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112号峨嵋一派的作业 [复制链接]

11#

“了解学生的需要,决定我的教学定位”——《流动的空气》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对空气大幅度的流动现象(即我们说的“风”)十分熟悉,对识别周围是否有风也有许多的方法,但缺乏对空气细微流动现象的感知或说是关注。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的教学主题定位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空气的细微流动现象并能借用外物媒介把不易观察到的空气流动变成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是时刻不停地流动着的。

2、
                    
科学探究:能根据假想的答案,自行设计出借助外物媒介观察到
                          
空气细微流动的简单方法;

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正确的推理。

3、
                    
情感态度:关注生活中空气的细微流动现象,体会和他人合作交
                    

   流的乐趣,提高研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用外物运动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教学难点:设计出借助外物媒介观察到空气细微流动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香、火柴    ……。

教学过程:(教学预案)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测)

课堂处理预设 

一、猜谜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个迷语:有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人人都离不了它”是什么。

(很激动):空气。

 

 

 

 

 

二、交流分析生活中熟悉的空气流动现象

:空气会流动吗?

 

:生活中见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是在流动?

 

 

 

 

 

 

 

 

 

 

 

 

 

 

 

师:“怎么没人说看到空气在流动。”

 

:“哦。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空气流动会带动其他物体运动起来,所以我们是借助一些现象来推测判断空气正在流动。”

(异口同声) “会。”

 

学生会说出很多关于风的现象。

可能会有:

a:看到树叶之类的东西在飘

 

 

b:闻到什么气味

 

 

 

 

 

c:听到“呼呼”的声音

 

 

 

 

 

:空气是看不见的。

(如果学生直接说到风,教师就问:怎么会想到是风?)

 

师反问:这个现象和空气流动有关吗?

根据学生解释板书空气流动推动了树叶运动

师反问:这个现象和空气流动又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解释板书空气流动带动了气味的移动

师接上话说“空气流动还发出了声音”

三、研究空气细微流动现象

 

 

 

 

 

 

 

 

 

 

 

 

 

 

 

 

 

 

 

 

 

 

 

 

 

 

 

 

 

 

 

 

 

师出示一样东西没有动,问到:“看来我们教室里的空气没有在流动。”(语速要慢,给学生思考时间)

 

:“你们能想出象这样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吗?”

 

 

 

 

 

 

 

 

:“到底行不行,我们来试试看。”

提供活动材料。

 

 

 

 

 

组织学生交流。

 

“觉得这些办法行不行?”

 

 

 

 

 

 

 

 

 

如果学生对不同结果争执意见比较大的话就势引导到:集中一种最保险的办法进行统一再次验证————点香看烟。

 

马上会有人反对。“要是空气不流动,那我们不是就不能呼吸了吗?”

 

 

 

学生思考(如果想出办法的人不多就请学生讨论)

可能会想到:

A用香水闻一闻 B点一支香闻一闻或是看烟的飘动

C看有灰尘在飘D倒一杯热水,有热气往上冒

E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棒冰会冒气的。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方法、材料、地点进行实验,并填写简单的记录单。

 

 

学生会觉得蛮好玩的。生生交流分析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

A不同地方同一实验结果不一样

 

 

B 同一地方不同实验的结果不一样

 

 

 

 

分小组活动。尽量避免出现干扰情况。

 

交流观察现象

 

 

 

 

 

 

 

 

 

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好两点处理:

A当学生只说出方法时,教师问:用这个方法怎么判断。引导学生用‘如果  就说明  ,如果   就说明’的形式表述。

B当学生说的不对时,马上否定。

希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或是用同种方法在不同的地点尝试。

*没想到好方法的小组可选用其他小组的或是教师建议的方法。

希望学生能分析出是物体还不够轻,空气细微的流动吹(推)不动它。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做实验:桌上放张卡纸和餐巾纸,用书一拍。问学生同样是用书拍,为什么一张纸被吹的那么远,一张纸吹得近。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

 

 

 

四、课堂延伸

 

现在看起来空气流动好象是没有规律的?

 

 

 

TOP
12#

“了解学生的需要,决定我的教学定位”——《流动的空气》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对空气大幅度的流动现象(即我们说的“风”)十分熟悉,对识别周围是否有风也有许多的方法,但缺乏对空气细微流动现象的感知或说是关注。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的教学主题定位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空气的细微流动现象并能借用外物媒介把不易观察到的空气流动变成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是时刻不停地流动着的。

2、
                
科学探究:能根据假想的答案,自行设计出借助外物媒介观察到
                      
空气细微流动的简单方法;

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正确的推理。

3、
                
情感态度:关注生活中空气的细微流动现象,体会和他人合作交
                

   流的乐趣,提高研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用外物运动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教学难点:设计出借助外物媒介观察到空气细微流动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香、火柴    ……。

教学过程:(教学预案)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测)

课堂处理预设 

一、猜谜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个迷语:有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人人都离不了它”是什么。

(很激动):空气。

 

 

 

 

 

二、交流分析生活中熟悉的空气流动现象

:空气会流动吗?

 

:生活中见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是在流动?

 

 

 

 

 

 

 

 

 

 

 

 

 

 

 

师:“怎么没人说看到空气在流动。”

 

:“哦。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空气流动会带动其他物体运动起来,所以我们是借助一些现象来推测判断空气正在流动。”

(异口同声) “会。”

 

学生会说出很多关于风的现象。

可能会有:

a:看到树叶之类的东西在飘

 

 

b:闻到什么气味

 

 

 

 

 

c:听到“呼呼”的声音

 

 

 

 

 

:空气是看不见的。

(如果学生直接说到风,教师就问:怎么会想到是风?)

 

师反问:这个现象和空气流动有关吗?

根据学生解释板书空气流动推动了树叶运动

师反问:这个现象和空气流动又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解释板书空气流动带动了气味的移动

师接上话说“空气流动还发出了声音”

三、研究空气细微流动现象

 

 

 

 

 

 

 

 

 

 

 

 

 

 

 

 

 

 

 

 

 

 

 

 

 

 

 

 

 

 

 

 

 

师出示一样东西没有动,问到:“看来我们教室里的空气没有在流动。”(语速要慢,给学生思考时间)

 

:“你们能想出象这样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吗?”

 

 

 

 

 

 

 

 

:“到底行不行,我们来试试看。”

提供活动材料。

 

 

 

 

 

组织学生交流。

 

“觉得这些办法行不行?”

 

 

 

 

 

 

 

 

 

如果学生对不同结果争执意见比较大的话就势引导到:集中一种最保险的办法进行统一再次验证————点香看烟。

 

马上会有人反对。“要是空气不流动,那我们不是就不能呼吸了吗?”

 

 

 

学生思考(如果想出办法的人不多就请学生讨论)

可能会想到:

A用香水闻一闻 B点一支香闻一闻或是看烟的飘动

C看有灰尘在飘D倒一杯热水,有热气往上冒

E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棒冰会冒气的。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方法、材料、地点进行实验,并填写简单的记录单。

 

 

学生会觉得蛮好玩的。生生交流分析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

A不同地方同一实验结果不一样

 

 

B 同一地方不同实验的结果不一样

 

 

 

 

分小组活动。尽量避免出现干扰情况。

 

交流观察现象

 

 

 

 

 

 

 

 

 

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好两点处理:

A当学生只说出方法时,教师问:用这个方法怎么判断。引导学生用‘如果  就说明  ,如果   就说明’的形式表述。

B当学生说的不对时,马上否定。

希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或是用同种方法在不同的地点尝试。

*没想到好方法的小组可选用其他小组的或是教师建议的方法。

希望学生能分析出是物体还不够轻,空气细微的流动吹(推)不动它。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做实验:桌上放张卡纸和餐巾纸,用书一拍。问学生同样是用书拍,为什么一张纸被吹的那么远,一张纸吹得近。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

 

 

 

四、课堂延伸

 

现在看起来空气流动好象是没有规律的?

 

 

 

TOP
13#

“了解学生的需要,决定我的教学定位”——《流动的空气》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学生对空气大幅度的流动现象(即我们说的“风”)十分熟悉,对识别周围是否有风也有许多的方法,但缺乏对空气细微流动现象的感知或说是关注。

基于以上分析本人的教学主题定位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空气的细微流动现象并能借用外物媒介把不易观察到的空气流动变成可以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是时刻不停地流动着的。

2、
                
科学探究:能根据假想的答案,自行设计出借助外物媒介观察到
                      
空气细微流动的简单方法;

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具体现象做出正确的推理。

3、
                
情感态度:关注生活中空气的细微流动现象,体会和他人合作交
                

   流的乐趣,提高研究身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用外物运动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教学难点:设计出借助外物媒介观察到空气细微流动的简单方法

教学准备:香、火柴    ……。

教学过程:(教学预案)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测)

课堂处理预设 

一、猜谜导入

:老师给大家猜个迷语:有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人人都离不了它”是什么。

(很激动):空气。

 

 

 

 

 

二、交流分析生活中熟悉的空气流动现象

:空气会流动吗?

 

:生活中见过哪些现象说明空气是在流动?

 

 

 

 

 

 

 

 

 

 

 

 

 

 

 

师:“怎么没人说看到空气在流动。”

 

:“哦。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空气流动会带动其他物体运动起来,所以我们是借助一些现象来推测判断空气正在流动。”

(异口同声) “会。”

 

学生会说出很多关于风的现象。

可能会有:

a:看到树叶之类的东西在飘

 

 

b:闻到什么气味

 

 

 

 

 

c:听到“呼呼”的声音

 

 

 

 

 

:空气是看不见的。

(如果学生直接说到风,教师就问:怎么会想到是风?)

 

师反问:这个现象和空气流动有关吗?

根据学生解释板书空气流动推动了树叶运动

师反问:这个现象和空气流动又有什么关系?

根据学生解释板书空气流动带动了气味的移动

师接上话说“空气流动还发出了声音”

三、研究空气细微流动现象

 

 

 

 

 

 

 

 

 

 

 

 

 

 

 

 

 

 

 

 

 

 

 

 

 

 

 

 

 

 

 

 

 

师出示一样东西没有动,问到:“看来我们教室里的空气没有在流动。”(语速要慢,给学生思考时间)

 

:“你们能想出象这样的办法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吗?”

 

 

 

 

 

 

 

 

:“到底行不行,我们来试试看。”

提供活动材料。

 

 

 

 

 

组织学生交流。

 

“觉得这些办法行不行?”

 

 

 

 

 

 

 

 

 

如果学生对不同结果争执意见比较大的话就势引导到:集中一种最保险的办法进行统一再次验证————点香看烟。

 

马上会有人反对。“要是空气不流动,那我们不是就不能呼吸了吗?”

 

 

 

学生思考(如果想出办法的人不多就请学生讨论)

可能会想到:

A用香水闻一闻 B点一支香闻一闻或是看烟的飘动

C看有灰尘在飘D倒一杯热水,有热气往上冒

E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棒冰会冒气的。

 

 

 

以小组为单位,自行选择方法、材料、地点进行实验,并填写简单的记录单。

 

 

学生会觉得蛮好玩的。生生交流分析实验结果,可能会出现:

A不同地方同一实验结果不一样

 

 

B 同一地方不同实验的结果不一样

 

 

 

 

分小组活动。尽量避免出现干扰情况。

 

交流观察现象

 

 

 

 

 

 

 

 

 

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好两点处理:

A当学生只说出方法时,教师问:用这个方法怎么判断。引导学生用‘如果  就说明  ,如果   就说明’的形式表述。

B当学生说的不对时,马上否定。

希望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或是用同种方法在不同的地点尝试。

*没想到好方法的小组可选用其他小组的或是教师建议的方法。

希望学生能分析出是物体还不够轻,空气细微的流动吹(推)不动它。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做实验:桌上放张卡纸和餐巾纸,用书一拍。问学生同样是用书拍,为什么一张纸被吹的那么远,一张纸吹得近。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

 

 

 

四、课堂延伸

 

现在看起来空气流动好象是没有规律的?

 

 

 

TOP
14#

科学游戏——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教育学界认为,孩子最乐意接受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劳动)之首,是儿童很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嬉戏”(《词源》1982版),“是一种娱乐活动,……可促进体力、、智力和能力的良好发展”(《现代汉语字典》)。历史上,许多学者都对“游戏”作了专门的研究:皮亚杰的认知动力学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可缓和心理紧张并掌握大量经验。桑代克也提出,游戏是习得行为,通过游戏强化一种反应,则增加其再现的可能性;惩罚一种反应则减少其再现的可能性,儿童的学习效果十分显著。前苏联学者也提出了在游戏中教育儿童的主张,认为游戏,尤其是潜力游戏是智力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从心理分析理论、认知动力理论、学习理论的角度达成的共识:儿童的游戏与儿童认知结构的水平有关,与社会强调学习的行为类型有关,与儿童需要满足身体上的愉快有关。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而“游戏”是“亲历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且学生乐意主动参与的形式。
            
在常识课堂中引入游戏的做法虽由来已久,但他们的作用似乎只是活跃课堂气氛,或只是引领孩子们进入课堂,因此发现学生在游戏中除了感受到暂时的精神愉悦外,似乎得不到更多的东西。往往在游戏之后,学生很快就又归于“平静”。游戏与学生的最终学习目标是脱节的,没能促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发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尝试寻找游戏与科学学习的契合点:如何利用游戏进行科学课的教学活动,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二、概念界定

科学与游戏:游戏是科学知识呈现的载体,科学是游戏活动内蕴的灵魂。将科学游戏作为学习科学的过程,让孩子们在科学游戏中思考、在科学游戏中辨析、在科学游戏中体验、在科学游戏中感悟,在科学游戏中学会学习、在科学游戏中学会创新,从而促进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科学游戏情景的创设

游戏情景营造出的氛围直接决定着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活动效果。创设的情景要让学生“愿意为之动脑筋”,这是开展科学游戏的前提。所以创设的情景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注意游戏的层次性、操作性和启发性。如低段教学游戏氛围以欢快热闹的节拍为主基调,高段教学游戏氛围以冷静思考为主基调等等。

2、科学游戏内容的设计

在许多人看来,“科学”是很深奥的,很玄乎的。其实“科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在设计科学游戏的内容和取材上除了讲究科学性、针对性之外,更应该讲究“通俗性” 和“结构性”。

“通俗性”——将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通过“生活化”的游戏让孩子感悟出来。同时培养孩子乐于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的思维习惯。如从孩子的玩具切入、从孩子易忽视的生活现象切入、从孩子认为深不可测的问题切入。

“结构性”——游戏的开展要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要有利于孩子有的放矢地活动。

3、科学游戏组织形式的选择

活游戏的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参与欲望及活动效果,形式适宜的游戏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探究意向,多样化的游戏形式才能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角色扮演形式,辩论形式、竞争形式、团体合作形式、分散活动形式等。

4、科学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许多游戏之所以没起到激活学生探究思维的原因在于教师限制、干涉的太多,或是指导不到位。某些科学游戏应让孩子共同参与准备,或是激发孩子发现设计改变科学游戏的乐趣,或是共同参与游戏活动,或是科学游戏的顾问。让孩子在科学游戏中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世界,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在科学游戏教学中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应是积极的旁观者,亲密的合作者,体验的促进者。

(二)预期目标

l显性成果:

1、一系列可供推广的典型的科学游戏案例。

2、科学课的教学课堂是一种有结构的活动课堂。(如通过论文、课堂实录来展现。)

2、学生能自主地设计科学游戏,自行开展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

l隐性成果:

1、教师的科学教学方式更开放、更儿童化。

2、“科学游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来源于生活。

4、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处理问题的科学行为。

5、学生通过“科学游戏”活动,意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怎样与他人交流,形成了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

120035~6

问卷调查:学生、家长对科学课中“游戏教学”的认同度;有针对性地确定出各年段的重点单元。

220039~12

我校3~6年级同时实施,每月专题研究一个内容。常识组进行课题中期监测,开展专题教研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交流,并及时调整方案。

320041

每位教师上交出成果论文一篇,并写出总的阶段性报告。

第二阶段:20042~6

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继续深化研究。

课题组人员安排

高卫星:课题组总指导

  盈:课题组总指导

余丽华:课题组组长,负责三、五年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虹:负责低年级及四年级的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陈文伟:负责六年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学校承担的省级课题《小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培养》已结题,而且常识组各位教师均是该课题组成员。通过实验研究,在培养学生自主个性化发展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2、我组曾承担过校级课题《培养学生查找、分析、整理资料能力效果研究》,结题报告获得了区综合科研论文三等奖。

3、作为该课题的总指导课题《西湖文化少年研究院的运行及管理模式的研究》已被立为省级课题。总课题能为该子课题提供及时的信息和经验。

4、本课题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余丽华:任教常识学科,小高职称,曾参与省市区级多项课题研究。

  虹:任教常识学科,小一职称,是首届省级科学课标培训成员,低段常识教学有特色。

陈文伟:任教常识学科,小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

 

 

TOP
15#

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的组建与运行机制探索

——小学科学多样化探究方式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以培养小学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很实际的问题和困惑,觉得科学科太难上了。科学教师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设计教案、准备材料、制作教具,结果在课堂上要么学生提不出问题冷了场,要么是瞎提问题乱了场;课前准备的材料经常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讨论、交流时,学生出不了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结果又收不了场。往往最后出现
            
“草草收场”的活动结果,没能获得预计的活动效果,更不用说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活动目的。追其原因大多是是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好玩玩而已,参加活动的心理状态不佳,或是课堂上深入活动时间不够而导致研究活动不能进行到底,或是课外的活动学生无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追其根源本人认为是在现行阶段与新课程改革体制相配套的小学科学教育软环境没跟上,没能为小学生学习科学提供切实的“实践基地”来保障他(她)们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资源,没有能为小学生营造热忱学习研究身边科学的氛围。

上个学年我校利用每周的“每日训练营”作为依托组建了“科学趣味馆”,利用学生的在校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身边趣味科学研究实践活动,活动效果很好,活动影响也很好。要求加入的学员越来越多,由初期的一个班,扩到两个班,最后增加到三个班。前几个学年我们利用校网的小学科学论坛建立了“网上科学趣味馆”,让学生通过网络随时展现自己的科学学习成就和科学学习思考,和他班同学、家长交流科学学习信息,为我们的科学学习及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资源。

基于以上科学教学现状和经验我们在思考:如何利用现有的优势资源挖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能否通过创建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这一新型的教学活动平台,开展各类科学实践活动并与学校的日常科学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延续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综合素养提供实践平台,为科学教师准备教学提供使用资源。

二、课题的界定

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  是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中心主题而设立的活动组织机构。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紧密结合学校的科学教学工作而设立的服务于教师准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校内组织机构;基地内的所有工作人员均为小学生。它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科学学习活动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和培养科学创新意识及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目标的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开发的一个科学课堂教学资源库。

它的特点:一是体现一个“小”字。学生小,活动的起点小、实践专题切口小,它使每一个加入“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的成员都能亲历活动,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二是体现
        
“实用”两个字。实用于课堂教学(所有的活动围绕着课堂教学需要开展)实用于教师备课(开发积累的资料都是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实用于每一位学生的锻炼机会(实践基地开发应用的参与主体都是学生)。

三、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状况

    研究性学习已经开展了很多年,我们比较关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而对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心研究员郁波老师主持的新思考网小学科学论坛已经开始正常的运作,其中就有一个涉及学生发展成长的栏目《网上少科院》。虽然科学课外研究活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社会综合实践以及研究性活动的开展也是很普遍的事了;但是,将课外实践活动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校内建立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方便让学生、老师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完善充实实践基地的探究中得到成长还是没有具体研究的。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基地活动的组织形式

为了能在时间人员上有保证,采取成立社团机构——“嘉绿苑小不点科学工作室”。

·拟定工作室的规章程序

章程中规定本工作室的中心成员是固定的而且是竟聘上岗的;本工作室的会员是本着自愿、自由的原则申请加入或退出。

·分设各类小小工作室

如学习资料档案工作室、活动材料采集工作室、活动专题开发工作室、专题活动实践工作室等。

2、基地活动的研究内容

注重三结合: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活动素材的开发

活动素材包括活动研究专题和活动参考资料。具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的学习研究专题

(2)    学习活动所需的补充或拓展的阅览资料

(3)    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热点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专题

·活动材料的采集

材料是活动的工具,材料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可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为找合适的材料而发愁,现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搜集生活中易取的活动材料

2)改制生活中的“废品”变研究活动中的“珍品”材料

总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原则。教师定位于研究活动的合作者,组织管理的协调者、引导者。

3、基地活动的评价激励方式

·及时展示交流:重视激励与肯定,重视每一位学生的成就,经常性提供展示的机会,形成良性循环。        

·评比挂牌奖励:定期(一般是一学期一次)举行本工作室活动成果评比节。对活动成绩显著的同学进行表彰并给予挂牌奖励。

(二)预期目标

l显性成果:

1、学生能取得一系列可供推广使用的物化成果(如阅读文字资料、音像资料、收藏品、自制学具、、科普课本剧、网页等)。

2、教师有关成功组建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的有效指导策略的物化成果(论文、课堂实录等)。

3、教师能编撰一套符合小学生活动水平的,具层次性的科学学习专题读物。

l隐性成果:

1、科学教师的教学准备工作能得到减负。

2、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的科学学习空间。

3、学生组建在“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科学思维习惯和处理问题的科学行为。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

120073~5

问卷摸底:教师、学生、家长对设立“校内科学探究活动实践基地”态度支持率的调查及建议。

220076~12

“嘉绿苑小不点科学工作室”成立并开始活动。

320081

初步形成物化成果,进行展示,并写出阶段性报告。

第二阶段:20082~6

在第一阶段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继续深化研究。

课题组人员安排

余丽华:课题组总负责人、并担任三、四、五年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盈:课题组指导顾问

邓文娥:组员,担任相应年级班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袁向群:组员,担任相应年级班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陈晓路:组员,担任相应年级班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方小燕:组员,担任相应年级班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盛国荣:组员,担任相应年级班级专题研究指导工作

 

TOP
16#

 利用微型实验  开设第二课堂

              ——论微型实验在小学阶段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微型实验又被称为绿色实验家庭实验。它的两个特

征是:仪器微型化;试剂用量少。另外还有操作简便快速、节省经费、减少污染、安全等特征。但微型实验并非常规实验的简单缩微或减量,而是指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试剂或尽可能易取到的材料来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目标。经过一个学期的试行,本人觉得在小学阶段可开设微型实验(作为第二课堂),这对现阶

段的素质教育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微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产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源泉。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教学,学生就有了自己的实验箱,可以更贴近实验(特别是化学实验)。学生不仅被微型实验仪器的独特设计、精致灵巧所感染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在得到新知识时能及时地动手实验,并能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嗅到气味等,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据调查:实验班中有90%的学生在实验后提高了对科普读物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为了能做出更好玩的实验,主动向我借阅科学实验趣味化学等书,甚至有的学生已主动开始阅读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本。可见,微型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独到的作用。

二、微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门户。良好的观察力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观察力是儿童获的知识、发展智力的前提。观察能力强,就能清晰、完整、准确地感知事物,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素材,并由此展开想象与思维,增强分析、综合、判断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而学校或家庭的小实验是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一种有效的指导方法。微型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变化,如丰富的颜色变化、奇怪的状态变化等,有时会因同一实验的不同现象而发生争执,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很大的观察兴趣。有时一点气泡或是微小的悬浮颗粒都会被学生给“逮个正着”。特别是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一些他们急需弄清楚的疑问,这时他们的观察会更仔细、有效。

三、微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人的创造过程所不可缺少的两种思维过程,人的创造活动全过程需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微型实验特别是微型化学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小学生亲自动手进行验证性实验,期望得到的实验现象或结论与老师或教材所提供的标准一致,以达到求同,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辐合思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化学现象之间存在着多种联系,而且与反应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呈现多种多样的变化,对某一化学现象或问题的揭示也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和途径,这就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做水果电池这一实验时,同学们知道了这一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后,他们就各自采用了自己喜欢的水果和金属片,试着制做了个人水果电池,结果几次后均已成功(但亮度不太一样)。

四、微型实验能优化小学常识课堂教学效果

    常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常识课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因为能动动手。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失掉了许多动手的机会。比如说由于仪器或材料难以配齐,不能按要求进行操作,或是学生对某些知识的兴趣感被激发后又无法能更好地让其得以延伸,那么微型实验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如在第八册中学生学到石灰岩上滴上盐酸会冒泡这一知识点。当时学生觉得很好玩,学习兴趣也较高,为了能趁热打铁,让学生明白进一步的道理,我引入了一个微型趣味实验——蛋壳生气。该实验取材较为方便,可人人动手。同学们动手后都很高兴,觉得奇怪---蛋壳也会生气。实验后学生知道了蛋壳的成分、明白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应用于生活实践,而且在我们身边也就能发现很多科学知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优化了常识课堂教学效果。

五、微型实验特别能有利于部分后进生的转化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小学生的共同爱好,也是一种天性,特别是调皮生更爱动而且好强。这种便于学生随时动手的微型实验正好能满足这些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能使他们某些方面的潜能得以更充分的发挥,这一点已在科技实验班中得以体现。这个实验班中80%左右的学生都是原班中的调皮生,开始我还怕出现乱班现象,但一个学期下来却是平安无事。有几次因有事不能进班,我只将实验内容和要求叫学习委员传达,教室里照样平安,而且第二次课上他们会抢着向我汇报实验现象或发现的问题。有一个学生在班里平时很少做作业,但在科技班中他的实验报告却是写得最规范的。

    总之,利用微型实验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常识课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行素质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TOP
17#

动一动、喝一喝

我校困难班改革后开设了一个科技小实验班。开始一个学期我给他们上了包括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简单实验。第二个学期的民意测试得出83.2%的同学喜欢做化学实验,他们说化学实验好玩,而且回家也很容易再操作,再加上我本身也是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的,于是在小实验班中,以开展身边趣味科学化学小实验为主。一次在做“变牛奶”实验(就是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一会儿石灰水就变浑了,一定浓度的石灰水它会变成乳白色浑浊,看起来酷似稀释过的牛奶)时,有个小孩天真地问:“老师这牛奶能喝吗?”当宣布说这牛奶不能喝时,有的小孩表现出很失望的表情。这件事使我想到了不仅要做一些好玩的小实验,还应要设计一些有使用价值的小实验。于是和同学们一合计,就上了“自制饮料”这堂课。

 

课前请同学们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

     你喜欢喝什么饮料,喜欢喝的理由是什么?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让同学们了解能受大家欢迎的饮料所具备的“特征”:从而确定他们自个的“实验研究”方向。

调查结果发现同学们在选择饮料时的参考条件是很丰富的,如:味道、口感、颜色、气味、外观、营养价值、保质期时间的长短,还有品牌、名气大小等。他们虽然是孩子,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经常超出我们的所料。许多小组的同学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就已确定了自己的实验特色,有一个小组还到休闲吧去了解哪种饮料销量最大。可见同学们花的心思真是“莫佬佬”,同时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是极其丰富的。

有个“小木鞋小队”的同学们配料选择十分讲究,而且富有创意。他们的配料是:现榨果汁(新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鲜牛奶(富有蛋白质、钙)、秀逗糖(酸劲十足的一种糖果),还有孩子们爱吃的果冻。特别令同学们感到不解的是竟放入秀逗,因为只要是尝过秀逗糖的人都知道,那种酸味真叫人挡不住。可这儿秀逗糖放入饮料后,所透出的酸是那种要回味时才能感觉的到一丝酸味,真是“独一无二的口味”(是她们的广告词)。

有一个小组是二位平时“闷声不响”的女孩,可这次活动中表现出了她们独特的“审美观”,令同学们大吃一惊,她们采用的配料是鲜牛奶和冰泉。现场操作时动作虽然有点迟缓,但十分小心,俨然是个首次上岗的调酒师,她们让乳白色的鲜牛奶和蓝色的冰泉交替地从不同的角度缓缓地流入玻璃杯中,最后还在玻璃杯上贴了一排小纸鹤。当她们将这玻璃杯移到教室门口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鼓掌叫好。那白色和淡蓝色的液体不断的相互渗透、融合,在阳光的照射下,宛若蓝天白云一般。

男同学可能不如女同学那么细致,但其好斗好强的个性也给了他们另辟蹊径的“灵感”。他们研究的方向是设计一些口感或外观有点“恐怖”的饮料,吸引那些胆子较大、好搞刺激的、用他们的话讲是爱“酷”的人来喝,如有一组他们配制的本是碳酸饮料,可他们还觉得“泡泡”不够多。再加入了两块“泡泡软糖”用来保持较长时间的发泡现象。

还有一组取名为“闹闹小队”,他们选用的饮料是柠檬茶中加入1/2的芒果汁,并用开水加热到有点烫,再滴入三滴牛奶,让牛奶浮在上面。说实话,看起来真有点“恶心”,但班里的男同学还抢着喝,喝后还连声说“爽”。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不是胡闹吗,学生们也是随便玩玩的。其实不然,这次活动同学们还是很投入的,他们很当一回事,是真正有“研究”的。像这个“闹闹小队”。小组成员应该是一批“乱党”,但他们的配方也是前后经过了四次修改,才最终确定下来的,而且前一天每个成员都亲自试喝过,觉得没异常反应才来“献艺”的。“小木鞋小队”的产品在品尝时,还有个讲究:要静放10分钟才能喝,要不就喝不出酸的味道;但最好在半天内喝完,要不果冻就会化开来,外形就不太好看了。可见她们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追踪实验”的。还有种取名为“蜜儿”的饮料,据活动小组成员的介绍,她们光名字就换了五个,最后还是通过“免费”让人品尝后投票决定的。她们的理由是名字好不好听会影响到这种饮料容不容易被同学们接受、受不受欢迎。此外,所有小组的配方都有明确的用料比例,有的小组是用有刻度的容器(如奶瓶)来取料的。

当然,有些规则作为教师还是要把关的。为了提高他们卫生意识,还特意找了一则有关地下加工厂生产食品的报道。借用两种饮料的配料来了解一些常用的饮料原辅材料,如甜味剂、色素、防腐剂、乳化剂等,知道他们的效用情况。起初,有的小组在配料时不注意用量,只凭感觉加量,于是就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四个大组,各派两个选手上来配制同一种饮料---桔汁汽水,提供一样的配料:白糖、鲜桔汁、剥好的桔子(桔汁较多的那种)、柠檬酸、矿泉水,配好后,秘密贴上标签(1234号),让同学们喝,评出味道和颜色最受欢迎的桔汁汽水,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证实了配方中各种配料的用比例是十分有讲究的。

 

 

附表

 

饮料名称

配料及其比例

阳光微笑

绿色果冻 :纯牛奶和橙味果珍的混合液(按11的比例)=1 2,秀逗1-2颗。

蓝天白云

鲜牛奶 : 冰泉 = 1 2

附件:彩色的小纸鹤若干只

新酷儿

柠檬茶 : 芒果汁 = 2 1     牛奶(3滴)

蜜儿

现榨苹果汁 : 旺仔牛奶 =1 1     饰品: 小樱桃

TOP
18#

科学游戏引领孩子走进科学探究乐园

——市立项课题《科学游戏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有效载体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摘  
        
要】  
        
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是否有效,离不开活动方式的魅力,而游戏活动便是儿童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之一。本课题通过调查发现游戏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给出的游戏规定较多较细,学生没有自己独到的个性体验;游戏目标和教学目标相脱节,游戏归游戏,探究归探究,或是游戏应用的比较勉强,学生参与兴致不高,学生除了获得暂时愉悦感外,没有更多的体验和收获。经历了一年半时间的研究,探讨了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组织与设计科学游戏,保证科学探究活动持续有效地进行。主要从科学游戏情境的创设、科学游戏类型的选择、科学游戏内容的设计和科学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这四方面进行了探索。设计积累了科学游戏教学案例近150则。实验结果证明科学游戏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载体之一。

【关键词 】     游戏      科学游戏      科学探究活动

 

一、课题的现实背境及意义

教师们一致认为孩子最乐意接受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游戏是儿童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游戏、学习、劳动)之首,是儿童很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历史上,许多学者都对“游戏”作了专门的研究:皮亚杰的认知动力学说认为,游戏是儿童学习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一种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论,游戏能帮助儿童发展自我力量,可缓和心理紧张并掌握大量经验。桑代克也提出,游戏是习得行为,通过游戏强化一种反应,则增加其再现的可能性;惩罚一种反应则减少其再现的可能性,儿童的学习效果十分显著。从心理分析理论、认知动力理论、学习理论的角度达成的共识:儿童的游戏与儿童认知结构的水平有关,与社会强调学习的行为类型有关,与儿童需要满足身体上的愉快有关。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要“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而“游戏”是“亲历活动”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且学生乐意主动参与的形式。。在教学中引入游戏的做法由来已久,并非是笔者的“独创”。但是,我们研究发现不少课堂中的游戏,除了在活动过程中使孩子们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外,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收获。近一年听的课或录像有82节,有近76节属于这一类课,占百分之九十四。 究其原因是教师给出的游戏规定较多较细,学生没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发现体验;游戏目标和教学目标相脱节,或是游戏应用的比较勉强,学生参与兴致不高。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尝试寻找游戏与科学学习的契合点:如何利用科学游戏进行科学课的教学活动,通过科学游戏激活学生的科学思维,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研究方法

科学游戏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涉及到的问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虽然它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学生参加了科学游戏活动后产生的效果并不能马上用数据检测出来。所以,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问卷法同时还兼用了实验研究法。

三、概念界定

1、游戏

游戏,“嬉戏”(《词源》1982版),“是一种娱乐活动,……可促进体力、、智力和能力的良好发展”(《现代汉语字典》)。现行认为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2、科学探究 

在科学课程中,科学探究是指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科学探究本身包含着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精神(科学精神)。

3、科学游戏 

是指在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中某些环节所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科学游戏带有""的色彩,又与所要学习的科学内容紧密相关,游戏是活动方式而不是目的。要将科学探究思维渗透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将一些物理、化学的科学道理蕴藏在游戏中。将科学游戏作为学习科学的过程,作为进行科学探究的载体,让孩子们在科学游戏中思考、在科学游戏中辨析、在科学游戏中体验、在科学游戏中感悟,在科学游戏中学会学习、在科学游戏中学会创新,从而促进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做法

(一)、科学游戏情境的创设研究

创建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是激发、维持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必备条件。要给学生一个适当的、有足够物资支持的外在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相互支持激励的情感氛围中进行科学探究。

1、          教室座位的设计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可互动型。

最受学生欢迎的是下面的“自助餐厅式”。

                           讲台

 

 

 

 

 

 

2

1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文本框: 操作、展示台文本框: 操作、展示台文本框: 操作、展示台文本框: 操作、展示台文本框: 操作、展示台文本框: 操作、展示台

 

 

 

 

 

 

 

 

 

 

 

 

 

 


(教室位置安排示意图)

让学习小组有单独的活动场地有独立的思考空间,又有随时可进行大范围交流的合作探究场地。

2、科学活动环境布置得更像科学游戏展览室

在科学活动室的环境布置上,屏弃以前的那种统一购买的头像和口号式标语,变为更贴近实际情况的激励式卡通图象和友情提示,如:“科学博士跟你说………”、“玩出水平”、 “高水平的玩就是科学探究”。在后墙上开辟一个交流专栏“科学游戏展览馆”,展示老师、同学收集或设计的趣味科学游戏方案、活动图片及点评分析留言。笔者认为这种科学游戏馆式的环境布置更能拉近学生与科学的距离,打破在学生心目中科学探究活动是“难以完成”的顾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会更高。

3、设立开放式网络交流论坛。

往往学生在游戏中的发现或感受,只局限于在课堂上交流或写在记录本上让老师看,这样做的结果只是班里的同学知道了这些现象。在网上设立一个“科学趣味馆”,就有更多的同学了解这些情况,就有更多的同学进行交流,就会吸引家长、老师和其他人的参与,就会引起更多的讨论,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就会引发新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科学游戏类型的选择研究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科学游戏的过程中充分体验、思考、感悟。

1、驱任式科学游戏

学生在学习完部分教学内容后,可能其中的某些教学要求掌握或认识的不透彻,这时就让学生开展应用这些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去完成某些任务的游戏。在讲“物质的三态变化”时,同学们对水的三态变化还是比较能说清楚的,可推广到其它物质时,学生就有点不易理解,这里就设计了一个“自制个性蜡烛”的科学游戏,让学生用现成的蜡烛加其它的辅料,加工成自己喜欢的各种造型的工艺蜡烛。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在满怀憧憬的兴奋状态下亲自体会了蜡烛(固体)受热后慢慢熔化成蜡液(液体),然后在自己设计好的模盒中加上各种辅料后慢慢地又冷却凝固成可爱的工艺蜡烛。在整个环节中学生是充满兴奋,充满期待的,学生的参与情绪很高。在这种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对这两个变化过程的观察也是特别有效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充分发挥出来了。

2、目标式科学游戏

老师提供材料,并且明确提出游戏完成的目标,但完成游戏的办法让学生自己想(这里要充分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

如“看谁载得多?”-----用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放入水中,看看能放多少颗五子棋还没沉入水中,谁的最多。同学们在想办法的时候,可真是使出浑身解数,尝试失败了,分析情况后,再尝试,再改进,再尝试,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拼劲可足了。这种类型的科学游戏一般用在教新课时较多。当在没有统一要求的方法下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进行科学探究。不过,这种科学游戏的目标要设计成“学生够不着,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

3、发现式科学游戏:

教师只提供材料,而这些材料怎么去组合、运用,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老师都不会明确告诉,是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发现的结果。

       在讲混合物时做了一个“谁和谁是黄金搭档”的科学游戏,教师就提供了近十种物质(面粉、食醋、酒精、胡萝卜汁、红色颜料、小苏打、粥汤、碘酒等),在学生全部认识了这些物质之后,让学生去找一找,这些物质中哪些东西怎样组合在一起会有惊人的现象产生。学生的状态非常投入,尝试也大胆多样。当他们获得明显现象时成就感非常强。这种类型的科学游戏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安全性、认知程度和对学生思维方向的预测,只要设计合理,学生的探究意识潜能和探究能力的潜能将得到很大的激发和发挥。

(三)、科学游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在许多人看来,“科学”是很深奥的,很玄乎的。对孩子们来说,更觉得“科学”应该是科学家的“专利”,科学探究应是在特定的科学实验室利用专业的仪器才能进行的。在设计科学游戏的内容和取材上除了讲究科学性、针对性之外,更应该讲究“通俗性” 和“结构性”。

通俗性——科学游戏内容选取学生身边日常发生的事,从他们最熟悉的事物入手,把事物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原理深入浅出地融入该游戏之中,材料也是选用他们熟悉的易取得的东西。“自制个性工艺蜡烛”就是选同学们既常见见又很喜欢的,又是时下很流行的dry事物。材料用的是用剩的蜡烛、干花、小玩具、用过的食品盒,都是随意能找到的。“找出黄金搭档”的科学游戏材料虽然多但都是非常常见的物质。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再玩,觉得做科学好方便又有趣。

结构性——科学游戏的设计一定充分体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随着游戏的开展逐步逐步明朗化。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不断的新发现,新感悟。如老师的《压缩空气》就是一堂典型的课例。见下表:

学生的活动发现              学生的认识

按活塞,感觉到有冷气从针眼出来     空气和水一样能占据针筒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

针筒里装水,活塞压不下

装空气活塞能压下去一点             

松开按压活塞的手指,活塞会“回来”    是压缩后的空气产生了力量

针眼里塞小纸团,压活塞,纸会弹去      空气一压缩,就产生弹力

 

游戏的操作难度有易到难一点点拔高,一步步深入问题的本质,随着游戏的一个个展开,“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的科学道理一点点被感悟出来了。游戏环节环环相扣与教学目标的步步明朗对应得非常好。

(四)、科学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我们研究发现不少课堂中的游戏,在欢快的40分钟中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收获。究其原因之一,教师在发挥“教”的主体作用时的忽“左”忽“右”现象严重影响了科学游戏教学的成效。有的是教师的条条框框太多,有的是教师的参与性不到位。本课题除了对科学游戏的情景、类型、内容研究之外还对“科学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问题作一番研究。如“看谁载得最多”游戏,如果是教师在游戏开始时就提示“橡皮泥要怎么捏,捏成什么形状什么形状”学生再去试,那么游戏成效就萎缩了,绝对不可能出现会有几十次的失败成功的尝试。当学生的橡皮泥很快就沉入水中时,教师就给热情提供帮助查找原因,有的能载6颗棋子觉得很成功时教师就提醒说看能不能打破前一班9颗的记录,促进学生继续探索。

总之,在科学游戏教学中对于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应是积极的旁观者,亲密的合作者,体验的促进者。

五、课题研究成效

1、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基础知识测试对照表

笔者分析认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采用科学游戏后,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均处于精神愉悦状态,而且教学目标是蕴涵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所以学生亲身经历后就对这些科学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掌握得就更为扎实。

2、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A: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完成某项科学探究活动(特别是涉及到物理学方面)的情况,作了实验记录对比(就同一个班级的学生记录为参考)

 

     

     

  

男(人)

女(人)

男(人)

女(人)

五(6

7

1

20

18

五(5

11

2

23

20

五(4

13

5

21

23

五(3

8

2

22

25

    从表格中的数据看出,一年多的实验结果是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女生的效果更为明显,可以说完全冲破了女生对物化不感兴趣的惯例。

B:学生对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支持热情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说实话,以前学生最舍不得投资的学科是常识课,有时希望他们能配合买点材料,总是得到“能不能报销的,要不然不买”的反馈。有一次想搞一次“生活中常见金属物质大揭密”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是合适的铁丝和铝丝比较难弄到,结果班上一讲,许多人愿意自己去买。一个平时一盆花都不愿意捐的同学还强烈要求让他提供,说:“我爸爸是包工头,肯定知道那里有,你放心好了。”第二天上午第二节课家长就送来了。

3、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A、
                
关注身边现象,进行反思甚至进行验证的意识提高了。

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提出问题,进行思考、验证的人次进行了调查。数据如下:

 

   

   


                                

                                

2

30


                                

                                

                                

2

5

       这项调查结果和前面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改变的调查结果相符,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科学的意识也就增强了。

B: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a)    问卷调查得: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遇到困难时采取应对的措施是什么。    情况比较如下图

实验前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对照表

从图表看出需要老师直接参与解决问题的热越来越少,而和同学合作交流的人越来越多。

    b) 设计了一道测试题:一支温度计现在显示的温度是20摄度,请问你能用多少种办法让温度分别上升和下降2摄度左右。

非实验班:上升2摄度左右的办法有:
                    

1)放入热水中

                    2)放在酒精灯上烤(其实是很危险的)

          下降2摄度左右的办法有:

1)放入冷水中

实验班:   上升2摄度左右的办法有:

  1)在太阳下晒一会儿

                        2)放入热水中
                    

3)用手摩擦

4)含在嘴里

5)握在手心里

下降2摄度左右的办法有:

  1)放在冷水里

                      2)蘸一下酒精(挥发散热)

                          3)用湿纸擦一下红球,再用嘴吹

                          4)蘸一下水,用风对着吹(学生认为脸上有水的时候风吹来特别冷)

  非实验班的游戏与教学目标大多是脱节的或是教师左右的太多,学生的体会不够,对知识的应用肯定有影响。可经常参与科学游戏体验的同学思考问题就比较注重方案的可行性,不会认为可以采用酒精灯烤的方法,而且思考问题的方式也较开放、大胆。

C :学生的自主综合探究能力进步较快。

a)现已收到学生提供的科学游戏案例上百个。 

实验初期,所有的科学游戏方案都是老师一手准备、设计的,学生对此项活动只是觉得好玩、有意思。大概近一个学期后,就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或是修改建议,慢慢地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游戏的整个准备或修改过程,最后发展到学生自己查找甚至是设计一些科学游戏案例。

b)学生开始在课外自行开展探究活动。

   ◆摘自校网论坛:小蜗牛,可逗人啦!小小的触角上长着小巧机灵的眼睛。咦,它的嘴巴呢?我轻轻地拿起小蜗牛一看,原来长在下巴那啊!小蜗牛每天背着那又笨又重的的硬壳,爬呀爬,怪不得爬得这么慢。今天,我的小蜗牛和王伊晨同学的蜗牛比赛,看谁的蜗牛爬得快。我的小蜗牛太不争气,比赛开始了,它东张西望地爬斜了。另一只已经到终点了,我的小蜗牛还在半路上漫不经心地爬呢!小蜗牛要吃饭了,你看!青菜不一会儿就被它粘住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小蜗牛拿起来翻过身一看,怎么没吃呢?过了一会儿,青菜上出现了一个和小蜗牛的嘴一样大小的洞,它的嘴一张一闭的,吃得好慢啊!我给小蜗牛喝了一口水,它似乎觉得很舒服,钻进壳里睡着了。我非常研究喜欢我的小蜗牛。

              (王靖怡)

    学生的假日小队活动:西溪湿地环境质量等级检测活动

用食盐做钟乳石的探索活动 等

      有的已写成科学小论文,并获得了市、区级的多个奖项。

 

六、结论与讨论

本课题经过近一年半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150个科学游戏案例,有的被收录在《中小学科学趣味实验典型100例》,有的刊登在省级儿童刊物上。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区级有关专家的指导和点拨,我们老师对新课程理念的体更深了一些。但科学游戏并不是小学科学探究的唯一途径,关于科学游戏的设计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参考文献: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

吴也显:《小学游戏教学论》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小学科学教育刊物 《科学课》  总第138126

教育专题丛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人民教育出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