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六期“联合成长协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

11.30参加了在杭州市天地小学拓展性课程课堂的观摩,上午干老师执教《材料大比拼》,面向的是低段的学生。以小猪佩奇引入,动画的形式加以游戏化闯关的模式很好的契合了该年龄段教师的特征。干老师每个环节都有一个核心问题,对于该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探索,寻找多种答案整节课教师的语言富有童趣性,很值得我们经常教学高段的教师学习。上午第二节由来自陈媛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维生素C》,陈老师顶着不适的身体坚持以一种很好的状态上完整节课,实属不易。陈媛老师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情境,以疫情期间哄抢柠檬为情景,老师给予视频、实验、文本支架让他们来设计对比实验,比较哪种水果维生素C含量更高,老师提出的问题都很具有针对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下午因事没有继续参加活动,后续会补看下午活动。上午的活动还有一大收获就是得到了3本有杭师大蒋教授主编的丛书,里面的一个个拓展性实验设计精致,很多都是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各篇课文步骤说明的非常详细,包括材料的准备都写的明明白白,是一本能让我们一线教师马上上手的书籍,我觉得这些内容,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很适合作为晚托或者上拓展性课程时的教学参考书。  红垦学校 方佳伟
分享 转发
TOP
2#

       卢巍老师的《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科学课堂》,描述了一种课堂教学的理念,听后对照自己平时课堂的教学,深感很多时候的不足,尤其最近的期末复习阶段,真的感觉作为教师,我的课堂上还是存在很多将老师自身的东西强塞在孩子脑袋里的行为。
      卢老师从汉字“概”、“观”和“念”三个字的发展历程出发,生动形象的结合甲骨文加以描述,厘清了概念和观念之间的区别,其中诺贝尔获得者冯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散思维。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如果想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此句话的含义,那么我们的课堂必须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自己的课堂设计要走向“少而精”的课堂,内容更少更优,目标更加清晰,要求要更高,每一节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弄明白本节课我希望孩子们理解到的核心概念是什么,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实践,反思内化,将这些概括的,抽象的,结构化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逐步形成学生自身的科学观念才是当下课堂变革的主流。
       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我觉得更加需要重视平时备课的力度,对于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作为一线教师,最基本的就是去对照课标中此片课文隐含的核心概念是什么,甚至可以思考更高位点的跨学科概念,思考如何将这些概念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究实践润物细无声的渗透。  
(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3#

《认真+实干+担当+思考》——一名普通科学教师的自我成长之路
——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杜百顺
    重剑无锋,在朴实无华的题目背后体现的是当下老师们比较欠缺的精神,在社会当下的大背景下,教育人多多少少会被 一些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所影响。杜老师在这节点开设此话题,意义深远,令我深思!
    讲座从杜老师的三阶段经历中展开,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三点:
一、在某次公开课中,杜老师给每一小组准备的材料有41种之多,可见其准备之用心!
二、在每个阶段都秉承着“务实”二字,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坚守自身的内心的信念,相信总有花开日。
三、懂得与时俱进,懂得修炼内功,懂得见贤思齐(如向大连学教学等)
    在点滴收获中,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学力”真的要远远大于“学历”,学历只是暂时的,而学力是能给予你源源不断的动力。我想现在的资源如此的丰富,各类专家的视频讲座,各类专业的书籍,确实需要静下来好好规划,争取每个学期能抽出时间来精读一到两本书籍,将大家的一些做法自己理解后应用于课堂教学,也许会发现新的大陆。
   在个人感悟中,杜老师强调了德能配位,其实我觉得不仅仅德要能配位,能力也必须要配位。当我们越往上爬时,越觉得自己渺小,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内容需要补充,不然根本无法突破瓶颈,其实也就是杜老师后面所提到的,肚子里要有实东西,才不会心虚,不会越讲越冒汗。此外,杜老师也提到我们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喜欢孩子们在课堂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喜欢孩子们在课堂中冥思苦想到茅塞顿开,我想这也是今后我个人需要修炼的地方—激情碰撞,理性思考!
  最后杜老师提到了两个令我深思的问题:1.自己时孩子是想要遇到怎样的老师?2.想让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我想,想明白这两个问题了,也许今后我的教学思想观念应该也会有一些转变吧!今天这次每月研修,虽然不是科学专业的教学技能或者一些前沿理念的培训,但是整体停下来给我的感受和启发却不小,教育之路漫漫,需要不停的修炼!
(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4#

3月15日,听了湖北宜昌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德强老师德讲座,主题为《科学课堂之思》,其中提到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联想到我们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到了“3支队伍”建设,教育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专职教师,首先本分的工作便是需要将科学课堂上好。李老师首先提到了课堂之“观”;他举了2节课例,虽然间隔22年,虽然一节侧重概念的形成,一节侧重基于探究的教学过程,但都是基于知识,即学生什么时候实验,都是在老师的掌控下的,李老师通过引用刘默耕先生的例子说明正确清晰的课堂“观”需要真正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纵观科学课堂发展的历史,其改变都具有时代的背景,从教学逻辑起点角度来说是从知识本位(知道一个知识)到能力本位(做一个实验)到素养本位(应用解决问题);从课堂形态走向来说,是从点状到线性到块状(将问题转化为学生视角的学习问题或任务)个人理解为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情境完成有些挑战性的任务,从而对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从教学路径角度来看,主要有了情境的创设,提出需要从生活情境出发,结合科学学习活动特点进行创设,即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需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指向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炼制一种更恰当的概念。
那该如何突破呢?李老师提到需要着眼长线,考量课堂,可以让学生,开始“胡搞”通过教师一节节课的指导,让学生慢慢“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同时需要设计具有引发功能的课程与教学。李老师还提出需要立足思考,成就主体,作为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此前提下,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内容,让学生主动思考;此外,评价需要立于互动,达成共识,课堂关注了证据和解释,但是达成共识阶段,常常是草草收场,需要关注学生交流质疑的能力水平。(萧山区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5#

在高桥金帆听了4节基于教材的项目化理念的课堂,收获颇多,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项目化学习的特征为创设一个情境,针对这个情境提出一个驱动性的问题或者任务,学生自己根据该任务或者问题进行探索,最后全班研讨,求同存异。
二、4节课都是将评价前置,最后在研讨中又对照评价标准,体现了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
三、个人觉得选题也很重要,倾向于选择那些接近学生生活的,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认识的主题,比如《制作冻米糖》和《做一个滴漏装置》
四、戴军方老师的学习单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值得学习。
五、祝海平老师在黑板上贴的项目进度表也是值得学习,能时刻督促着每一组的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索实践中。
(萧山区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6#

2024.4.14每月研修《科学课该为孩子的素养发展做些什么》  叶军
  平时的科学课中,最难的环节就是研讨环节,经常会出现学生很快的得出结论的囧境,听了叶特的讲座,醍醐灌顶,如何做好研讨的环节,叶特提出了以下几点方法:
一、在学生研讨之前,给予学生少许的时间进行自我论证,自己组织语言,包括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点以及自己的问题。
二、尽量多的呈现学生的结果,不可只呈现一组或者请了一位同学就草草了事。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应在平时就养成一组学生说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再提出新的观点,因为倾听也是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
四、教师尽量不去打断学生的交流,可以在黑板上用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学生的观点,对于相同的观点,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教师提问参考:请同学们看老师摘录的关键词和句,想一想通过刚才的交流,能形成的共识是什么?
五、教师要给学生的交流留下充足的时间,学生交流结束后,问题不一定要解决,但是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或者指明研究的方向。
当然,叶特除了关于研讨板块的经验介绍之外,还提到了关于学习单的设计,学习单设计的优秀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所以学习单设计上面还需要更加的细化。
(萧山区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7#

    5.15每月研修主题:《素养导向下的课例实践》(七),聆听了来自诸暨祝老师的讲座和徐老师的课例,获益匪浅。主要的收获来自以下几点:
    一、科学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渗透适当德育,培养学生知家乡、爱家乡的情怀。比如《船的历史》一课渗透了从学校骄傲到诸暨骄傲到浙江骄傲再到中国骄傲的课程思政线。
    二、学习单的设计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鱼骨图、气泡图、韦恩图,当然这需要教师前期的指导,不同的课例适用不同的形式;此外,个人感觉学习单的问题可以更加具有开放性,让学生的思维不被限制,这对教师也具有一定的挑战,需在平时的教学中积累经验,比如可以问问学生通过自己组的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通过观察全班各个小组的数据,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对于一些异常的数据,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等等
   三、教具和学具有时能决定一节课的顺利与否。比如《船的历史》一课,创造性的使用了胡萝卜这种较硬的材质做船,学生上手易操作,不易弄破。同时,找寻了长长的水槽作为不同船只速度比拼的赛道,为徐老师的机智用心点赞!
   四、备课时需要设计好每个环节的核心问题,在上课前需要了然于胸。比如《船的历史》一课,在“船的发展”环节,核心问题为:这儿有一艘蒸汽船,排到哪里合适,理由是什么?;在载重测试环节:你们实测垫圈数是多少?你们为什么能承载着么多垫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起来看记录表,这个优点是什么?;在阻力测试环节:哪边做船头比较合适?怎么试?为什么要交换位置?与预测一样吗?有出现意外吗?有可能是哪里出了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支架,学生的思维才会在教室的引导下步步深入。
                                                                                                                                                                                                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8#

《理解、解构、结构化实践——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改经验分享》学习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主体一定是学生(门槛),当学生为主体时候,他们习得的一定不只是知识
二、探究需要具有思维性,形式大于思维,需要有做中思
三、深度学习的发生,孩子沉浸、思维互动、基于问题解决
课例:《导体和绝缘体》
1.前概念暴露:学生先行判断物体是属于导体/绝缘体
2.这样分类,对吗?电路检测器检测这些物体,材料是有差异的,有一组是灵敏检测器、湿的木头(学习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学习)
3.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科学表达,这是我们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4.学生之间存在歧义,教师、学生配合上台再次演示(使用灵敏检测器)
5.展示灵敏检测器,分析结构,展示工具的重要性
6.木块的研讨(湿木块、干木块)
7.师生研讨。 8.学以致用,小小安全巡视员,闪电击中小蛮腰、雷电发生时如何保证人身安全
四、研讨:利用发现的数据让学生构建基于证据的观点。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建构科学解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观念。关注的合理性、数据的可靠性、推导的逻辑性。
萧山区红垦学校 方佳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