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

这次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让人受益匪浅,一个班三节课,连续教学,一气呵成。陈佳丹老师执教《昼夜交替现象》,从江南小学白天晚上两张照片导入,引领学生思考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由,发散学生科学思维,罗列7种可能形成现象的假说,并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证据”对科学的重要性。陆祝林老师执教《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在前课的基础上继续挖深。本以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仅是通过阅读了解教材上“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介绍,出乎意料,陆老师以时间轴为教学载体,沿着古今科学家探究“地日”关系的脉络,让学生在“思”、“辩”过程中,扩张科学思维。钟琪钢老师执教《证明地球在自转》一课难度较大,正如喻老师所说,这类型的课要深入浅出,设定符合学生发展特质的教学目标,简化课堂。这次活动收获满满,抓住大概念,细分小概念,科学教学这条路上值得学习的太多!
分享 转发
TOP
2#

11月24日骨干教师第二次活动了!这次研讨的题目是《月相变化》。上课教师忙着准备,我们听课教师也提前收到了教案。反思日常教学,课堂的模拟实验缺乏有效教具,学生的方位感欠缺,课后的连续观察也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至于期末应付考试老师编口诀灌输知识,学生应付考试强记强背,背离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次研讨活动的两节课都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模板!湘师附小的许老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通过实验→小组汇报→初次纠错→梳理知识→再次纠错过程,思路条理清晰,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月相变化过程,再通过两次纠错拨正前概念。朝晖小学的金老师则是在教具上下工夫。一套独具匠心的月相模拟装置,解决月相与观察方位的问题。教具的发展就应该走向一套一课的“套装花”,解决学生探究难点,方便教师即取即用。
TOP
3#

今天在北干小学听的两堂课使我收获颇丰。丁老师上的《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注重学生科学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丁老师通过结构性材料构建,让学生加热不同程度的猪肉:生猪肉、一分钟熟、三分钟熟、五分钟熟,从而达到直观的对比,帮助学生找到猪肉从生到熟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整堂课的思维缜密,条理清晰。李霞老师上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更是让我触动,她课前简单交流消除了和学生之间的生疏感,在课堂中,特别强调科学证据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疑问、验证、辩论中,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学习观。李老师的语言功力很深,抛问、提炼、点拨、纠偏,都恰到好处,这值得我们年轻老师模仿和学习。
TOP
4#

9月28日,本学期第一次区教研活动在任伯年小学进行。其中何佳明老师执教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让我大开眼界。何老师的变纸盒的小魔术导入本课,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抓住了我的眼球。第二部分通过听对话活动暴露学生对空气的认知,摸清学生的学情。第三部分利用单一工具——塑料袋来感知空气,引导学生用规范的科学语言进行汇报,何老师则用气泡图来归纳总结。第四部分再用水来观察空气,增加了玩空气的趣味性。整堂课使用气泡图贯穿,在课堂总结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归纳,向学生展示了科学的归纳总结方法之一。
TOP
5#

11月2日党湾一小的活动虽然我没有参加,但是活动过后我认真研读了三位老师的教案,杨望祥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让我觉得眼前一亮。这节课是一节观察课,建立在大量的实验材料的基础上,学生实验观察。这节课杨老师设计了20多分钟的长时探究,用学习单引导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玩科学,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但在汇报过程中,杨老师可以更加注重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第二节课是方琼飞老师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设计较为简单, 这节课需要学生在大量观察动物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节课是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以百合花为观察主线,实验材料方便学生观察,整堂课设计逻辑清晰,只是受精的内容讲解比较深奥,四年级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