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

    今天,作为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一员,我参加了在江南小学举行的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的专题研训活动。一天下来活动满满的。上午我们听取了三位教师关于宇宙单元的三节课。首先是瓜沥二小的陈佳丹老师执教了《昼夜交替现象》一课,从两张不同时间拍摄的江南小学操场的照片引出昼夜,提出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课中陈老师将学生的各种猜想以画图的形式展现在黑板的白纸上,在分析讨论的时候非常直观,并通过实验将一个个不合理的假设一一排除,思路清晰,并且在最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很好地为下节课作了铺垫。第二堂课是由城东小学的陆祝林老师执教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这节课不仅学生热情高涨,连作为老师的自己都感觉被好好上了一课,非常吸引人。陆老师在这堂课中反复强调事实需要证据,在两个学说的提出者之间反复让学生找出这些观点的证据,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及推理过程,层层深入。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9-23 17:03:5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天,我们新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第一次研训活动——“模型建构课”的教学研讨在萧山区江寺小学展开。一上午听了三节课,第三节是朝晖小学的张晓老师上的《月相变化》一课。张老师教态自然,不紧不慢,整个课堂充满着和谐的气氛,课上从一张日历表中的一个特殊日子八月十五引入,提出这一天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后出示各种形状的月亮照片,引出月相概念。张老师先通过具体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日、月、地这三者的位置关系及运动状态,引发思考,提出问题“月相怎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进而进行模拟实验,最后交流研讨,得出结果,整条线路非常清晰。其中在进行模拟实验的时候,历时17分钟,这样的长时探究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动手动脑,融入到了这一科学活动之中。不过这一活动张老师在实验前只交代清楚学生要观察些什么,怎么观察,小组人员间如何协调合作,具体到每一位学生干什么,先后流程如何却没提及,以至在实验活动中一些小组其中一个同学充当月球,其余五个同学都在一起观察,排队站到了地球圈子以外很远的地方,后面的一些同学因为视角的偏差,看到的月相就不准确了。而且这个充当月球的同学任务很重,一直要拿着月球移动到位置8的时候,最后其余同学都观察好了,他再这样来重复一遍观察。还有一些同学拿着月球是蹲下来的,跟观察者的眼睛不在一个高度,或拿着月球总不能白色的一边正对太阳,有一些偏离,这样的观察也是不够科学。因此这一块还需要再设计。我觉得可以弄一个支架,高度跟人眼的高度差不多,把月球就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学生从1位置开始观察,一个同学观察好,走掉,第二个同学跟上,依次轮流这样观察,同时月球的位置也相应逐渐改变。这样就不会出现月球位置不准,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不均,观察到的月相不准确等问题,又省时间,可以尝试一下。(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3#

4月19日,我们新蕊、骨干教师在新街小学参加了研训活动。一上午听了三节课,分别是《污水和污水处理》、《种子的萌发》以及《掌上花园》。第二节课《种子的萌发》富老师主要进行了两个活动:一是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二是通过阅读资料,了解种子萌发后生长的过程。整节课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通过对种子剥一剥,粘一粘,画一画,认一认,学生很好了掌握了种子的内部结构:包括种皮、胚根、胚芽、子叶。通过资料阅读的活动,学生很形象直观地了解了种子的发育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也很好地锻炼了动手能力和思维发展能力。如果在最后子叶的发育过程能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具体直观地了解到,效果可能会更好。                                                                           萧山区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4#

        2016年05月11日,有幸参加了北干小学的小学科学“生本智慧课堂”的教学研讨,聆听由北干小学的丁燊杭执教《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和下沙景苑小学特级教师 李霞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两节课都上得非常精彩,感触颇深。尤其是李老师的课,让人回味无穷,是我听得最为特别的一堂课。李老师从与学生的亲切交谈,互相了解中慢慢地进入课堂。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围绕塑料梳子、玻璃棒、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的带电情况展开,开展学生活动进行探究。李老师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学生实验后的交流研讨上,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质疑,争辩,解惑,从中渗透实证意识,要求用证据支持观点。真正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反思自己的课堂,却少有这种教学场景出现,在教学这条道路上我还需要慢慢修炼。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5#

新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在非常高大上的任伯年小学顺利开展。上午钱星星老师和何佳明老师分别执教了《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和《我们周围的空气》。两位老师都上出了自己的特色。
钱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是一节与生命相关的观察课,应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钱老师从出示三种植物——浮萍、沿阶草、玉米(图片+实物的形式)直入探究主题,请学生选择植物的一个器官(根、茎、叶等),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汇报交流环节,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进行阐述,其余学生补充,活动开展得较为顺利。在这一环节,两个学生上台分别讲述了植物叶和根的特点,整个交流环节花了约6分钟时间。个人觉得在交流汇报环节还可以再深入详细一点,比如可以再请学生来说说茎的特点等,让更多的学生有上台展示的机会,让全班学生有一个更强烈的思维碰撞。在由植物引入到动物的观察活动后,钱老师利用鱼和鸽子的轮廓图来让学生回忆并记录,确实在这里要出示实物会有一定的困难,是否可以出示它们的模型来让学生观察,这样会不会更直观一点呢,这仅仅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6#

        11月2日参加了党湾一小开展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一上午听取了三位老师的课,各有特点,精彩纷呈。
        第一堂课是由杨望祥老师上的《土壤中有什么》。杨老师上课条理清晰,抑扬顿挫,内容紧凑,安排合理,是一堂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课。设计的课前游戏活动,让学生根据图猜同学的名字,很好地考察了学生的观察和推断能力,对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在观察土壤颗粒这一活动中,杨老师呈现了各种孔径大小不一的筛子,利用筛子的分层让学生更清楚地观察到土壤颗粒的大小区别,同时筛子的特殊性又使得学生能进一步明确颗粒的大小,用具体的数字来区分开来。这一结构性材料的呈现打破了以往我们教学时只能用放大镜粗略区分大小,对四种颗粒的认识含糊不清。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杨老师在这块也花了不少心思。同时杨老师还将这一活动与“将土壤倒入水中”两个活动整合起来,使得后面的研讨环节很充分很有效。由于整堂课活动内容较多,时间上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最后的“烧土壤”环节有点赶,现象不是很明显,后面的学生也闻不到什么气味。这是本堂课比较欠缺的地方。                                        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7#

        2017年2月28日我们在萧山区开发区小学参加了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首先听取了开发区小学施均捷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施老师让学生从说说磁针,然后转动磁针,设计磁针,安装磁针,评价磁针,最后拓展磁针,一步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第二节课是有杨素春老师执教的《神奇的气流》。杨老师从情景引入大气压,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后,通过两个小实验:吹不跑的气球和吹不开的气球讲述了努伯利原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对学生的前认知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学生都觉得好神奇呀,怎么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下午我们还听取了嘉兴市实验小学吴建伟老师关于小学科学STEM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讲座。吴老师通过小视频,魔术水桶的秘密,制作弹力球等方面给我们展示了STEM课程的教学,深入理解了它的含义,对我们以后再教学上的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真的是受益匪浅。            萧山区湘师实验小学   沈华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