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对四上第一单元《天气日历》内容的操作 [复制链接]

1#

我对四上第一单元《天气日历》内容的操作

以前上过两次四年级的内容。


第一次操作放的最开,完全放手让学生模仿课本样子进行,结果单元回顾时能够完成的寥寥无几;


第二次操作我给每个同学制定了一张记录表,重点要求记录天气现象、温度和风,在单元回顾时,90%能够完成,但根据学生的记录数据,还是只能初步总结,很难做好像第八课作业本中那样的表格。尤其是风向和雨量,温度也比较难(一个月的平均气温是按最高温度算还是最低温度算?)


 


今年又教四年级,想想还是得改进。回想第二次的方法基本还是可行的,唯一的不足是自己没有跟进,由于自己没有参考依据,也就无从对学生的记录进行评判,最后影响了总结。所以在第二次方法的基础上,稍加改进,形成了今年我要实施的方案。


 


首先还是给每个同学制定一张天气日历记录表,让他们贴在课本单元首页,便于提醒记录和检查。记录表是这样的:


 


我的天气日历


 


制作人:(          


 


 










































































































































































日期


天气现象


气温


风力


 


日期


天气现象


气温


风力


96日星期一


  太阳图



25-33


微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6 14:36:3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其次,重点跟进自己的天气日历。(每天百度搜索下本地天气状况即可)


 


为了督促自己,本人就在这里将上虞地区接下来一个月的天气状况进行跟进。


 


 









日期


天气现象


气温


风向


风力


 




















6日星期一


白天




高温 33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低温 25


无持续风向


微风


  


















7日星期二


白天




高温 34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低温 25


无持续风向


微风


















8日星期三白天 多云高温 35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多云低温 26 无持续风向 微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9-8 11:25:47编辑过]

TOP
3#

谢谢晓秋的意见。


 


针对第一点:  去年我是在教室挂了一个气温表,要求大家统一时间(比如每天中午饭后),由课代表读出,大家记下。但有一个问题是双休日怎么办?有时学生功课忙还给忘记了。所以这次记天气日历,我是强调看天气预报,把重点目标定位持续关注,而非实际操作,具体测量。


 


针对第二点:根据教材第二课示范,对风的记录分无风、微风、大风三种。而风的具体等级是后面课时的内容,如果这时候就要求不妥当,应该在上过这部分内容之后再提高要求。而且风的等级判断是很有难度的,我们成人也很难把握。风向为什么没加入,也是因为考虑太难,一天当中风向随时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要把握好挺难,全班四五十个同学的记录,到最后一节课小结时,风向的记录会乱的一塌糊涂。如果要在制作《天气日历》中添加风向,那也应该是固定观测时间的。  当然我只选择教材示范的三种,主要还是考虑学生操作的简洁。


 


针对第三点:关于降水量的教学也是在几节课之后,如果现在就加入也不妥,也应该在上过这部分内容之后再提高要求。降水量的测量往往只有老师事先在室外放好雨量器,随时等待下雨,有时往往会因为意外测量不好或不够准确。晓秋老师提到的实践测量降水量很有道理,但考虑到我们上课的这段时间未必会下雨,即使下雨,这天却没有科学课,还是只有老师自己测,等过两天你再拿着装前几天的雨量器去讲解,学生也会提不起劲头。所以这个活动的实践最好还是考虑在课堂进行模拟测量,掌握理解气象学上的方法。


 


晓秋老师考虑的很周到,但相对来说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加高了,对于有能力完成的学生群体,我觉得可以尝试。


 


而我之所以降低要求,正是被前几年“目标要求过高,学生达成度过底,最后只好不了了之。”给弄怕了。


 


这学期对这个《天气日历》的制作,在目标定位上就改动的很大。主要是想让学生真正关注一个月的天气,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收集资料,用科学课学的方法尝试实践观测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如果天气现象有大的出入(如预报说有雨,结果没下雨),以实践观测为准。


 


而对于老师自己,那这个月的《天气日历》就需要做的更加详细一些了,要足以“应付”最后一课的单元小结哦!


 


 

TOP
4#

我觉得这里的分类不要过分强调,因为是第一课,学生只要能够说出理由,就让他怎么分吧,老师不需要刻意强调:应该在怎么分,不能怎么分。随着单元的深入,学生自然会建构,可以根据云量分天气现象,根据雨量分大小,根据风力分等级等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