生怎能不学得趣味盎然,写得津津有味?靳老师的课在最后,学生是二年级,上课内容又多,学生极易疲倦。但靳老师的课一开始就很好地调动吸引了学生。手法很简单:举手、鼓掌、对话。三个来回下来,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地进入了靳老师预设的话语情境。孙老师的“呼唤中国的男子汉”薛老师的“感动如何化为行动”“布鲁斯的人民听了这样的动员演讲,会跟着他干吗?”等等,无不及时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思考、发言、学习。

道不可道,道亦可学。尽管特级教师的功力非常人所及,然其中不少东西却是我辈能学也极须学的。若学有所成,皆奈自身造化。

 

 

 

                                          钱军红

                                        2004年12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