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

      昨天早上早早起来,为的就是去参加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没想到还是被早高峰堵住很长时间,万幸没有错过各种精彩。
      精彩之新型展示课模式。以往教研活动一般是一位老师一个班级教学,最多在教学内容上有前后联系。而这次在模式上大有不同,三位老师三节课,任教的都是同一班级学生,不仅让学生有一个连续的体验,也让我们观摩的老师思绪不断。这三节课是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中的起始三课,分别是《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陈老师的课融合学生实际,以江南小学在地球仪上的位置为引子,将教学深入,引导学生对昼夜变化现象进行推测、模拟,留下开放性的结尾,使学生继续探索,不断求真。第二课与众多科学课不同,它没有科学实验,但凭借陆老师扎实有趣的课堂言语与巧妙的教学设计,没有实验的科学课依旧引人入胜。为了让学生分清楚年代,陆老师展示的时间轴清晰明白的做到了这一点。还有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博弈,能有这样的气氛让我佩服不已。第三课内容着实太难,钟老师的实验比较成功,再利用汽车和路边景物的相对运动,来比拟单摆和地球的运动,推理出地球的自转。三位老师的课有一条共同的线,他们仅仅围绕人们对地球运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们好好的经历了一番。
      精彩之新小科发展方向。下午喻伯军老师的讲座带来了小学科学当前的最新发展方向。其中包括: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指向大概念的探究教学,探索儿童的科学学习,追求简约的课堂,建设科学拓展性课程。喻老师结合众多科学课堂的事例,向我们说明了学生众多的错误其实来源于他们的不完整的前概念,要有好的教学效果,科学老师需要研究课本更要研究学生。从一点出发,慢慢积累成长,形成自己的课程。
      精彩之新共同体新起点。最后杨老师布置了各个团体的任务。从昨天起,自己已是新蕊一员,这是一个新的开始,期待可以和科学同仁们一起学习成长。(长沙小学方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9-23 19:04:4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9月22日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联合共同体的教研活动,观摩了五下《地球的运动》中前三节课,分别是陈佳丹老师《昼夜交替现象》,陆祝林老师《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和钟琦钢《证明地球在自转》三位老师精心准备的宇宙单元的课堂,每位老师都为我们展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参与教学展示的都是同一班级学生,教师对于学生学情的把握更为直观。陆老师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中一开场,使用的时间轴,令人印象深刻。一根时间轴,学生重走一遍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科学史,意识到科学进步需要不断的搜索证据,培养“实证意识”,让学生像古人一样观察现象,提出猜想,发现问题,再提出猜想,并求证,从而提出自己的解释。陈老师关于逆行和本轮的解释非常仔细透彻,但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会不会太难,他们的逻辑推理能不能理顺这些概念。
下午,喻伯军老师点评了《证明地球在自转》,并通过简单的例子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着重强调对于宇宙单元的知识应当教师要深入研究,教给学生应当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理念,是解决宇宙单元难教的解决方向。同时,对于拓展性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喻老师介绍了几位非常有特色的老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今后我也会以此为榜样,努力开发拓展性从课程。(金山小学范益飞)
TOP
3#

     2015年10月14日,参加了新蕊共同体的首次活动,听取了三节课,学习了两讲座,认识了一帮人。                             听取的第三节课是来自朝晖小学的张晓老师带来的《月相的变化》,整节课以提出问题——探索方法——模拟实验——交流结论为主线,较好的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十分欣赏赵老师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引导,在有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始阶段提出了好多紧扣课题的问题,张老师也同时给予了极大的正面评价,有利于课堂的进一步的发展。                                课堂中有一点我一直在思考,其实月亮一半亮一半暗是不变的,只是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上去不一样罢了,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上要重视强调我们人观察月相的地点。第一,张老师为了让小组模拟实验进行顺利,之前是有演示一个农历初一的月相的,并且让一位学生上来观察,在这时可以在黑板上的地球卡片上贴上一个竖直的塑料小人,这样可以更好的说明我们人在地球上进行观察。第二,最后的学习单交流是否可以让学生来说明。而且在学习单上,因为观察地点的不同,小问题又出现了。学习单上右边太阳光照射过来但是下半月的结论确是由圆变却,亮部在左。明明太阳在右,为何亮部会在左?其实,模拟时我们一直地球上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没错的。但当将学习单展示的时候,我们作为观察者观察的地点变到了宇宙中,所以就会出现学习单上的问题。要不要和学生讲这个问题,怎么和学生讲这个问题,值得思考。(长沙小学方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15 18:29:22编辑过]

TOP
4#

4月19日,参加了新蕊和骨干共同体的活动,一共听了三堂课。现在主要对第三节课,凌启育老师的《掌上花园》做一定的思考与分析。
优点:1、《掌上花园》主要的内容是有关于多肉植物的观察探究学习,属于科学课本之外的拓展内容,利用已有科学观察技能去探索未知并且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科学概念与科学技能的目标完成到位。课堂中学生对于种植多肉真的是跃跃欲试,可见有效把握学生兴趣是科学教学的比较关键的方面。
2、课堂中利用简单的几个磁铁,起到激励学生认真快速安静完成实验的作用,简单的操作,作用很大。
3、实验中,时间较长,但从学生汇报的成果来看,观察是认真的,给予学生资料阅读,在遇到问题时,资料起到关键作用。
思考与改进:1、在科学概念和科学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教授养殖多肉植物的方式方法,再升华一些环境问题知识可能更有利于科学情感态度的发展。
2、课堂中的激励措施,到最后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长沙小学方佳)
TOP
5#

5月12日,在北干小学参加“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听取了两堂课和一个讲座,如往常一样每一次活动多少都有一点收获,现将自己的收获与想法与大家做一定分享。
一:堂课应该切实关注学生的思维。丁老师在课上准备了四块猪肉,有意思的来了,学生一时想不到四块猪肉有什么用。往常我们的实验一般局限于对比实验只有实验组和对照组,今天为什么有四块猪肉?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有了自我的思考,真正的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最终解决问题。在李霞老师的课上学生的思维更是既有碰撞又有发展,我想有时科学课并不一定需要吸引眼球的教具(有当然更好),当教师和学生真正为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精彩自然呈现,就如同李霞老师的课。
二: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融洽也是上课的保障。在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老师不了解这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也对老师不熟悉,课要上好就比较困难。老师需要进行一定小活动,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长沙小学方佳)
TOP
6#

       昨天参加任伯年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两堂课各自精彩。
       第一堂《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在钱星星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植物和动物进行有效观察并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观察探究实践中逐渐揭示课堂主题,原来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相互关联的 。一般上课课题都应在第一时间明确,而这个课比较特殊,在经过了学生一系列的研究之后明确主题,非常符合这节课的特点。
       第二堂《我们周围的空气》何老师利用简单的器材感知空气,从用塑料袋感受,到利用吸管,水槽等材料看到气泡(空气),再到一根香看到空气的流动,将看不到的空气比较形象的呈现出来。整节课没有很明显的环节性,非常自然,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一步一步认识了解空气。课前的魔术更是吸引人的眼球,若是魔术能和课题内容有所联系那将更加完美。(长沙小学方佳)
最后编辑波动的点 最后编辑于 2016-09-29 09:02:03
TOP
7#

       11月2日在党湾镇第一小学参加了小学科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训,认真听取了三堂科学观察探究课,四个观点汇报以及杨老师的工作安排,有收获也有了方向。
      上午的三节课整体上从观察探究的角度来讲都有充分的观察,给予学生充足的观察取证时间,也为进行科学的论证提供了保障。第一节《土壤里有什么》此课当中的活动教师组织得简约有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小实验,进行的较为顺利,流畅。从教学的准备材料看,教师特别的用心,尤其是土壤的准备,大小不同的筛网的配置都是相当的到位。不过教学超时较多,在40分钟没有能够将教学内容完成,建议可将个别小活动进行再次整合,或有着重有放手,或有演示有活动。第二节《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节课教师将大量的时间交还给进行活动观察,并且将鱼的流线型进行探究,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实验结论。但是在上完课后课题的含义似乎有点淡化了,没有突出相互关联。第三节《花,果实和种子》通过简单的复习进行导入,简约明了。利用实验对象百合花,让学生观察认识花的结构,学生掌握较好。就是在整个课上建议可以多给与一些学生表达的机会,科学的表述论证也是极其重要的科学素养。
       下午的观点报告各位老师都讲述了他们关于观察探究课与模型建构课的课型分析以及策略研究,深受感触,每位老师对于自己的课堂都有自己的分析与见解。回看自己,思绪万千,还应更加着力于课堂教学,力求创新研究。(长沙小学 方佳)
TOP
8#

2月28日,二月的最后一天,和科学同仁们在一起进行教研活动,给二月份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两堂教研课《制作指南针》、《神奇的气流》分别为课本内容课和拓展性课,各有特色,不同精彩。施老师的《制作指南针》是一节典型的工程与设计课,这种课型要在一堂只有四十分钟的课上让学生明白原理,并且成功制作指南针可以说课堂效率是及其高效的。在动手制作之前,分析了指南针,制作关键点,为后续的制作奠定良好基础。杨老师的《神奇的气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课堂上众多的由气流产生的神奇现象,学生应该也和我一样被深深的吸引了。满瓶子的水倒吸乒乓球,利用大气压提起凳子,漏斗吹气倒吸小球……种种的现象将学生引入奇妙的科学世界。
吴建伟老师关于小学科学STEM的讲座中,让我粗粗的了解到科学学习过程中各类思维的重要性。学生一个多元化的个体,通过学习获得各类经验和理论,最终转化形成一个人自我所可以表现出来的各种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到底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获得经验和理论,或者在获得的过程中如何去巧妙的开发学生多元的能力,让他成为一个更加丰富的个体。就像STEM的各个成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相互融合的,人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个多方面的特殊的个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