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践在春芽——杭州市小学科学“领雁工程”骨干班春芽实验学校实... [复制链接]

1#

终于注册成功,上来了!


 


 


春芽实习感受之一


     在杭教院听刘校长讲座那刻起,就喜欢上了这位随和又极具亲和力的老师。而刘校长关于天文方面的讲座内容,又让我平添一份喜悦和敬意(我曾经也非常喜欢天文方面的知识,自制过一些天文望月镜)。所以,当时就与其他组的一个学员调换了实习小组,拜在了刘校长的门下。


     平时,因为事务较多,教学上比较懒散,于是想趁这个学习机会,给自己施加些压力。不管结果如何,至少在思想上我是要求进步的,嘿嘿!正如刘校长之后对我们所说的那样,人哪,有时候真的需要压力,有很多东西都是逼出来的。可要做到自己逼自己去做一些事,真的很难。


     一直想早日听到刘校长的课,今天终于如愿了。《放大镜》一课是常规课,常规课最能反映出一位科学老师的教学功底。


     上课前,刘校长来找我们,让我们组内的学员给他准备上课的材料,但并没有说明他需要哪些材料。当时我就纳闷了:教案已设计好,所需的材料只有他自己清楚,我们帮他准备的实验材料与他的教学设计肯定不会完全一致,这不会引起教学组织上的混乱吗?难道刘校长会在上课那会儿,临时根据我们准备的材料来改变教学环节?当时,我心里就暗暗佩服这家伙真有水平。一节课下来,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地。刘校长把我们准备的放大镜、培养皿、烧杯、水、镜子和报纸等材料都用上去了,并且用的恰到好处!而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纰漏。这反映出了刘校长高超的临时组织教学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我们还一致认为刘校长具有极强的课堂调控能力,任何环节都是不慌不忙、胸有成竹。这也是我最想具备的素质之一。


     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刘校长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学设计(因为这是一节常规课),期待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 19:48:2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春芽实习感受之二


      三个小问题:


      1.在解决“放大镜放大物体图像的能力与什么有关”这一环节中,当时是用放大镜和装水的烧杯进行比较的,结果受器材一致性等因素的制约,预设目标没有达成,如果再准备一个大小相同但放大倍数更高的放大镜来作对比(触摸镜片),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二是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文中以及在课堂上,都归纳成两种。我认为,使用方法并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两种,因为在实际观察中,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钟表修理工在修理手表时,我们可能会认为是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实际他采用的方法是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然后同时移动放大镜和脑袋,改变这两者与手表之间的距离来实现放大的。另外,在这节课的课堂上,有的学生采用的方法是:脑袋和远离眼睛的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来实现放大的。总之,只要学生观察到清晰而又放大的物体的图像,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


      3.在课前讨论时,刘校长曾讲到,要想通过放大镜看到清晰而放大的物体图像,必须把物体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或是把眼睛放在放大镜的焦点以内,如果同时把物体和眼睛放在放大镜两侧的焦点以内,那是看不到清晰而放大的图像的。当时,我感到很疑惑。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偷偷拿了一个放大镜做实验,发现即使同时把物体和眼睛放在放大镜两侧的焦点以内,也是可以看到清晰而放大的报纸上的字的。

TOP
3#

有幸聆听了两位的课,嘿嘿

TOP
4#

你们两位还是很及时的,我只能明天贴了。
TOP
5#

  《铁生锈了》教学设计


 


铁生锈了


                                                        余杭区径山镇潘板中心小学  李振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铁生锈与水、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2.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愿意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能设计完整实验来论证自己的推理和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铁片、铁锈、电路检测器、磁铁、铁锤、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1.出示一根新的锯条和一根生锈的铁钉,让学生找出两者在外观上的最大差异。


2.铁生锈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投影课本第34页图片。


3.设疑: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说说你的理由。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如何验证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小组讨论:怎样证明铁锈就是铁,或者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引导思路:要辨别铁锈是否是铁,主要是从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


3.交流辨别方法:看颜色、看光泽、观察是否有空隙、手感、敲击、导电性和能否被磁铁吸引等(在能否被磁铁吸引实验中,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应把铁锈从生锈的铁上刮下来)。


4.小组实验并记录。




































颜色









铁片










铁锈










5.各小组之间交流记录表:如何用你的发现来说明你刚才的看法?


6.教师小结:通过观察、敲击、导电性和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锈不是铁,而是一种新物质,所以我们说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锈形成的原因


1.铁生锈的危害:铁锈是人们不希望得到的东西。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生产的钢铁大约有1/4被锈吃掉了。不仅如此,还会因为设备锈蚀,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引起停工停产,给我们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生锈?或者说,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3.学生讨论、猜测,并交流。(预备提示:我们一般在哪里可以找到生锈的铁?)


4.学生分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补充一个“实验器材”)。


①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问题:如“铁为什么会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铁生锈与______有关吗?”三个研究问题,哪个最合适?为什么?


②在“我们的假设”中,可以写写理由或看到的某种现象。


③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即实验方法)?注意事项:对比实验,2份材料;变量只能是一个。


实验方案


组长:             组员:                 日期:


研究问题:


我们的假设:


实验器材(补充):


实验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实验结果:


5.交流研究方案,相互质疑补充。


6.各小组修改研究方案。



四、总结


1.铁与铁锈的特征对比;设计研究铁生锈的实验方案。


2.提醒学生一定要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

TOP
6#

 


《铁生锈了》教后感


余杭区径山镇潘板中心小学   李振勇


今天在春芽实验学校六年级1班上了我的第一堂实习课——《铁生锈了》。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本以为自己考虑的已经比较周到了,甚至有些环节还设计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案来进行对比、取舍,但实际教学下来,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有些遗憾。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放手不够,低估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教学环节设计时,对学生制定“铁为什么生锈”研究方案的教学过程考虑了两种方案:一是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猜测“铁为什么生锈”之后,直接让各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方案,然后各组交流方案,根据学生书写的研究方案的实际情况,来渗透如何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如“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和“铁生锈与_____有关吗?”哪个问题更好)、在实验中应采取对比实验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改变的条件只能是一个),最后让学生修改研究方案。第二种方案是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实验中要注意的地方(即对比实验、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等),之后再让学生设计方案、交流方案和修改方案。


实际教学时,我选择了第二种方案,主要是基于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得更完善的研究方案的考虑。其实,这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感到很惊诧,在实验方法中,我考虑的问题他们大多也考虑到了,比如在确定研究问题时,有学生通过“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类比出“铁生锈与潮湿有关吗”这一研究问题,又如在实验时应采用对比实验,学生提到了绿豆发芽实验、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实验。


我深切地感受到,低估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比高估更可怕。课后,经过刘校长的指点,才知道关于对比实验的方案设计,学生在五年级上和六年级上已多次实践过。因而在这节课上,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我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方面的指导。


另外,在铁片和铁锈特点比较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想到了常见的几种辨别方法,还补充了通过重量、敲击听声音等方法,让我大开眼界。


2.课堂调控能力、临时应辩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确定研究问题时,我的初衷是引导学生确定类似于“铁生锈与______有关吗”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了“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潮湿有关吗”两个问题后,经过讨论,学生马上明白了后者更合适、更明确。当时我进行了补充,说潮湿就是与水有关,并用“水”代替了“潮湿”,意思是把研究问题更改为“铁生锈与水有关吗”则更好。在黑板上写下“水”字的一瞬间,我就后悔了,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很可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果然,在学生正式设计实验方案时,除了一个组研究铁生锈可能与温度有关外,其余小组都是研究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如果当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比如用横线代替“潮湿”两字,然后鼓励学生研究水以外的因素,结果就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了。


3.对学生养成良好科学品质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在进行铁片和铁锈特点比较环节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感官及借助一些工具来实验。但学生对铁片、铁锈的观察和实验,是应讲究一些顺序的,比如先用眼睛看、用鼻子闻,再用手触摸,在敲击实验和导电性比较时,应先进行导电性比较,然后再敲击。因为给学生准备的铁锈本身就不大,如果先做敲击实验,就会因为铁锈变成了小块而不利于做导电性对比了。


要上好一堂科学课,真的不容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7 15:51:49编辑过]

TOP
7#

志明大哥说的对,确实有些伤感,之前在培训班里,大家并不熟,现在分在小组里,10几个人的名字都叫的出来了,刚混得熟络培训却要结束了,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1 10:28:42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