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9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教学点滴 [复制链接]

11#

材料----科学探究的根


    今天《斜面》一课再次让我领略到了材料的威力,材料----马虎不得,否则他肯定为你是问,让我胆战心惊呀!


    今天的课,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单元起始课中的一幅图片-----汽油桶搬运到货运车上,学生认为用一块木板搭成斜面,并把油桶翻倒滚上,这样最为省力。怎么证明呢?(我准备了记录单,只要学生有困难就出示,对于记录单,学生就能一看就明白的。)


    但学生还是厉害的,有了滑轮的基础,他们(1班的胡竞同学首先提出)懂得了先把一个代替物放在斜面上用弹簧秤拉动读数,然后事先用直接提升的办法测出该代替物的重量,比较一下就知道是否省力了。(奇怪的是学生总是先说测斜面然后测直接提升。是不是一个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惯性表现,小时候自己似乎也同样有这样的发展过程。)怎么获得更多的证据证明呢,因为一个数据是不是会有偶然性呢?(学生没有意识到多测几次,多测几件不同重量的物体这一想法。)这里1班的朱任杰提出了是否可以采用同一重量不同形状不同体积的物体来进行测量。(当时我一愣,但是还好没有打击,但我还真是没有马上有策略。当时我就想相同质量不同形状和体积,那变量就成为了形状和体积了。还好,后来有学生提出,证明斜面是否省力,改变的应该是斜面,不变的重量,体积形状不能改变。否则变量太多了,很难证明是斜面省力还是形状省力了。这个学生很厉害。)


    出示记录单,对于探究计划设计有着很好的帮助。2班吴赐聪同学在设计方案中就提出了坡度,这样第一个实验设计好了,就很顺利的过渡到了第二个实验。简单介绍了实验装置就开展了实验。实验装置是采用简单机械盒里面的材料:立杆、横杆、盒盖、钩码3个、测力范围是10牛的弹簧秤。问题就出在这个弹簧秤,由于测力范围过大,一个钩码的重量较小,在大坡度测量时和直接提升读数几乎相近,指针几乎无法体现两者的差异,第一个班级的实验差点出问题,课堂上连忙更改方案。


    第二班级指导方案提出了区别对待,第一大组坡度实验1个钩码、第二大组2个钩码、第三四大组3个钩码。结果第一组的实验出现了问题:


   


    不同坡度对斜面省力影响的实验记录单


















大坡度


中坡度


低坡度


1个钩码0.6


0.3


0.3


0.3


大坡度是指机械盒盖靠在钢横杆最上端口子上,低坡度是最下一个口子上。


 


    这是课代表朱任杰的记录单,其真实性绝对信得过,但就是不符心意,但是其真实的数据、汇报不同实验结论的勇气、科学精神,真让人敬佩。什么问题?再测?时间不允许!我说:“这是由弹簧秤测量范围过大,钩码重量太小缘故。”自己听着也不让人信服!于是出示了其他实验小组的数据:三个钩码的3组、2个钩码的2组、1个钩码的3组,在其他小组的数据显示下,还是有了较为让人信服的发现-----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不过有时间的话还是,让这个小组在重测一次较好。)


    材料----探究的根,缺了材料绝对不行!材料缺了适应性,还是绝对不行。以及不是第一次了:这学期滑轮组里面由于摩擦力的缘故,使得所测数据显示滑轮组不省力。五年级由于橡皮泥易溶性,实验出现了数据完全与目标相悖!结构性的材料-----还是首先是适切性材料、准确性的材料,才更是探究的根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6 21:18:30编辑过]

TOP
12#

以下是引用wx88852356在2009-9-17 22:27:00的发言:

如果能将成功之处和失败的地方分开写,或许会节省你更多的时间,也会让你的同行们多以借鉴。因为教科学的教师群体交流的不太多,至少我们这儿是这样的,遗憾!

感谢你的建议,这真的很好的方法,即便于自己的梳理,又便于他人的阅读和指正!今后一定照着这个方法来尝试尝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8 8:49:54编辑过]

TOP
13#

昨天完成了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简单机械的总结课。


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方式(姑且命名)。先整理简单机械的种类、作用。然后简单机械的复合-----复合机械-----自行车。出示作业本,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本完成作业本练习。(作业本设计很好,既是学生预习又是练习。)汇报交流中学生再次整理和交流,同时进行了动力传递和自行车变速的研究。出示了简单机械演示盒中链传动的装置,进行了讨论学习。


 


自认为的优点是:作业既能完成,又培养了学生自学习惯,讨论交流中针对问题进行了分散式的讨论和交流,特别是车把、刹车等的讨论学生还是有一定讨论深度。。(根据学生作业的反馈来看,这部分的讨论还要注意辨析环节,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或者指认出该简单机械的具体点。这样对于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和深刻性)。变速的讨论更加激烈。


 


感觉缺点是:应试痕迹明显。学生主要完成作业为主------高中里面的问题式学习。而且问题还不够发散。变速自行车的讨论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亲身的体验,个别学生的体验代替不了大家,模拟实验又缺乏相对的省力费力的证据,只能讨论到变速为止,缺少了简单机械作用的讨论层面。再就是以文本探究(思维探究)代替了实验探究,需要一定的高要求,大部分学生参与率较低。


 


(按照wx88852356的方式来撰写,还是不适应,但是感觉这样的分析更有条理!思维也更加深入了些。挺好!再次感谢!以后的反思就分成三段论:描述+优点+缺点=反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18 12:23:29编辑过]

TOP
14#

    材料是科学教学的永恒主题,《横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是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拆出来的。


    纸张有学生用A4纸准备的,垫片由孩子们准备5角硬币。(现在看来用1角硬币更为合适。但是又遇到另一个问题,就是研究厚度时,需要两者进行比较,所以前后必须一致的重物。)


1.第一个班教学,发现硬币估计太重,就临时改用学具袋中的垫片,发现太轻,课堂上2个小组共同实验。


2.第二个班教学,坚持使用硬币,实验还比第一个班效果好,看来5角硬币还是适用的。


 


    现在讨论的是小组合作机制问题:小组实验常出现下列问题:1---2个成员是旁观者;个别小组的同学成为实验的破坏者;全力配合完成实验并拥有小组成就自豪感的较少;所以提高小组的有效实验探究是家常科学课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值得今后工作中加以关注和策略思考。


    第二个思考是:学生数据的矛盾,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能力,而不是一味强调自己数据的准确性,辩证而及时的反思意识,将在今后教学中予以关注和培养。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数据的认可。不能偏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4 10:50:37编辑过]

TOP
15#

    看了章鼎儿老师在090917浙江省领雁工程培训活动上的讲座PPT,有如醍醐灌顶:我是科学课的老师?科学课上有探究活动吗?学生是在探究吗?……


    学生科学活动了吗?是指导活动?还是探究活动?……


    受到教学质量的考核,不经意间突然发现自己深陷了作业本知识巩固、学生知识点巩固的泥沼了,课堂上又再次凸现了知识点为上的教学思路了,还好有了章鼎儿老师的报告,又让自己清醒了一次。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坚持以1:2:0.5的时间比例进行安排,坚决保证20分钟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坚决在课前完成10分钟之内的导课与活动指导,坚决在5分钟的交流时间。发现学生实验中充满了疑问、充满了激情、充满挑战,发现了学生因为问题存在而更加充满探究意味,发现学生并未问题而活动失败,在实验中自我调整、改变、交流、寻求帮助,充满了生命的意味,充满了一种力量。当然,也存在困难后的疑惑、实验不够精确的窘状,按照“探究课”的标准来看,这些是值得的,总是走在知识点的田埂上,科学课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吗?科学课还会有激情的体验吗?还会有困难克服后的灿烂吗?还有规训下的发现吗?


    因为实验的指导不可能都提到面面俱到,学生必然会有众多的不明白:口字型纸梁实验,硬币应该放在哪里,里面?上面?v字形横梁,硬币怎样摆放?硬币不够怎么办?如果用1元硬币怎么来换算呢?数据分析时怎么对待这些问题?(本课又出现了一个重大失误:分析数据时,偏离了研究问题的方向:平梁变成各种形状后的,实验变化?学生没有将所有形状的实验数据和平梁的数据进行对比。)


    但是感觉有了探究的课堂还是有活力的。学生不喜欢下课,这就是证明,因为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讨论,没有得到研究和确定呀!!!!!!!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29 13:17:42编辑过]

TOP
16#

学生参与数学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时间保障是科学所无法比拟的,怎样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科学学习、科学小论文研究、科学小制作创新活动、课外科学研究实验等等,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事情,我把学生所有的能够了解到的事迹、成绩、成果用文字、图片的形式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博客上,我的最大希望是调动学生参与这个科学的活动中来,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生多大的魅力来吸引学生,乃至家长,怎样提升网页建设的效果模式,让学生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投入、产生更多的兴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自主进入到科学相关的活动来。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作业写、交;还有上课主动有效参与;课外主动研究的欲望和行动;这些都未能产生我所期望的效果,怎样有效的策略来获得呢?


学校认为我们技能学科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上述问题,这其实是我科学专职一年来的最困惑和难解决的问题。不知道有否良方,形成强有力的刺激,让学生能够悄悄缓解然后不知不觉的参与进来,慢慢的增加时间,提高科学学习真正的一种研究性学习。


请指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0 11:51:12编辑过]

TOP
17#

都说科学探究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没有内在矛盾的,既然能够高效完成探究教学活动,当然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普通教学中往往没有这样的双优课堂容易出现。甚至很难出现。考试,这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的,往往探究实验活动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这就是为什么作家答题还答不多学生的道理,因为这里有一套独特的内在规律,与课堂探究甚至可能是两条平行的道路,怎样让他们出现交集,做到有难度。


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不时出现错位的原因-------因为科学知识课的教学形式,而导致了偏离探究活动的方向;认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当然未必就是真实的探究课堂)就会出现科学考试陷入困境。


认真的分析,是为了明天的教学,但是这个问题还是要长期思考解决的……


 


1.我希望学生能够在科学课堂上尝试一种科学探究的生活方式,因为这是学生能够真的拥有这样一种生活习惯必须经历  


的,否则,作为一个小学生曾经学习过科学,却未有过这样的人生经历,实在可惜了。而且在学生的创作各种小创意制作以及开展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其实都需要学生从课堂上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开始,否则学生怎么可能面对一个工具的缺陷而自发的开展研究呢。章老师说过,学生面对数据不能自主发现,是因为我们未能够正确的对待学生辛勤科学探究活动。试想,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你这个实验的器材不够准确所以数据是不准确的,你们的实验中没有及时调整、调试变量所以……试想都这样结束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会养成一个科学探究的习惯和意识吗?学了四年小学科学,却没有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是不是很可惜;


2.保证课堂的科学探究,也要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练习的程序中来,否则考试就要糟糕了,我的方法是,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学生自主的参与练习,保证科学知识的自觉巩固,方法有很多,有的比较麻烦,操作起来会增加一半的工作量,效果好不好还比较难说;


3.如果可能的话,在课堂上就力求实现两者的“∩”(交集),但是我们的课堂比较难,我们实行的是35分钟课堂,一般要有作业练习时间,只有压缩课堂探究活动时间了,或者探究后的交流时间就强势暂停,根据我的经验,真的比什么都难,学生最不愿意的事情就是不肯让他们说,或者老师抢着说,这是他们很痛恨的事情;


4.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互动方式展示学生成果,让学生愿意“奉献”更多的时间,让家长愿意督促孩子来参与到科学的学习中来,甚至陪着孩子主动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和练习程序中来,这种重视如果出自内心的话,科学教师算是当到家了,上级不评你特级,那是他们失职了;


 


 以上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很多的方式来支撑,最为重要的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培育家长对科学教学的充分认可和关注度,以及愿意倾注时间并愿意让孩子倾注时间,这真是最为重要的了。都说科学学习不缺兴趣,但是我们还要知道,科学兴趣是需要时间来保证的,还需要家长有这样的认同并愿意提供时间保障,这个层面上的兴趣不仅仅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高层次的兴趣-------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层面上的兴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9-30 20:44:15编辑过]

TOP
18#

真高兴,太高兴了!这个国庆节和中秋节让收获到了本学期两个“精华篇”哦!实在是高兴!谢谢喻老师,真是感谢哦……有时候这和孩子得到了一块羡慕已久的巧克力一样,绵绵悠长的味道,会让我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20 20:26:00编辑过]

TOP
19#

《拱形》今天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令我最为高兴的,他们说的,哦!应该是他们提出的问题,提出的思考令我感到非常高兴。


自认为的优点:课堂上从平梁过渡到拱形,问学生怎样证明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学生胡竞马上提出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首先是平梁实验然后拱形实验比较两次实验中承受垫片的个数,就可以知道拱形是否能够增强抗弯曲能力了。然后我出示了拱形,请学生认真观察放上硬币后力是怎样传递的,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把力传递的方向用图示法表示出来。展示后要求其他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在绘图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描述都非常到位。接着问:拱形只是承受了一个硬币就塌了,我们的猜测是否有问题呢?学生提出了拱柱(拱足)。学生同时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问题:徐琰超提出:对比实验是否可以让拱形与上节课的其他形状进行对比?拱形的弓度是否对抗弯曲能力有影响(指出了拱足必须等距:平梁实验和每小组都要相等才公平)?拱足的宽度和高度是否也会对抗弯曲能力有影响?方政渝提出拱足的间距是否影响拱形的抗弯曲能力?(我的回复都是那我们小组里都对这些进行研究才知道,结果小组活动后,平梁实验没有完成,都被拱形实验吸引了注意力。)


课堂的缺点:实验材料都是学生带的,有用A4纸整张的,有用一半和四分之一张的,结果出现了很多预料之外的结果。实验材料还是由教师统一提供更好否则实验的结果总是五花八门。学生说的提的都非常到位,但是一到实验中,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样一来,实验的发现和解释总会出现困难或难以统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2 20:16:58编辑过]

TOP
20#

《拱形》找完了。但是感觉是拱形容易找,但难解释。


课堂上的心得:学生先找拱形,然后再次分析拱形的受力。接着直接出示圆顶形并解释圆顶形的形成过程。圆顶形与拱形有什么区别?当学生提出了抗弯曲能力很强之后,出示对半切的半个乒乓球,请学生捏、摸,认识到了很软、很薄,学生也发现了趴着桌面时很硬-----拱形的样子时很硬。有多少硬,预测?----实验由于实验室没有什么重物,就用实验室凳子、科学书、作业本、文具……还是没有压坏---抗弯曲能力很强。为什么呢?请同学在圆顶形的图形中画出力的传递方向并试着解释、描述,为什么没有拱足呢?力是怎么传递的呢?(难以说清……)问题:学生描述和解释圆顶形的力传递较难说清,老师的解释不是很清晰。


球形结构,是拱形吗?教师直接出示形成方法。承受抗弯曲能力怎样?(不如圆顶形,因为轻轻一按就扁进去了。)教师出示规则:双手竖直并平行不准碰手并弯曲,结果效果很好-----怎么按都不会扁-------抗弯曲能力很强,问题:但是“球形和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比较”怎么比呢?两者实验的参考两不同?不是很牵强吗?球形的力分析是怎么回事呢?怎么传递?我说抵消了,手与手的里通过球形中很多的拱形相互抵消了。


最后,出示很多的物体-------塑料瓶、肋骨、头盖骨、龟甲、蛋等等的图片,找拱形,找圆顶形、找球形。处理:塑料瓶不另行一个内容进行分析,而是混合到所有的拱形结构中进行分析。


出示中国国家大剧院,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优点--------出示内部设施的图片,一看就明了了。处理:国家大剧院进行着力处理,了解真实的应用场景认识更大的应用好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0-15 15:32:47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