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1第 80 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之线上装备展创新案例分享 [复制链接]

91#

《钢条实验》实验教学创新案例

榆树市第四小学校 蔺超波 康晓岗 王兴平

一、使用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 五年级 科学 下册 《金属热胀冷缩吗》之钢条实验
TOP
92#

《钢条实验》实验教学创新案例

榆树市第四小学校 蔺超波 康晓岗 王兴平

一、使用教材

教育科学出版社 小学 五年级 科学 下册 《金属热胀冷缩吗》之钢条实验

二、实验器材

铁架台、铁圈、瓷片、钢条、胶布、小灯泡发光演示实验装置(电源、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等。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









图1教材的实验装置               图2 改进的实验装置

(一)实验装置的改进

1.教材实验装置(图1)

教材中的实验预期是:加热金属条一端,金属条膨胀后,会将右侧大头针挤弯。该实验经过验证,金属条受热膨胀后产生的力对右侧大头针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第一,钢条被加热后向左右两个方向伸长,钢条左端为自由端,因而作用于右端大头针的力比较小,很难使之弯曲。

第二,钢条冷却后,大头针不能恢复原状,不能体现“冷缩”效果。

2.改进的实验装置(图2)

鉴于学生以前学过“怎样使小灯泡变亮”这个实验,知道在电路元件齐全的情况下,影响小灯泡是否发光的因素是电路是否闭合,因此我与学生大胆改装了实验装置。

第一,将钢条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这样钢条受热膨胀后就只能向一个方向伸长。

第二,用钢条的另一端做触点,与电路左侧导体之间预留微小缝隙。加热后钢条伸长电路就能闭合,小灯泡就会发光。冷缩后钢条缩短,电路断开,小灯泡随之熄灭(详见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事实证明这种改装效果很明显,产生了预期效果。

(二)教学模式的改进

根据精熟教育理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图3                      图4                       图5

第一,在钢条和左侧导体间预留小缝隙,使电路断开,小灯泡不发光(图3)。

第二,加热钢条,若小灯泡发光,证明钢条伸长了,也就是“热胀”了(图2)。

第三,撤走酒精灯,若小灯泡熄灭,证明钢条收缩了,也就是“冷缩”了(图3)。

五、实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金属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钢条体积变化情况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六、实验教学内容

首先根据微课“钢条实验”,要求学生制定实验方案,并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点燃酒精灯,给钢条进行加热,并耐心等待。加热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钢条与导体间的缝隙逐渐变小,当二者接触后,小灯泡发光。

接着撤掉酒精灯,钢条逐渐冷却收缩,电路断开,小灯泡熄灭。

最后整理实验器材,填写实验报告单,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七、实验教学过程”:

(一)根据微课制定实验方案

















  

图6钢条实验微课                          图7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师:通过学习和观察,我们知道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金属条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下面我们根据微课“钢条实验”制定实验方案,最后再一起探究一下吧?

教师播放微课“钢条实验”,学生观看。

学生根据微课制定实验方案。

(二)学生对钢条进行加热,观察钢条的热胀现象

  

















图8学生观察钢条“热胀”现象

学生点燃酒精灯,在铁圈下面对钢条进行加热,大约1分钟,小灯泡慢慢发光(图8)。

(三)撤掉酒精灯,观察钢条的冷缩现象。



图9学生观察钢条“冷缩”现象

撤掉酒精灯后,钢条收缩,小灯泡慢慢熄灭(图9)。

(四)小组讨论,交流总结













图10学生讨论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学生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图10)。

师:加热前小灯泡是否发光,为什么?

生:不发光,因为电路是断开的。

师:加热一段时间以后呢?

生:小灯泡发光,因为电路闭合了。

师:电路是怎样闭合的呢?

生:钢条受热伸长使电路闭合。

师:冷却后产生了什么现象?

生:小灯泡慢慢不发光了。

师:为什么呢?

生:钢条冷却收缩使电路断开了。

师:非常好,那么你们能说说从这个实验当中,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钢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好奇心强的同学可能发现,我们所用的实验装置和教科书所给的并不一样。这要感谢我们班的XXX同学,他在完成课前任务的时候,把这个实验做了,发现利用书中的实验装置做实验不能产生明显的实验效果,后来老师让他查资料、想办法,最后和老师一起设计出了这套实验装置。经实验证明,这套装置非常好用,请同学们为他的这种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鼓鼓掌好不好?

掌声响起。

八、实验效果评价:

在“钢条实验”实验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味科学,并引导学生能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达成了教学目标,促进了他们科学素养的养成。

(一)达成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固体钢条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能够根据微课视频和教材设计实验方案,熟练地使用酒精灯,有效地观察了钢条体积变化的情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生对实验兴趣十足,乐于动手,耐心观察,积极讨论。

(二)为教学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是利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的一次尝试,从课前自主学习的布置,到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虽然困难很多,但为后期试验积累了经验。

(三)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发展

教材提供的实验装置实验效果不明显是学生在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时偶然发现的,然后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设计出了改进实验装置。可以说正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有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然,本次实验教学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胶布粘度过小,时间长了鳄鱼夹就会翘起来,增大了预留缝隙,给实验带来了麻烦。这是以后需要提前考虑的地方。
TOP
93#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创新实验案例

榆树市土桥镇十四户中心小学校  孙立仁

一、教学背景: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采用有趣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但按书中的实验装置做实验产生的结果并不明显,在改进实验装置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

(一)改进前:敞口玻璃杯一个、玻璃片、蜡烛、细木条(图1)

(二)改进后:多功能集放气装置(包含:尾巴气球1个,导气管1根,滤片1个、调速开关1个)、温度传感器、分层蜡烛台、锥形瓶(图2)
TOP
94#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创新案例研究

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 姜玉靓

一、案例学校: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仅是学生在课上进行简单的动手活动,重要的是活动后学生思维的变化。教师应通过实验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掌控学生思维变化轨迹,在经历完整思维过程后,使学生逐渐形成新的趋于完善的观点。我校的科学课程在贯彻新课标的基础上以独特的“求智”教育办学理念开展,创新整合信息技术、 微视频、VR等现代信息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育人”、“求知”为基础,以“生成智慧”为目标,努力实现教学向“活动建构为主”的转型,向“创造教育”的转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确立方法——构建思维——生成智慧”中逐步实现从“知”到“智”的转化,培养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素养,促进其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我校科学课程建设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空间,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有选择性的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和加工,从而发展自身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科学思维,运用科学思维发去现、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习惯,并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方法辐射到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学习中由此获得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案例介绍:

我的实验创新案例选自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的第1课《光和影》。《光》单元一共8课,前1至4课引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5至8课,引导学生探究光与热之间的关系。《光和影》是光单元起始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影子,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认识什么是光源,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在光源照射下影子变化的特点,从而认识投影。教材主要采用了三个实验来分析光和影的问题。这些实验都是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但由于教材中的实验要求的精准度较高,而学生操作起来会由于手拿不稳、或视觉的误差等原因可能会导致变量不唯一,从而影响实验结果。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我创新并丰富了实验器材:带轨道的自制支架(起到固定屏的作用和光源角度的作用)、方格纸(便于记录影子大小)、半圆仪(可以固定光源使得光源的照射角度更加精确)、手电和手电托(在实验中分别起到光源和固定光源的)、带底座小棒(用小棒代替长方体减少实验中影子变形带来的干扰)、物块底托(用于支撑物体便于光源从不同角度照射遮挡物)、长方体物块、“L”型物块(丰富了遮挡物的种类)

三、案例创新点:

实验一:探究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光源位置、方向的关系。实验中固定遮挡物和屏,通过改变光源的位置与方向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要求光源要在一条弧线上移动位置,但是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实际动手操作时弧度距离不好控制容易造成结果误差较大,而且以长方体作为遮挡物,斜射时影子容易变形,这就会造成在移动光源的过程中不仅有影子长短的变化,还有影子宽度的变化,造成实验结果变数较多,不容易总结实验规律。基于此我创新了实验用具,改进后我设计了光源在半圆仪轨道上移动位置,用30°、60°、90°、120°、150°量化了光源的照射角度,这样就可以避免实际动手操作时弧度距离不好控制的干扰,使用小棒代替长方体物块,可以减少斜射时影子变形程度,在台面上标记刻度线方便读出影子长短。

实验二:探究影子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的关系。固定光源和屏通过前后移动遮挡物来观察影子的大小变化,实验中无论我们以A4纸或是墙为屏幕都不容易勾画出影子的轮廓。学生用手持手电筒,很难保证光源照射木块的角度保持不变,改进后我将光源用支架固定,既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又排除了光源照射角度同时变化所带来的干扰,在支架下底面标注距离光源远近不同的三个点位,用点位的标注量化了遮挡物的远近,在支架竖面上张贴方格纸作为屏,用呈现出的影子所占格数量化影子的大小。

实验三:探究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物体侧面形状的关系。探索同一个物体不同侧面影子形状不同的问题,从上面照射时要将遮挡物悬空,在操作上存在难度,而且教材中只观察了长方体的不同侧面较单一。基于此我设计了长方体、“L”型等侧面形状不同的立体物块并将其立于支架上,便于从各个被照射物体的不同的侧面观察影子的形状。

纵观教材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最难操作,二、三两个实验操作上比较简单。基于此我对实验的顺序进行了调整,首先完成较为基础的实验二、再完成实验一、实验三。

四、案例效果评价:

(一)系统规划,整体设计,构建学生核心概念

实验设计从整体把握教学,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分析和创新,光学实验套盒,不仅适用于本节课,在探究《光》单元一系列实验中,都可以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构建完整光学知识认知结构,深入理解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构建核心概念。

(二)操作方便,准确直观,有效减少实验误差

1.固定。光源固定在半圆仪精准角度位置不仅操作简便还能有效避免人为操作造成的角度误差误差。

2.准确。半圆仪的角度控制和方格纸的实验结果记录,使实验更精准和有规律。

3.直观。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结果画图记录,更加生动直观。

(三)创新设计,深度探究,增强实验严谨性

创新实验器材和操作方式,创新实验数据处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教学的有效互动。改进后学生实验操作更加方便,数据更加准确,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TOP
95#

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第三中学 王艳

一、实验原型及不足

一)教材上对本次实验的计划制定介绍了一共有9条,看起来应该是很具体,很清晰,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篇幅太长,没有把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再次强化,所以学生容易顾头不顾尾,最后导致记不清楚一些关键的细节。

二)教材没有用实例再去强化由实验过程实验结论,学生容易根据课本给出的结论而得出结论。

三)实验用具彩布(或彩纸)没有边缘护栏,在组长将纸片(小动物)均匀的撒在彩纸上这个环节太浪费时间,还容易把纸片(小动物)撒出大彩纸,而且每一代实验时组长只能撒匀一次,给捕食者随机捕捉带来障碍;另外实验用具小纸片没有立体感,导致在实验时不好操作。

二、实验创新及改进之处

一)针对本实验的计划步骤我再次给出如下强调:

1.可以让学生填写模拟对象,印象更加深刻。

模拟对象表格

项目

模拟对象

大彩纸



环境(捕食者和猎物的共同生活环境)

颜色各异的小纸条(为什么选择不同颜色?怎么出现的呢?)

动物体色变异的类型

组员

捕食者(小纸条的天敌)

备用的小纸条

幸存者的后代

2.第二代开始数目怎样计算?是第一代幸存数目乘以“2”还是乘以“3”?

3.模拟者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鸟,“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小动物。



二)教材我用实例再去强化实验结论可以增加趣味性和求知欲。

创新实验过程:根据“生物进化实例--桦尺蛾”进行模拟,在中间改变一次环境颜色,也就是从第三代开始时换一种环境颜色进行模拟。

图1、创新实验数据

347e5791460c6b2362b63a103fa3da9



三)实验用具上我把大彩纸边缘增加了护栏,组长可以在捕食者背对桌子时随时晃动大彩纸来变换小动物位置,这样捕食者在转身捕捉时随机性增加,正好解决本节难点;同时实验用具小纸片改成小纸棒,有立体感,好捕捉。

图2、实验用具创新

13598dbb06d13685be8b7f0daba5968



三、实验材料:

彩纸,小纸棒,小鸟头饰。

四、实验原理:

动物与外界环境颜色相似的体色叫保护色。保护色对生物有躲避敌害和捕食猎物的作用,保护色不是物种一产生就具备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保护色在环境改变时是会改变的。

五、实验过程:

一)提出问题

生物保护色的形成是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的结果吗?

二)作出假设

生物保护色的形成是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的结果。

三)制定计划(参考课本第64页)

1.第二代开始数目怎样计算?是第一代幸存数目乘以“2”还是乘以“3”?

2.模拟者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鸟,“捕食者”不要特意寻找某种颜色的毛毛虫。

3.创新实验过程:

根据“生物进化实例--桦尺蛾”进行模拟,在中间改变一次环境颜色,也就是从第三代开始时换一种环境颜色进行模拟,看看结果如何?

4.展示创新实验用具:

课本实验用具缺点:彩布没有边缘护栏,在组长将毛毛虫均匀的撒在彩纸上这个环节太浪费时间,还容易把毛毛虫撒出大彩纸,而且每一代实验时组长只能撒匀一次,给捕食者随机捕捉带来障碍。

本节实验用具优点:给大彩纸边缘增加了护栏,组长可以在捕食者背对桌子时随时晃动大彩纸来变换毛毛虫位置,这样捕食者在转身捕捉时随机性增加,正好解决本节难点。

四)实施计划

学生展示分享: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五)得出结论

生物保护色的形成是与环境颜色相适应的结果。

六)表达交流

再回首: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1.假如:当年的桦尺蛾种群中没有出现变异的深色桦尺蛾,那么……

当浅色桦尺蛾被鸟吃光后,没有了自己的后代,就灭绝了。

2.假如:曼彻斯特的环境没有变化,始终山清水秀,那么……

浅色桦尺蛾与环境颜色一致,形成保护色始终保留下来

3.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内因:遗传变异

外因:环境变化

4.如果要使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浅色桦尺蛾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的类型,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治理污染,把青山绿水还回来,因为就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保护环境。

六、效果评价:

本实验多处创新,增强趣味性和实效性,加强团队的合作和沟通,对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有较大提升,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也锻炼出了迎难而上和严谨求学的优秀品质。
TOP
96#

基于小学科学实验评价方式改变的教学案例研究

郑州航空港区实验小学 刘丹丹



一、案例主题与背景

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科学课堂上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司空见惯,学生做实验的热情很高,但随意性太强,实验达成度不佳。如何运用评价规范实验过程,促进实验目标的达成呢?

教研组通过观课议课,发现课中实验教学评价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评价只重视结果,几乎没有过程性评价

2.评价没有起到持续引发探究热情的作用

3.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少,学生主动性低,内因调动不明显

二、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以下改进:

1.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加强实验操作过程和学习思考过程的评价

2.评价要有具体的标准,达到某个标准就得到相应的星星或分数,持续激发小学生的探究兴趣

3.学生自己制订评价量规

按照这样的改进思路,我们在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空气占据空间》中,是这样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的:

材料准备:

气球、空塑料瓶、锥子、水槽、水、纸团、透明玻璃杯、去底且盖子扎孔的空塑料瓶、乒乓球。

师:请在下图中画出吹瓶子里的气球时气球的大小,并画出实验时我们发现的其他现象。完成后进行自评。



















目的: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后进行自评,是一个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较客观的评价自己的活动过程,初步培养了学生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师: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同桌交流讨论:瓶子里的空间被      占据着。同桌间根据交流表达的内容,依据评价量规进行互评,给出星级。

目的:学生之间的互评,能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做实验的优缺点,在耳濡目染中,还学习到了同伴的优点,并锻炼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培养了学生倾听、表达、接纳、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促进了每个学生个体科学素养的提升。

师:接下来,我们完成“不会湿的纸团”实验,继续探究空气是否真的占据空间。

根据PPT上的实验提示,这个实验该如何操作呢?你会从哪些方面来评判小组的实验做的规范不规范呢?(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目的是提示各组制订、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在交流、研讨制订评价量规的过程中,使学生知道接下来的实验探究该从哪些方面评价,如何评价,同时也对即将要进行的实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师生共同制订好评价量规后,按照分工开始分组实验。

PPT出示学生活动:完成“不会湿的纸团”实验,并按照所制定的评价量规进行小组评价,给出对应的星级。

“不会湿的纸团”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不会湿的纸团

实验材料

水槽、水、杯子、纸团

实验步骤

在杯子底部紧塞一团纸,然后将杯子垂直倒扣压入水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空气占据空间》评价量规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操作过程

1.能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2.操作规范;

3.实验过程中安静有序。



实验记录

1.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2.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习惯培养

实验结束后,能快速有序整理实验材料。





改进后进行的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共同制定评价量规进行的小组评价,极大提升了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探究中评价量规的制订和使用,使学生探究有方向,会反思,愿意主动沟通交流。

评价,让学生“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三、成效与启示

评价不是检测学生不知道什么,而是让学生把知道了什么敢于表达出来。有了评价量规,学生更能明白实验如何做,知道自己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和规范操作程度,在达到学习目标的同时,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改进后的评价方式,它的创新点是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评、互评、运用共同制定的评价量规进行小组评价,由于量规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学生会对这些评价标准印象深刻,主动践行,学生探究时表现的更有条理。根据评价量规进行小组评价,学生心中有标准,就会使得课堂秩序井然。

这样的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能动态发展地看待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取得优异的成绩的同时,持续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
TOP
97#

学校创新实验教学方式的典型案例

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 王净

小学科教学中实验探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的可操作性,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对《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课中的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创新。接下来本人将从案例介绍、案例的创新点、案例效果评价等内容进行介绍。

一、案例学校

   本人所在的学校是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

二、案例介绍



《用气球驱动小车》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本实验是让学生思考在前实验的基础上,如何让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但在进行本实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麻烦,教材中学生是在室外完成分组实验的,但考虑实际情况,由于室外的环境不易把控,遇上有风或下雨下雪等恶劣天气,本实验都很难完成。如果在室内课桌上做实验,由于实验室的桌子大小有限,气球小车的行驶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不走直线,向左或向右跑偏, 甚至掉到桌子下面,也没法测出小车行驶的距离,只能重新做,使得课堂上同学们都是在捡小车的过程中渡过,致使对课堂效率造成影响。因此我将本实验进行了改进,给本实验加上带有刻度的轨道,让小车在有刻度的轨道上行驶,这样小车就不会跑偏,更不会掉到桌子底下,又可以直接读出小车的行驶距离,既可以节省很多实验场地,也可以节省做实验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





















三、案例的创新点

   给小车安上带有刻度的轨道,这样小车就不会跑偏,又可以直接测量出小车的行驶距离,既可以节省很多实验场地,也可以节省做实验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所以通过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变室外做实验为室内做实验,变大场地为小场地,大大提高了本实验的可操作性。


四、案例效果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表,有的小组还能有时间剩余,可以让组内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做实验的信心。
TOP
98#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

句容市下蜀中心小学 杨健宇

一、案例介绍

(一)案例简介

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中,书中涉及到了如下实验:

用小鼓,纸屏和泡沫塑料小球进行制作,示意图如下:

微信图片_20200706093434通过用纸屏来模拟耳膜,用泡沫塑料小球来把纸屏的振动放大,来让学生明白声音是怎么传播到人耳,人耳又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到大脑中。

(二)实验弊端

在课本中出示的实验中有以下弊端:

1、所需实验的操作空间较大。

2、做准备实验时,纸屏的中的纸质的选用也决定了实验现象的明显程度。

3、用绳子悬挂泡沫塑料小球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4、泡沫塑料小球在实验室中不易找到,需自己用泡沫塑料进行制作。

5、敲击鼓的力度也有要求,力量太小,实验现象不明显,力量太大,导致课堂中大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中太过吵闹。

二、第一次实验改进

在进行第二次实验时,泡沫塑料小球的悬挂方式有了改变,通过用烧红的铁丝将绳子固定在小球内部,这样会减少绳子对小球运动的影响;泡沫塑料小球也有一定的重量,需要用力敲击才能让小球弹起。

案例创新点:该实验中规避了因为空间因素以及学生因素影响到的实验结果的可能,让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案例效果评价:

1、此次实验需要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需要用烧红的铁丝对乒乓球进行处理。

2、在固定绳子的时候也要将细绳固定在乒乓球的内部才行,不然在后续实验中对实验的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三、第二次实验改进

后来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人带着口罩讲话时,口罩会振动,虽然也有可能时说话时产生的气体使口罩在振动,但抱着科学探究的心态做了以下实验:

微信图片_20200706100424用口罩蒙住杯子,再在上面撒满细纸屑,用正在振动的音叉靠近实验装置,结果不太理想。















案例创新点:此次实验改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所需材料更加简单,操作方式较第一、二两次也简便了不少。

案例效果评价:

1、想要让口罩布振动,需要靠的很近才可以。

2、纸屑容易被风吹走,导致实验中存在了误差

四、第三次实验改进

后来在网络上看到了一段视频,从中获取了一些启发。

口罩布换成气球,纸屑换成细沙,发声装置由小鼓换成音叉。气球和细沙在之前的课程中都有剩余,所以收集制作材料也很简单,小鼓换成音叉的话,实验现象变化不大,但是在课堂中音叉的使用会减少噪音的产生,从而让学生能够听到老师发出的指令。

实验现象:当用敲击的音叉靠近模拟鼓膜的气球薄膜时,沙粒会在薄膜上跳动,说明说明音叉的振动通过空气引起了气球薄膜的振动。后来做这个实验时把玻璃杯杯换成了集气瓶,在实验时不仅看到了沙粒在薄膜上跳动,而且还听到了像吹瓶子似的“呜、呜”的响声, 生动地说明音叉的振动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影响。

案例效果评价:

1、此次实验效果明显。

2、通过使用不同力敲击音叉后,砂砾跳动的程度也不同,从而解释了用力越大,砂砾跳得越高,表示振动的幅度越大。

3、此次试验所需材料获取简单,制作教具步骤不是很复杂。

五、实验创新

后来对此实验又进行了创新的设计,直观展示了声音能让周围的物体发生振动,装置结构如下:

4c6668afd15c6d39091e38f59decf81

















改进的部分:

1、用一面小镜子代替砂砾将振动放大

2、用激光笔照射小镜子反射照射到墙壁上,将振动进一步放大并且可视化。

实验现象:

音叉导致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促使气球薄膜的振动,最后带动镜子的振动,让照射在墙壁上的光点发生大幅度的抖动。

案例效果评价:

该创新改进不仅将声音的振动放大了,也将振动进行了可视化的操作,比较新颖,唯一的缺点就是制作比较麻烦,但制作一次就可以使用多次,后期也方便。
TOP
99#

“布”可思“艺”

—布艺坊功能室介绍

霍邱县直中心幼儿园水门塘分园 乐运兰 祁莉 吕珂

布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传承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的物化形式,更是传递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式。为了让幼儿从布艺当中获得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霍邱县直中心幼儿园水门塘分园立足于园所地域特色,从幼儿发展出发,创设了以布为载体的混龄参与式功能室-----布艺坊。布艺功能室里提供了棉、麻、丝、毛、化纤等不同种类的布匹材料,孩子们在缝、绣、纳、叠、染等多种形式的布艺活动中,熟练掌握布艺制品制作及创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发展精细动作和创造能力,在一针一线之间,感受民族文化,传承国粹手艺。

一、文化寻根,深挖资源

水门塘分园位于城乡结合处,区域内小型手工作坊发达,该园依托丰富的地域资源,联合家庭、社区形成了“布艺坊”功能室活动开发和实施共同体,从广阔的资源库中提取了布艺元素助力功能室的建设与发展。幼儿园在功能室管理方面,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以混龄艺术教育为特色,制定了完善的功能室使用制度,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布艺探索空间。图1 布衣坊场景图

图1 布衣坊局部场景图

IMG_4837

图2 布衣坊局部场景图

二、丰富内容,构建特色

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发展水平和兴趣需求,水门塘分园针对性的在“布艺坊”内给幼儿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如扎染工具、织布机、缝纫机、各种布料及辅助材料等,在老师的协助下,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创作,或剪、或涂、或粘、或缝制,体验拼布的奇妙变身,感受动手、动脑带来的独特乐趣,同时借助幼儿布艺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混龄模式,打破了班级、年龄的限制,为幼儿提供了更多交往的机会,拉动了园内区域游戏间的联动。



图3 中、大班幼儿合作裁剪桌布

IMG_4841

图4 幼儿自制布艺饰品

IMG_4834 图5 幼儿缝制布艺品

三、完善体系,优化课程

坚持在游戏中开发课程的思路,水门塘幼儿园以“布艺坊”为载体,通过孩子们在功能室的游戏探索思路,整理生成了不同层面的许多课程故事,在生活化教育中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布艺课程”内容,再通过社会实践、领域教学、区域游戏、生活体验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各类布艺活动,呈现了看得见的课程探索轨迹和幼儿成长印记。同时也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形成了家园合作共同体。

IMG_4828

图6 布衣坊里忙碌的幼儿

图片2

图7 大班班本课程“和布做游戏”



图8 亲子布艺扎染活动

四、提炼经验,辐射成果

水门塘分园“布艺坊”的开发和实施,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拓展幼儿的视野和创造意识;并促进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设计、研究能力教科研素质;同时有效利用家长资源,转变了家长的教育教学观念,形成了家园合作共同体。随着“布艺坊”功能室活动越来越丰富,幼儿园有关布艺的课程、游戏案例推广范围也日渐扩大,水门塘园先后接待了周围县区幼教同行的慕名参观学习,切实发挥了市级一类幼儿园的辐射、引领作用。



图9 接待领导实地调研

图片2

图10 接待一线教师参观学习
TOP
100#

小学创客室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阜阳市颍东区和谐路小学 张梦如 赵黎明 李雅倩

一、案例学校:

阜阳市颍东区和谐路小学办学设施现代化,建有全省一流的创客室、机器人室、地震馆、非遗馆、天文馆、和谐书院、科技馆、航天馆、艺术馆、卓雅电视台、录播室、心理辅导中心等各种功能室。学校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探索出“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以“争章创星”为主抓手,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介绍:

本案例是针对于学校创客室使用时的日常维护和维修的一些新得体会。创客室是一个新型教室,里面的教学用品比较多,有3D打印机、车床、控制板、金属材料、3D打印笔等等。而且创客室大部分的器材是通电的,这些器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日常上课时我也会给学生普及关于设备使用与维护的知识,在上课前先检查自己的设备,及时和老师沟通。每节课结束时学生的工具箱和材料箱都要完成分类清洁,然后把使用的东西放到指定位置,并且关闭桌子上的电源。所以一定要将日常的维护和保养融入于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还可以让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作量。

三、案例创新点:

本案例首先是针对3D打印机日常保养得一些介绍,一共是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3D打印机基本保养,第二部分是3D打印机日常维护,第三部分是3D打印机维修,第四部分是关于3D打印机会出现的两个小问题以及如何维修做了分析;其次是关于车床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然后是3D打印笔的日常维护;最后我又对整个创客室在使用完成后进行了维护。

1、3D打印机日常维护:

机器打印前应确保各安全防护装置完好;定期做好设备的清洁保养工作,尽量将喷头、热床、运动部件及其他零件的表面清扫干净,防止因粉尘过多而造成的磨损。

准备工作

图1、准备工作

清扫喷头表面灰尘

图2、清扫运动部件灰尘

使用毛刷清扫内部灰尘

图3、使用毛刷清扫内部灰尘

2、3D打印机基本保养:

每次开启 3D 打印机打印前,要仔细做一些检查:喷头是否有堵塞或损坏现象,各部分连接线是否正常,导轨或光轴是否缺油,平台是否校准调平等。喷头内有滞留物时要立即清理干净;校准过程中若发现螺丝、螺母松动,则应使用内六角扳手、十字螺丝刀、扳手等工具拧紧。





零件加固

图4、校准平台

打印工作结束后,抽出挤出头内的剩余打印材料,并密封保存好打印的材料,防止材料因受潮后变脆断在喷头里,造成喷头堵塞。

退料

图5、退料

防尘布先将运动部件上的油渍或灰尘擦拭干净,之后将润滑油后分别涂抹至机器导轨或光轴上,并来回移动可运动部件,让油脂均匀的润滑导轨和光杆。





清除平台残留物

图6、清理平台

上润滑油

图7、给部件上润滑油





3、耗材断在进料孔处:

耗材如果暴露在空气太长时间受潮后折断,料堵在喉管内,使用工具清理堵料,将耗材夹出来,然后将导料管塞回到原来的地方。

导料管塞回

图8、拿出导料管

将耗材夹出

图9、用工具将剩余材料夹出





盖防尘布

图10、用防尘布盖住打印机

4、车床维护与保养:

创客室里有几台小型的车床,这个对于学生来说相对的危险,所以在日常维护和保养更应该小心,如果因为保养的不到位造成机器的故障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要定期检查车床设备,如果发现螺丝、螺母松动及时拧紧,并且抹上润滑油





图11、清理车床灰尘

加固螺丝

图12、加固螺丝

上润滑油

图13、上润滑油

5、3D打印笔维护:

3D打印笔使用起来简单,但是在使用时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在使用后一定要将笔内剩余的耗材清理干净,然后装回包装盒放到学生碰不到的地方,因为3D打印笔使用时笔尖温度较高,如果学生自己操作可能会发生一些未知的安全问题。



退料

图14、退料

清除笔尖残留物

图15、清除笔尖残留物

5、创客室日常维护:

创客室设备较多,所以在使用完后,一定要把设备收纳并且放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关上创客室的总电源。





整理所有的箱子

图16、整理器材

关闭所有电源

图17、关闭所有电源

四、案例效果:

此案例我在学校实行一段时间,不仅减轻了老师的日常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加入日常维护可以让学生知道设备维护的重要性,也将家庭日常设备的维护融入与生活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