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

      是第一次来江南小学,但走进江南小学的报告厅,却有熟悉和怀念感觉,我蓦然意识到,这感觉肯定来自于我久别的科学活动、科学团队!


      也真是不争气,产假回来后心心念念的第一次参加活动,却在活动前一天病倒了,发烧38℃以上,医生让挂两天盐水每天2回,当时就想第二天挂完盐水,再赶去参加活动肯定要迟到了。结果只赶上了听最后一节课和喻老师、海军、杨老师的讲座。特别可惜没有听完整,这三节课是在同一个班对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前3节课,在宇宙科学单元中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第三节课“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是前2节课的地球运动理论的支撑,学生要明白这一点远远比搞清“傅科摆”所有的理论知识要来得重要。另外,通过这一课如果学生对傅科摆产生兴趣,对宇宙科学产生兴趣,那这一课就更有价值了。后来喻老师的评课中的这一点也正跟我想法有些不谋而合。


      喻老师带给老师们的讲座,理论结合课例,讲得深入浅出,很有启发,意犹未尽。因为掐错时间,还“欠”了我们半个小时,很期待下回补齐哦。我联想起喻老师上课也是如此,对学生也是深入浅出,能把“高深”的道理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是一门艺术,思维清晰且将知识融会贯通,所以善于把高深的道理转化成大众化的语言,贴近生活实际,方便指导人去做事。这方面还要向喻老师学习,好好修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9-25 11:15:4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这次骨干教师研训活动,围绕明确的主题——关于宇宙单元的教学。《月相变化》这一课中,单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大致归纳为几个方面:方位认知、空间想象、建立模型、模拟运动、变换视角、时间推演。金老师的课更重视体现学生这几个认知过程的发展,感觉逻辑严密,学习十分扎实。从实验活动结果看,学生对月相的变化顺序掌握得不错。但在时间推演方面,也因为进行的时间不够,而解释的过程较快,学生理解得不是很明白,在动画演示的时候提了一下中午12点、晚24点、早晨6点、傍晚18点这几个时间点的位置。后来的一次提问中又提起早晨6点的位置,学生说是0点;最后结束时,也提到几个问题,比如“晚上24点能不能看到上弦月?”等,学生回答比较含糊不清。可能有两个原因:1、在给学生看动画模拟图的时候,没有完全明确整个模型图的视角是从北极点上方的宇宙空间中往下看去的。2、本节课讨论一个月的月相变化时,同时加入一天24小时的时空推演,难度有点大。另外,金老师自制的教具实用精致,深感佩服。在介绍使用教具的环节,能否改为教师演示清楚后再下发教具。全班起立一起边讲变演示的方式对于后面几组同学来说就了解得不是那么清楚,在活动时,一组同学因为不明白要随着月球的运动而转自己的视角,画的月相亮面的位置朝向错误。


许老师的课重视学生前概念的暴露和汇报交流的方式,这两个方面做的非常充分。学生对于月相的变化规律也是掌握牢固的。许老师设计在课堂的开头和结尾是叫学生贴半个月的8个月相,而整堂课中讨论的是一个月的8个月相,所以学生最后修正前概念的环节仍出错。可能许老师是故意这样设置的,想暴露学生有点粗心大意、想当然的毛病,那么这个环节也可以做得更充分,让学生来说说贴错的原因,以后填图要注意什么。另外,在活动前的演示环节,请4位同学上午去演示时,下面有点看不清,可否让4位学生面对大家演示,并且每个人的功能在头上或身上都戴个标签。


最后,汤老师总结时提出,记忆月相的亮面朝向,是记左右,还是记东西?这个是学生记忆的难点和易错点,但是只要当学生理解,一般看地图等,面北,左西右东;而观察月相,面南,左东右西。那么记忆左右也没有问题,可以顺利转化为东西就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5 14:38:03编辑过]

TOP
3#

      4月19日,来自全区50多位新蕊、骨干共同体成员参加小学科学第二期“新蕊、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活动,观摩公开课和分组讨论。杨春晖老师莅临指导,总结本次研训活动,并对下阶段的工作作出了布置。
      上午是三节公开课。三位老师各有鲜明的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李梦楚老师执教《污水和污水处理》,李老师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滤装置、明白过滤器中水的行走路径,并利用了色彩鲜明,层次感强的卡片滤芯板贴,是本节课的亮点。富燕飞老师的《种子的萌发》,富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教态亲切,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内,各种思维的碰撞把课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凌启煜老师《掌上花园》,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她的评价介入调控手段,很好地控制了流程,并无声地评价了各小组的进程,这是使得课堂有条不紊的强力保证。多肉植物是近段时间的热门,将多肉植物作为拓展课程,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很有兴趣。  
       下午老师们积极发言评课,先后有十多位老师代表小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后由教研员杨春晖老师作总结发言,并进行了近期工作布置。随后,还有四位老师为我们做了读书交流。
TOP
4#

想先说一说李霞老师的课,因为自己在之前广角团队的学习研究中听了一些张博士的讲座和点评后,尤其关注科学课堂的“有效交流”以及“从交流走向研讨”。然而很多时候,讲理论明白,但是真正在执行的时候总欠缺那个“火候”,把握交流研讨的程度真的很需要磨练。李霞老师为我们做的展示,正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有效交流。1.在课前的谈话,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创设了一个和谐交流的氛围,这一点很重要。2.让学生意识到这节课讲话需要“证据”,而充分讲的证据是“交流走向研讨”的关键。李老师丰富的经验使得这一切自然而流畅,把握得十分恰当。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差距。第一节课丁老师对学生指导的细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一定是从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得出的各种细节及注意点,难能可贵。记录单留出的空白,想必也是丁老师有意的设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观察的挺仔细的,补充了“气味、水分、表皮”等方面的观察,顺利地完成了生熟对比以及对于生吃熟吃的讨论。
TOP
5#

2016年9月28日,在任伯年小学参加新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第一节是任伯年小学的钱星星老师执教《原来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有亮点的是讨论植物特征的环节,三种完整的,带根、茎、叶的植物,让学生充分观察,讲出了很多细节,这样精心准备的材料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玉米,这么大一株还连根带土,还有浮萍,那么小又在水中飘荡不容易收集啊,但是她都非常聪明地解决了这些棘手的收集工作。第二节是新塘小学何佳明老师上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何老师的课一如既往的我喜欢的风格,应该说越来越沉稳大气了。一节课下来,话语不多,但提问精炼,可让我这个记实录的轻松不少啊!
TOP
6#


11月22日在党湾一小参加了小学科学教学新范式之“观察探究课”教学研讨活动,第一节杨老师的《土壤中有什么》,可以看出杨老师的用心,一组不同孔径的筛子是亮点,让同学们区分砂砾、沙、粉砂和黏土,真正在做中学,体验深刻而丰富。本节课活动和时间还可以调整 ,比如水中分层也可直接用照片,都做成活动的话,感觉活动堆砌,时间不够用。第二节课方琼飞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觉得流线型的探究活动与本节课的“关联”两字联系不多。很多生物方面的模拟实验其实不宜做,做简单了总感觉不是很科学,做复杂了又超过学生能达到的水平。第三节胡老师的课《花、果实、种子》,胡老师精心准备了百合鲜花,给孩子们探究,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显而易见的,观察有效,但交流环节过于仓促,没有展现更多更精彩的研讨。
TOP
7#

    2017年2月28日,新学期第一次区小学科学的教研活动在一个新学校进行。开发区小学确实赞,尤其是学校的科技馆,有趣又有益,孩子们童年梦想中的学校就是接近这个样子。
    一天的活动满满当当,上午两堂教研课和专家点评、工作布置。“工程与设计”课——施均捷老师执教的《做一个指南针》,“空气主题的拓展” 课——杨素春老师执教的《神奇的气流》。两堂课都是站在时代的前沿,给大家展示他们自己对新课程的不同角度的解读,是充满创造力的课堂。施老师的课着重于工程技术,这堂课从理论角度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甚至前概念中对指南针都有了了解,但是对指南针具体的构造和制作却不清楚,施老师教学生将理论的知识用自己的实践来证实,是一节成功的工程技术课。杨老师的课从大气压的概念开始,利用气流产生的神奇现象,将学生引入奇妙的科学世界。不过对大气压的理解,只有一节课中的几分钟,还是非常单薄。如果学生经历了杨老师这样的一系列的空气主题拓展课程之后,对这方面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应该有非常大的发展。
    下午,吴建伟老师STEM课程的讲座,令好多老师第一次这样亲身体验STEM课程的培训,通过互动,视频,实验等形式,让我对这种课程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课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