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杜甫《登高》讲读稿 [复制链接]

1#

因为疫情宅家,借助钉钉给孩子们上了几节诗词课,现把讲稿贴出来,供大家拍砖。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杜甫《登高》讲读稿

亲爱的孩子们:

今天,倪老师要带大家来学习一首杜甫的七律,题目叫——《登高》。

登高(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会读的孩子和倪老师连麦。在朗读中正音。

登高,是一种习俗,我们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知道,在重阳节,古人有登高的习俗。所以这首诗,是杜甫在重阳节登高时有感而发。

诗人杜甫,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谁能用自己的所知给大家进行一下介绍。落实:诗圣、现实主义诗人、史诗。

现在让我们来朗读这首诗。

孩子们,对于这首诗,你读懂了哪些地方呢?老师想请同学来说一说。

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句一句地学习。

先看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是江中的小岛。读一读,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

(1)首联运用了对偶的方式

(2)而“风急天高”“渚清沙白”词语之中也蕴含对子,我们可称之对中对。

(3)首联在写景,但我们知道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这儿的景色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当时诗人在四川夔州,夔州这个地方以猿猴多著称,而且峡口更以风大闻名。当地有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显然,这猿啸声可不是百鸟朝凤的那种喜庆和吉祥,猿啸声那是哀伤的象征。诗歌中的声音常常带有固定的情感符号,比如“雨打芭蕉”,传递的不是浪漫,而是伤感、愁绪。

试想一个老翁,重阳登高,看到风急天高,猿猴哀鸣。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悲从心起啊,悲凉、孤寂、落寞。低头一看:渚清沙白鸟飞回,若是一个心情美丽、悠闲自在的人看了也许会心情舒畅、心旷神怡,可是此时的杜甫已经身有重病,年事已高,看着水清沙白、看着翻飞的鸟儿,我想他肯定想到了自己,自己已不再年轻,不再像渚上的草木那样还有来年的希望,不像那盘旋翻飞的鸟儿自由自在,这无疑加重了诗人内心的哀伤。

首联中的有一个字奠定了这首诗的基调,我想大家应该关注到了,这个字就是——“哀”。

分享 转发
TOP
2#

[p=21, null, left]再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依然写景,依然对偶。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意思。[/p][p=21, null, left]在这一联中,首先要注意两个叠词的运用,前半句“萧萧”是拟声词,形容落叶的声音;后半句中“滚滚”写的是长江水的奔腾气势。前者从视觉的角度,后者从听觉的角度。[/p][p=21, null, left]再看形容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的两个词语:无边和不尽,这两个词语,意思一目了然,但细品之下,带给人的感受就不一般了。无边:无边无际,广阔无边,目之所及,到处都是这样才叫“无边”。而无尽就是无穷无尽,永无止歇。《论语》中有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一去不回。的确,长江之水不知从何时起就在这样奔腾不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停止,简直就是天地间一个永恒的存在。理解了这一点,再来读这一句诗,你眼前的画面是不是更广阔、更深远、更悠长了呢?[/p][p=21, null, left]在这一联中,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落木是什么意思?落木就是秋天飘零的树叶。那为什么不说“落叶”而用“落木”呢?看着“无边落木”这四个字,你在脑海里产生了怎样的画面?无边的落光了叶子的光秃秃的树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萧瑟、寂寥、缺乏生命的力量其实就是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心感受,诗人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化成了眼前可见的“无边落木”,可以说是化无形为有形了,比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更多了一份含蓄和旷远,而但用“落叶”就少了这样的一份意味。[/p][p=21, null, left]看着树叶纷纷而落,想想自己已经年迈,就像这秋天的草木,快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再看那万里长江奔腾不息的江水依然滚滚而来,不可阻挡,永恒地存在于世,而自己呢?已是暮年,似乎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意思是说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此时杜甫要表达的应该就是这种哀伤与愁绪。[/p]
TOP
3#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杜甫《登高》讲读稿

请同学们把首联和颔联连起来读一读。这四句是写景,诗人用景来表达自己的失落孤寂悲凉之意,接下去我们来看后面四句:

先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依然对偶,这两句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孩子先来说说看。其实这里的“万里”是指诗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远离故乡。悲秋,秋天,本就给人肃杀、寂寥之感,而加一个“悲”字,更体现了大自然的秋给予诗人切肤至心的悲凉感。诗人眼里的秋没有我们平常习作中常写的累累的硕果,多姿多彩的秋菊,更没有温暖的秋阳,只有一份深秋的悲凉。“常作客”是指什么呢?不要简单地理解为秋天来做客,这里是指诗人一生漂泊,客居他乡,贺知章能“少小离家老大回”,而杜甫尽管“繁霜鬓”,却依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的“百年”不能理解为一百年,而是说诗人自己已经年迈,身患重病,孤单一人在重阳节登上高台。你想一个年迈的他乡客,在深秋之际,孤单一人,登上高山,听猿啸,看鸟飞,观秋叶飘零,望江水滔滔,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看成一出剧的话,那这不就是一幕悲剧吗?在天高地远,江水一去万里的高山之巅,迎着猎猎的秋风,站着这样一位一生都在飘零的年迈的诗人,在天地之间显得是那样渺小,这是多么寂寞、悲凉啊!


对于这两句诗的理解,宋代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这八个意思,无一不指向诗人的孤单与悲凉。

TOP
4#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内心情感的抒发上,相比于前面的几句,这尾联显然更加直接而强烈,大有忍无可忍,喷薄而出的气势。连用“艰”“难”“苦”“恨”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愤懑的程度之深。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苦”不要理解为我们平常说的“苦”,这里的“苦”是特别,极端的意思。

艰难,杜甫的艰难最直接的体现是在于自己的一生都在飘零,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过着极其艰辛的生活。他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从京城去老家看望自己的妻儿,一路看见达官贵人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到家却发现自己的幼子竟已活活饿死。

杜甫的艰难更在于他的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痛苦。我们知道他一生心系国家、百姓。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自己都无法安心地住上茅草屋,当自家草屋顶上的茅草被大风吹落,被顽皮的孩童捡走的时候,他不是生气,不是愤怒,而是想着没房子住的穷苦大众。希望能有广厦万间,让天下没房子住的百姓都住上,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然而他生活的时代又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种梦想注定是实现不了的,所以这也是诗人艰难的一面。繁霜鬓。繁,作动词,是增添的意思,繁霜鬓,就是增多了白发。

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我们有一个熟悉的词语,叫穷困潦倒,“潦倒”就是失意颓丧的意思。精神上的颓丧还没完,自己又因为疾病而不能饮酒了,所以就有了“新停浊酒杯”的说法。“新停”就是刚刚停止,现在连喝杯浊酒都不能了。三国时的曹操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就指的是酒,我想杜甫喝酒也应该是为了解忧、解愁,然后现在却连酒都不能喝了,这不是愁更愁吗,连宣泄愁的那个孔都给堵住了。这样的愁真给我们一种透不出气来的感觉。难怪后人评价杜甫诗的特点用了四个字——沉郁顿挫。

TOP
5#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朗读这首诗。

这首七律在历代的诗歌评论家中有很高的地位,清代的杨伦在他的《杜诗镜铨》中评价这首诗是: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意思是说这首诗雄浑一体,古今无人能及,是杜甫所有诗里面最好的。而明代的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是这样评价: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意思就是这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人能写得出来,这首诗应当在从古到今所有七言律诗中排第一,而不只是在唐人七言律诗中排第一。

我知道,讲到这里,很多同学心有疑惑:上节课,我们说崔颢的《黄鹤楼》为七律之冠,今天怎么又说杜甫的《登高》为七律之冠呢?其实这应了一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何谓文无第一,通俗讲,就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喜好不一样的,每一个人关注点不一样,所以对诗文的理解和推崇也就不一样了。至于武无第二就不难理解了。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背诵这首诗。

TOP
6#

前无昔人,后无来学。此当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也。意思就是这首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人能写得出来,这首诗应当在从古到今所有七言律诗中排第一,而不只是在唐人七言律诗中排第一。
TOP
7#

变成语文论坛了
TOP
8#

还以为走错地方了!
TOP
9#

有科学严谨风的语文老师。
TOP
10#

科学老师讲语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