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

      时隔两年,自己的身份也由新蕊升级为骨干,在过去的两年中,由于杨老师以及学校的支持,自己参与了基本每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自己收获并快乐着,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积累,同时也认识了很多科学界的朋友。科学,特别是农村,家长们不太重视,幸而有了这样的协作体,有了孩子们的快乐参与,才给了我继续坚持走下去的理由。


      三位协作体的代表人物展示了三堂有深度、有涵养的科学课。虽然每节课都能挑到瑕疵,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上台可能会更加晕头转向。


      第一节课《昼夜交替》现象,孩子们在kt板上展示了自己的想法后,后面的交流研讨感觉有些枯燥,老师干涉得也多。我想如果能够在这里安排细致些,这堂课会更加完美


      第二节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陆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情,采用的口吻更加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有时甚至充分把孩子们的兴致吊起来了,这正是我或缺的。作为男老师,我理性是做到了,可是有时太死板,不懂得营造气氛。


      第三节课《证明地球在自转》,专家喻头已经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该课确实比较难上。


      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会坚持不懈地努力,结交更多的朋友,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

分享 转发
个人博客:http://blog.xsdwyx.com/u/306/index.html
TOP
2#

   11月24日是我们骨干教师大家庭参与的第二次活动,教学设计提前参看,我们听课老师也提前做了一些准备工作,这《月相变化》确实比较难上。平时的课堂上孩子们上过这课以后,如果缺乏后续的近一个月或者两个月的连续观察,那么效果不言而喻,肯定是不理想的。如果为了应付考试,可能会把初中老师惯用的一些口诀教给孩子们。这样的做法与新课程是格格不入的,也是新课程所不能容忍的。于是该课我想到,即使教师上得再成功,也离不开孩子们后续的持续观察。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月相变化》活动记录表,之前也看到过论坛上萧山育才小学俞波老师上传过一张《月相观察记录表》,科学实验记录比赛中或许也有老师设计了理想的《月相观察记录表》。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监督和指导反馈。


    两堂课都上得比较成功,都各有特色。许老师目的明确,直捣黄龙,学生上课思路也比较清晰。或许该课真的比较难,即便到了最后的纠错环节,还有不少孩子犯错。如果许老师把上半月的月相改成一个月的月相,分成八种月相,或许纠错效果会更加理想。因为上半月分成八种月相,区别不是很明显,学生容易混淆。金老师的课堂从方位出发,也是该课的重中之重,因为许多孩子方位总是搞混淆,而月相与方位是息息相关的。金老师设计的记录表非常精致,图文并茂,额外再贴一张问题,真是值得我学习。此外,自己精心设计,制作的《月相模拟实验装置》可谓是自制教具的典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原来自制教具有时就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个人博客:http://blog.xsdwyx.com/u/306/index.html
TOP
3#

4月19日有幸参加了协作体活动,“观察探究课”作为教学新范式的一种课型,是较难上的一种课型,今天三位老师上的观察探究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眼下流行的”多肉植物“,到大家一直都关注的”污水及污水处理“,再到课内的”种子的萌发“,无不吸引着在场每一位老师的眼球。三节课上出了不同的风格,我们从李梦楚老师的课堂上欣赏到了什么叫大气,从凌老师课堂上看出了课堂的扎实,从富燕飞老师课堂上看出了她的文雅。李老师课堂上展示的自制过滤教具是经过自己精心设计和制作的,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教学的难点,即滤芯的结构与其功能往往是对应的。有了这样的滤芯结构图,能把抽象的装置具体化。本节课给我的感觉是很好的,看到了一堂极具风格的科学观察探究课。但有时给我的感觉是课堂太仓促,有些犹如过眼云烟,一扫而过。在有限时间的课堂上如何处理教材及过程,就取决于教师有舍有弃,哪些可以舍去,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以上纯属个人想法。
TOP
4#

5月12日,有幸在北干小学聆听了李老师和丁老师的课。李老师的课堂上让我领悟了什么叫以学生为主题。李老师和孩子们沟通的方式是那样亲切,平时的我真的很难做到,孩子不认真有时忍不住训斥,这是最值得自己学习的。其次是李老师能够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在活动后的交流研讨中,能够将大多数的研讨时间交给孩子们,自己坐到小组中去聆听,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更多的时间争论,更多的时间学习,我想,这才是科学课的真谛。当部分孩子提出异议时,能够真正让孩子在课外解决心中的疑惑,没有将疑惑拖延或者忽视,这是很多老师都很难做到的。相信自己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静下心来不断思考。同时东道主丁老师的课也比较沉稳扎实,有条不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TOP
5#

        今天有幸参加了任伯年小学的科学教研活动,学校是那么高大上,教研活动也是那么高大上,无论是材料的准备,还是话筒等硬件条件的配备。杭州市教研员徐老师对于我们萧山小科老师总是那么亲切,他用10分钟时间解读了“56号教室”评比情况,20分钟左右时间精彩地点评了两堂课,两个小时解读了即将出版的小学科学新课标。萧山区教研员杨老师作为我们萧山小科老师大家庭的家长,为我们新的学年点名了方向,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
        第一节课《原来是相互关联的》,在钱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在活动一探究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形态结构时,正式因为钱老师提供了比较典型的,有结构的材料,孩子们活动非常积极活跃,效果也非常好。但活动二探究不同环境中的动物的形态结构时,孩子们只能凭经验和想象,观察彩图获取信息,效果没有活动一那么好。这节课孩子们意识到了环境和形态结构是相互关联的,结构与功能也是有关的。当然,以上也是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讲得不当之处请见谅。
TOP
6#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反思
党湾一小  杨望祥
各教学环节反思
      本节课活动较多,因此课堂超时。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再将一些活动整合,以真正实现大活动、大汇报的简约课堂,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以便将课堂真正还给孩子,让他们有更多的探究时间和更广的思考空间。除此之外,本人执教后还有以下想法:
      1、关于本节课的导入,我没有用视频、图片,而是直接将装有土壤的玻璃皿放在桌上,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孩子们观察的对象比较明确,就是观察土壤。但是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处,没有去了解孩子们关于这堂课的前概念,也没有询问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2、在用眼睛和放大镜观察土壤时,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小朋友因为对放大镜比较感兴趣,会先用放大镜观察土壤,再用眼睛观察土壤,观察顺序颠倒。而且部分小组使用眼睛和放大镜获得的信息基本是一样的。当然也有评课老师认为放大镜可以弃之不用,因为放大镜的使用反而会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
      3、第三个环节是两个观察小活动,我将这两个活动进行了整合,先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再用筛子将土壤颗粒进行分类。本来是小活动、交流,再小活动、交流,现在整合为大活动、大交流。我原先希望把后面的水中沉积物观察也整合进去,但自己能力有限,没能整合进去。
      4、第四个环节是搅拌后静置观察。试教过程中发现要静置下来看得到现象一般要20多分钟,而且还有大量黏土在水中无法静置到杯底。所以我才用了课前自己准备好的材料让孩子们观察。
      5、第五个环节是腐殖质的观察,烧土壤浸出液还是烧土壤,这两种方法我都尝试过,发现烧土壤浸出液时要用到对比实验,就是蒸发土壤浸出液和蒸发蒸馏水,比较复杂,学生也较难理解。但是烧土壤也要不足之处,现象不够明显,后面的同学不能闻到气味。
      二、科学论证、交流研讨方面反思
      1、将土壤放到水中观察,本来我是按照导学设计学习单的。把土壤放入水中,我们看到                    的现象,由此说明土壤中有            。
试教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的小朋友看到有的颗粒先沉下去,后浮起来,由此他推测土壤中有空气;或者有的小朋友看到水面有漂浮物,由此他也推断土壤中有空气。前面的现象和结论没有对应关系,违反了科学论证的原则。于是我把后面半句话(由此说明土壤中有            )放到交流研讨中来,老师追问时用这句话。
      2、用筛子观察土壤颗粒的交流研讨,更多像师生在踢球,一来一去,缺乏生生交流。本来我想直接给孩子们三个筛子,后来发现孔径最小的筛子较难筛出黏土,因此第三个筛子筛颗粒时用了演示实验,没有进行小组实验。
      3、搅拌后静置观察的交流研讨比较单一,没有充分研讨起来。这里学习单三上有一张简图(教材上的静置分层图),这张简图有较强的暗示性,试教过程中也发现有个别同学是先去观察简图,再去观察烧杯中的沉积物。按这样的顺序就不是真正的科学论证,小部分孩子哪怕不去观察烧杯中的沉积物,他也能根据简图推测四种颗粒的分布,这样就很难进行科学论证。
TOP
7#

        2月的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开小,这所学校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不是“新”,而是办学气息。踏进开小,处处都可以体验到科技气息,这股科技气息无疑成为我们每一位萧小科教师的福利。在这里,我们观摩了两位萧山骨干老师(施均捷老师和杨素春老师)的精彩课堂,聆听了杭州市教研员徐老师的精彩点评。徐老师总是能精辟地点评,没有多余的废话,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评课。萧山区教研员杨老师新年又成为萧小科扬帆起航的掌舵者,引领着萧小科的走向。此外我们聆听了所前二小钟祖欢老师的观点报告。虽然学科不同,钟老师是信息技术学科方面的专家,但是教育是共通的,钟老师带领我们走进了美国的教育,我们科学老师也会受益匪浅,因为我们的课程标准与美国的有一定的相似性。下午我们还见到了传说中的“海风”,他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今天终于见到真人,他是STEM教育方面的先行者,他的经验和见解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无疑起到了帮助作用。
        活动的最后,也是我最遗憾的时候。沪C的孩子伤不起,早上必须7点之前开进限行区域,傍晚不得不趁早溜出限行区域,否则只能等到六点半,于是我错过了参观开小科技馆的机会,不过今后肯定会再次拜访开小,参观科技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