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何洁网络研修专帖 [复制链接]

1#
每月研修之《指向深度学习的核心活动设计》学习感想
2月15日晚上,我学习了邸薇老师《指向深度学习的核心活动设计》的讲座。邸老师的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深度学习?”、“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在深度学习?”以及“怎样实现深度学习”直击人心。之前我一直认为深度学习,就是单纯拔高学习的高度和知识的难度,并未真正理解深度学习的真正含义。通过本次讲座,我知道了深度学习旨在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深度理解,发展深度科学思维,展开真正的探究实践,并能将知识迁移和应用到新情境下。
最近正在上《点亮小灯泡》一课,学生在课堂中能成功点亮灯泡,课堂上也基本概括了点亮灯泡电路的共同特征,但面对更多不同电路(如作业本中的课堂练习)时,就开始犯难了,这也体现出本节课学生并未真正深度学习,课堂中“听懂了”,学会了,却不会用,学的是“死知识”,这也需要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最后编辑何洁 最后编辑于 2024-01-03 15:23:28
分享 转发
TOP
2#

青研社2月活动
2023年2月27日,青研社成员在廷佐小学开展了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听了三节课,分别是沈佳源老师的《船的结构》、陶佳璐老师的《月球——地球的卫星》和董丹凤老师的《电路中的开关》。沈老师的课是自编教材,对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进行了大单元改编,并融合舟山本地特色。课堂中学生通过改造破了洞的船(分格),和不加处理的船进行对比,知道了水密隔舱的妙用。陶老师择借助平板电脑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月球的图文、视频资料,并伴随问题“月球适不适合人类居住”帮助学生整理出月球和地球的不同之处。董老师的课堂层层递进,创设小电工的任务情境,且任务难度依次升级,学生的学习层次逐步提高,由观察分析开关的结构,到自制开关,最后改造开关实现红绿灯的电路,学生的成就感十足。
三堂课都各有精彩,使我收获颇丰。课后的研讨中,教研员林老师也指出,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使用旧教材,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每节课后,学生要有增量,而不是依旧维持原先的水平。我在日常的课堂中也要继续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TOP
3#

青研社3月活动
2023年3月24日,青研社成员在大丰中心小学开展了教研活动,在活动中我执教了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八颗行星》一课。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建造一个八颗行星的平面模型为主线任务,通过错误示范引发学生的第一个思考:建立真实的模型需要哪些资料支持?接着出示八颗行星基础数据表,学生发现它们的赤道直径、与太阳的距离都有明显差距。并展示按比例缩小后的八颗行星图片,使学生产生了第一次冲击。引出对距离的数据处理要求。学生在引导下处理好数据就开始制作模型,并产生第二次冲击,原来行星之间的距离差距也如此大。在研讨环节后,出示真正按照同一个比例尺(前面的环节中赤道直径和日距用了两套比例尺)建立的等比例模型,形成第三次冲击。以此在思维的层层递进中,使学生感受到八颗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序和位置。
课堂教学还是有不足的地方:1.研讨环节较为单薄,小组中只有一个学生上台展示,缺乏生生研讨,更多的是师生交流,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在本课中,八颗行星距离差异、大小差异的“震撼感”还没有营造到位。教学活动安排得较满,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可适当“留白”。等学生自己思考后,再出示真正的等比例模型,这样的冲击感会更强烈。
课后老师们也一起交流了怎样的课是好课这一问题。好课的评价标准有很多,因此我们再日常教学中也应该从多方面去思考,这一节课有没有达到该有的目标?是不是一节好课?还需继续努力。
TOP
4#

4月份每月研修学习收获
4月15日,我聆听了绍兴市朱占飚老师带来的展示课《八颗行星》和桐乡市陈梅娟老师课例点评。
       在建立八颗行星模型的过程中,朱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也有了学习主动性,搭建出来的模型越来越接近真实。朱老师成功引领六年级学生经历了太阳系模型建构的完整过程。建模的过程既是建模方法的科学指导,又是学生对太阳系模型的进阶认识。
这节课我也上过,在处理数据的环节中,既希望能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缩小比例的空间,又需要考虑课堂的时间、知识容量等现实问题,看来,如何选择一个平衡的点,还需要教师多多思考。
TOP
5#

今天我们青研社的老师参观了普陀区沈家门第四小学,欣赏了学校文化布置,以及他们的中草药基地,认识了许多听过名字但没见过的植物。还听了张玲燕主任给我们介绍的中草药相关课题,看似一个小小的草药园,背后凝聚了许多师生的心血。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设计基地、考虑基地的布置,选择种植的植物,思考养护细节,在实践中获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一次的参观使我收获颇多,做一个有心人,校园里的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内容。
TOP
6#

研修社9月活动
9月15日,青研社成员在沥港中心学校听了戴娜老师《安装一个简易通风系统》一课,这节课改编自三上《风的成因》一课。戴老师将普通的传统实验课模式创新地设计为项目化教学模式,学生在任务——给小屋安装通风系统,使整个小屋有空气流通的任务驱动下,自主思考、设计、安装、检验。在这样的形式中,学生对风的成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的科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课后,林老师和四位指导老师也对这节课给与了点评,在听课评课中,我也获益匪浅。
TOP
7#

每月研修学习心得-9月
9月15日晚,我听了上海市黄浦区特级教师张瑞芳老师的主题讲座《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在讲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张老师提出的,基于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确定。张老师建议我们将四维目标综合起来写。例如,通过怎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概念,发展怎样的态度责任。教师在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后,对整节课的把握会更全面,教师在备课时会更充分的考虑活动设计,能关注到学生的多方面的学习状态,对老师来说评价目标也更加清晰了。
平时我的备课都是参考教学网上的教学设计,可以试着将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进行融合。
TOP
8#

10月12日下午,青研社成员在双桥中心小学听了三节课,分别是王老师的《坐井观天后记》(制作一个潜望镜)、鲁老师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和沈老师的《制作我的小乐器》,并在课后进行了交流研讨。三位老师对课本内容都有一定的改编,体现了跨学科的概念。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位老师都采用了评价表,促使学生对自己小组的作品、对别组的作品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评价表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能够引导他们积极地向更高水平的学习去靠拢,这和现在的“教学评一体化”也是向呼应的,这种方式值得每个老师学习。
TOP
9#

10月15日每月研修学习心得
本月研修的主题是科学阅读:助力科学学习。科学阅读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滕特向我们推荐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科普类书籍和杂志,以及培养阅读能力的相关措施,这其中的经验非常值得一线老师借鉴。平时在教学中,我并不太会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认为那是语文老师需要培养的,但常常又因为学生不会读题而头疼。其实现在学生需要发展的能力并不是独立于某个方面的,而是综合的、全面的,这也对应跨学科教学的理念。语文学科中对阅读的培养方法也可以运用到科学阅读中。虽然科学阅读对科学素养的提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但这对学生长期的科学学习都是有益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