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正确定位教学目标——兼谈观两堂科... [复制链接]

111#

再举一例说明。本人在《探究音高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的帖子的15楼中,强调了实验记录表的改良。看这个改良的实验记录表,就能在一个方面体会到“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而言,对学生的认知不加引导和干涉,学生最容易得出的是音调的高度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有关这样表象的结论,却反而放过了最本质——频率问题。


 



 


再用学生“过河”打个比方来说,过河过程中有可能遇到漩涡、急流、水草缠住腿、方向性错误。。。等等,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想更好的方法帮助学生,不但帮他们、与他们一起过河,还要帮他们学会过河的本领。但也应该帮他们识别河中的大的危险和暗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11:39:32编辑过]

TOP
112#

回楼上两位的疑问:


  龙菲菲老师坚持,步步为营的指导,即楼主所说的“过河理论”。我在很久以前也坚持这种观点,且并认为这种观点可以使科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逻辑、思路清晰,但缺陷也明显。教师的本意是帮助学生找到一条学习的最佳路径,但事实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条路真的是最佳的吗?从楼主的所列的案例分析,您应该也坚持这一观点。


  我坚持的观点是不过多干涉学生的实验过程,同一套有结构材料,可能会因为学生的原有基础不同,导致不同的处理,即一题多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研讨中反思,使新的科学概念和原有的基础发生联系。把教学的焦点放在对于实验过程的反思,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精准定位学生的前概念,建构科学概念体系。


  当然,我认为这样的教学缺陷也明显,不一一列举。


  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从A地到B地的家,有3条比较好走的道路,龙老师坚持让司机是走高速公路,到每一个岔道口都进行指导,直达目的地。我则坚持让司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条道路,也能到达目的地。现在,我说问题的关键:A地范围很大,走高速公路或许不是最好的方案。


再回楼主关于“元认知”的理解。


  百度词条,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个人以为,对认知的认知的目的,在于思考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两种教学策略,都可以这么进行元认知,但是前者只对一种原因进行解析。后者,是可以对学生的为什么这么做进行解析。孰优孰劣,可以窥见一斑。这是我质疑龙菲菲老师是否真正在“把握学生认知背景和认知规律”的根本原因所在!


(个人观点,不当难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9 17:02:07编辑过]

TOP
113#

依旧没有太清楚“元认知”的概念。想来,大概比较类似于对速度的求导数得到的加速度的概念吧。学生的认知情况大约是一种定性的量,而不是类似于“速度”这样的定量的量,这种“元认知”的精确度,我个人有所怀疑。再则,您的发言中说到“换句话说,教学是促使学生元认知,完善学生的概念体系,而不是简单的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研讨之于元认知的作用极为重要。”结合楼上的解释“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以为这里对元认知(也即我理解的认识论,不知是否理解正确)的研究,不应该是学生的元认知,而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思考。


不过,如果说“元认知”是对“认知”这个定性的量的导数,那么它虽然同样不是一个精确的量,但也应该是一个指导意义的量。我姑且称之为关于学生认知的“认识论”吧。而高屋建瓴,能站在认识论的高地上,看得远看得更清晰,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应该有一个方向性的更好把握才对呀。但观您行文中,却似乎多了一些对学生认知的“不可知论”啦。或许是我愚钝,未能参详到位吧!


 


还有一点担心,过于强调学生认知的复杂多样而不可把握,放弃或更多地减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可能造成整堂课的不可控性,基本的教学目标只怕也难以达成。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过河的比喻就不再举了,说说A地到B地。我个人觉得龙菲菲老师、天外老师、言飞飞老师,以及我本人的观点并不矛盾呀。AB两地之间有许多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嘛,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不同需求,可能做出的选择都可能不同(有的想省时间、有的想省费用、有的甚至可能想先从A绕C地办点事再继续C到B。。。),我还看不出“龙老师坚持让司机是走高速公路,到每一个岔道口都进行指导,直达目的地。”,似乎她强调的是,无论走哪一条道路,学生的认知思维一定要圆滑、连贯、自然顺畅地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20 17:46:07编辑过]

TOP
114#

学习了大家的文章,很受益,我想所有的理论都得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有可行性、能达成教学目标才是现实的。当然我觉得教育需要理想,行走在理想和现实的边缘,尚需努力……
TOP
115#

   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我们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我们在科学课上要“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一篇值得发人深省的文章。
TOP
116#

学习了
TOP
117#

学习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