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践在春芽——杭州市小学科学“领雁工程”骨干班春芽实验学校实... [复制链接]

1#

怎么没人发贴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6 21:31:10编辑过]

分享 转发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2#

日一记之一:目标很重要,教材学情与教学机智也很重要

今天是前往春芽实验学校实习的第一天。在一番相互介绍、欢迎致辞之后,刘晋斌老师现场给我们三个实习组开了个“小灶”,围绕如何处理教学环节、达成目标的主题用一节小课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名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索的风采。


刘老师认为,科学课不像语文课那样需要捧着书本向学生灌输知识;作为科学课,科学教师需要的是牢牢抓住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即使脱离了书本知识的内容,也不用惊慌。就好像是放风筝,无论风筝飞得再高,飞得再远,只要手里攥着风筝线,风筝始终不会脱离攥着线的手。对于刘老师的这种观点,我觉得对一个科学教师来说是必需的,但同时还需要这位老师具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对教材的熟悉。如果说让一位新科学教师脱稿上一节课,对教材的处理、学情的了解都需要前期做好准备,没有了这些前期准备工作,那么在上课时难免会教学过程手忙脚乱,教学环节纵横颠倒,甚至丢三拉四,即使对目标再熟知,这时也帮不上忙了;二是充满教学机智。现在的科学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为他们的学习探究作引领的。那么在课堂上随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生成性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抓住了教学目标,熟知于胸,但如果缺乏了对教学问题的预知性,缺乏教学机智,不能灵活应付生成性问题,那又有何用呢?


常听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其实说的就是让我们在围绕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各种外因的影响。因此,科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水平时,除了像刘老师说的那样之外,还要在吃透教材、灵活处理等方面进行训练培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6 21:30:06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3#

一日一记之二:听刘老师上《放大镜》一课

今天我们“领雁工程”培训班的学员终于如愿以偿地听到刘老师的课,看得出大家都是既兴奋又紧张的。毕竟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听一位“科学大家”为我们开课啊。正当我们在想象刘老师该是怎样上课时,刘老师却走进来和我们探讨起六下第一单元《放大镜》这一课的教法来。他要求我们为他这节课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设计好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们经过小组内的讨论,最终确定下教学目标、实验材料和教学过程,由刘老师来实施。1055分,我们坐进实验室,准备和他的学生那样溶进课堂,汲取养分。一节课下来,刘刘老师基本按照我们的教学设计,从从容容地上下来,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环节因生疏而卡壳、遗漏,可见刘老师说是让我们来帮他设计教案,其实他在课外早已经对这篇课文下足了功夫。同时,刘老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非常强,整节课没有去看一眼教材,在脱离文本之后,依然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掌握,灵活处理,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这就是所谓的“生本”。


另外,有些一己之见想说,有点班门弄斧。


其一,在教学教程安排上,我觉得“用放大镜观察报纸”这一环节可以提前一个环节,接在“放大镜的使用指导”之后,再来讲“放大镜的结构、特点”,这样处理更加显得顺畅,承接更加自然一点。


其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小学六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概括、归纳,如玻璃杯、集气瓶等能放大的特点,最好是让学生归纳。前面已经提到过放大镜的结构特点,后面再让学生来归纳,是对前一个概念的再次组织重现,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重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7 19:52:42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4#

 

一日一记之三:感动我们的是那一摞摞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单


培训的第三天,我越来越感觉到做一个科学教师不难,但是做一个好科学教师不容易,关键是做一个有心人,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今天在刘晋斌校长的办公室里,看到了刘校长几年来,也可能是十几年来积累下来的各种教学档案——学生的科学活动记录单、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课题论文修改稿等,我想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印证与阐释。刘校长用《士兵突击》中“艰巨在于漫长,光荣在于平淡”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同时也是对我们全体培训班学员的一种勉励,一种鞭策。


我们在刘校长的各种档案袋里,看到刘校长珍藏的最大一块资料就是他所任教过的学生留下来的科学活动记录单,里面有四年级的“制定一份菜谱”、“观察、记录天气”、三年级的“观察植物”、六年级的“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等,都是厚厚的一叠一叠的。这些记录表、单看起来没有什么大用处,因此许多教师也都是一节课用过之后就束之高阁的,也有扔到垃圾桶里,却没有想过,这一份份材料,日后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它见证了教师的工作价值,学生的成长足迹。再回头看看自己,曾经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发誓要将每次课堂用过的这些学生的一手资料收集起来,珍藏起来。但是最终惰性战胜了恒心,渐渐地这样的热情消失了,以往收集的资料也在几次搬迁中遗失了。从中我发现自己缺乏的是 “艰巨在于漫长”这样一种毅力。持之以恒真的不容易,但是在刘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还在刘校长的档案袋里看到“学前识字量与小学语文成绩的相关性研究”课题论文资料,从学生入学时识字量的测试材料等一手的原始资料,到这些学生就读几年(到四年级)后的学习成绩统计,到各种实验数据的计算,再到一遍一遍的修改稿,我们看到刘校长严谨、执着的一面,也让我们深深震撼。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5#

 

一日一记之四:今天真的很充实


经过两天休息,今天我们又展开了一天的学习。不知是周一的缘故还是天气的缘故,今天来的同学特别少,可是我觉得今天的实习安排却是实实在在,相当充实。


首先我们在第四节课听了春芽小学的吴凌捷老师执教的《电路出故障了》(四下第一单元第四课)。吴老师给我们展示的是一节常态下的科学探究课,给人的感觉是不带一点修饰,教学方法得当、朴实,教学目标明确,实验活动层层展开,较好地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比如:


师:老师课前也组装了电路,但是不亮。请同学们帮我找找原因,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师:好,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


生:有可能电池没电了。


生:可能是连接点太松了。


师:也就是没连接上。(板书:没连接上。)


生:可能是导线出问题了?


师(追问):出什么问题?


生:可能断了。


生:可能导线没连接到铁片上。


师:也就是没连接上。


生:短路了。


师:短路了吗?(教师指着电路图)短路是指什么?


生(齐说):没有短路。


……


以上这个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向,师生之间的互动效率也很高。


另外吴老师的课堂当中还要注意一些小问题。


第一、老师应该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有一个充分的估计,不然老师布置下去的任务完成的效率不高。比如在刚开始阶段,老师提了动手连接的学习任务——“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用电池接亮两个小灯泡,你们会不会连?照图给你23分钟时间连好”。结果呢,花了五六分钟时间也只有一半学生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一斑。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学具袋里的电路材料使用不熟练,操作也不扎实,老师认为这样一个简单任务学生是能够轻松完成而估计不足等原因导致的。上节课的连接方法很重要,学生亲自动手做过了,他们是会比较熟练完成的,但没有亲手动手过,讲了再多的并联、串联方法,学生最后动手还是不会连接。


    第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方法的指导一定要到位,不然学生操作不到位,会导致学生犯错误。比如在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时,检测前应该做什么,对各个元件应该怎么去检测,每一部件要检测几次等都要让学生明白。这节课中缺少了这些方法的指导,这是一个欠缺的地方。


今天我们小组还有一块内容是请刘晋斌校长为我们小组内开课的教案进行指导。从下午一点半开始,刘校长为我们不断地分析教材、教法指导、知识难点突破等,其间刘校长两次停下口嚼“江中”牌草珊瑚含片(此处无广告),确实为指导我们辛苦了。


                                                                                3月2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 20:58:29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6#

 


一日一记之五:发到“新书”了,高兴;一连听了五节课,真累。


今天春芽实验学校特意为我们这批“领雁工程”科学班学员连开了五节课,包括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尽管没安排一节科学课,但是课程始终是相通的,或许这五节课中能让我们从中看到科学课与其他课程整合的可行性。所以对我、对大家应该说都是获益匪浅。挑选几课,分析如下:


杨欣老师上的是一节温馨的语文阅读课,这种课型在以前很少有机会听到,因此感谢这样的机会,让我聆听到。老师在教态上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语言生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师生之间的交流如涓涓细流,充满人情味。老师在教学环节中增加了师生、母子之间的亲情表达的设计,如“能不能亲亲(抱抱)我?”“你怎样向在座的妈妈表达你对她的爱?”等,很好地将学生的情感教育融合进课堂教育。


王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千张纸,一千根牙签,一千根吸管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字“1000”的概念,有效解决学生学习数字中遇到的难点,形象,直观。教师从选材到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同时又进行了拔高,将认识1000以内的数字通过形象思维,头脑建构,得到较好的发展。


蓝老师上的是《将相和》,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语文句段教学中的品读训练,在品读中提高。品读是在精读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许多环节蓝老师带动学生进行积极地品读,如“蔺相如说的话与廉颇说的话比较一下,他们说话有什么不同?”师生的分析细微入致,头头是道。


……


听课真够累的,不过也有让我们高兴的事。上午休息时,刘晋斌校长对我们说,要奖励我们每人一本书,我们一听都有点雀跃起来。到中午时分,刘校长果然捧着一叠书进来,大家拿到手一看,是张之仁老师编著的《自然课改革实践》。此书尽管成书较早,但是在当今依然符合小学科学课的一些理念,大家自然喜欢。没过多久,沈雅飞又给大家发起了“新书”——张红霞的《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是沈雅飞从网上订到的,在春芽实习的十七位学员几乎都订了这本书,可见这本书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时这是一本我梦寐以求的好书,很多次从其他同行那里听到过这本书名,一直没亲眼得见,一下子收获了两本“新书”,你说能不开心吗?谢谢沈雅飞同学!


 


                                                    余杭区瓶窑一小  何志强    3月4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20:54:02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7#

一日一记之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是继前一节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沙和豆子的混合,看不到明显的变化,而第二个活动通过加热白糖,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变化。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混合沙和豆子是铺垫。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对实验过程的细心观察和概括


教学准备: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不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白糖,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身边的物质能发生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我们将以实验为主,但需要你细心的观察作为我们这节实验课的保障。


二、混合沙和豆:


1、谈话:说到观察,我想考考同学们的观察力。将沙和黄豆分别倒出一部分在白纸上,


描述沙和黄豆的特点,并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


3、猜测:将沙和黄豆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来证实?能不能把沙和黄豆全部混合在一起?为什么要留下样本?


4、学生做混合沙和黄豆实验,边实验边观察它们的变化。


5、提问: 混合后的黄豆和沙子与没有混合的相比较有什么变化呢?怎样才能让我们观察的更清晰?


6、利用筛子进行分离,教师介绍方法和提示:分离时注意仅将混合在一起的放到筛子上,样本不能动。


7、观察比较:分离出的黄豆和沙子和我们留下的样本比较,它们是不是发生了变化?黄豆还是不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吗?


8、小结: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黄豆和沙子有多大变化,黄豆还是黄豆,沙子还是沙子。在科学实验中,没有明显变化和有明显变化同样重要。让我们在看下面这个实验,物质有没有变化呢?


三、加热白糖:


1、白糖我们都见过,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仔细的观察白糖,并把特点记录下来。


2、说说白糖的特点,形状、透明度、颜色等等。


3、预测:如果给白糖加热,你认为会发生哪些变化,填写在记录表中。


4、让我们先看看白糖加热的材料,有蜡烛、火柴、不锈钢汤匙等,你认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引导、讲解方法和注意点。


5、交流:你们都观察到哪些现象?加热后的白糖与没有加热的白糖样本有哪些变化?


6、小结引申: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7、提问: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


8、比较一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9、拓展: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物体也在发生变化?发生什么变化?


蜡烛燃烧、不锈钢汤匙变热变黑等


四、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总结: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去观察身边的变化属于哪种变化,对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一步去观察。


                                           余杭区瓶窑一小  何志强   3月4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4 19:54:43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8#

 

一日一记之七:《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后感


昨天在601班匆忙上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匆忙赶70多公里路回家,今天早上又匆忙早早赶70多公里路前往春芽,所以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自己的教学,因此这篇教学反思要到现在才出炉。


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把科学概念的目标定位在“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和“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两个层次。对于第一个目标,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试图通过混合沙和豆、白糖加热两个实验来构建,这一点我觉得自己通过教学,学生普遍掌握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且知道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对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原本想通过白糖加热的变化过程,向学生提问“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白糖加热)来看,是不是从加热那刻开始就是产生黑炭的化学变化的过程呢?让学生知道在发生化学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物理变化,由于时间关系和自己处理不当,最后没有如期完成,深感遗憾。在情感态度目标中,我制定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这样一个目标,希望学生能实事求是地汇报自己的所见所得,不虚假,不凭空。学生在汇报豆的特点时,学生就“豆颗粒大”“会长出芽”,这就是一种不真实的观察,课堂上应该及时纠正过来。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由于对601班学生情况的了解少,让我对在这个班上课事先心存一种担忧——怕学生太活了,不容易控制教学过程。所幸在学生这块配合没出多大问题。问题出在自己的教学调控上。首先在做混合沙和豆实验中,花的时间偏多了点,让学生记录沙和豆的特点其实在四年级就学过了,这个环节可以改为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这样能更好点。这是其一,其二是加热白糖的实验过程中,没有给学生一个时间的概念,使许多小组的学生在完成了加热任务后,看到别的小组或还在做,或现象比自己的更进一步,禁不起好奇心的诱惑又重新开始做一遍,耽误了许多时间,学生对现象的关注也转移到好玩上。其实在前一个环节,我给小组活动一个时间,比如“给你们2分钟收拾材料,记录并准备交流”、“给你们半分钟准备”等,这个方法其实对学生是比较有效的,能让他们既能迅速完成实验任务,又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只可惜在后面这个环节漏掉了。也就是教学环节还可以更紧凑一点,这样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比较圆满完成了。


欢迎同行们跟贴,多提宝贵意见!


 


                                          余杭区瓶窑一小  何志强  3月5日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5 21:04:29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9#

 

一日一记之八:让孩子们快乐地进行科学学习


“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春芽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想这个理念的形成,也是刘晋斌校长对自己几十年教学思想的一种反思与提炼。今天我们实习组的六位学员有幸再次与刘校长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听到了刘校长对我们语重心长地一番话: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他们喜欢上你,这一点很重要。他还举例:进入中学后,学业繁忙,只要你喜欢哪个老师,那个老师的课一定听得很牢。对此我们深有感触,因为我们也是从小学一级级读上来的,这种感受或多或少都会有点。


    要让学生怕你不难,难的是让他喜欢上你。这话是刘校长说的,他说自己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人,不会向学生发火,这点通过近两周的实习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但是我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怕学生在课堂上控制不住,放得开,收不回来。这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不是个别情况,可以说是普遍现象。我们都知道学生对科学课天生有一种喜爱,因为科学课的性质符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动手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等年龄特点。于是许多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活泼好动,科学老师也会因此而觉得管不住学生,不得不严厉喝止,脸上的笑容不再,语气也不是和蔼可亲了。学生怕了,离老师远了,离科学课也远了。刘校长的没脾气不是一味顺着学生,对学生有不恰当的地方也是严厉制止的,可学生依然那样尊敬他,把他当朋友一样喜欢和他交谈。


要让学生怕你不难,难的是让他喜欢上你,这句话让我真的很受用。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10#

 

一日一记之九:评夏志明《营养要均衡》一课


今天,萧山湘师附小的夏志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科学课,受益匪浅。他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营养要均衡》,这篇课文原都是一节比较单调枯燥的接受式学习内容,但夏老师却上得有声有色。究其原因,最关键是夏老师对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恰当,很有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有帮助。夏老师通过大屏幕出示六个色块,让学生点击自己喜欢的颜色,分别出现了前面给这个班上过课的两位教师——杨慧和董永才老师,带领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了整理,在复习地基础上引入新课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连贯的,有序的。然后点击出现的是两位学生代表设计的“我最爱吃的一天的食物”,通过师生交流讨论,知道一天中我们摄入的食物要均衡、要营养。最后点击的出现的是春芽学校的校医与姚明的图片,这时教学已经进入尾声,通过校医的温馨提示与姚明的成长作为总结,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天的食物”记录单在这节课中继续使用,是对学生已有成果的再重视。以前我们上课用记录单,一课用过了就“过时”了,再也无法体现它的价值了。在这节课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夏老师在讲述结合膳食营养宝塔,给一天食物中营养成分排一排多少时,又用到了上次杨慧老师上课让学生记录过的“一天的食物”这张记录单。这样一个细节,能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因为他由此会想到,这次记录时也要认真记录,这张记录单还要有用的,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亮点很多,不再累述,提一个小小的建议。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夏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吃才营养均衡,也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下“荤素要搭配”、“量”、“口味”等,那我觉得教师在总结时,也应该适当强调一下,在学生头脑里形成怎么样营养能均衡的概念,这样教学环节会更加完整一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0 21:07:02编辑过]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11#

 

一日一记之十:对《月相变化》教学设计的想法


《月相变化》是六下第三单元《宇宙》单元中的第二课。这是一篇比较难上的课文,难就难在月相变化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学生)身边,却可能从没有认真地去观察过它。现在要来分析月相的形成变化规律,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来解释是有很大难度的。


这一课的难点比较多,怎样突破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难点一:学生画月相。学生有没有观察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有部分学生肯定会说观察过。月相是什么样?也会有学生知道弯弯的、圆圆的等各种形状。画一个行不行?也会有学生也能画出几个像模像样的月相。这篇课文我教过两年,但是无一例外地出现错误月相画法,主要是亮面方向、缺口方向及上下半月混淆。这种错误而且还像学生头脑里根深蒂固一般不容易改正。比如初三到初六七的月相是亮面在右,缺口朝左,他会将过了初八的月相缺口依然画向左边。他能知道上半月亮面在右,下半月亮面在左,但是单独拿出两个月相让他排列,他就分不清上下半月的月相了。


难点二:月相形成的建模。在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解释现象时,用建模的方式为我们头脑里形成一种概念,为月相建立模型来帮助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难点就出来了。“月球”亮面要始终朝向“太阳”,有学生在操作时人绕“地球”转起来了,亮面也转起来了。这还是好解决的,另一个是作为“地球”的学生必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因为在不同的位置,“月球”的亮面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是不同的,还有每个小组在操作时,起始位置的不同,会直接月相的异同,如果再对应到农历日期上,就更难了。如何把握这部分教材,也将是一个突破口。


自己已经教过两年,每次教到都遇到这样的难题,期待在下周二能得到完美破解。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12#

我们这个贴子不够热啊!

[url]http://blog.kxsy.net/user1/hzqiang/index.html[/ur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