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在反思中成长 [复制链接]

11#

诸暨教研活动后的案例反思汇总帖:(2008年)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537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4 17:42:06编辑过]

TOP
12#

 

衢州之感:省优课——没有孬课



新世纪小学:丁晓霖





       2007.4.17-20奔赴浙江衢州参加了省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整整两天,听完了12节课,有人聊道:这些课太四平八稳了,我说,四平八稳有什么不好?说明我们的科学课在走向成熟。


 
      记得有一位教研员说过:“省评优的课虽然不会有大的创新,但课肯定是磨得很精致的。” 磨得很精致的课是不是就容易达到一种四平八稳的状态?四平八稳的背后有没有对理念的诠注?创新与否是否变成了我们对课的所有企望?所以,去听课应该抱着怎样一种心态?去开阔眼界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看课!我们得细细品味每一节课,找到表面现象背后的精彩“看头”。



      12堂课,让人隐隐约约感觉到在面对一次重大评比时的两种不同心态。第一种课,教师们力图体现自己新思想,“求新、求变”,主要有《关于时间》、《是清晨还是黄昏》、《怎样的杠杆省力》三课。《关于时间》、《是清晨还是黄昏》两堂课并不好上,依然出现在省评优课的舞台上,很具有启发意义。尤其是在拜读了三位老师试教体会后,更是充满了敬意。三堂课都留下了一些瑕疵,更引来了不少听课老师的议论。记得刘沛生先生在《无需懊悔》一书中说过,能够参赛的课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改革的方向对头,教学方法也有吸引人的力量;另一类是改革方向对头,教学方法比较粗糙;第三类是观众陈旧,但教学方法很吸引人。第一类课很少,对第二类和第三类,可就见仁见智了。实际上,这种见解的区别,就是用不同的教育教学观察辨别课的好坏的结果。在我看来,我是非常赞同刘老师的观点:要在第二第三类课中评好课,则必定投第二类课的票。原因很简单:第二类课好就好在方向对了,基本路子对了(就是俞老师在博客中所评点的“问题的要害仍然是理念问题”),这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但比解决“南辕北辙”的问题要容易得多。所以,由于课本身难上,教师们又力图体现自己新的思想,虽然经过磨课仍然存在着瑕疵,但这些老师依然义无反顾,自然更令人钦佩。我们认为,只要不是教学理念上的基本问题,只要教学的方向把握好了,就算是理解教材上的或不了解学生等原因导致课有瑕疵,这又何足挂齿,相反,他们的瑕疵展示对我们今后的教学起了很好的警示和启示作用!所以,向选择这类课的老师们致敬! 


    
      第二种课,教师们力图能稳操课堂,“求稳、求实”,主要有《物体的热胀冷缩》、《磁铁的性质》、《杠杆的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等课。虽然,本次省评优活动的课原则上要求以前省里没有上过,但两堂《热胀冷缩》依然出现在大家面前。我们似乎发现这些课与传统上法有仅有着大同小异的区别,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以前怎样上,如今还是这样走。于是,不免联系到老师的心态,只要在这样的省评优舞台上不砸锅,无“祸”便是德吧。但是,细细品味,这些课的细节之处仍能体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把握与应用:如《磁铁的性质》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挖掘出有利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发展的切入点,如何在磁铁上找五个不同的点,如何在五个点下分别挂上形象直观的回形针,如何在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自己逐渐得出阶段性的科学概念——虽然看上去没有出彩之处,但这样踏踏实实地从学生出发去处理教材,不也是另一种实在?当然,这样的“精雕细琢”,必须得有全局意识(引俞老师评语),这样去考虑细节才不会脱离教学的总目标!



      无论如何,既然有了比赛,就一定会有磨课,有了磨课,就一定会出现精彩,虽然它们的表面或许有平淡,或许有遗憾,但它们却是实在的,或对学生有帮助,或对教师有启发,总之,省优课——没有孬课。



TOP
13#

 

参加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的感想


 


浣江小学:楼迪波


 


      2007年4月18日到4月20日我参加了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在这三天的活动中,我感觉收获颇丰。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级别的活动。在衢师二附小的大礼堂内,几乎坐满了小学科学教师,我知道不是所有的科学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绝大部分科学教师都没能来,这让我感觉到,我是处在多么庞大的一个集体中,同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接下来的三天中,我将有幸聆听来自浙江省各市的特色小学课堂的教学,觉得很幸运,因为这每节课都是各地方学校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各市小学科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我对这次的听课活动充满信心,同时也十分感激俞老师,丁老师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天的听课活动开始了,虽然累,但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深切体会到了喻伯军老师的那句话“面对现实,练好内功,扎实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概括起来简要的有以下几点:


     


      1、科学不是单纯的科学教学,有时也可以和其他的学科相关知识相结合。如和人文结合,在“杠杆”问题中用成语解决问题,省力杠杆可用成语“四两拨千斤”表示。


      2、科学也可以和数学上的统计结合起来。如《用水测量时间》一课的教学中,分别测量20、40、60毫升的流水的时间。让孩子统计出来,对照结果发现时间上有差距,从而了解水钟也存在误差。既形象有具体。


      3、现在科学,还要与现代技术结合。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在小学科学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成长。如在《关于时间》一课中,宁波市的陈锡江老师用了的网络摄像技术来说明区时,时区的一系列问题。非常直观。


      4、科学教师也要花心思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上。如台州市的池摄华老师在《热胀冷缩》一课中用了热水使瓶中的水与空气胀大而喷出水的“喷泉”引入。学生带着这样的好奇心,使得老师在整堂课的调控上游刃有余。


      5、本次活动,还有一节是技术训练课,这样的课,老师们的处理办法真是精彩到位,是那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老师用技巧性的训练,反复不厌其烦的指导,终于让孩子们能很准确的使用显微镜,它让我明白,这样的技能训练课也不容忽视。


     6、本次的科学课堂中,还涉及了环保,节约等一些现实的东西,现代科学已经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孩子们需要科学的引领,老师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不被淘汰。


      7、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老师的严密使学生更细致,老师的发挥和情绪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孩子。本次活动最后的讲座主题是——《让我们一起仰望星空》。这次讲座是一位专业的“天空”的研究者给出的。在听的过程中,我对有些关于星空的知识大概也能明白一些,但不全懂。可是这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而提高的途径是不断的学习,别无他法。尽管你不可能成为每一个科学专题的专家,但我们都需要涉及。科学教师是一个万花筒,什么都要有。


  


      本次活动,也让我找到了很多提高的途径。在这个小学科学的大家庭中,有很多学习,切磋,交流的机会,这是我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我们科学的网站有浙江小学科学网、嘉兴科学课在线、新思考网等等,原先我只是知道这些网站,也大多是用来寻找一些资料。现在我明白了,这里也有我交流的空间,寻求帮助的专家,还可以得到一些师哥师姐们的成功经验,解决一些困扰我的疑惑。


 


     最后,在喻伯军老师的讲座中,我了解了现在小学科学关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知识结果仍应该关注,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因为没有科学知识含量的科学课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科学课堂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做载体,其他方面的目标也很难落实。


     2、关于老师的指导与自主探究的度的把握上,老师要做必要的指导,但又不能太多,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而度的把握,也要老师不断的摸索,没有固定准则,要能最大限度发展学生。


     3、教师的教学手段上,对知识的处理要做到深入浅出,让孩子可以在的理解知识基础上再消化吸收,没有处理过的知识学生是很难消化的。这就需要老师更关注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果。


     4、最后是一个知识储备的问题。大部分科学教师知识储备都不够,所以需要更多的学习。有些老师自己本身的思维方式错误,逻辑上有毛病,从而不自觉受到周围事物的干扰。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的学生。


      以上这些只是我在本次活动中一些粗浅的体会,希望能在小学科学网站上再和老师们多作交流。


 

TOP
14#

 

衢州听课体会


                                                                 王孙义


        又是一次很难得很有价值的听课活动。观摩了浙江省小学科学课教学评比活动中12为老师的课堂教学。我又受到了很好的洗礼。不说在具体的科学课的教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从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12位老师对课的独到的解读和设计理念,是我学习的榜样。所谓教无定法,我们为何不尝试一下适当的处理教材,只要有充足的理由,只要最后有所收获,失败又如何?另外,老师们团结的精神和对科学教学事业的执着、热爱和付出的努力,更是振奋人心,鞭策我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TOP
15#

 

崇文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之行的感受


 


浣江小学:楼迪波


此次崇文之行,我收获很大,听了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和姜向阳老师指导的课,真是受益匪浅。在这几堂课上,老师引导得当,孩子们活跃异常,而且可以看出,这批小鬼至始至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那种民主,和谐的气氛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在接下来章鼎儿老师的剖析解释中,我才明白原来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是有一定目的的,紧紧扣住新课程标准,再进行发散;每个步骤都是老师细心,一次又一次钻研的产物,看似平常,其实用心良苦。我切实地感到了我们科学的严密和谨慎。


新课程的目标不是空的,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教育得法,新课程下的孩子,学习是愉快的,而新课程下的老师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欲望与潜能,让他们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就是我们老师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并正确应用。而在崇文,学习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做的事。


最让我佩服的是还是这三位老师的课,在师傅的指点下,我对科学课有了几点粗浅的认识:


1、我知道一堂好课必须是高效的,适切的,有效的。要做到适切,就要站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位置,再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适切地引领孩子朝这个方向推进。这就要求老师充分了解孩子现有的知识结构,备课充分,让孩子在35分钟内得到最大的启示或者影响孩子课后的延伸,这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2、在低段的教材教参中,每课前面的目标总是很笼统,如什么学习习惯的培养,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感觉一堂课是不能达成这些目标的,时间长了就放弃了,或是明日复明日,明日再来过的思想蔓延,导致草草了事。其实,我们应该放弃过大的目标,因为课堂是实实在在的,每个活动环节只能完成某个小目标,如《寻找淀粉的踪迹》一课中,最后的“用碘酒找淀粉可能在哪里”的环节,就是只要孩子仔细回忆哪些地方碰到过淀粉类的事物,进一步知道用碘酒可以找出一点点的淀粉。师傅的教学目标是让孩子知道凡是有淀粉类食物碰到过的地方,碘酒就可以检测出来,让孩子学会细心做事。而并不能达成教学用书上写的“让孩子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试问,一次实验能达成这么“宏伟”的目标吗?答案是否定的。


3、每次上课听课时,我们应该多把眼光放在孩子身上,评价一堂课,不是老师或哪个教研员说了算,而是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评价的。“孩子们在干什么?”,“你的课吸引他们吗?”,“你的课是否让孩子感到无趣而坐立不安?”,“还是因为你不注重习惯的培养,而让我们的孩子不会听课?”,所以多关注孩子,多问问孩子需要什么,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准则。还有,在课结束以后,我们也要蹲下来和孩子聊聊天:你觉得哪个环节让你最快乐?你懂得了什么?……长此以往,教师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成长起来。


我想,这就是作为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最好的途径,我会朝这个方向努力前行。







TOP
16#

 

崇文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听课体会


浣江小学:王孙义


2007年12月,何慧老师赴杭州崇文学校参加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培训。能参加这次听课活动是非常荣幸的。毕竟才教了两年的科学,有很多地方还是茫然不知所措。比如科学课到底该怎么上?如何解读教材?教材中的一个个活动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信息?……这次当面聆听了由特级教师们指导的《哪杯水温度高》和《淀粉的踪迹》,以及他们的思路和建议,给我的感触是很大的。


感触一:真正的科学课是以学生为探究主体,教师为探究的必要指导者。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它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它是学生在经历一个个探究活动中,一种思维内化的结果。需要学生在主动逻辑思维、主动科学探究中逐渐达成。而这就要求教师要先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将探究活动真正有效落实。


举何老师教的《淀粉的踪迹》这一课为例:


说实话,我在教这块内容的时候,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先是让学生比较淀粉和滑石粉的不同,然后用碘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观察到变蓝证明含有淀粉,否则就是没有。听了何老师的课后,真是自惭形秽了。他还引导学生探究随着混合粉中淀粉含量的减少、滑石粉量的不断增加,变蓝的趋势变化:一点点减弱(但不能说里面一定不含有淀粉了)。将这一理念应用到“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这一探究活动当中,淀粉消失了。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原来活动中还包含着这么有价值的科学知识。这是我在听课后的到的启示。所以教师的科学素养是关键。


感触二:多思考才会有创新。做个有心的老师。


教材只是一个提供教学材料的模板,有心者会借助这个模板加上自己的理解去创新。将课上得别出心裁,让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如〈哪杯水温度高〉中李老师呈现实验结果的方式,引领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方法,都是课堂的亮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孩子的倾听和思考。


感触三:对于课堂不追求完美,追求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对教材,作到用好教材,将它作为影响孩子发展的工具。同一块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作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如:《哪杯水温度高》,我们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具体测量上,也可放在指导、培养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微调能力上!


这些感受将成为我科学课教学的指路灯!






TOP
17#

 

崇文体会何慧参加章鼎儿特级教师工作室培训


                                             天马学校                杨新萍



带着欣喜,带着期盼,2006年12月15日上午,在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诸暨市小学科学青年教师成长者团队相约来到了美丽的西湖之畔——杭州崇文实验小学听课。这是我入团队以来的第二次外出听课,这无疑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在那里,我观摩了两位优秀教师的课堂,他们分别是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李家绪老师执教的《哪杯水温度高》,德清县实验学校周宏亮老师执教的《混合物》,另外我还听取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和姜向阳老师的精彩点评,收益匪浅。


这两堂课都是在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的指导下出庐的。两堂课导入直接,设计新颖,理念深入,师生交流默契和谐有序,教师指导到位,可以说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主要谈谈周宏亮老师执教的《混合物》一课。


周宏亮老师在执教的《混合物》一课时,先让学生动手混合一杯水和一杯醋的实验,在交流汇报中教师适时引出两者混合后的沉淀物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是学生的大胆猜测并检验自己的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爱探究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尝试调制一份既没有小苏打又没有醋的液体,由于时间关系,调制这样一杯液体对三年级小朋友来说确实有点难度,学生没调制出来,此时教师及时指出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揭示了本课主题——混合身边的物质。


本堂课中,学生经历了三次探究活动,每一次探究活动都引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每一次探究活动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提升。从而无形之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并指引了探究活动的方向。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小苏打和醋上,而不是放在气泡上是可取的,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探究知道了杯子里没有小苏打,没有醋了,从而间接得强化了学生对新物质的认识。正如章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太热衷于教材,而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了解学生的需要。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高效的、透彻的、适切的。


是啊,这一堂看起来如此平常的课,却能上得如此生动,挖掘的如此之深!我不禁要说:我们学生不简单,我们的优秀教师更不简单!













TOP
18#

 

                                                           温州之行
                                                                  ——谈参加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会的体会
 

      温州之行初衷是想去学习一些课题开展的实质性方法或思路,因为我参加的一个全国课题马上就要结题成形了,作为课题组组长,在课题开展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困惑,却无从理起,正所谓“摸着石子过河——深一脚,浅一脚”,而参加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教育研讨会肯定会受益菲浅……
      来去四天,果不其然,收获颇多,虽然与课题直接相关的收获甚少,但其它方面却有意外惊喜。
      场景与思考一:
      无论是郁波、章鼎儿,还是喻伯军、余自强,无论是来自辽宁的教研小组,还是来自北京的主任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可谓群英荟萃,有课标主要编写者,有新课程主要撰写人,有教授,有专家,有特级教师,有各省市级教研员,还有来自一线的科学精英实践者,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谓学富五车,泰山北斗,他们中的任一人都令我肃然起敬——在几天的紧张会议中,我透过专家看自己,既看出了一定距离,也看出了一定目标;既看到了一些门道,更看到了一些自信。距离:学习不够,热情不够;目标:做专家难,做好自己不难;门道:经济决定教育,经济发达,教育先进;自信:只要时时都付出一点爱,快乐将与回报并行。
      场景与思考二:
      郁波老师在最后的报告中提出:课程标准需要修改,细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导致实验区科学课堂的模式化与框架化,使得科学教学出现了混乱,出现了为探究过程而探究,为提出问题而提问,为实验汇报而实验等一系列不良的现象——课标需要修改了!那么,我们这些唯课标为至上的实践者不是还得从头适应吗?为什么一开始编写时没考虑到这些?郁波老师最后强调:出现混乱是正常的,这是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认识当然是曲折前进的!但正因为如此,我倒有了一点小小的想法:连专家都要犯错,更何况一个部门制定一个政策——那必定是要经过几次反复、多次调查而后才可行的,而并不是说想到做到。要知道,政策出台越省力,引起后患越严重,政策出台越严谨,得到效益越成倍!
      场景与思考三:
      会议议程上有个地方论坛,请各地的专家上台亮相,与台下代表共享教育心得,令人啧舌的是:无论你的报告有多精彩,无论你的思路有多精妙,时间一到,立马打住——或自己看手表控制时间,或被不客气地限制时间,或干脆被主持人请下台去——丝毫没给面子!这样做,好处一:效率更高,上台说的只能说最精华的内容,水平高低,立竿见影;好处二:会风更好,台下听的没有走神的空隙,更不用说交头接耳,打盹眯眼了。回想起有的会议,之所以会风散漫,与效率高低是完全呼应的——假设一个被限制了时间的会议,一个被浓缩了精华的会议上,还会有人那样吗?——废话!




TOP
19#

 

去五泄听课,后感
                    ———科学教学,如何走大班化路?

今天,到五泄去搞课题研讨活动,我有机会听了一堂真正的大班科学课,心情随之沉重!缘何?一言蔽之,上大班科学课比想象的要更困难!不由纳闷———我们的新教材,如何在大班中一路走好?
上的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稻谷的观察”一课, 由一位年轻的科学教师执教,由于是借班上课,加上观察内容的提前进行,使得课堂出现了以下现状:
1、提前上课——孩子们刚刚接触科学课
2、借班上课——教师不了解学生现状
3、年轻老师上课——课堂调控能力弱
不过,正因为如此,我才更沉重,可以说,这是一堂完全真实的课,一堂绝对“正常”的课,那么,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科学课都将是这样或绝大多数都是这样?!
第一种“正常”:课堂教学错位化——该观察时学生在玩耍,该汇报时学生在观察,该倾听时学生在交流,该交流时学生在谈话;该疑问时学生没深思,该安静时学生在哄闹,该合作时学生在推攘,该共享时学生在埋怨……
第二种“正常”:活动设计流程化——不懂教材意图,不定活动目标,不管学生需求,不管……三七二十一,下课万岁!
第三种“正常”:动静置换慢镜化——孩子们对科学活动自是“旁若无人”式推崇,只要有活动,则兴奋一流,紧张一流,闹哄一流,细观之下,闹哄哄中活动参与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活动效果却不敢苟同。为了提高活动效果,必须要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进行对活动的总结、交流、反思或布置下一个活动,而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教师不得不连说十七次“请安静”、“安静一下”等话语,但每一次从开始说“请安静”到孩子们全部安静下来,总得化费“漫长而令人揪心”的等待时间,如果不是一节示教课,我相信为了快速让全班安静下来,老师肯定会动用“惊堂木”的,因为,时间,对于一堂成功的科学课,该是如何的举足轻重! 时间,对于一堂短暂的科学课,又是如何的宝贵呀!
 如何在大班中加强小组活动的自我管理?如何在大班中提高课堂的整体效益?如何在细节中凸现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在教学中做到收放自如?……
一个个全新的课题,一个个严肃的话题,科学教学之路漫长,大班科学教学之路更波折万分——沉重的话题何时变得快乐而轻松?希望老师们提供宝贵的经验!



TOP
20#

 

诸暨市成长者团队成长历程之:章老师指导后的收获及反思(070405)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232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