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山团队施超洋2024成长主题专帖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2024年,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给自己列一份学习计划:
1.看书:《我们如何思维》、《湖北教育》(科学课)、《课标解读》。
2.观看优质科学课、坚持网络研修。
3.带领孩子们“家庭小实验”。
4.打磨一节科学课,上好每一堂科学课。
5.坚持每日锻炼身体。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6楼周诗豪的帖子

周老师是萧山区乃至浙江省的教具能手,未来之星,向你学习
TOP
3#

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科学课堂
一月十五日,我们又迎来了每月一次的研修,这次我们邀请到了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研员卢巍老师,本次卢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基于核心概念设计促进观念建构的科学课堂的讲座。
“概”、“观”、“念”的分析,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一些概念和思想。核心概念是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能够让人记住,能够让人产生行动的思想,在我们的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发展思维,教育所传授的仅仅是遗忘了所有已学的知识后所剩下的,因此,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核心概念是一种高度概括的上级共识,它可以统摄特定的学科知识,可以将离散的、琐碎的学科知识技能聚合在一起,形成实质的关联,赋予其某种意义。
卢巍用大量的实际事例,把一些深奥难懂的理论变成了形象生动的语言。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核心理念的设计与理念构建的力量是何等的强大。从学生的视角来看,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知识的建构者。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使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听了卢巍先生的演讲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教学的魅力。一位有热情、有创意的老师,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领他们在探究中成长。核心理念的设计与理念的构建,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关键。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学科的实质,并在课堂上灵活地应用这些规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TOP
4#

回复 2楼波动的点的帖子

方老师,向您学习
TOP
5#

实干、担当、思考——自我成长之路
大年初六,刚刚送完财神的我们马上迎来了每月一次的研修活动,这次我们请来的是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中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员,小学研训部副主任杜百顺老师,杜老师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成长之路,从1999年开始一直在小学科学的一线拼搏,就是认真;就一个念头一一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多琢磨、多付出:没有一件事糊弄、没有一丁点糊弄
杜老师总结了他认为重要的教师能力:1.德一一认真、实干、责任、担当
能一一能说、能写、能做、能教、能研、能导
.要时刻保持清醒;一定要感恩!一定要谦虚!千万不要恃才傲物,千万不要以为取得的成就都是自己个人努力的结果。其实那是领导、老师、同事们的能量汇聚,是上至后长、校长、各级教研员的深切关怀和指导;下到老师、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所以要感恩、回报!要付出。只要有付出,就肯定有收获,没有白干的。而且其实都在为自己干。哪怕至最后流传于孩子们、家长、同事、社会中的口碑!都是对咱最高的评价、最大的肯定要真做!要真把学到的理念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听时好、说时新、做时老,一-来时感动、听时激动、做时一动不动。要有责任和担当。要有样儿。何时何地永远做一股清泉,正能量的代表
我坚信“行胜于言”,同时也坚信,只有有了爱心,才会有更大的发展。不管是教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会不断地摸索,强化自己的基本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TOP
6#

教育创新思维下的教学实践感悟

在4月初,我有幸参加了一场由教育专家李德强主讲的“教育创新思维与实践”的讲座。李德强老师以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为我们描绘了教育创新的全貌。以下是我对这次讲座的几点主要感悟:

李德强老师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思维导师和情感的引导者。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思维。

在讲座中,李德强老师分享了多种创新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李德强老师提出,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支持和鼓励的环境。教师应该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同时,赋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决策的权利,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通过本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我将尝试将讲座中所学的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应用到我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并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这次讲座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激发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我期待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能够见证并参与到教育创新的每一步。
TOP
7#

跨学科学习
在3月22日的“深化课程改革”专题研训活动中,我有幸作为成员参与了新蕊的第六期活动,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通过智慧分享、课堂展示和精彩的讲座,特别是李佳瑜老师和孙萌老师的创新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分别以制作手电筒和指南针为例,展示了跨学科学习的巨大潜力,如何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李佳瑜老师的手电筒制作课巧妙地将物理、数学、劳动、工程和设计等多个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学习之旅。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孙萌老师的指南针制作课强调了评价在提高教育效果中的重要性。通过提前设定评价标准,孙老师不仅促进了有针对性的学习,还帮助学生自我改进和进行有意义的同伴评估,从而增强了动机和自我意识。
这些经历凸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激发好奇心、培养人才和为未来挑战做准备的催化剂的本质。随着我们进一步探索教育创新的领域,采纳和推广这样的教学模式变得至关重要,确保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培养具有创造力、适应力和终身学习热情的下一代做出贡献。
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层层递进、深入探究,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思想和方法来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TOP
8#

听专家讲座


TOP
9#

在过去的几周中,我有幸参与了一个跨学科学习项目,其主题围绕着“可持续城市发展”。这个项目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科学、社会学和艺术可以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探索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首先,数学在我们的项目中扮演了基础性的角色。通过学习和应用统计和几何学,我们能够分析城市布局的效率,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量化预测。例如,我们通过计算交通流量和人口密度模型,理解了优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数学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而是成了解读和预测现实的有力工具。
科学部分主要关注环境科学和工程学原理,让我们了解如何采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来建造和维护城市基础设施。通过实验和实地考察,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城市的碳足迹。这一部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科学不仅是实验室里的试验,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实用工具。
社会学让我们理解城市是如何影响其中的个体和集体的。我们探讨了城市化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身份的影响,以及如何设计出既促进经济增长又能保持社会公正的城市规划。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科技和数学的解决方案中。
最后,艺术则为我们提供了表达和创新的空间。我们通过绘画和模型制作,将枯燥的数据和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觉作品。艺术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公众沟通我们的构想,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美学和实用性结合的深入思考。
这个跨学科项目不仅增强了我的学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合作的力量和多角度思考的重要性。现在,我更加信服,面对复杂的全球挑战,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协作来寻找解决方案。未来,我期待将这一体验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