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11#

《做一个指南针》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整体架构是建立在“结构与功能”这一跨学科概念的基础上,因此在不管是在课前小活动,还是在聚焦环节,都强调了指南针的结构(磁针、方位盘),以及它的作用(指示方向)。课前小活动“认方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辨认方向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到指南针的作用,复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为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时的“标注南北极”环节做准备。聚焦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指南针的由来,接触罗盘、司南等能指示方向的不同工具,再通过这些工具的发展历史,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这些工具的共同点(磁针可以自由转动),为之后的制作指南针做铺垫。
      在探索部分,以“制造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从指南针核心结构入手,让学生不断面对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已有认知思考解决方法,教师进行适当补充,不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探索内容的内容和指南针的评价标准始终围绕“指南针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核心概念。评价标准也尽可能简化,降低二年级学生理解难度。在标注磁极的方法中,对指南针进行了处理(去掉方位盘,直接在磁极上标“北”),尽可能减弱“指南针的使用”对学生制作的影响,降低方位判断难度,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上。
      评价环节,根据黑板上出示的评价标准,一条一条对照学生制作的指南针进行评价,如果未达标的指南针,直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改进。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即如何改进指南针?)。通过投影,将所有小组的指南针展示出来后,可能会对一些学生有启发,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产生【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指南针。
改进点:
1.聚焦环节关于“自由转动”的共同点,是否可以通过修改ppt的方法,呈现工具使用动图,直观清晰的看出,这些工具都在【自由转动】,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2.制作前,关于【标注磁极】这一部分,引导的不够,很多学生还是不会标注磁极,用贴纸标注方向也是在尝试了很多遍后我选择的一个方法,学生操作难度不大,标注也清晰,但是很多学生好像还不太清楚贴纸的作用。在思考是否同时提供【贴纸】和【笔】这两种标注材料让学生自由选择?笔的启发性更大一点,但是操作难,而且材料一多,是否又会对一部分学生产生干扰,增加实验的难度?这些问题还要通过尝试,再做考虑。
3.改进指南针这一部分,研讨的不够充分。比如,大部分孩子的指南针都是直接放在漂浮物上的,只有个别小组有固定,这一点可以作为研讨的点来展开讨论:如何将指南针制作的更加牢固?学生可以针对此问题充分发表想法。我也在思考,是否要将“牢固”这一点加入评价标准,
4.材料方面,为了避免现场的多重干扰,我选择了更大一点的钢针进行制作,是否可以选择更大的容器进行实验,避免容器壁对磁针自由转动的干扰。如果碗变大了,那展示方式可能就要进行改变(投屏范围限制),可能改为拍照,上传,分析照片更好。
 (城东小学 孙萌)
TOP
112#

2024.3.22日
在萧山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深化课程改革”。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吴旭辉老师与董晨晖老师关于跨学科主题观点的分享、后续是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手电筒》和孙萌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都是以跨学科为主题的教学。杨老师也明确指出来本学期的教研方向为跨学科,很有幸在学习这次活动中进行了粗浅的观点分享,还有很多欠缺。
关于李老师一课、与之前的电路教学模式不一样,任务为做一个真实的手电筒。真实的任务往往能生成更真实与深度的学习。这是一节跨科学与技术的课。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的教学形式令人深思。正如夏雪梅老师《跨学科学习》一书中提到的跨学科关键之一:跨学科学习要有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目的,就能发生真实素养的生成。
关于孙萌老师一课,《做一个指南针》。在跨学科中体现了教学评一体的教学过程。根据标准进行设计制作,再根据评价研讨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让学生经历这样制作产品的过程,发展其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也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优点。这正是素养本位的体现。
本次教研活动开启了新的眼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浪潮中,我们要紧紧跟随新理念。尝试跨学科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能体现科学教育的本质!(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113#

20240323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研训活动李佳瑜老师将科学课《点亮一个小灯泡》与劳动、技术进行跨学科融合,开设了《制作一个手电筒》一课。李老师虚实结合,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密室逃脱主题作为教学切入口,又结合真实的“断电”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既关注教育的“真实”,又发挥了“虚拟”的作用。再以“制作一个手电筒”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从“手电筒需要什么”到“利用导线、电池、开关、小灯泡如何制作”,这一个个小问题,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也推进了课堂的教学,渗透了最为常见的几种电路元件以及点亮小灯泡最为关键的闭合电路的科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孙萌老师从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学生感觉有兴趣有探究过程的教学活动,同时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从提出问题,到收集材料,到设计方案,然后自己动手实验,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工程。最值得学习的是完整的评价过程,每个小组的作品都对照着评价标准被一一点评,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持续获得改进,是学生获得知识、突破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教学评一体的有效操作。
【我的思考】培训的两节课不由让我想到起初学校组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项培训,导师陈晓萍教授讲到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要从“高处着眼、低处着手”,探究具有真实意义的、与学科知识应用相关的难题,并整合相应观点提出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还介绍了国内外的一些教学案例,其中讲到可以与SDG“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的案例,将科学素养向外拓展到更高的态度责任,有机会可以在课堂实践中进行尝试。


最后编辑戚喜乐 最后编辑于 2024-03-23 23:21:06
TOP
114#



每月研修:科学课堂教学之思(2024.03.李德强.总131期)
李德强: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长。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从事小学科学(原自然)教学、教研工作四十年。


学生-课堂-未来:我们课堂的改革也应该基于学情和教情,交流探讨还有争论,所以要把孩子放到儿童中间去,而不是一个在家学。学教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课堂连接孩子未来,课堂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民族的未来,这个好有格局。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我们的科学课堂不应该是我们希望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是我们要激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要学什么,准备怎么学。我们要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实践型课堂!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梳理:
1.依据经验,告诉什么是卵石。
2.提出问题,卵石为什么是光溜溜的?
3.提供资料,河道、河滩上的岩石大小、形状有什么规律?两岸高山上的岩石
状况及山脚下的碎石分布。
4.依据资料,研究岩石是从哪里来的?提出风化作用。
5.进行推想,假如山洪暴发会怎样?提出搬运作用。
6.模拟实验,研究岩石为什么越来越圆?提出磨圆作用。
7.进行总结,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8.进行推想,今日之高山,未来会怎样?
现象、资料、活动、认识思路清晰,层层递进,教学思路层层递进,思考逻辑层层递进,教学的本质,最底层的逻辑是我们更要关注的。
观察—比较—抽象—概括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发表于2024-03-1522:37|只看该用户
最后编辑琼琼 最后编辑于 2024-03-24 10:20:13
TOP
115#

     2024年3月22日,有幸参加了今年的第一次全体联合体活动,听到了北京专家的讲座,受益匪浅。文博小学的李佳瑜上的《做一个手电筒》也很精彩,全课运用了项目化的教学理念,引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密室大逃脱,别说学生了,我也觉得很有学习的激情。评价标准前置,并且在价格上有了限制条件不超过6元,真正把项目成本的理念在实践中有效渗透。整个过程符合学生思维特征,引导学生从简单电路的连接深入到立体的导线与开关的关系和位置设计,从串联的特征到手电筒的具体融合设计和安装,真正帮助学生在思维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孙萌老师的《做一个指南针》也是非常有趣,带领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上,出现问题的小组可以清晰表达自已的问题愿意接受他们的建议,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老师们都真正做到了跨学科的融合,这也激励着我们一线教师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更用心去推动学生发展。                     萧山区宁围小学  李梦琼
最后编辑琼琼 最后编辑于 2024-03-24 10:33:53
TOP
116#

2024年3月22日
劲松小学 邵晨曦
今天有幸在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第一次区级的教研活动,聆听了《做一个手电筒》和《做一个指南针》两堂精彩的课堂,学习了郭华教授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题讲座,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有了清晰的概念认知和融入课堂的体验。
文博小学李佳瑜老师基于《点亮小灯泡》的课内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了《做一个手电筒》一课。李老师先从“密室逃脱”这一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切入,让学生理解“做一个手电筒”是一个真实的需求,提出了“主题”。随后,李老师基于课本中电路的基础知识,提出了本课的主题要求:设计并制做一个能够点亮的手电筒。李老师提供了非常丰富且开放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在设计中提出考虑“成本”的真实需求,先人人设计,再合作制作,为最终制作呈现出不同问题、不同效果的手电筒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及理论基础。对于材料的设计,本节课也亮点多多,用胶布作为固定的材料,节约空间的同时,还能为电路组合提供开放式的组合可能,用开合式的手电筒身,可以方便学生和老师共同展示检查电路连接,还有开关、后盖……细节满满。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郭华教授提出的学科中百分之九十的学科学习和百分之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落点最终要落在学生的“学”上面,让我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更为积极的进行实践。
TOP
117#



每月研修:科学课堂教学之思(2024.03.李德强.总131期)
李德强:教育部基础教育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学会科学分会理事长。湖北省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科学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从事小学科学(原自然)教学、教研工作四十年。


[font=&quot
琼琼 发表于 2024/3/24 10:18:05
学教方式变革是教育改革的灵魂!课堂连接孩子未来,课堂一端连着学生,一端连着民族的未来。
TOP
118#

老师的思路非常好 值得借鉴 真棒
TOP
119#

20240415每月研修有感:
叶特关于课堂教学要如何培养学生素养的讲座中,他从活动设计、交流研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要考虑课堂主要活动的设计,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注重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强调了很重要一点就是学生在主要活动过程中,他的探究记录单的设计,这个探究记录单既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究学习的记录单。也是学生主要活动以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的重要载体。那么在交流阶段,让学生能够把他们的主要活动当中所记录的,所想到的,所思考的,或者说产生的问题都能够表达出来,如果只是叫了一两个组交流,那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久而久之,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
叶特在讲座中指出课堂要从实践走向理解。即要让学生思维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去,所以课堂主要活动要让学生持久、深入,“持久”其实对孩子们来讲,不是在于研究时间的长,因为如果长时间的只是在浅表化徘徊,那这个时间就没多大价值了,要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也是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来,真正深入的去思考,那其实记录单就显得很重要了,从叶特的两份实验记录单的对比,明显是第二份记录单具有开放性,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都有话可说。
赭山小学 沈菲
TOP
120#

2024.4.15每月研修《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提供什么》
       在叶特《科学课该为孩子素养发展提供什么》中学习到,教学中在交流研讨上还存在不足之处:1.学生没有问题;2.学习活动设计指向结论;3.交流研讨追求结论;叶特以课例的形式分享了课堂交流研讨如何开展。如《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一课,先探查学生前概念,画热水和冷牛奶温度变化折线图;设计实验;交流:学生小组汇报主要活动中的发现;研讨:认识热传递规律+热量去哪里了。学习了叶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很细致的,对于交流研讨非常充分,从现象出发慢慢交流促进学生深度交流。到最后试管内温度比烧杯温度高,来认识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问题传递,最后趋向于平衡,并用热成像仪,直观看到热量传递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实验是为交流研讨做准备的。研讨交流属于活动后信息处理加工,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组成果展示、过程视频或者图片、活动的数据方面,提供学生研讨交流的支架,促进学生研讨交流有效发生。教学中,交流环节要注重澄清事实、呈现数据,研讨环节要侧重对现象表达看法、形成观点,对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概念,还要对实践效果进行评价。交流研讨是学生思维活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组织好探究后期的交流研讨。(党山小学陆丽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