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市下城区小学科学“中小衔接”研讨活动 [复制链接]

1#

杭州市下城区小学科学“中小衔接”研讨活动

 

“跷跷板”的两头分别是中学和小学


——记杭州市下城区小学科学中小衔接教学研讨活动


                              长寿桥小学 余文冲报道


    11月10日,下城区小学科学研讨活动在长寿桥小学凤起校区多功能厅举行,全区小学科学教师观摩了这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中小衔接——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它是保持中小衔接,深化“常规课堂”、推进“轻负高质”的具体实践。长寿桥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余敏雅老师和安吉路实验学校中学部的鲁放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


杭州市小学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进行了点评。徐老师首先对长寿桥小学学生的表现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长寿桥小学学生的素质在下城区乃至杭州市都是数一数二的,特别肯定了长寿桥小学的学生思维严谨,讨论热烈,基础扎实,习惯优良,可见教师平时的工作是扎实的,管理是精细的。除此之外,徐老师围绕小学科学课堂的三维目标阐述了对这次活动的观点和意见。认为余敏雅老师上课情感丰富,活动目标明确,方法过程得当。特别是对余老师精心制作的教具“活动跷跷板”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个设计能解决教材中整个“杠杆”单元的大部分知识点,好材料构建了一堂好课,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对于中学的鲁放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使用规范的科学用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是小学科学老师所不能及的。另外,鲁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有意识提高孩子的思维水平,让孩子的思维程度有一个质的提升。


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教学风格展示了不同侧面建构的同一内容,让全场的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又有了显性的认识。


 



























 


 


 长寿桥小学余敏雅


安吉路实验学校鲁放 


 


 


 



 鲁放老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


市教研员徐春建作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4 22:40:13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杠杆中的科学》


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凤起校区:余敏雅


课前游戏:学生玩跷跷板


师:这块跷跷板的中间可以移动(指的是支点的位置),它中间隐藏着许多秘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跟它相关的知识。先来看一幅图,课件出示:撬棍能把这一块石头搬到别的地方吗?


生齐声:能,用棍子撬起移开。


师:像撬棍这样绕着支点转动的坚硬的物体叫做杠杆,最早提出它叫杠杆的伟大人物是阿基米德。他有一个假想(课件出示阿基米德撬地球的图):“假如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子,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师:那么它的支点在哪里呢?


生:指出位置。


师:什么叫支点?


生:围绕着它转动的点叫支点。


师:还有两个点也比较重要的,你能在杠杆中找出来吗?


生:用力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


生:阻力点,杠杆中克服阻力的位置。


三个点的概念出示比较牵强,建议让老师来解释会更好



师:你能判断这跟杠杆上的三个重要位置吗?(撬地球的图)


生:指出三个点,


师:现在你能不能来找找刚才同学玩的跷跷板的三个点的位置呢?


生1:学生贴出支点,教师帮助贴出正确的位置。


生2:贴出用力点,生3:贴出阻力点。



师:生活中许多工具用了杠杆的原理,课件出示工具图:剪刀。你能找到剪刀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生:一一指出来。有许多学生有不同意见,其中一生说这个剪刀上有两个杠杆。


师:出示剪刀,拆开一份为二,高高举起。请问:这是几个杠杆?


生:2个杠杆


师:教师演示剪纸过程。


生分析剪纸过程中2个杠杆的三个位置分别在哪里


课件演示拆开的剪刀的三个点的位置。并用表格分析剪刀的杠杆情况












实验内容


实验观察


标出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剪刀剪纸


右图出现的工具是(   ),它是否应用了杠杆的原理?


是(    )


否(    )


剪刀图片



师:接下来进行比赛,第一轮是必答题,答对的小组加5分。课件出示5副工具图,每组抽取号码来决定是哪道题,抽中后自己利用工具来做事并分析三个点的位置在哪里。【用比赛的形式很好,激励学生的兴趣


学生开始体验活动【建议:在这个活动中能准备多把工具,完成得快的小组还可以选择更多的工具来进行体验,毕竟孩子只是体验了一种工具的杠杆情况。】


学生汇报:火钳是杠杆的原理,标出三个点。学生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看。


依次汇报螺丝刀、火钳、老虎钳钳铁丝、螺丝刀撬奶粉罐、羊角锤这些工具是不是杠杆的应用。


汇报的过程中,因为每组只有一种工具,需要把自己组研究的结果向大家汇报,学生拿着工具,后边的学生看不见,建议用摄像头连接。另外,学生的活动中体验的工具太少了,每组只能研究和体验一种工具,建议建设一个学生操作场地,自由选择或者轮流操作。】


师:第二轮活动比赛,抢答,按照第一轮的方法进行抽签,然后进行探究,如果没有答对的小组,其余组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答对的组可以加分。但这次不是用实验报告单的形式完成,而是用纸黏贴的形式出现。


学生分组活动(研究的工具:核桃夹、订书机、镊子、擀面杖、开瓶器)


最后汇报。


其中擀面杖学生找不到三个点,教师也认为它不是杠杆的应用,而其实它也是一种杠杆的应用。】




总评:


优点:


1.教师上课情感丰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式多样。


2.教师的语言简练、学生操作探究过程善于发现。


建议:


1.本节课的目标制定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要加深他们的目标维度,加深到什么类型的杠杆。


2.操作较单一,措施:采用学生操作区域场地的形式进行会更好。


3.加分的形式出现固然是好,但是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比较浪费。


4.超时15分钟,严重超时,平时的课是绝对不允许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4 22:32:19编辑过]

TOP
3#

正在学习中。一品轩老师辛苦了!
TOP
4#

 

徐春建老师在下城区中小衔接科学教研研讨活动中的点评


目前有很多学校在搞中小衔接的活动,但都是只有第一次,而没有第二次的活动了,建议应该继续搞这样的活动。小学和中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不一样会导致今天的同课异构会有迥然不同的教学风格。


一、            知识目标不同


初中密度大,小学密度小;那么哪个更有价值呢?定位不一样,价值不一样。


余敏雅的课:题目《杠杆中的科学》,但从课堂的教学过程看取名《认识杠杆》更合适,一节长达近一小时的课目标只有一点:认识杠杆。花费那么长的时间研讨这一个初浅概念不值得。建议:在这节课的第一个比赛结束后可以引入更深层次的概念:分析杠杆的省力情况,这一问题有待解决。


鲁放的课:中学老师上课过程中使用规范的科学用语这是小学老师所不能及的地方。比如“根据起子的使用状态,它有不一样的作用。”简洁的用语,科学的用语,值得学习。在这节课中过高的知识目标(3个知识目标),抽象思维过高。杠杆的平衡公式出现,让学生难以换算。建议:改为表象会更容易理解。


二、            能力维度不同


小学动手能力多,中学动脑思维能力多


动手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而做的,动手不是最终的目标。


余敏雅的课:动手操作多,在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科学,非常符合小学学习科学的特点。特别是跷跷板的制作是非常巧妙的,在这个跷跷板里大有学问可做,有了它相当于解决了后面几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好好利用这个跷跷板,会让科学学得更深入,更生动。


鲁放的课:能力的把握要适度,根据中学的课堂教学习惯是以讲为主的,转变到小学的动手操作为主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达成思维的扩展,一下子难以适应。今天鲁老师已经放开手想让学生来探究,但这个度没有很好把握。


三、情感态度不同


余敏雅的课:在课堂中情感态度体现得游刃有余,充分展示小学科学教师的课堂情感风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趣,这是非常符合小学科学教师的特点。


鲁放的课:理性有余感情不够,现在的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六年级的学生跟初中生毕竟有些差异,寻求差异,让感情更加丰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如此对于课的帮助会更大。

小学知识概念的点不能铺的太多和太散,要在一点上挖透,在这点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TOP
5#

很好的活动哦,我们以前也和初中的搞过类似活动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6#

之前我们学校是9年制的,当时都和中学的科学教研组长商量好了,搞中小学衔接教研,可是后来不小心就耽搁了。结果到现在,我们的中学部将全部撤出,明年的这个时候就只有小学了,我的设想是比较难实现了。


 


关于衔接教研,虽然我当时的设想没有真正落实,但我还是狠狠地思考过的。其实衔接教研,不仅是让中学和小学一起搞一次教研活动,也不是大家说说中小学教学的区别,而应该是深入、多次、多层次的调查和研究,问题是,我们有这个精力和能力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4 23:38:14编辑过]

TOP
7#

搞过这样的活动,但要深入、多次、多层次的调查和研究有一定难度。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8#

下城的活动现在搞的不错啊,这个“主题”以前的学校研究过,现在的学校继续研究。
TOP
9#

上次我们这里也搞过,效果还不错的。
一直努力中……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