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

    今天参加了第二期联合协同体的活动,能成为第二期骨干协同体的一员感到高兴。今天的活动的三节课很有意思,是在同一个班对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前3节课连续完成,知识点紧扣在一起。

    首先是《昼夜交替现象》,作为同样上过这节公开课的我感受也比较深,感觉陈老师的这课更简洁些,从课前活动就开始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感知地球,了解地球是怎么样的。揭示主题后就直奔假说,怎么样可以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让学生通过画写到黑板上,然后是学生模拟验证,最后的研讨也比较好,激发学生观看自己的记录单,然后通过不同之处的对比,提出深层次的观点,地球运动与运动方式、时间、方向等有关,课后还不忘给学生指明继续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兴趣。


    第二节陆老师的《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中用到的时间轴也很有意思,我想如果用这个时间轴点名一下人类发展中,旧的知识被新的知识取代,工具的发展带来技术的更新找到更多的证据,或许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上更推进一步。


    第三节钟老师的《证明地球在自转》中关于其中的推理确实挺难的,车内车外的举例倒是为地球内和地球外做好了铺垫,但学生在理解摆动了,其实摆是不动的,而是地球在动,确实理解起来有点难度。


    下午的讲座中,喻老师针对傅科摆的教学也讲到我们小学科学中,关于课堂中讲到怎样的程度,让学生学到怎么样的程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方法,这点十分有理。

分享 转发
TOP
2#

 

24日,在朝晖小学听了2节《月相变化》的课,分别是湘师附小许臻尉老师执教和朝晖小学金亚军老师执教,这两节课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给我们展现了不同效果,在实验的呈现形式方便,老师采用人不动,月球绕着地球动来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老师利用教具采用月球不动,地球上的人在动这样的方式来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


老师的课简单,直奔主题,通过学生实验纠正之前暴露的前概念;老师的课精巧,方位入手,就如后来何东老师的讲座中提到星空图的使用中要定方位,我想老师也是这个意思,有了方位才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大家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就很难形成结论。


两节课都非常精彩,月相这个课题容量大学生通过课堂顺利能解决的是月相会变化,变化是有规律的,但是这个规律等待课上完后学生还是有错误的不懂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去实践去观察,去完成两位老师布置的作业让学生连续观察记录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TOP
3#

    4.19在新街三小参加了“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听了三节课,学习了四个读书观点报告,总体收获很多。
    重点讲讲凌老师的《掌上花园》这课,这课最大的感受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时间真的很多,教师用体检单这样的学习单来辅助教学,通过这张学习单教师讲的介绍的等等时间就变成了大量的学生观察记录时间,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参与就非常高。第二点就是在黑板上的几个进度性评价,学生完成一个“体检”教师就及时的将磁石移到下一个进度条上,这种及时行的评价我认为有很多好处,比如,教师的及时评价也给了学生鼓励,也同时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观察;而且学生可以看他其他小组的情况,来约束和促进本小组的观察实验情况等等。
    要说活动很充分,那么缺点就是交流太单一,就如教研员杨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一个个捧着植物来交流,每个组所花的时间就太多了,给后面的科学概念提炼也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为12种植物要一一介绍一遍的话,每一个2分钟时间的话那就要24分钟,因此我认为是否可以让本组中留下一个人来介绍自己的植物,其他组员任意挑选3种去看其他小组的植物,然后通过3-4种植物的观察,谈出自己对这类植物有什么特征等想法。
    当然还有李老师的《污水和污水处理》富老师的《种子的萌发》都非常精彩,再这里不一一评价,总之,这次学习学到很多,也深感科学老师能伟学生做的事情很多。
TOP
4#

    5月12日,有幸听到丁老师和李老师的课。特别是李老师的课,真正让人感受到的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李老师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争论,有的小组甚至到课后都在争论不休,誓要把自己的观点证明清楚。李老师的课就是让人这样一种感觉,让学生思考,让学生经历科学争论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拿出证据才可以让人信服。科学的各种观点不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争论,不断完善,不断出现新的观点的过程。
    丁老师的课,也很精彩。特别是对实验的指导,可谓是非常细致,逐步引导学生把一个观察活动,做成了观察探究活动。丁老师的课堂语言也让分非常深刻,肯定很受学生喜欢!
    最后还还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基于科学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研究》,收获很多。
TOP
5#

    9月28日,早早来到任伯年小学参加萧山区小学科学“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本次活动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分别是任伯年小学钱星星老师的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和新塘小学何佳明执教《我们周围的空气》。
    两节课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结论。钱老师的前半节课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器官,让学生在不同植物“浮萍”“沿阶草”“玉米”之间进行比较进行,借助实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了不同植物不同器官之间的区别,也通过比较知道了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探究活动2是借助回顾“金鱼”“鸽子”之间的器官和功能的学习,找到他们生活环境与器官的关联。其实这两个环节之间最好在前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的关联,这样引出后面动物的生存环境与形态结构的关联,层次会有一种递进。何老师先让学生思考空气能当礼物吗?找到学生对空气的认识,针对学生的起点来教学,语言风趣,课堂也十分注重证据的论证,用塑料袋找空气的证明,然后在给学生一杯水、吸管等让学生找证据,论观点。
    赵老师的讲座风格十分风趣,十分形象,很好的介绍了教学能力比赛的过程和参与人员的辛苦和收获,鼓励我们注重平时的积累。
杨老师的发言,让我们觉得接下来的任务满满,让我们有了计划和方向,明确任务后就要努力前行。
    徐老师的讲座给我们讲述了《小学科学新课标》的来龙去脉,在讲述中我们明确了课标的方向,也了解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的方向。
    这次培训,收获满满!
TOP
6#

11.2由于有公事(学校档案检查),不能及时参加在党湾一小的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不能听取3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大餐,特别是看了大家的评论之后,觉得十分遗憾。所以也就只能根据网上的教学设计,和从其他老师那里了解的课堂教学情况,简单阐述一下自己的一些观点。首先从筛子的选择上来看,显然杨老师准备的筛子十分具有结构性,孔的不同大小,也就预示着土壤颗粒的大小的理解,对后面土壤在水中的分层也起到作用,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土壤颗粒的大小。同时,也从大家的评论中知道了杨老师对追问和课堂交流做了很多的引导,我们知道有效提问,可以启发积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效提问,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占用了大量的无效时间影响课堂教学。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才能有效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有争论、有思考就是一堂有效的科学课。
TOP
7#

参加了2月28日在萧山区开发区小学进行了2017年第一次科学教研活动,感觉收获很多。施均捷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他在课前做了细致的讲解,课中又让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制作。学生喜欢,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很好的体现了工程与设计的课程理念。杨素春老师执教的拓展课《神奇的气流》,通过魔术很好的让学生看到了空气压强的现象。在通过吹不跑的气流和吹不开的乒乓球等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并思考原理,可能知识点比较难的关系,现象是很明显了,但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真的不是特别好办。两节课后还听了一个分享会,介绍了一些美国的教育;杨老师对接下来的工作做出了精心的安排。下午,吴建伟老师对STEM的讲解,讲到科技的进步给我们的科学课堂带来了契机,也讲到了学科的融合,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孩子课堂应当怎么去走。在讲座中,我们还亲自动手做了弹弹球,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发现想做好也其实很难的。多种多样的活动,让我们对对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也有了另一个方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