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第 80 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之线上装备展创新案例分享 [复制链接]

111#

可视化模拟家庭电路的应用

高平市第六中学校 樊云鹏

模拟家庭电路是将电学知识综合应用于生活的典型课例,在探究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及各部分元件的作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安全用电的意识。但是,学生对家庭电路的实际连接缺乏直观认识,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自制低压家庭电路模拟演示板,直观地呈现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方式及各元件的功能。突破教学中诸如“左零右火”、用电器短路危害、总功率过大,验电笔等重难点。让学生安全、高效的实验,增强电学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兴趣。本案例主要涉及了家庭电路的介绍、用电器短路危害和验电笔等五个方面的实验。

一、探究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及各部分元件的作用

(一)实验基本情况



如图所示,使用6V的低压电源和实验室常见仪器自制低压家庭电路模拟演示板,按照家庭电路的一般连接方式连接电路,红色和蓝色导线分别表示火线和零线,铝箔纸代替铅锑合金的保险丝。演示版上设置有家庭电路中常见的照明和插座两种电路。

(二)实验创新点

(1)干电池组成的6V低压电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较为方便的获得电源。

(2)用不同颜色的导线表示火线和零线,即体现生活中电线颜色的不同,也便于安全、有效的进行实验。

(3)铝箔纸代替铅锑合金的保险丝,可以较为直观的观察到保险丝的熔断和容易引发火灾的现象,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4)演示版上的照明和插座两种电路的设置,即体现了家庭常见的电路设置,也便于探究家庭电路中的常见问题。

(三)实验评价

自制家庭电路模拟演示版,加强了学生对家庭电路实际连接的直观认识,提高教学效率。在探究家庭电路的组成、连接及各部分元件的作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火灾危害

(一)用电器短路

1.基本情况



如图所示,利用6V低压电源、铝箔纸、电动机和插座的仪器模拟模拟家庭电路中常见的用电器或插座短路导致电源跳闸或保险丝熔断现象。用电器短路分为用电器本身短路和插头短路两种,用一根导线接在插座或用电器两端,模拟短路,可以观察到电动机停止转动和锡箔纸(保险丝)迅速变黑直至燃烧的现象。

2.实验创新点

利用低压模拟实验,完成家庭电路中常见的短路实验。通过观察直观的现象,让学生明白:当用电器短路时,短路发生在用电器处,而火灾发生在电阻较大处(保险丝的电阻较大)。

3.实验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明白短路和发生火灾的联系和区别,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短路与火灾类电学解答题的理解。

(二)用电器电线老化

1.基本情况



如图所示,利用6V低压电源、铝箔纸、电动机和插座的仪器模拟模拟家庭电路中常见的用电器电路老化引起的火灾现象。

2.实验创新点

利用锡箔纸模拟老化的电线,将锡箔纸和正常导线串联,对比两者的不同情况,可以直观的观察到锡箔纸(老化电线)变黑直至燃烧,引发火灾。运用低压模拟实验,展示老化电线的可能带来的危害,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正确使用用电器和使用合格电线的重要性。

3.实验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明白正确使用用电器和使用合格用电器的重要性,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火灾类电学解答题的理解。

(三)总功率过大

1.基本情况



如图所示,将模拟电路板上的用电器全部打开,将多个并联的电灯泡接到模拟插座上,模拟家庭电路总功率过大,可以观察到锡箔纸(保险丝)迅速变黑直至燃烧的现象。

2.实验创新点

在实际生活中,同时使用多个大功率用电器导致空气开关跳闸或保险丝熔断是常见的现象之一,当其隐含的危害并不明显、直观。通过锡箔纸和多个电灯泡模拟过载现象,可以直观展示过载可能带来的危害,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和培养学生养成合理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的习惯。

3.实验评价

通过本次实验,让学生明白了过载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养成合理使用大功率用电器的习惯,可以加强学生的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电学解答题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空气开关替代了保险丝,过载带来的是跳闸现象。本实验没有设置空气开关,无法完全展示家庭电路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科技的进步使用电更加安全。

家庭电路模拟演示版的运用,是简化的物理模型,可以更加直观、便捷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电学现象,让各部分的电学知识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电路模拟演示版还可以添加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器材,模拟更多的电学现象,使抽象的电学现象和知识变得更加地直观、形象,使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更加地贴近学生的生活,让知识变得“有价值”,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作者姓名: 樊云鹏          工作单位: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第六中学校

联系电话:15
TOP
112#

《比较纸桥的承受力》创新实验设计案例

阳城县润城镇中心学校  王海娇

一、实验名称及出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测试纸拱的承重能力》。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实验,只是为了教学内容的需要,研究了纸拱的承重力,没有进行拓展延伸,我们可以将拱形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并通过和平板桥、斜拉桥对比去体会拱形承重能力的大小。

教材中的实验比较单一,趣味性不高,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设计三种桥梁,并通过它们能承载重物的多少(如一元硬币)来对比三种桥梁的承受力,通过对比,学生们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一)创新理念

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对比提升,寓教于乐。

(二)材料创新

1.用两方盒子做桥墩、统一厚度的薄卡纸、若干一元硬币,细线、牙签、夹子。

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记录,直观形象地进行对比,也便于理解。

比较纸桥的承受力

桥的种类

承受的硬币数量

平面桥



拱桥



斜拉桥



3.实验注意事项

三种桥的桥墩应该相同,桥墩之间的距离也应该相同,用来作桥面的纸质和数量也要相同,上面放的重物大小形状要完全一样。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四、实验过程

(一)制作平面桥



7b800a54fc32e11ba5990518ad8e2ea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盒子做桥墩,两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

2.将两张A4纸纵向对折后对叉在一起;

3.将对叉好的A4纸放在两桥墩之间,做成一个平面桥;

3.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在A4纸的正中央,观察平面桥最多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二)制作拱桥



bc155f1e33e80bb426efdd4d89a2fdf



1.用两个盒子做桥墩,两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

2.将两张A4纸纵向对折后对叉在一起,做成一个桥拱;

3.将另外两张A4纸纵向对折后对叉在一起放在桥拱上面,做成一座拱桥;

4.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在拱桥的正中央,观察拱桥最多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三)制作斜拉桥



13a8e9f8fdf71e5d88eda596f7132d9



1.将两张A4纸纵向对折后对叉在一起,放在两个桥墩之间,先做成一座平板桥;

2.在桥墩的两侧各放两摞书,用夹子将细线的一头固定在两侧的书顶端;

3.用夹子将细线的另一头固定在桥面上,将细线绷紧,就做成了一个斜拉桥;

4.测试斜拉桥最多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三种桥当中,斜拉桥的承受力最大,平面桥的承受力最小。

五、实验效果及评价

科学课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是科学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还需要老师从一点一滴中进行严格培训,规范各环节的操作,从一开始就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本次创新实验就是想通过学生亲自制作和比较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桥梁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所以我认为这个创新实验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对比性、创造性和知识性。而且实验的操作较为简单,容易成功,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观察比较中学到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寓教于乐。

      



作者:王海娇

单位名称: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润城镇中心学校润城完小

联系电话:1553
TOP
113#

实验教学案例——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孙一凡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学科学的教材中,大部分的知识内容都是通过一些比较直观的生活现象以及实验现象向学生展示其原理知识并进行学习。然而,也有一些章节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特别的抽象,而教材本身也没有给出相应的实验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也对该内容缺乏兴趣,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去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使抽象的知识点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这里,我将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不同的声音》这一节中音量的大小和物体振动幅度有关这一内容,设计实验。

二、案例介绍

师:每一个小组都有材料盒,材料盒内有一个音叉和一个小木棒,现在大家动手试一试,如何使音叉发出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

生:小组合作实验,并进行交流汇报。(小木棒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音叉发出的音量越大)

师:为什么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音叉发出的音量越大呢?我们能不能从物体发声的根源去寻找寻找一下原因呢?物体为什么能够发出声音呢?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那物体发声的音量不同,会不会与他们的振动的不同有一定的联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吧!

师:老师这里除了刚刚我们实验用到的音叉和小木棒,还用到了一个用棉线悬挂起来的泡沫球。下面我们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然后将音叉碰在泡沫球上,观察泡沫球的变化。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小木棒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大,音叉发出的音量越大,碰到泡沫球时,泡沫球弹起来的高度越高;当小木棒敲击音叉的力度越小,音叉发出的音量越小,碰到泡沫球时,泡沫球弹起来的高度越低。

师:这个泡沫球的弹起来高低不同叫做幅度不同,那你知道引起泡沫球弹起来的幅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吗?

生:是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

师:是的,音叉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音量也越大;音叉振动幅度越小,发出的音量也越小。虽然音叉的振动幅度我们通过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出来的,但是通过小球的弹动幅度,可以将音叉振动的幅度放大,这个在我们科学中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科学方法,叫做放大法。

师:其实,除了老师提供的这一种实验方式,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在鼓面上撒上有颜色粉末,通过改变敲击鼓面的力度来改变鼓发出的音量的大小,然后观察鼓面粉末的“跳动”,这种实验方式也是利用了放大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试一试。当然,同学们课后也可以尝试一下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方法能够展示音量大小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欢迎同学们下一节课与大家分享。

三、案例创新点

在《不同的声音》这一章节中,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这一知识点,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这个内容非常难以理解,因为物体音量发生变化时,振动的幅度是非常微小的变化,我们是没有办法非常清楚的观察到,因此,这里我采用的是放大法这样的科学方法。

在研究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的这一内容,我选用的材料是音叉、小木棒、一根棉线、一个泡沫小球。这一个实验我是受到前一章节的模拟鼓膜振动的启发,将模拟鼓膜的纸屏振动用泡沫小球放大,想到可以用泡沫小球的振动幅度放大音叉振动幅度,同时通过改变小木棒敲击音叉的力度,来改变音叉发出音量的大小。在这个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泡沫小球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即物体发出的音量越高,其振动的幅度越大,物体发出的音量越低,其振动的幅度越小。

四、案例效果评价

通过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增强了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趣味性,同时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放大法。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给了学生相应的技能,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种放大法在科学实验当中是非常常见的,除了用纸屏和小球模拟鼓膜的振动,还有例如将敲击的音叉插入水中,出现了水花四射的现象,这个实验就是将发声的音叉振动的微小变化放大可视。而且,这个实验所用到的器材非常简单,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在课后利用任何一样可以发声的物体进行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和学习。

作者姓名:孙一凡

工作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联系电话:133
TOP
114#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比较纸桥的承受力》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大库联中心学校 史平原 董霞 章建霞



一、教材名称:本实验设计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3课

《建桥梁》

二、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是本节的核心点。本次实验的意图,是通过动手制作和比较,使学生掌握一些浅显易懂的桥梁知识激发研究桥梁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的实验用学生所用的厚书作为桥墩,纸板作为桥面,用重物来论证比较纸桥的承受力操作中纸板比较结实,不易坍塌,而其重物不好选择,也难以对比。教材中是纯粹的随意性实验,没有与课题《比较纸桥的承受力》巧妙的结合,实验数据不够准确。

四、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围绕课题《比较纸桥的承受力》进一步创新:

首先,材料创新:用两方盒子做桥墩,围绕如何比较纸桥的承受力,用制作的固定桥墩、一元的硬币、统一厚度的A4纸探究比较纸桥的承受力。

其次,自制实验记录表,科学、直观、形象的通过表格记录得出结论。

(一)实验器材。

A4打印纸,方盒子,小纸杯,一元的硬币若干个,胶带,细线,筷子等。

(二)实验记录表。

比较纸桥的承受力

桥的种类

承受的硬币(枚)

平板桥

2枚硬币

拱桥

15枚硬币

斜拉桥

40枚硬币



(三)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用两方盒子做桥墩,两桥墩之间的距离为15厘米,桥面的纸质相同(打印A4纸),这样有助于实验数据的科学、规范。

(四)实验过程

实验一:制作平板桥

1、将两张A4纸分别对折,并对叉在一起

2、把对叉后的两张A4纸纵放在两桥墩之间,做成一个平面桥

3、在平板桥的正中央放置小纸杯,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置在纸杯的正中央,观察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二:制作拱桥

1、取4张A4纸分别对折后,对叉

2、将对叉后的一张放在桥墩之间,做成一个桥拱

3、将一张放置在桥拱上面,做成一座拱桥

4、在拱桥的正中央放置小纸杯,逐次把一元的硬币放置在纸杯的正中央,观察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三:制作斜拉桥

1、在桥的两侧各插四根筷子,并用胶带粘牢

2、将两根线的中央分别粘在对叉后的A4纸中间

3、将纸纵放在桥墩之间,先做成一座平板桥

4、用胶带把两根线绳的另两头固定在筷子的顶端,做成斜拉桥

5、测试斜拉桥能承受多少枚硬币的重量,并记录

实验总结: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三种桥当中,斜拉桥的承受力最大,平面桥的承受力最小。

(五)实验效果

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可比性、能力性和创造性。整个实验器材少,容易准备,容易成功,弥补书上实验的缺点。

五、自我评价

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在教学反思中逐步探究出来的,对教法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比较纸桥的承受力”改进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观察比较中探索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达到寓教于乐。
TOP
115#

《星空棒棒糖》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孙玉婷

一、    案例介绍

STEM教育综合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学科,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以及学习情境的生活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基于一个真实情境,将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搭建一种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碰撞、交互中,帮助学生实现深层次、理解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儿童的各个方面的技能和知识。



棒棒糖是同学们十分喜爱的食物,而现在超市中、小店里买的棒棒糖中,许多都添加了香味剂等添加剂。星空棒棒糖是一种来自于美国的创意糖果,在互联网上有人也叫它—太阳系棒棒糖,这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棒棒糖,在糖球的中间有美丽的星球图案,此图案是采用可食用的糯米纸,周围裹上了优质纯天然的糖浆,可以由珊瑚糖加热熔化得来。市面上星空棒棒糖的售价从几十到上百不等,其实,准备好原材料后我们在实验室中也可以做出我们自己的星空棒棒糖,而制作出这份成分安全的星空棒棒糖,包含着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挑战,那么由此我们孕育而生了这一期的工程任务是:星空棒棒糖DIY。

在这个工程任务中牵涉到在STEM(科学、技术、工程以及数学)方面的活动目标:

科学

①知道珊瑚糖是制作棒棒糖的主要原料,起到调味、成型的作用

②知道原料配比不同,所得产物的特性(软硬、浓淡、凝固时间)不同

③了解凝固和熔化,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区别晶体与非晶体

技术

①掌握制作创意棒棒糖的工序和塑形工艺;

②能够制作个性需求的棒棒糖模具

工程

①能根据需求决策制作棒棒糖的方案

②体会“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制作——测试——改进再制作再测试——形成产品”的工程技术流程。

③能根据需求设计棒棒糖配方,解决不同原料配比与棒棒糖产品特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数学

② 能运用数学学习中“比例”的有关知识解决原料的配比问题;

②能够利用图表对比评价产品特点,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整个案例由问题聚焦、调查与研究、设计与制作、测试与优化、展示与评价以及拓展这几个板块构成。



(一)问题与聚焦

此部分为“明确问题”,需要强调任务需求,并对任务进行具体分析。本案例所提出的实际任务是DIY星空棒棒糖。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棒棒糖这个大家都喜爱的食品,但是却在配料表中发现或多或少的添加剂,而我们可以自己DIY出美味且健康的星空棒棒糖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与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能够自己DIY出这样的星空棒棒糖吗?再提出这个具体任务后,我们需要与学生一起讨论与分析,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需要关注关于棒棒糖的哪些问题,孩子们对于DIY星空棒棒糖的需求是什么,以此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调查分析和活动体验

此部分作为此STEM课程的前期研究。为解决具体任务“DIY星空棒棒糖”而增强学生的背景经验。为了解决这个任务,学生需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概念与技能。从面对具体问题到真正DIY出星空棒棒糖,这其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原料、配方、工艺等等。在原料方面,针对珊瑚糖与糯米纸这两个主要原料,为什么使用珊瑚糖而不用其他种类的糖?珊瑚糖有什么特点?糯米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如何使用珊瑚糖和糯米纸呢?在配方方面,孩子们需要在珊瑚糖中加入哪些其他材料?配比又是如何?在工艺方面,DIY棒棒糖设计到哪些工艺手法?学生需要使用多样的学习方法,例如实验研究、利用棒棒糖工艺、珊瑚糖、糯米纸等关键词进行电脑查阅资料或阅读书籍等等方法。这些背景知识中,有些知识是学生原来就已经掌握的,而大部分是需要学习的。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储备储备知识,这样的学习经历越多,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所积累的经验就越多。



(三)设计与制作

此环节为STEM课程的重要环节,设计方案的部分中让孩子们进行头脑风暴,充分自由地发表小组内各自的想法,根据任务需求选出最佳方案。可以用画图、表格的方式来呈现DIY棒棒糖的设计方案,因为在这个具体任务中,表格能更清晰地体现添加的成分及配比不同,可能棒棒糖的产品特点就不同。

在了解棒棒糖工艺的情况下根据小组讨论得出的配比方案进行DIY,从而得到初代棒棒糖。针对初代产品,请学生评价是否符合最初的需求,可以从哪几方面对棒棒糖进行评价。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评价后,针对初代棒棒糖所存在的问题,需要重新设计方案,调整珊瑚糖与水的配比,并进行重新制作再次测试。让学生的产品不断迭代,最终得到符合需求的棒棒糖。

此部分包含的“设计方案、模型制作、测试改进”的部分就是迭代、循环的环节,当DIY棒棒糖的测试结果与任务需求不符合的时候,学生需要重新设计方案、重新制作再次测试,直到最终做出符合任务需求的作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展示交流。

(四)展示与评价

在之前的环节中,学生通过“设计方案、模型制作、测试改进”不断地迭代、循环,得出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此时在课堂上进行各小组产品的展示与评价。其实评价不仅包含在这个环节,在之前的测试与改进中学生就已经对几代产品进行了具体评价。



班级讨论会时,请学生针对其他小组棒棒糖的成型度、美观、口味还有储存时间等方面进行评价与比较。而在评价过后,可以请各方面评价较好的产品制作小组向大家分享DIY心得。在展示、评价后,再次请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改进配方,继续进行产品迭代。

(五)拓展与应用

此部分聚焦两个问题:

1、如果大家想将制作出的星空棒棒糖送给朋友,要怎么进行进一步的包装和美化?

2、除了星空棒棒糖,你还可以制造出什么别的造型的棒棒糖来?

让学生在制作好棒棒糖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对产品进行包装与并对产品不断优化。

二、  案例的创新点

(一)  主题创新

本案例从学生喜爱的棒棒糖出发,因主题与食物有关所以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会更高,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食物中也有许多与化学、配比等有关的内容,让他们通过问题聚焦、调查与研究、设计与制作、测试与优化、展示与评价以及拓展等过程对身边事物有更多的了解。

(二)  形式创新

由于主题与食物有关,对环境、材料、器具卫生是有一定要求与限制的。笔者在下一项案例效果评价中提到这对上课的环境要求较高,但是这一问题也是一创新点,可以与校外基地合作,例如食品加工厂等,在加工厂内完成此案例并进行参观,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案例的理解。

三、  案例效果评价

《星空棒棒糖》STEM课程不仅仅是科学课程,也不仅仅是劳技课程,它打破了学科壁垒,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实践性、合作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解决实际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一次丰富而完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能够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探究能力和思维。通过课程中的观察与研究,本STEM课程仍存在一些注意事项以及问题:
1、对教学环境中卫生的要求较高。由于课程中所设计到的材料、步骤以及最后的成品都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孩子们的着装需要符合卫生要求,戴口罩、穿白大褂、戴手套等等。科学教室更要注意卫生,操作台需要铺上桌布等等。

2、原材料较为单一,给与学生发挥的空间不足。本STEM课程中采用的主要原料是珊瑚糖,而珊瑚糖与水的配比问题将会影响到成品的各项性能。但是若能不违背产品初衷的前提下在原先的基础上加入一到两种原料,可使成品的性能获得更多提升,相信对孩子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会有更多帮助。

尽管课程实施中,学生还面临一些困难,但在此项目设计中,我们研究的方向是值得肯定:基于生活情境,巧妙结合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问题,开展系列课程。
TOP
116#

小学科学热胀冷缩和摆的实验创新

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 王凤香

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由此可见实验在科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实验器材和方案既要效果好,还要生活中容易找到、安全易操作、效果明显,下边就是我设计改进的两个实验器材和方案:

一、第一个实验

(一)案例介绍:热胀冷缩实验

1、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温度计的秘密》一课,在探索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中,制作实验用装置(即模拟温度计)。

2、器材(以往):口服液瓶、吸管、红色墨水或其他液体

3、实验过程:口服液瓶装满液体,吸管插入塞子后塞紧瓶口,拔动吸管使液体充满部分吸管,这部分相当于温度计的液柱,将此模拟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观察吸管中液柱的变化,得出液体热胀冷缩的结论。

(二)创新点

1、改用新的器材,带胶塞的透明玻璃西林瓶或类似的废弃药瓶代替常用的口服液瓶、其它的吸管和液体器材不变 。

2、实验过程要注意先将模拟温度计放入热水,针对多种液体实验时要注意更换温度够高的热水,与常温的冷水温度形成足够的温差(建议最少60度)。

3、实验过程以往要标记液柱的高度,改进后无需标记,效果明显。



(三)实验效果评价

1、以往器材的缺点:口服液瓶塞子轻薄弹性小,制作时不能塞紧且容易松动,吸管插入的地方很容易漏出液体,从而导致液柱没有变化,实验出现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效果,由于小学生动手能力有限,极易出现实验偏差,而且实验中要根据不同液体多次使用,原来的装置多次使用没有效果或效果不明显。

新器材的优点:西林玻璃瓶及其胶塞和吸管,反复使用效果很好,胶塞的瓶口非常紧,不会漏水,可以反复使用,不怕损坏,学生易于动手,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医疗废弃的小药瓶清洁即可,从网上也可以轻易购到,价格便宜,吸管生活中常见可以收集,网购同样便宜。

二、第二个实验

(一)案例介绍: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摆的秘密》一课中,实验探索影响摆动快慢的因素,改进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案,使效果更直观显著,而且节省时间,新旧方案对比如下:

以往的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钩码,计时器

以往的实验方案:用细线和钩码制作单摆,针对不同摆幅、不同摆长、不同重量,至少需要六次摆动实验,记录数据并对比,需要计时器辅助。

(二)创新点

1、新的实验器材:铁架台、细线、相同的两个带盖瓶子、水或其它可以装瓶的东西。

2、新的实验方案:用细线和装满不同物质的瓶子做摆锤,实验需要三次即可,如研究摆锤重量对摆动快慢的影响时,两个瓶子装满不同的物质,可以一个空瓶(装满空气),另一个装满水(或沙子或别的),摆幅与摆线相同,同时摆动,会发现摆动频率相同,特别注意要装满瓶子,这样重心变化很小,免得影响摆长;研究摆长因素时,只有摆长不同,摆线与摆锤相同,两个单摆同时摆动;研究摆幅时只有摆幅不同,两个单摆同时实验。



(三)实验效果评价

实验效果非常直观明显,说服力强,减少实验次数,节省时间,不需要计时器,器材制作简便。实验中要注意细节,新的实验把装满东西的瓶子做摆锤,利用两个瓶子体积相同当质量可以不同的优势,减少了空气阻力的影响,以往实验增加摆锤质量时增加钩码,因为体积不同空气阻力不同有一定误差,改进后注意瓶子要装满,瓶子外面要擦干净,摆长要注意控制长度相等,摆幅不要过大等。





作者 王凤香

单位 淄博市博山区考院小学

联系电话  1357
TOP
117#

运用信息采集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以《冷热与温度》为例

南京市觅秀街小学 刘新海

一、案例学校

我校是一所响应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建立的新学校,我们暂时没有历史名校的累累硕果,但是我们有着一群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的青年教师,在校领导的指引下,青年教师不断探索“学生合作,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模式正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也符合小学科学课程探究式学习的总体要求。

二、案例正文

(一)案例介绍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中“不同形式的能量”和“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教材通过“感性认识温度”、“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是整个单元的学习基础。

(二)传统实验器材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冷热与温度》在课程教学中有三部分教学活动:(1)认识温度的概念;(2)认识、使用温度计;(3)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发现水温下降的规律。本节课的前两个教学活动,很容易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教学活动使用教材中(图1)的传统实验方法和器材很难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热水变凉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水温下降的层面,对于温度下降的规律学生并不知晓和关注,传统的实验设计导致实验误差的地方较多,并且本部分实验是一个长期观察、记录的过程。在经历一个班的教学实践之后发现学生很容易出现图2的实验数据。

  

图1                                   图2

(三)运用信息采集技术进行创新实验

在不改变教材结构基础上,为了弥补分组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我会使用温度采集示波器(图3)做一组演示实验。实验过程如下:1.把温度采集示波器连接到电脑上。2.打开温度采集软件。3.将温度传感器放入一杯热水中,运行软件。然后为学生提供如图1组装好的实验器材,和记录单,学生准备好之后,打开计时器,开始实验。

                         图3

实验结束后,学生很容易发现温度在不断下降的证据,而温度下降的规律从表格的数据来看并不直观,为了直观的发现其中的下降规律,我会带领学生把所获得的实验数据转化成曲线图,首先找到每个测量时间点的温度高度点,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每个点。

通过分析曲线图会遇到如下问题:1.个别实验数据起伏。2. 曲线图绘成折线图。3. 从12分钟的实验数据不能明显发现温度下降的规律。

针对以上问题我的处理策略是,调取演示实验数据(图4),让学生对比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数据的曲线图,学生很容易总结出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可能导致数据误差的因素:1.实验数据读取不准确或误读。2.数据记录错误。观察演示实验数据曲线图,学生很容易发现温度变化是连续且缓慢的,并能发现温度下降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的下降,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图4

(四)实验创新效果评价

本节课的实验创新在不改变教材结构基础上,利用信息采集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课的学习兴趣;运用温度采集示波器进行温度数据的采集完美的弥补传统实验方式的不足之处,有利于突破科学实验的重难点;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了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效率;温度采集示波器的运用让学生很清楚的观察到,热水变凉时温度先快后慢且连续缓慢的微观变化规律。利用信息技术的处理方式将抽象的微观变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变化规律的理解。



刘新海  南京市觅秀街小学  18
TOP
118#

用希沃软件助力科学教学的实践探索

                      桠溪中心小学 贾晓红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区教育局和区技装办的工作部署,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落实、创新、提质”为主题,着力管好、用好我桠溪中心小学的中心校数字化实验室资源及软、硬件,推进“信息强教”战略,满足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促进全镇科学教育教学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让装备真正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二、建设目标

   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科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科学教育的现代化。

三、设施设备

   希沃大屏、希沃白板5、希沃授课助手、多媒体课件、实验

四、教学应用

《形形色色的动物》

案例背景:

上学期我在区赛课中上了一节一年级下册的第10课《形形色色的动物》,在上课中我尝试使用希沃白板5等软件进行教学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这次实践让我认识到使用 “希沃白板+互动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它就是配合希沃授课助手等软硬件媒体开展生动的教学,一改以往课堂中教师一言堂的消极状况,不断丰富课堂内的资源,为小学科学课堂营造愉悦氛围,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等提供助力。

案例描述:

一、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通过希沃白板课件呈现春天来,花开了,草绿了的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还

有很多的人类小伙伴也出来了,它们有的在地上奔跑,有的在天上鸟,有的在水

里游,它们就是形形色色的动物,随后让学生说一说常见的动物还有哪些?小

鸟、、、、、告诉学生今天我们的主角就是动物,可是它们躲在舞台的幕布后面不愿

意出来。一束光照过去,它们的影子出现了,如果

知道是谁就快速举手告诉我老师并说出你是依据什

么来判断的,要举手才可以说哦!用这种方式激发

学生的兴趣。


二、让学生不断总结出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体验动物的多样性

(一)认识不同动物的外形特点不同

1.播放课件出现大象影子轮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并说出理由是因为它的鼻子很长,它的耳朵很大,它的牙很长,它的腿很粗、、、、、、这接着再出示猪的影子轮廓。生兴致很高,立即说出是猪。因为它的尾巴卷的,它的耳朵有点尖,它的鼻子翘着、、、、、、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是动物身体里面还是外面的特点?我们称为动物的“外形特点”并板贴:动物、外形。

2、整体认识动物之后再让学生从局部认识动物。还有几个小动物它们躲在幕布后不小心露出了一部分身体,如果知道是谁举手告诉老师并说说你的依据。随后课件出示:鸭脚,学生很快识别并说出它的脚趾之间连在一起,有脚蹼;随即课件出示豹纹,学生很积极的告诉你它的身上有斑点,这是引导学生认识到斑纹也属于外形特征。最后出示蝴蝶花纹,学生的猜测出现了分歧,有说是蛇,很像蛇的花纹;又说是斑马,很像斑马的纹路;还有说是老虎,老虎身上有条纹;蜜蜂,蜜蜂身上有黄黑条纹。这时恰到好处的利用孩子产生的争议,引导他们认识到要仔细观察,用希沃白板中的放大镜功能给大家把斑纹放大,请他们仔细观察,学生最后猜出是蝴蝶,但还是有同学不信,此时揭晓答案。学生嘘唏着,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多方面观察,抓住动物最显著的外形特征才能准确判断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食物不同

希沃课件出示老鹰、企鹅、鹿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动物除了外形不同,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通过观察会思考回答说出这些动物们的食物、运动方式、生活环境等不同。













(三)认识不同动物的声音不同

通过希沃课件播放羊、布谷鸟、公鸡、青蛙的声音。幕布后还有哪些动物?引导学生是怎么知道的?是声音不同识别出来的。及时小结不同动物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三、通过小小讲解员的游戏让学生描述动物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准确认出一种动物,要怎么做呢?学生都会说出要仔细观察,要知道它更多的特征。那要让别人准确认别出一种动物,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介绍呢?去描述呢? 总结出动物特征的气泡图。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它的外形(包括斑纹)、声音、运动方式、食物,生活环境等方面来介绍。

下面是小小讲解员的小游戏,介绍小小讲解员的要求,要尽可能多地说出动物的特征,至少说出3个特征,但不能说出动物名字,让听的小朋友来猜动物。教师示范如何做讲解员,提醒学生如果猜不出来可以向讲解员提问“它的.....是什么样的?”

教师希沃课件出示示范,引导学生用感官仔细观察兔子图片并从板书上的这些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特征,学生踊跃发言,它是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白色皮毛,短尾巴,四条腿,它爱吃萝卜,它走路蹦蹦跳跳、、、、、、

接着轮到学生做小小讲解员了,用希沃课件出示游戏要求:两人一组游戏,轮流当讲解员让对方猜动物,比一比谁介绍的动物特征多,能让别人猜出来,必要时还可以演一演。利用希沃白板中的计时功能给孩子们的游戏计时,音乐声响起材料收回原处。



在汇报交流中,你的动物被别人猜出来了的举手。说出动物3个特征的举手,你们是“合格讲解员”,说出动物4个特征的举手,你们是“优秀讲解员”,有说出动物5个及以上特征的吗?学生根据说出的动物特征数量判断自己是哪种等级的讲解员。

据统计,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它们是大自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沃白板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观看,感受到大自然中得动物真是形形色色。

为了巩固学生对动物特征的把握,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分类功能,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下面这两种动物,请小朋友来帮找一找,分一分它们的特征。希沃白板中的分类功能能很清晰的把小蝌蚪和青蛙的特征区别展示出来,虽然它们的特征不同,但是小蝌蚪会长大,长大后会变成青蛙,动物们是可以长大的。















四、让学生分辨出动物与非动物的不同,从而总结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

有一只小可爱一直躲在幕布后自己玩呢?看看它是谁?希沃课件播放机器狗视频和图片,问学生它是狗吗?它和真正的狗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回答。那么真正的狗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出示图片,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为前面一直在介绍动物的不同特征,这里要说出尽管动物是形形色色的,但它们都是动物,是有共同点的。



为了看学生是否对动物的共同特征有了充分认识,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分组竞赛功能,让两位同学同时点击,掉落下来的一些写有特征的图形,看看哪个组答得准确。















最后由学生自己小结,真正的动物是爸爸妈妈生下来的,它们需要水、食物、空气,会长大,会运动,长大后也会生宝宝,年纪大了会死亡,真正的动物是有生命的。可现在却有人猎杀动物,用动物的皮毛做成皮草、皮包,用象牙做成工艺品,用鲨鱼鳍做成美味的鱼翅。很多珍稀动物因此灭绝,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由此,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热情,从小爱护动物。最后让学生到校园去观察描述一种小动物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案例反思:

上完这节课,评委老师夸我的课件做得好,肯定了这节课的设计很有层次,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调动的很好,我想应该感谢希沃白板这个工具的助力。我负责的数字化科学教室2016年配装了希沃大屏,在希沃官网上下载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尝试使用这些软件,它彰显出很强的交互式特征,与传统形式的多媒体课件和黑板等有着本质的区分,它能够轻松地将视频、音频等整合,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轻松同步使用。它能很轻松进行手机与大屏之间的投屏互动,直播,及时反馈评价学生,教师能够随时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录制、实验记录拍照上传,在全班小组交流汇报中展示各小组成果,这样汇报的效率大大提高,因为一般学生对做实验很感兴趣,但是对实验汇报却显得有点不耐烦,但这个阶段却是科学探究中最重要的一步,能有效梳理实验现象、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有了希沃授课助手的展示小组汇报变得全班可视,孩子们注意力更集中了,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随着该款软件的深入应用,师生能够基于文本内容进行全面的互动交流,进而更加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希沃白板能够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配合动画等功能,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和实践过程中内化重要的知识点。在师生交互性和知识生成性过程中,不断协调课堂教学秩序,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完善、学生系统化学习奠定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中运用希沃白板软件,能够灵活呈现不同类型的图片、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形成更强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除此之外,希沃白板还有计时、放大镜、抠图截图、克隆、拖拉、板中板、随机抽取、蒙层等诸多实用性功能。比如本节课中,我就使用了计时这个功能,计时的时长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输入时间,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节奏。

在希沃白板中的分类功能是我最常用的一项功能,我在本节课中让孩子区分蝌蚪和青蛙的特征时就是利用这项功能,在四年级讲解“给动物分类”课题内容时,也利用希沃白板来进行提示,包括会不会飞、会不会跑、有无爪子、有无毛等等,引导学生快速掌握灵活分类技巧,并在其中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趣味。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知识分类是两类、还是三类、或者是三类以上,选择使用趣味分类、越级分类、选词填空、分类配对等分类模板。通过简单地三步操作:选择分类——输入类别和子类别——编辑样式,轻松创建互动的教学分类内容,学生在上台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游戏化的学习、享受课堂活动带来的精彩与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由信息技术设备的旁观者转化为使用者、由学习被动者转化为主动者。

分组竞争,是希沃白板 5.0 中课堂活动的一个很好的游戏应用功能。 在分组竞争设计中,可实现多人同时参与的课堂活动,限时的竞争机制更能让学生深入进去,激发学生荣誉感,重点难点的突破变成了闯关游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真正地使用了信息技术设备,快乐地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开展学习。比如本节课中运用分组竞赛的课堂活动功能让学生区别动物与非动物,进而总结出动物的特征。它能更加全面地融合高端的信息技术,挣脱传统课件制作中的诸多限制,增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希沃白板中的思维导图应用,能以全部或逐级展示的方式,根据教学逻辑,展示教学环节。知识内容层层展开,逻辑结构清晰流畅,重点一目了然。教师还能够通过切换思维导图,选用鱼骨图或组织结构图,作形式上的变换。 通过插入节点,可以灵活地对同级、下级、上级结构进行插入与调整。在思维导图的应用中,教师通过添加多媒体、备注、超链接、总结、遮罩,可以对每一级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多变的、体现个性的设计,从而绽放出教师在分析、掌握教学内容基础上的设计风采。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一个主题或者一个单元的知识。



虽然,希沃白板的课件保存时不是ppt\pptx格式,需要网络和希沃设备的支持,有时候与其他设备兼容性还不是太好,但是在观摩一些大型教研活动时,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软件不再是单一的ppt了,所选择的软件会更具互动性,希沃白板就是被大家青睐的一款软件。教育信息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而尝试新事物总能给我们带来一些不同的体验。身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小小的圈子里,不去关注整个教育行业的动向。对于一些较前沿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手段,我们不仅要了解,还需要去实践,努力为我们教育教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今后会更多地进行希沃软件的应用实践和探索,让希沃白板更好地为科学教学助力。
TOP
119#

科学空间无处不在

蚌埠市行知实验学校 王旭

一、案例概述

本案例是由学生出发,让学生感受科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也能够创造科学。学生一般都认为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书上写什么就是什么,缺乏怀疑的精神和挑战的精神,缺乏质疑的眼光。但是科学发展就要一个一个问题下面才能够进行发展,我校利用这个科学小空间,让学生敢于挑战课本内容,去创新,去改造,去发散自己的思维,书本上讲的是虽然是好的,但有可能不适用于我们,对我们来说不是特别适合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小脑袋去想一想,适合我们的一些小的创造,小的发明。课本上讲的也不一定全都是完全正确的,要用发展的眼光,新时代的方法去检验这些问题。

二、案例介绍

(一)质疑“牛奶可乐”实验

实验室里有科学资料包,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牛奶可乐,这个实验下面的基本原理,我们感觉有一些问题,牛奶可乐产生的是碳酸钙,这一点我们产生了怀疑。因为碳酸钙是一种难溶于水的固体,像小沙粒一样,不会溶解,能够过滤出来,于是我们利用了科学实验室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对牛奶可乐的反应物进行了过滤,没有过滤到任何物质,说明产生的沉淀不是碳酸钙。



(二)斜面演示器

课本实验大胆的改进优化

不足之处:

原实验中用手拉测力计,读数很不方便也不准确。实验中的斜面需要一位同学始终扶着斜面的支撑物,不方便。改变坡度不是很方便,不能形成比较直观的比较。现象不是很明显,不能让学生很清晰的得出结论。

创新改进之处:

演示器任意改变斜面的坡度,操作简便,现象直观、清楚。所用材料简单易取,既环保又安全。用固定的弹簧测力计代替手提弹簧测力计,使得读数更加方便、准确。不需要学生一直扶着。

使用效果:

使用斜面演示器与原实验相比,操作更加简单,由实验所得的数据更加准确,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形象、有趣。通过实验器材的改进,加深了学生对斜面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简单机械的知识,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三)标本里的世界

小学生们对标本一直都非常的好奇,我们学校很好的利用了学校的实验室,带领学生们去认识各种动物植物的标本,让他们能在学校就能走进大自然,走进一个神奇的科学世界。



作者姓名:王旭

单位名称:蚌埠市行知实验学校

联系电话:17856
TOP
120#

双手“抓住”空气,搭建思维的“梯”

——《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教学创新

句容市宝华中心小学 肖一玮

一、案例介绍: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第一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中,安排了“水会漏下去吗”、“纸团会不会湿”、“气球吹得大吗”三个小实验,帮助孩子认识到空气就像粉笔、水那样占据一定的空气。

(一)存在问题:

1.三个实验目的相同,没有递进过程

    教材中,“水漏不下去”、“纸团不会湿”、“气球吹不大”三个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假设,重复冗长,课堂时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2.实验需要材料多,不利于操作

    “水会漏下去”实验对瓶子密封性要求较高、“纸团不会湿”纸团必须要压紧、杯子必须竖直向下不能倾斜,这两个实验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要求较高,操作过程中必须由老师仔细示范,容易出现失误,打击孩子实验的积极性。

3.实验现象独立,总结有困难

三个实验现象非常独立,关联性不强,且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很难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

(二)改进方法

实验过程:



1.捏密封水瓶,感受空气占据空间。


2.拧开瓶盖,通过气球观察空气流动

2021-09-11 20:04:24.267000




3.向瓶中倒水,水流下去的同时气球变大,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二、案例创新点

(一)实验设计有递进,探究过程有梯度

    在玩矿泉水瓶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关注现象,解释原因,从看得见的瓶子过渡到看不见的空气,再由气球的变化验证孩子的猜想,实验过程层层递进,帮孩子搭好了思维的“梯子”。

(二)材料简单易得,贴近生活易做

2021-09-11 20:04:00.379000

    捏矿泉水瓶是孩子经常无意识做的一个小游戏,但孩子通常不会有意识地去研究其中蕴含的科学知识。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入科学问题的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符合《课程标准》中“物质科学领域”的要求。
(三)用手“抓住”空气,具体感受空间

     孩子本就对“空间”这个概念很陌生,缺乏理解,且很难意识到空瓶中有看不见的空气,从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通过捏瓶子过程中手的感受,可以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由此,从捏不扁的瓶子上自发得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结论,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2021-09-11 20:02:39.957000


三、案例效果评价

    本实验改进后,将零碎的课堂变为一个完成的项目探究活动。孩子在玩矿泉水瓶、看空气在瓶子和气球中流动的过程,用双手真正抓住了不可见的空气,将一个抽象的概念可视化,较好的完成了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教学目标。同时,密封的矿泉水瓶可被捏动,松手后瓶子又会复原,也很好的为解决“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教学难点做铺垫。通过教师引导,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比较、实验、交流,落实《课程标准》中年级的课程目标,整个活动遵循“将课堂留给孩子”的教学原则,实现了让孩子成为课堂主人教学理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