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区小学科学第二期“骨干教师成长共同体”研训专贴 [复制链接]

1#

9月22日,在一个诗意的学校,江南小学,新的一期研训开始了,又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又是一次成长的磨炼。上午的三节课,每节课都精彩纷呈。陈佳丹老师的《昼夜交替现象》从在地图上找江南实验小学开始,为后面的实验寻找参照点,做好铺垫,同时通过熟悉的事物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这节课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昼夜交替现象,主要目标就是让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这些猜想,从而体验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课堂上孩子们的各种猜测其实是在暴露自己对地、月、日等宇宙方面知识认识程度,同时通过模拟实验,也为后面的探究学习不断更正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陈老师给孩子们猜测和实验时间比较充分,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陆祝林老师的《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让我也是学到了好多科学史的知识。自己也上过这节课,却从没有关注过托勒密的“两颗行星逆行现象”,没有太在意书本图片中蕴含的意义,没有想过哥白尼和托勒密在学术方面的联系和传承……陆老师的课堂就像电视剧,情节一个接着一个,很吸引孩子,也让孩子们了解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相信这是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收集和整理的。也许课堂后半部分有些内容比较深奥,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理解,但是相信所以的孩子在上过这节课后,一定会对这方面的知识有很大的兴趣,这也是我们上科学课的最终目的吧。钟琦钢老师的《证明地球在自转》,最让我欣赏的是教具的准备,很花心思,很有想法,学生容易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听课前,看了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就对这两堂课产生了非常大的期待。两位老师的设计各有千秋,设计中体现出学生该掌握的重点也各有侧重,不过,两位老师对这节课的理解都很到位,同时教学中的教具使用也让我大开眼界。
《月相变化》这节课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而且涉及的知识点也较抽象,要想通过一节课让学生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和成因实属不易。如果是我设计这节课,我也会和许老师一样,把教学重点放在观察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对于月相变化的成因,六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学以模拟实验观察为主,实验后进行规律的发现和总结。为了更好的汇报和总结月相变化规律,许老师使用摄像头进行演示,这个很有效果。
金老师一直是我特别敬佩的科学老师,他一直致力科学的教学和教具的开发,很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对这节课的教材分析更是透彻。基于学生的水平,基于科学探究的实效,基于教具使用的创新,金老师设计的这节课与之前听过的课有很大不同。课前金老师对地球视角、观察方位,观测时间等做了大量的铺垫,为之后教具的使用和实验的观察做好了保障。金老师意在让学生更科学,更宏观的去发现月相变化的成因。有之前的一些视角等探究的铺垫,学生的头脑中能更好的理解这个模拟实验的“原型”。这有想法,有心思的不同寻常的课堂,不失开创了一种新的教学角度,对我影响蛮大,在以后我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时,值得借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6 11:12:55编辑过]

TOP
3#

这次研训活动的主题是教学新范式中的“观察探究课”,三位老师都围绕这个主题设计教案,杨望祥老师执教的《土壤中有什么》通过学生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倒入水中观察、利用筛子观察、搅拌后静置观察和教师演示燃烧土壤观察发现腐殖质等这些活动一步一步带着学生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和工具让学生明白土壤中含有的成分,课堂上学生不仅对土壤中成分有所认识,更掌握了诸多观察方法,锻炼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课堂最后的珍惜土地资源的引导和情感渗透值得学习。方琼飞老师执教的《原来是相互关联的》中鸽子与鱼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的观察活动设计的精致,方老师不仅提供了图文资料,有助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还通过实验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流线型对生物的意义,虽然实验中的一些小细节有待斟酌。胡璐佳老师执教的《花、果实和种子》中,老师选择了百合花作为观察对象,很有代表性而且学生观察很方便。整节课的设计一直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教学思路清晰。只是有关花受精的过程对四年级的学生稍有难度,学生理解起来有点费力。不过精心设计的板书对学生梳理花、果实和种子之间的联系很有帮助。
                                                        党湾一小          赵丽娜
TOP
4#

2月28日,在一个崭新的学校,开始新学期的研训。施老师执教的《制作一个指南针》这节课是对三年级第四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施老师的课采取观察-讨论-制作-展示-总结的模式进行设计,具有典型性。我觉得作为工程与技术类型的课,核心在于设计,重点在于制作,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围绕具体的目标任务运用已有的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可能课堂时间比较紧张,最后评价部分没有学生交流分享,直接由老师点评,只是要求课后改进,我觉得展示交流过程是制作过程后评优补漏的关键部分,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展示交流,或者设计教案时把前面引导讨论部分时间进行压缩。杨老师《神奇的气流》一课是以空气单元知识点为依托设计的课,这样的课程即是教材内容的拓展,也很贴合实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科学学习更有意义。  
                                 赵丽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