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徐嘉瑜专帖(四年级) [复制链接]

51#

最近一直在了解种子的水培和土培,发现一些种子做成盆栽还是蛮有意思的。比如,玉米可以整根土培或水培,玉米粒萌发后也是一番别致的景色。
又比如,吃剩的荔枝核进行水培,竟会开出粉色的叶子来,真是涨了不少见识。




TOP
52#

学校三八节活动——种植多肉,趁着这次机会,认识了不少多肉品种,比如常见的品种有白牡丹、星王子等等。



包括还了解了养护多肉的方法,如:
1.充足的光照:多肉是喜光植物,多晒晒太阳;
2.合适的土壤:土壤选用透气疏松、排水性良好的泥炭土;
3.大小合适的花盆:养多肉一定要选一个较大些的花盆,通常是多肉直径的两倍;
4.保持水分:多肉耐旱但是怕涝,浇水过多会导致多肉的根部腐烂,一般见干再浇。

以下是老师们的盆栽作品:



TOP
53#

玉米粒作为种子,土培萌发呀
TOP
54#

四下2.4《电路出故障了》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猜测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并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查故障。

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二、教学过程

1.提疑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利用电池盒、灯座和小开关连接了简单电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成功点亮了小灯泡。如果电路中的某个电器元件出故障了,小灯泡还能亮吗?

2.探疑

提问:电路的故障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测?

交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把可能的想法记录下来。如:电池没电了、导线断了、小灯泡坏了、灯泡接触不良、开关没连接好等等。

3.解疑

提问:这些故障大致可以分为连接问题或者是某个元件出现故障,怎样才能确切地找出电路中的故障呢?有什么好办法?

1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

2)替换法:用另外的小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3)检测法: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

教师指导制作电路检测器

②讲解并演示电路检测器的检测步骤

学生实验,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对于电路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学生们相互交流,大胆猜测,课堂积极性较高,基本能说出“电池没电了”、“电池装反了”、“小灯泡灯丝断了”、“导线松了”这些故障问题。

2.解决电路故障,学生遇到“电池没电了”问题会想到换一节新的干电池,遇到“小灯泡灯丝断了”问题会想到换一个新的小灯泡,遇到“导线断了”问题会想到换一根新导线或者重新连接导线。那为更确切地找出电路故障,介绍了检测法,即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故障,讲解了制作方法和演示步骤,让学生熟悉操作尝试检测。

不足:

1.学生在检测时总是会忘记要先自检,并自顾自的往后操作,需教师再三强调。

2.学生为尽快完成检测任务,出现只检测一遍的情况,教师还需反复强调实验细节。


TOP
55#

电池正负极接反的后果是什么?

1、电池串联和极性反转的后果是根本不会产生电流,不会形成短路。

2、测量电动势时,如果电池极性接反,电路的电压不能调零,即不能测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

3、电池极性接反后,会烧毁供电设备,元器件严重发热、击穿,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爆燃。

4、如果电池极性接反,电池本身会因过度放电而发热甚至爆炸。
TOP
56#

停了一段时间的一课一思,最近要慢慢补上
TOP
57#

四下3.4《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对采集来的岩石和矿物进行标本制作。
难点:对照标本图鉴,对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进行识别。
二、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直入主题
提问学生前段时间采集的岩石或矿物去哪儿了?学生有的说堆放在家里、有的说在书桌里、有的说又回归给大自然了……
课件出示一些标本的图片,如蝴蝶标本、树叶标本等。讲述:把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也像这样做成标本保存起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2.识别岩石和矿物
介绍标本图鉴并组织学生了解相关信息。
组织学生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的观察方法,对采集到的岩石或矿物进行观察,并进行记录。
3.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
提问学生应该怎样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呢?(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的“探索”部分)
师生结合教学课件巩固制作岩石和矿物标本的步骤:
(1)准备制作岩石标本的材料
(2)给采集到的岩石和矿物编号
(3)识别采集的岩石和矿物。
(4)为岩石和矿物添加标签。标签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编号、名称、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日期等。
(5)将岩石和矿物按照编号顺序放置在小盒的格内,标签对应放好。
鉴于课堂时间,教师把“制作岩石和矿物的标本”这一任务作为五一假期的科学作业,让学生利用假期完成。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对于观察岩石或矿物,学生能根据所学知识,利用自己的感官和工具从颜色、透明度、软硬、条痕、光泽、光滑程度这些角度完成观察。
2.在前一节课中,为学习矿物的需要,教师已经下发过矿物的标本盒,因此在提问学生制作标本需要哪些材料时,学生能回忆前景说出大部分所需要的材料,这一环节教学较顺畅。
3.教师把制作标本这一任务布置在了五一假期去完成,期待收到惊喜,结果孩子们确实给我带来了惊喜,如下图所示,他们利用水杯盒、塑料饭盒、喜糖盒等做标本盒,充分利用家中资源,完成效果较好。
不足:
学生把之前采集的岩石或矿物回归给了大自然,因此在课堂上无法完成制作。
TOP
58#

学生作品如下:学生利用家中装水杯的盒子来做标本盒,里面的分隔自己做的,把标签贴在外面,还是抽拉式的,创意满满!



TOP
59#

照片调整了好久,一直传不上来。学生利用家中闲置的塑料饭盒来做标本盒,里面也自己做了分隔,标签贴在塑料盖子上。

学生还利用喜糖盒做了标本盒。

TOP
60#

四下3.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

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内容、聚焦导入

课件出示岩石的图片,讲述:在自然界中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岩石、沙、黏土。

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岩石、沙、黏土呢?

2.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黏土?(预设: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手摸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借助放大镜,放在白纸上观察……)

讲述:除了利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这节课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黏性。

①团球: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加适量的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学生汇报交流(预设: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

3.大自然中的岩石变化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提问:经过对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现在你觉得大自然中的这些岩石在很久之后会怎样变化呢?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对于观察岩石、沙和黏土,学生能根据前几课所学知识,利用自己的感官从颜色、气味、光滑程度这三方面完成对岩石、沙和黏土的观察。

2.通过团球和涂痕实验,学生对沙和黏土的黏性有更加深刻得认识,容易发现: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

不足:

1.在团球和涂痕实验中,部分小组成员怕弄脏手而迟迟不肯下手实验,导致教学时间延长。

2.学生在做完实验后,马上想去洗手,进进出出较为吵闹,教师应该提前为学生准备湿毛巾或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