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协助者的角度反思新教师比武 [复制链接]

1#

这星期开始了新教师比武,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学教研组,博文小学这一次有王丽洁、陈佳两位老师参加比武,我们整个教研组度过了忙碌的一周,也让我很有感触。

分享 转发
TOP
2#

在这次比武中,我主要帮助的陈佳老师,她的课题是《比较不同的土壤》,这节课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土壤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性质,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植物。
在本节课中,我认为比较出色与精彩的有以下几点:
TOP
3#

1.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思路主干清晰,按照结构——性质——用途设计教学环节,从三种土壤中沙粒和黏粒不同的比例出发,设计“搓泥球”、“比较渗水性”、“种植植物”三个环节,逻辑层层深入,渗透了结构与功能观核心概念。
在刚开始时,我们按照常规的设计思路,从课本上的实验出发,按照观察、搓泥球、渗水性实验、种植不同植物的思路设计课堂环节,但经过讨论后,我们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很难调动,而且不同环节之间的衔接难以进行,各个实验比较细碎、零散。
TOP
4#

在仔细研读教材之后,我们发现本节课的拓展环节是本节课的灵魂,也是本节课的“根本”。拓展环节告诉我们,不同的土壤性质不同是因为黏粒与沙粒的比例不同。黏粒较多,土壤的粘性较强,能够比较容易地搓成泥球;沙粒较多的,土壤的空隙较大,渗水能力较强;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生长习性,适合生长的土壤也不同。
TOP
5#

上星期刚刚发到一半,账号被封了,再把后面的补发一下
最后编辑金旭峰 最后编辑于 2023-04-02 13:20:58
TOP
6#


TOP
7#

实验器材的改进:确定本节课思路后,针对本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我们设计了直观的模型。用大石子类比放大5000倍的沙粒,用小石子类比放大5000倍的黏粒,让学生直观感受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TOP
8#


TOP
9#

但因为时间的关系,本节课中的实验器材的改进是一个遗憾,本节课主要的实验都使用了阔华中的器材,没有特别严谨,特别是土壤的渗水性实验,虽然使用了器材箱中的滤纸,但滤纸比杯口偏小,在过滤时下方的水容易浑浊,不够科学规范,可以考虑使用三角漏斗与铁架台,实验更规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