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践在春芽——杭州市小学科学“领雁工程”骨干班春芽实验学校实... [复制链接]

1#

 

春芽实践感想一


实践在春芽  幸福在春芽


      虽然到春芽实习才三天,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三个实习小组是幸运而幸福的。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有刘晋斌老师在作我们的导师,也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伍。刘老师是校长之然不用说,陈老师是办公室主任,吴老师是总务主任,有这么强大的导师团在,我们实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有什么要求,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的敬业和专业。他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学有所悟,他的认真敬业让我们肃然起敬。身为一校之长的刘老师,自然公务繁忙,却仍然带着一个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对我们的用心良苦。在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刘老师在欢迎会上就向我们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注重梳理与反思;二是精读一本书;三是每天300至500字的感想;四是积极撰写论文。这四个要求听听看还真不轻松,但我很认同刘老师的说法:人是靠逼出来的!再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在这里潜心专研,这个时候如果再逼不出来,那别的什么时候也不可能逼出来了。刘老师对我们听他的课有个要求,要我们为他设计教学并准备教具学具。这个方法真管用,课前研讨和学具准备让大家都积极地互动了起来,从而增加了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再评课议课又进一步促进了教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到点东西。你说刘老师是不是用心良苦呀!听说其它两个实习点要比我们轻松自由,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们是来学习的,如果学不到东西,那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又浪费感情了!
分享 转发
TOP
2#

 

春芽实践感想一


实践在春芽  幸福在春芽


虽然到春芽实习才三天,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三个实习小组是幸运而幸福的。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有刘晋斌老师在作我们的导师,也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伍。刘老师是校长之然不用说,陈老师是办公室主任,吴老师是总务主任,有这么强大的导师团在,我们实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有什么要求,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的敬业和专业。他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学有所悟,他的认真敬业让我们肃然起敬。身为一校之长的刘老师,自然公务繁忙,却仍然带着一个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对我们的用心良苦。在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刘老师在欢迎会上就向我们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注重梳理与反思;二是精读一本书;三是每天300500字的感想;四是积极撰写论文。这四个要求听听看还真不轻松,但我很认同刘老师的说法:人是靠逼出来的!再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在这里潜心专研,这个时候如果再逼不出来,那别的什么时候也不可能逼出来了。刘老师对我们听他的课有个要求,要我们为他设计教学并准备教具学具。这个方法真管用,课前研讨和学具准备让大家都积极地互动了起来,从而增加了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再评课议课又进一步促进了教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到点东西。你说刘老师是不是用心良苦呀!听说其它两个实习点要比我们轻松自由,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们是来学习的,如果学不到东西,那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又浪费感情了!
TOP
3#

 

春芽实践感想一


实践在春芽  幸福在春芽


虽然到春芽实习才三天,但我越来越觉得我们三个实习小组是幸运而幸福的。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有刘晋斌老师在作我们的导师,也是因为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导师团队伍。刘老师是校长之然不用说,陈老师是办公室主任,吴老师是总务主任,有这么强大的导师团在,我们实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有什么要求,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的敬业和专业。他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学有所悟,他的认真敬业让我们肃然起敬。身为一校之长的刘老师,自然公务繁忙,却仍然带着一个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

    说幸运而幸福,是因为刘老师对我们的用心良苦。在我们实习的第一天,刘老师在欢迎会上就向我们提出了四个要求:一是注重梳理与反思;二是精读一本书;三是每天300500字的感想;四是积极撰写论文。这四个要求听听看还真不轻松,但我很认同刘老师的说法:人是靠逼出来的!再说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在这里潜心专研,这个时候如果再逼不出来,那别的什么时候也不可能逼出来了。刘老师对我们听他的课有个要求,要我们为他设计教学并准备教具学具。这个方法真管用,课前研讨和学具准备让大家都积极地互动了起来,从而增加了听课的针对性。课后再评课议课又进一步促进了教研。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学到点东西。你说刘老师是不是用心良苦呀!听说其它两个实习点要比我们轻松自由,但我却并不以为然,我们是来学习的,如果学不到东西,那真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又浪费感情了!
TOP
4#

 


春芽实践感想二


     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如果说到春芽的前两天是相对轻松的,那么到第三天也就是实习第一周的周五,我们才明显感觉到了紧张和压力!看来我们还是缺乏一些预见能力和组织能力。但幸运的我们还是在周末之前完成了对下周工作的安排。否则真有点手足无措了!


我们初步排算了一下,我们在实习第二周内要完成大部分的实习任务。除了每个人的上课,听指导老师的课,还要写课堂观察报告、诊断报告等。所以在周五下午,我们组经过再三的推敲,与指导老师陈老师一起讨论出了上课方案,选定了教材,安排好了上课时间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下周虽然紧张,但也算是了然于胸了。


下周开始,进入一级战备状态。……

TOP
5#

    造梦人


 


“领雁工程”第三阶段的培训开始了,拿到课程表时有些惊喜!前两天就安排了两位特级教师给我们讲课。今天是徐闻音老师来给我们讲课,对于徐老师仰慕已久,知道他是特级教师,年纪大概有个四五十岁了,留着很有个性的山羊胡。也听过他的一节课。印象当中,其人和其行都是颇有大师风范的。


徐老师出现了。其人未到,其形先到。大屏幕中出现了徐老师的照片(后来才知道是在青藏高原上拍的)。出乎意料的是,徐老师之后的讲课就是用照片来讲故事的。用徐老师的话说“照片就是故事,照片就是案例!”。今天徐老师就是来给我们讲“一位科学老师的成长旅程”。


看着他的照片,听着他的故事,我想不好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是“震撼”!?是“纯粹”!?。在法院工作四年后毅然离职,扣开了小学教学的大门。从教二十多年来,曾无数次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去采集、去探究。照片中都是徐老师与学生纵情研究,忘情山水的动人镜头。徐老师的纯粹是用童年情结的,如果说徐老师热爱学生是纯粹的,那么徐老师热爱教育是有情结的,那就是徐老师的童年情结。徐老师有幸读了一所了不起的幼儿园,跟随了一位了不起的院长老师。留下了他宝贵的童年记忆。或许一个美好的童年回忆才是真正让人羡慕的,也是最宝贵的。而我们小学教师,正是每个孩子童年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


徐老师通过旅行来丰富自己的感性体验和生活阅历,然后又将它们诉诸在自己的课堂上。看,徐老师去了青藏高原后,就上了一节《青藏高原》,让学生体验藏民的风土人情,让学生模拟藏民喝水。从大海边回来后,又上了一节《螺壳》,把几吨的沙子搬进了课堂,让学生在沙滩上无耍。深爱植物的徐老师,每周必去植物园,在落叶缤纷的季节,徐老师又把秋天请进了课堂,用四麻袋的落叶和吊扇吹动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让学生感受秋天的声音,呼吸秋天的气息。而这正是徐老师上好课的三条规律之一——“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是啊,自身没有丰富的感受和体验,又如何去引导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用另一位学员的话说“徐老师的课早已超越了课堂”。是的,这已经是一种课堂艺术了。一种如痴如醉的艺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特级教师?从徐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特级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技能的超群,更在于精神境界的超越。一种与教育融为一体的境界。“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这是徐老师信奉的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再一次提醒着当代的教育,什么是幸福?幸福首先是以人为本。能成为徐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徐老师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扎实的知识体系,更在于充实的精神生活,或者说是一个立体的、幸福的童年。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话“你用心灵写诗,我用心灵读你!”。徐老师不就是用整个心灵写诗吗?写的是生活的诗,教育的诗。而我们似乎怎么读也不够!……


 


    徐老师语录:


    1、好老师是什么?——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拔、人格上的影响


    2、童年的教育是融入到人的血脉中去的,是刻骨铭心的。


    3、我们都是造梦人。


    4、什么是好课:一是双基扎实;二是学有趣味;


    5、好课的三点规律:一吃透教材;二是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并将前两者结合进行艺术加工;三是教育对象的直观性;


    6、好课也要打磨。好课是艺术,是一种如痴如醉的艺术。

TOP
6#

 

春芽实践感想之三


吃透教材——易也不易!不易也易!


     提到“吃透教材”,谁都不陌生。在历次研讨会或培训讲座中,逢会必讲吃透教材的重要性。这不,徐闻音老师刚刚还讲到好课的三个规律之一:就是吃透教材。听是一直这么听着,却似乎从没深刻体会过吃透教材的重要性。这次有幸在领雁班的实习中多次体验了其重要意义。


第一次要感谢于徐老师。徐老师在上《放大镜》一课之前和我们的研讨中,大家七七八八说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教学困惑。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教材中“放大镜的使用”这一内容的按排。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感觉这个内容有“鸡肋”之闲:上,则上不出什么味道;不上,又违背了教材安排。其它老师也都提了一些自己的理解,但总感觉没有切中要害。这时,一直听我们讨论的徐老师说话了:“这里应该是隐含着“放大镜成像原理中焦点和集距的的知识概念……要能通过放大镜看到清晰的像,目、物、镜三者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距离。”徐老师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我们都有悄然大悟的感觉。


第二次要感谢于网络同仁。这两天都在忙着准备实习汇报课。我的汇报课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做一个钟摆》。刚开始备课的时候,真是一头雾水,理不出一条教学的主线索。心里也非常着急。于是去网上查找了一些其它同仁的教学设计,结果在教学设计中道是没有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却在别人的教后反思中收获重大。看了网络同仁的教学反思,我才弄清楚了本课时的逻辑结构,感觉豁然开朗。心中大喜!


第三次要感谢于同组学员。这两天为了上好汇报课,我们小组学员经常坐在一起研讨教学。我们小组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时间单元的“567”三课,由于教学内容的承接性,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讨论。在第6课研究摆的快慢中,重点研究了摆的快慢与“摆锤”、“摆重”的影响,与修改前的教材相比,舍弃了对“摆幅”这一因素的影响。原因是在第5课的教学中已经隐含了“摆的快慢与摆幅无关”这一概念。那么就需要执教者在教学中把握到这一点。


以上三例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教师用书中可都没有讲到,所以这可教师个人的造诣高低了。真是佩服这些个高人,能慧眼识珠。


我在想,能吃透教材或能对教材吃透到什么程度?主观因素首先在于对教材的仔细研读和反复研读;二是对教材的单元统领与整体把握;客观原因就在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学识涵养和教学功底。


看来,想要吃透教材,提高专业水平,易也不易,不易也易。“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探索”。

TOP
7#

 

《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摆长不等于摆绳长;摆长是指摆的重心到悬点之间的距离。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在观察与思考中发展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


1、绳长不等于摆长;2、重物(重心)对影响摆的快慢因素的分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一套钟摆的器材(铁架台、塑料线、一根长30厘米的木尺、砂轮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5


1、出示课件,复习上节课内容?


2、师出示两个单摆,猜一猜两个摆的速度快慢情况?


3、揭示结果,想想这是什么原因?(1、摆长不等同于绳长;2、和摆锤长短有关;)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22


1、师出示砂轮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


2、全班实验,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3、反馈数据。


4、初步解释变化原因。(似乎和摆锤长短关系不大,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


5、师问:砂轮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5厘米、15厘米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重物离摆的悬点越近,摆动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三、做个钟摆 8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的钟摆吗?(请一个小组说说做法)


2、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3、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四、回课拓展5


1、回课: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2、什么是摆长:摆的重心到悬点之间的距离。


3、判断:图中这两个摆的速度谁快谁慢,并指出两个摆的摆长。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可能和摆锤长短有关;也可能与摆长有关?                       摆长≠绳长?


              与摆锤长短关系不大,可能和摆锤上的重物及面积有关;


               重物离悬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重心

TOP
8#

 

《做一个钟摆》教学反思


    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我一翻教材,觉着挺简单,甚至还感觉没什么好上的。哪知一开始备课,才发现这节课竟是如此难上。


一是教学定位很难。初看教材觉得越来越迷糊,根本理不出什么头绪。教师用书上的教学建议看了又看,可我还是一头雾水。后来我就上网查看同行们的教学经验,很幸运看到了网上一位同行的教后反思,我才恍然大悟。这节课是这个单元的倒数第二节,是在研究了钟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与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不仅与摆绳长短有关,还与摆锤的形状,摆锤上的重物的位置有关。让学生建立起比较接近于本质的“摆长”科学概念——“摆长是从悬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当然五年级的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重心的概念,教学中也不能提出重心的概念。这也是这节课不好上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中用木条固定较重金属片,并且用金属片的移动来比较形象地暗示摆锤重心的变化。以期让学生意识到摆锤中最重的部分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知道可以通过移动(改变)摆锤重物的位置来改变摆的摆动快慢。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每分钟摆30次的摆。用实践运用来巩固加深所学知识。总算是心里有底了,焦灼的心也开始踏实下来。


二是对这节课上要达到的“度”很难把握。首先是我到底要不要解释重心,不解释重心又如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摆长概念。后来经过反复琢磨,我决定在课的最后,作为拓展知识,揭示正确的摆长概念,并提出“重心”概念。这样学生在前面认知的基础上容易接受,而且也是课外知识的延伸。然后是教学目标要达成的“度”很难把握。按教师用书上的建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探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为此教材中安排了三组递进型的实验活动。纯实验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有了前两节课的铺垫,应该不难。关键是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后,推进其思维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本节课中对实验活动的地位应该有更准确的定位:即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经过再三推敲,我定下了两条教学线索,一条是活动线(明线):就是在真实情景中探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另一条是思维线(暗线),教材中学生思维的推进是十分明显的:先是肯定摆动快慢与摆锤无关;紧接着又发现和摆锤的长短有关(摆锤越长,摆动越慢);又通过相同长度的两个摆锤(一个在末端固定了金属片)的摆动快慢不一样的实验,意识到又和摆锤的长短不太有关,好像和摆锤上的重物有关。通过改变摆锤上重物的位置变化,影响了摆动快慢这一现象,认识到摆锤中重物离悬点越近,摆动越快。学生思维经历了肯定——否定——肯定——又否定——最后肯定的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针对学生的基础较好,因此我又重点关注于思维线的推进。


三是学具准备很难。要有一个能在摆锤上自由活动的重物,按照教材的做法材料是比较难找齐的。后来我在实地考察了文具店和五金店后,幸运地在文具店中淘到了30厘米长的木尺(这是文具店老板的压箱货,据说有20年历史了,都可以说是古董了,现在是买不到了),经过多次选择,我又在五金店中找到了一个圆形的砂轮片。这两样东西组合成的摆,居然还挺像摆钟里的摆。但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套材料还不是很好用,美中不足的就是重物的移动不方便。觉得如果采用钢尺和圆形磁铁的效果使用会更方便。


胸有成足地上课,自我感觉课还算上得顺利,思维目标也顺利推进并达成了,但也暴露了一些实际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由于学生前概念不到位,在思维推进的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波折,所以最后一个活动“做个钟摆”没有完成。做个钟摆是对前面所学的巩固运用,少了这一个内容,可能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就不可能很深入。这是个比较大的失误。如果有试教的话,这个问题应该可以避免。


2、直观性不强。还是想到了徐闻音老师讲的,教学对象的直观性。发竟是小学生,直观性的教学不仅能有效集中其注意力,更能有效促进他们的观察与思维。如在研究加砂轮片和不加砂轮片的两个摆的快慢时,应该把两个摆都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对比观察与思考,就更直观了。还有在研究重物在不同位置时摆的快慢时,也应该把重物在不同位置的三个摆同时放在学生面前,形成强烈的视觉和思维的冲击,也会更有效。

TOP
9#

 

听课感想点滴


1、科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和直观性


小学科学学科目前的教学状况中,教学时间紧张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令科学老师感到矛盾的一个问题。为了努力完成教学任务,科学老师是争分夺钞,绞尽脑汁。许多老师可能都会把刀架在实验活动中。因为科学实验是最占时间的,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老师们很自然会想到将分组实验改成集体实验甚至改成教师的演示实验。初看没什么影响,其实不然。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体验学习对象,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没有足够的体验,学生感知不深,认知不足,就会影响到科学探究的推进。最后想要让学生得出令人满意的科学结论,也就很牵强了。


2、教学目标先吃透再改进


在这段时间的汇报课过程中,大家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也逐步清晰起来。说实在的,以前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还只停留在第一层次,既将教学目标照搬照抄,但可能根本谈不上对教学目标的吃透或真正地贯彻。第二层次的认识就是吃透教学目标,并不折不扣地达成教学目标。其实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能达成第二层目标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再说第三层次的认识,那就是在吃透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感受和体验,将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加工与艺术创造,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就是徐闻音老师说的好课的第二条规律。但要达到这第三种层次非一定的功底是不可为的。年轻老师可能会有一个习惯,倾向于个性化教学目标。而结果往往是与教学目标渐行渐远。在实习期间,刘晋斌老师也时常提醒我们,不要想着改进教学目标,先要把教学目标看懂吃透,并老老实实地去实施教学目标。看来,过来人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