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

12月15日,每月一次的网络学习如期到来,本次由姜卫英老师带来讲座学习评价在实践中的作用,姜老师从学习评价内涵特点、学习评价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学习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三方面阐述学习评价在学习实践中的作用。我深刻得认识到:在课堂中我们务必要重视以生为本,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最好能推进学生的提问能力由量变引起质变,同时也要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评一致是课堂表现性评价的锚点,评价应遵循个性化、情景化、真实性三个原则!观察、实验、动手常常是学生在学习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在实践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在活动开始时,确定一个目标,对目标进行层层展开,包括重点观察什么、及时准确记录、分析活动情况等等,从而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活动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思维,又能促进活动开展。学习评价不是把学生分等级,而是理解学生、支持学生构建认知的过程。学习评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出发点,评价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有效学习,为形成和促进合科学素养的落实。                  瓜沥三小 吴旭辉
分享 转发
TOP
2#

2024.01.15   网络研修《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科学课堂》学习感悟
对于核心概念与大概念是由区别的,核心概念属于大概念,而大概念不一定是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它有概括性、广泛的迁移性等,理解了核心概念,对于未知的知识也能做出合理的趋势判断,而这种判断力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建构学科观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绝不能把科学概念教成学生试卷上的答案,就如卢老师所说,我们要在对科学知识、基本概念和核心概念的文本解读上下功夫,在运用科学思维厘清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上下功夫;在迁移应用,创新应用上下功夫。想到徐春建老师在科学年会上说过,科学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做到的,而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观念才会形成,这与卢老师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处,建构科学观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观察、实验等活动,通过逐层建构,帮助他们积累和理解,最终形成科学观念。
(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3#

     2024年2月的每月研修如期而至,辽宁省锦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杜百顺特级教师为我们带来了《认真+实干+担当+思考—一名普通科学教师的自我成长之旅》。本次分享,杜老师分成了3个成长阶段,由浅入深,从点滴做起,受益匪浅。
    杜老师的“德能配位”简单又直接,为我拉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德—认真、实干、责任、担当;能—能说、能写、能做,能教、能研、能导。个人理解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师德。做好老师应该有的样子、我们想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那我们就应该全面发展。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备好每一次课,聆听每一次的好奇,不糊弄,不苟且;不藏奸,不空谈、不推诿、不抱怨;不盲从、不肤浅。即为知行合一。心中所想,实际行动做出来,
    问题性教学,兴趣性教学,体验性教学合为三性教学。问题性教学,从实际问题出发,真实情景驱动真实问题,更易深层次思考。兴趣性教学:始终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循循善诱,环环相扣,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体验性教学:亲身经历,动手动脑做实验,体验产生的经验最直观并且印象最深。
     杜老师的“10要”个人感悟令人印象深刻。“行有为之事,实现人生价值;做有为之师,谱写教育新篇章”今后我也要带着这样一份坚定的信念,如杜老师一般,十年如一日的对待教学工作,把对学生的爱、事业的执着化为实际行动,谱写自己的教学生涯。                                                                                                                                     (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4#

2024.3.15又迎来了每月研修的日子。今天的研修专家是李德强特级教师。说来很巧,这是我唯一有幸线下见过的专家。李老师线下也十分亲易近人。这次讲座的主题为科学课堂教学之思。李特从三方面“观”—“变”—“突破之思考”。通过对比老旧新教材,观教学路数,分析课堂变化。现阶段关于教学逻辑的起点——素养本位。而素养本位的发展历程是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指向素养本位的。课堂的形态也从基于知识的点线指向整体构造。而途径则为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整体教学等等。我们要转变观念: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并不在是简单的告诉孩子们结论,也不是直接通过几个典型实验去验证,而是在一些情镜中去找到验证实验结论的方法。做一些探索,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能增加主动学习的动机。尤其关于改进观点中的“立于互动,达成共识”的例子,是课堂中常见的问题,老师通过不断叫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看法,来寻找增加想要的答案,而忽略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相互补充。这样的问答得出结论的方式太过单一,也会造成学生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发展,创造力以及表达力有所缺失。听了李特的课,我在思考自己的课堂存在的问题,有时候课堂的交流研讨环节,我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说完,然后就让下一个同学表达。现在意识到,没有让同学们交流起来,质疑起来,讨论起来,形成共识。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课堂观这一概念。一直在上课,经历磨练等等,但对课堂观不知如何入手,属于我的课堂观,打磨自己特色的课堂,应该是有意识的,也应该是有计划的。路很长,要有目的的前进!(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5#

2024.3.22日
在萧山文博小学参加了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主题为“深化课程改革”。本次教研活动首先是吴旭辉老师与董晨晖老师关于跨学科主题观点的分享、后续是李佳瑜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手电筒》和孙萌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都是以跨学科为主题的教学。杨老师也明确指出来本学期的教研方向为跨学科,很有幸在学习这次活动中进行了粗浅的观点分享,还有很多欠缺。
关于李老师一课、与之前的电路教学模式不一样,任务为做一个真实的手电筒。真实的任务往往能生成更真实与深度的学习。这是一节跨科学与技术的课。做中学、做中思、做中创的教学形式令人深思。正如夏雪梅老师《跨学科学习》一书中提到的跨学科关键之一:跨学科学习要有真实的情景、真实的目的,就能发生真实素养的生成。
关于孙萌老师一课,《做一个指南针》。在跨学科中体现了教学评一体的教学过程。根据标准进行设计制作,再根据评价研讨产品是否符合标准。让学生经历这样制作产品的过程,发展其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体现了科学的本质,也体现了跨学科学习的优点。这正是素养本位的体现。
本次教研活动开启了新的眼界,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浪潮中,我们要紧紧跟随新理念。尝试跨学科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能体现科学教育的本质!(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6#

2024年4月15日,每月的研修如期开展,本次讲座的邀请到的是叶军老师,开展了题为《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我们在课堂上通常都会听到孩子们说没有问题,而没有问题恰恰是最大的问题,我们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的研讨环节最容易出现这种问题,老师问学生答,往往也是请了两三位学生起来回答出答案就往下走流程了,需要思考怎样让研讨真正发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现象说说发现,不急于得出答案走流程。研讨时的发散思维教学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应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有根据的发挥想象力。作为老师,总是想着要引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想要教学程序按规则往下走。其实这样也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我们需要学会提供合宜的学习支架,给予足够的自主时间,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得到思维和表达的锻炼。把错误的回答当作一个机会,这是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思考答案自然九会有所不同,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错误当作一个跷板,让学生对同一个点又更深的认识。这也是今后我们需要去不停思考的点,如何真正在课堂提升学生素质,不害怕出现问题,害怕的应该是都没问题。将问题掌握在心中,看似出乎意料,不符合常规,实则又在科学的发展规律之中,解决问题之道。(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7#

2024.4.16在萧山区高桥金帆听了4位老师的课,基于教材的项目化实践,收益匪浅。“做一个会说话的机器人”、“冻米糖”、“南雪北运”、“制作滴灌器”。在戴老师的“机器人”一课,令人深思。简单明了的评价,说清楚了要求,又体现了分层,对应不同能力的学生能追求到自己所对应的能力目标,此外,根据生活经验与实验能力使小灯泡亮起来,再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又达成了基于教材的学习目标,认识简单的串并联电路,而这样的认识方式是潜移默化的,是在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胡老师执教的“冻米糖”,实验过程的记录,沾一沾,实验现象明显,后续徐春健老师提到的尝一尝的来分辨新物质也是令人眼前一亮,化学变化中我们很容易用标准是否有新物质产生来判断,而最难的就是如何有理由,有根据的判断新物质是谁?许老师的南雪北运的情景贴合生活,尔滨的雪运回南方,如何设计一个保冷的保温瓶,在保温材料提供时要注意变量,这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项目了,更进一步的做法则是需要注重材料的选择与设计;祝老师的“制作滴灌器”,这是一节本来要上6节课的项目,通过讨论共订滴灌器标准,后续研讨中,做一个滴灌器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智能化或者利用毛细现象可能是更好的节约用水的浇灌方法。
这次的研修学习令人受益匪浅,基于教材的项目化实践需要老师们对教材有把握,又不拘泥于教材,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做得好,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8#

2024年5月15日,如期参加每月研修,老师带来了《船的历史》素养导向,落实探究实践的思考。1.基于学情,重构教学目标;2.搭建支架,深化实践探究;3.有机融合,建模服务实践;4.有效整合,提升综合能力。随后在徐老师带来课堂实录中,从身边地方特色的乌篷船入手,情景真实又贴合学生生活场景,也有一些人文地理的味道在里面,令人启发。小学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阵地,以素养导向的课堂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探究和研讨时间。徐老师弱化本课中船的历史等内容,深化独木舟的研究和探讨让我在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有很大启发!词云图的关键词展现也令人眼前一亮,也去进行了相关搜索:词云图是一种用来展现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表达,通过文字、色彩、图形的搭配,产生有冲击力地视觉效果,而且能够传达有价值的信息。词云图过滤掉大量的文本信息,使浏览网页者只要一眼扫过文本就可以领略文本的主旨。并且有一个小细节:船的插队排序让学生思维卷入更多,不知道是精心设计在里面的还是利用好了小错误,思维更加深入了。并且我们要在交流研讨部分多下功夫,提前预设学生回答、提关键问题。找出本组数据规律,找出异常数据,这是研讨的价值,也是思维碰撞的关键点!(瓜沥三小 吴旭辉)
TOP
9#

2024年6月15号每日研修又准时到来,这次的研修是由特级教师沈晓英老师带来的:理解、解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以下是一些观后感想:对于一个人而言,特别是成长中的儿童,科学思维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位具有科学思维能力的学生会懂得如何正确看待周围的事和物,并作出科学的、合理的相应行为,就是知行合一。最近也在观看王阳明的一些事迹与观点。在思考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的区别。
沈特的讲座令我眼前一亮。对于知行合一来说,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即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应当相一致、相结合。这一理念源自《中庸》中的“格物致知”的观念。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验证和丰富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的实用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提倡人们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理论,更要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和实践,以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可以说,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整合,而格物致知则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取知识和智慧。一种是方法,一种是能力。方法铸就能力,能力验证方法。
沈特丰富的课例从提问,环节,探究各方面都体现思维该如何渗透,指向素养课堂。1.以为社工1.主体一定是学生2,探究需要有思维型(做中做是高级的伪探究);3.深度学习的发生。想要素养真正发生,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定位起点,找准着力点,再去实践。要多做关于科学素养的微课题,联想到各个环节共同指向科学素养的不同方面,有待实践。(瓜沥三小吴旭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