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教学点滴 [复制链接]

21#

一进教室,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玩科学---------出示框架,学生认识,工地上有。出示棍子、皮筋,要学扎框架,先学习扎三角形和正方形。咿呀!!!轻视哦!我说我扎了三年还没有扎出一个像样的正方形,学生吓一跳!


开始了,学生很快扎出三角形,我狠狠的表扬------哇塞,比老师扎的好多了。学生更是心气高了,扎正方形手到擒来!结果没有一个像样的!一碰成了两个“V”交叠。一下泄气。正儿八经的问,逆时针绕、顺时针绕、十字形绕是怎么回事呀?重新解释了一遍。听得好认真!!!


下一个任务,扎个正方体,学生认真了!但是在15分钟内能够小组合作完成的还是不多,能够完成40份书重量的更少了,干脆把材料留下了,还想继续扎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5 15:38:38编辑过]

TOP
22#

今天学校搬迁到了新校区-----清江校区,心情充满了激动,第一天的课堂当然有着更多的希望和期盼,学生经过自己激动人心的激励课堂表现非常高效!因为换课缘故,今天1班完成了两节课的教学任务。


 


新校区,实验室尚还没有成立,所以今后的一段时间可能都要在教室完成了,学生一到新校区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在哪里呢?学生还是很期待崭新的实验室的。


建高塔 教学反思


今天学生们还是能够完成上周五布置的材料携带,课堂实验完成的比较好,特别是对高压铁塔的猜测分析,学生还是很到位的。此处,教材上有多幅照片,我只选取了一幅-----高压电线铁塔,因为学生更常见,分析比较容易理解。在这猜测之后的实验验证中,学生通过了自备的矿泉水等大小不一的瓶子开展了实验,很容易的建构了核心概念,同时对于用口轻轻一吹就倒的现象,也容易建构通风的框架结构更不易倒得特点。


感到高兴的是学生的独到理解:矿泉水中灌上水是最不容易倒的,但是灌上多少水最不容易倒呢?有学生认为半瓶,有学生提出时满瓶。还有学生提出当一样的满瓶时,水的密度是否还会有影响?我无法解答,准备明天取去弹簧秤后进行实验。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一开始,就要求学生用之前的所学解释教材中前三座大桥所运用的结构特点,表现还是很好的,特别是陈逸雪准确的提出:第一幅是拱形结构,第二幅是横梁结构,第三幅是框架结构。并因此给每一幅彩图中桥起个名,学生也容易做到。


对于拱桥的讨论,意想不到的是西藏拉萨铁路大桥,拱上桥下的特点未能发现,原本是希望当学生提出后,马上进行讨论原因,并进行“弓形”原理的分析,后来是教师自己提出,但是学生的对于原理的分析还是很到位。


最感到高兴的是学生对于桥的独到的理解和解释:江阴大桥为什么不采用拱形结构呢?法国的多层拱桥为什么最上层采用了小拱结构呢?


 


今天我还感到一句令自己惊讶的话:同学们,当我们自己对自己感到优秀时,我们就感受到自己充满了自信的感觉和状态,所以当我们对自己感到越优秀我们就会越优秀,我们的言行就表现出了更加优秀,我们的课堂表现就更加出色。


当我们满怀信心的期待学生时,学生就会更加优秀。当教师把每一位学生都看成是最优秀的时候,当其他学生也因此把这位学生看成是优秀的时候,教师的教育就到位了。此时,这名学生还会因此不充满自信了吗!!!!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9 20:59:08编辑过]

TOP
23#

指南针,在今天的课堂中失去了指南功效了。


学校搬迁,有了新课桌,都是铁架子的桌子和凳子,指南针一到这样的教室,真的是迷失了方向了。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电磁铁的磁极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结果,不过学生厉害,在得出了磁极受到电池连接方法这一实验结果之后,首先有了电磁铁是有磁极的,并且是和电池连接方法有关。那么线圈的缠绕是否有关呢,由于两大组的实验未能得到有效验证,最后学生想到了自己来验证的方法,最后还是顺利达到了建构的目的。好让我虚惊一场。


另外,还有一个遗憾的,在实验前直接出示了实验记录单,没有让学生尽量讨论,并对实验的对比性没有讨论,学生实验的过程自主性不够明显,但是如果指导或者实验前的讨论,实验的过程将需要更大紧凑,否则时间上会更来不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5 20:38:34编辑过]

TOP
24#

第三单元教学全部完成,很有意思的一个单元,准备了很多材料,又辛苦又满足。只因事情过多,未作及时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开始了-----《校园生物大搜索》也已完成。


此次教学工作充分利用了自己科学博客和本校科学论坛的资源,经常参与的学生深感骄傲,因为上面有很多他们的资源被利用起来了,也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时机,虽说没有大张旗鼓的表扬,但是学生眼神中仍然透露出一种荣耀。


校园植物考察,从10月份开始了利用浙江省小学科学论坛中的《校园木质茎》、《校园草质茎》帖子中的图片(侵权了哦),学生进行了一番的比认,有了较高的辨识水平,现在开始了校园植物辨识活动,此次课堂教学中曾经好好参与的学生依然是小老师了,他们对校园植物的辨识能力大大超出一般学生,也因为校园搬迁,各种植被基本是园林工人的新种植的,野生的较少,同时冬天来了,动物的搜索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生还是很认真,马尼拉草皮(我也是论坛上学来的)底下学生搜寻动物,最后的搜寻学生还是很满意,对此我也是比较满意。校园生物大搜索--------又是一次生物大熟悉的过程,当然我也是还有很多不认识,只好让他们自己用画、用记等方法,并另行请教了。


学校里还有很多植物我照片拍好了,发上来,敬请大家教教我。


 


TOP
25#

还有许多在学校的电脑里面,明天上传上来。谢谢大家指点。

TOP
26#

科学探究的生物课堂,在六年级的教材中比较难,大多数时候都是基于课件和学生经验的讨论活动,上次杭州“生命单元疑难问题”的培训中,对于萧山美女的课堂感觉很好,但是自己的课堂做到这样,准备工作比材料更难,因为这个材料真的不大好找,另外,这样的材料准备的好也是一劳永逸的,年年都可以使用的。


这个课堂,都是让学生的讨论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交流建构概念的。


今天的课堂上,发现学生对于两栖动物这个概念的回忆很难,两个班用高额奖励,学生都不能得到。另外对于每一种动物分类的举例,学生是搞笑多多,颠三倒四的,似乎以前的常识课堂中学生不会这样的,难现在的教材中没有的体系一直上来的?


本课的错字也是多多,脊椎动物的椎字、卵生的卵字,椎字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书空练习,结果还是错字出现在作业中,学生 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TOP
27#

以下是引用盛国荣在2009-12-10 20:47:00的发言:
感动于李老师的执着

第三单元的反思没有及时记录,已经感到很不好意思了,也是很遗憾。第三单元教学中总是充满了活力,准备材料虽然很麻烦,但是教学中还是比较高兴,因为学生的活动积极性非常之高,这是让我最为高兴的事情。


周三听了本校老师电动机的课堂,又感到自己教学中的思维不够严谨,学生思维的训练不够严密,等自己把听课简要记录对比整理好,讨教大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15:39:48编辑过]

TOP
28#

今年又教六年级,找到这个留言板,想继续……不知道能否坚持。


从第一课开始《使用工具》


1.材料准备:一根木棒上钉有铁钉、螺丝钉、图钉;有限的螺丝刀、老虎钳、刀片;


2.曾经看到过思辨的科学课堂,因此,材料准备好但没有打算使用,希望学生能够基于生活经验开展课堂思辨,通过讨论发展科学思维;


3.结果:


(1)“工具”这一名词,学生出现两种情况,一班说了很多,垃圾桶、橡皮、拖拉机,当然还有螺丝刀、老虎钳之类的,二班出现卡壳,学生说不出几个,最后直接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利用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要使用的工具以及此外还有其他的工具;


(2)从工具到机械,这之间总感觉不能连接,有些是工具也是机械,有些是是工具但不是机械,说不清?


4.反思:


(1)我是按照教材顺序上课的,上完课后认为还是用材料让学生基于材料进行思考,能够集中思考方向,否则工具会成为扰乱学生思维的工具。


(2)记得李家绪老师上过这节课公开课,是准备了大量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我觉得更好,按教材逻辑,尽管省力,但是效果未必好。


(3)学生第一节课的发言有些学生很精彩,例如“螺丝钉是有螺纹的,会卡在木板里,用羊角锤很难拔出来,而用螺丝刀省力多了。方便多了。”


(4)学生对于省力、省时、方便这几个用于不清楚之间的差别,课堂上没有及时纠正,是想留到研究了杠杆的特点之后强调,不知道这样的处理会不会出现后遗症。


简单记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9-5 10:18:52编辑过]

TOP
29#

《杠杆的认识》是一节从来没有上完整上满意上高效的课。
今年在读教材中特别关注到:学生杠杆尺使用之前必须先学会判断杠杆种类,省力还是费力还是不省力不费力;按照以前的教学都是让学生用左右两边的钩码个数来判断。今年教学中觉着是不是可以用不平衡来判断呢,那样不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吗。不过产生一个后遗症就是后面的作业本以及考试却都是要先平衡的,最终还是要回到终点的。
今天的这节课最大的最好的感觉是,尝试让学生用思辨的方法来分析杠杆尺的特点,结果学生说的特好,乃至将杠杆尺省力的原因说到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当然,课堂上将这个作为了猜想然后进行实验,当时很高兴,后来想想这不是验证实验吗,还是探究吗?
数据分析是最头疼的,课堂上采取了分类汇报,先省力的、然后费力的,这样汇报学生仍然感到无趣甚至一头雾水,数据首先是枯燥然后是多了就懵,要从这个实验的数据中分析出道道来,真难!
TOP
30#

《 杠杆工具的分析》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个体分析然后小组讨论,并预留充分时间进行课堂反馈和交流。根据课堂学生表现感到非常满意, 从学生反馈来看是几乎非常高效、有效的课堂。
学生作业反馈一上来,让人大跌眼镜,关键的开瓶器还是五花八门的答案,甚至是选择省力费力仍然错误百出。
学生课堂表现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主动交流的,还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问题是五十个学生,教师怎样关注每一个学生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