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镇西:黄全愈教授的“苦相” [复制链接]

1#
                          李镇西:黄全愈教授的“苦相”


   2016年7月中旬,我参加诸城新教育年会,意外的收获是结识了著名学者、美国Miami大学的黄全愈教授。2000年,一本《素质教育在美国》风靡中国大陆,一时洛阳纸贵。人们在热议“美国素质教育”的同时,记住了这本书的作者“黄全愈”的名字。

    到诸城的第一天晚上,我走进饭厅,和新老朋友纷纷握手。也许是东道主的忽略,远处沙发上一位儒雅的长者,却没人给我介绍。他很有修养地站了起来,和我微微点点头,不卑不亢。我也给他点头回礼,礼貌中有几分矜持。我估计他也是这次年会邀请的专家。他脸上写满了疲倦,甚至可以说是一脸苦相。

     直到坐在饭桌上,我才知道,他是著名教育专家黄全愈。我端着杯子走到他面前大抒其情:“久仰久仰!幸会幸会!”他照例是一脸的苦大仇深,但笑容依然很真诚:“久闻大名。只是我经常把你和李希贵混淆。”我笑得差点把嘴里的饮料喷出来了。我说:“李希贵是我的铁哥们,你把我和李希贵混淆,我很开心。”

     我们的聊天很快进入正题——所谓“正题”其实就是我关心的问题。我说:“我写过一篇谈中美基础教育的文章,我认为,许多中国人说的所谓‘中国基础教育强,高等教育弱;而美国基础教育弱,高等教育强’,是不对的。虽然我并没有深入了解美国教育,但凭着起码的逻辑思维我就想不通,既然基础教育不好,人家为什么培养出那么多的创造型人才?我们的基础教育好,为什么我们高端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少?如果一定要说中国基础教育强,那么这个基础拿来有什么用?”

      黄全愈教授同意我的观点,频频点头:“你说得对。关键是,这个基础是什么?美国培养出那么多的高端人才,没有扎实的基础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座大厦,怎么可能凭空在基础很弱的沙滩上?”

      我说:“是呀!说中国学生的基础很扎实,无非就是死记硬背了许多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无益于创造,拿来何用?”
吃完饭,我和他合影。然后我放在微信上,将这张照片取了一个很抢眼球的题目:《涉黄照片》。我让网友们猜,为什么叫“涉黄照片”。结果大家的答案五花八门:“皮肤是黄的”“背景是黄的”“灯光是黄的”……后来我公布答案:“因为我是和一位姓黄的朋友合影。”
     黄全愈把他的几篇文章发给我,客气地要我“指正”。我读了对他说:“哪敢指正大教授的大作?不过,我感觉我俩好多教育观点都是一致的,关键是我还发现我俩的文字风格都很相似。”他说:“对对对!”头不停地上下点坠,宛如鸡啄米。
      一天早晨我给黄教授发微信,问他是否有兴趣去看诸城的恐龙博物馆。他回复我说,时差还没倒过来,就想睡觉,可又睡不着,实在太疲倦太疲倦,不想去看博物馆。我觉得他太可怜了,对他说:“那今天参观学校你也别去了,就在房间休息吧!”他说:“这,行吗?”我马上去找到朱永新老师,说了黄全愈教授的痛苦状。朱老师马上亲自对黄教授说:“你别去学校了,没关系的,你就在房间休息吧!”
     其实,黄教授的本性是很幽默的。我送他一本《爱心与教育》,他郑重地双手接过,说:“要签名,要签名!”待我签了名,我和他合影时,他特意把书拿着。正准备拍,他又觉得姿势不对:“应该这样拿,像拿红宝书一样!”于是,他紧握《爱心与教育》放在胸前,俨然是“文革”时手握“红宝书”(《毛主席语录》)的红卫兵战士(见题图)。这是那几天我少有的看到他精神抖擞的时候。
    他的幽默当然不仅仅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搞笑”,还体现其文章著作中。当年读其《素质教育在美国》,就因作者妙不可言的风趣语言而忍俊不禁。这次和全愈在诸城见面的一周前,也就是2016年7月4日,他刚刚在《中国青年报》上发了一文,对“核心素养”提出了质疑——

    让我们暂且容忍“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逻辑问题,来剥其壳看其核——不管是培养“核心素质”还是培养“核心素养”,关键是所要培养的内核——即“corecompetencies”的具体内容,诸如独立意识、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批判思维、学以致用、自强自尊、竞争面貌、国际视野、社交技能、团队合作、正直善良……若然,还有必要横刀立马,对“便当”仰天长啸一二三吗?君不见,从发掘到培养都是“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然而,凡是尚未开发和培育的素质,均不为“素养”,就都不属“素养教育”的范畴——便当里的“内容”还名不副实。

      全愈认为,无论“素养”还是“素质”,都是语言形式,关键是培养的内容。妙就妙在,全愈为了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举了他和朋友一次关于“便当”与“盒饭”的争论;而他在描述这次争论时,语言机智幽默,令人捧腹喷饭。但可惜的是,“可能议题过于敏感,《中青报》发得有点遮遮掩掩,把中间一段删了,也就没了我的文风。”全愈对我说。

      他将完整版的《便当里的“素养”》发给了我(见本文附录)。文章仅千余字,却一针见血,逻辑严密,行文机智,寓庄于谐。 如此一个严肃地学术话题,如果在一些专家那里,也许会写成一部高深莫测的皇皇巨著,但在全愈这里却被论述得妙趣横生,俨然举重若轻,“就那么一回事儿”。我深感全愈是个善于独立思考也善于完美表达的学者。我对全愈兄更加佩服得紧了。

      诸城分别,全愈先去北京,然后从北京回美国,而我则回成都。但我眼前一直晃动着他睡眠不足的苦相,还惦记着他的“倒时差”。我在微信上问他:“一直牵挂你的失眠,全愈痊愈没有?”

     他给我来了一条长长的回复——
    从诸城开始,一直努力倒时差,但总是在半夜一两点时,痛苦挣扎。到了青岛,已进步到半夜3点时“众人皆醉我独醒”,回国行程已过半,决定不再倒时差,以免刚倒好,回美又得再倒回来。于是,总是一副半眯半醒,普度众生的苦相(有照片为证)。也好,半迷糊是最佳创新状态。16日,为保证晚上11学校的讲座,乘早上7点的高铁去北京,4点起床,暴雨,6点出发,到站时还剩不到20分钟,小董博士拽着我这个老迷糊和大包小包,一路狂奔……眼看列车启动,逮着一个车门就上去——12号车厢,扛着大小包往我的2号车厢拱……这一折腾,晚上演讲完,在车里就跟司机说胡话……到旅馆倒头一睡,醒来5:58——完了,时差到过来了!两天后,回美国又开始倒中国时差。要命的是,躺床上尽想烟熏鸡架、墨鱼饺子、桂林米粉、红烧茄子、臭桂鱼……

                还没读完,我泪都快笑出来了。

                                                                                                                            2016年7月18日

附录:
                                 便当里的“素养”

                                          美国Miami大学   黄全愈

最近,教育界出了个热词“素养教育”。一夜之间,专家、权威们均弃“素质”而去,开口闭口把“素养”捧成网红,不然似乎自己要落“网”。

吴敬琏先生说:中国经济研究水平太肤浅,只会不停地“造词”!

我不懂经济,但对教育界的“造词”和瞎折腾也颇有微词,想论他个一二三:一、素质包括素养,“素养”即后天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2007年版)。二、如素养是经过后天开发和培养的素质,那么尚未开发和培养的素质不属于“素养”,依此逻辑,“素养教育”不涵盖“素质”——这就有了教育逻辑的问题。三、素质包括天生的、中性的、待开发的潜在品质、才能、特质等,素质教育文通理顺,符合教育规律……

一来俗务缠身,二来也不想随之起舞,写作冲动就冷了下来。

前两天,有个活动,要订餐。到底是订“北京锅”的盒饭,还是“台南灶”的便当?人们争论不休。

我说:不要争论“盒饭”或“便当”了,不就是个名称吗?关键是里面的内容,而不是外壳。再说,“便当”的“便”让人有不愉快的联想……

朋友反驳道:“是‘方便’的‘便’哟!”

我笑笑:“去厕所不也叫‘方便’吗?”

哄堂大笑!

于是,大家决定不管在哪儿订餐,都叫“盒饭”,不叫“便当”。

接着,订“北京锅”的“扬州炒饭”还是“台南灶” 的“虾炒饭”,人们莫衷一是。

后来,有个在两家餐馆都打过工的学生说:“其实,都是一样的。‘扬州炒饭’想强调地方特色;‘虾炒饭’要突出海味实惠。都是在炒饭里拌些鸡蛋、虾,什么的。”

有人建议:“还是‘虾炒饭’更吸引人吧!”

那个学生又说:“开始大家都叫‘扬州炒饭’,后来,‘台南灶’的老板,改为‘虾炒饭’来吸引不知‘何处是扬州’的美国顾客。有一次,顾客问:这与‘北京锅’的‘扬州炒饭’有啥不同?我王顾左右。其实,两家老板都提供这种工作餐,我能不知道答案吗?”

又是哄堂大笑。

又于是,大家一致决定:订购“台南灶”的“虾炒饭” ,但不叫“便当”,叫“盒饭”!

本想长篇大论一番,但说完这个名称(盒饭)和内容(虾炒饭)的故事,已觉得有劲儿无处使了!换言之,让我们暂且容忍“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逻辑问题,来剥其壳看其核——不管是培养“核心素质”还是培养“核心素养”,关键是所要培养的内核——即“core competencies”的具体内容,诸如独立意识、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批判思维、学以致用、自强自尊、竞争面貌、国际视野、社交技能、团队合作、正直善良……若然,还有必要横刀立马,对“便当”仰天长啸一二三吗?君不见,从发掘到培养都是“素质教育”涵盖的内容;然而,凡是尚未开发和培育的素质,均不为“素养”,就都不属“素养教育”的范畴——便当里的“内容”还名不副实。

对“素养”津津乐道者从来没有(不愿或不能)回答三个问题:一、素质和素养有啥区别?二、弃素质,抱素养的理由何在?三、能以“素养教育”代替“素质教育”吗?若然,为什么?

其实,“素养教育”就是个大乌龙!据说,是台湾学者把那个举办PISA考试的OECD(经合组织)文件里的概念“core competencies”译为“核心素养”后,大家(含“大咖”哦)就随之起舞,推波助澜……。应该说,早在OECD的文件出台前,我们就曾为把中文的“素质”译为英文的competence或quality有过争论。不曾想,若干年后,英文的competence 又因为有人不认同“素质教育”的概念而译为汉语的“素养”,误导了许多人——因为国人恰恰有个喜新厌旧的毛病,可惜“喜”的不是新理念、新思想;“喜”的是换口号、改名字,并且还振振有辞地来番注疏解式论证。

     “素质教育”已在中国倡导多年,人人皆知,也进了文件、成了法律,何必为一个了无新意,而且有教育逻辑问题的“素养教育”瞎折腾呢?!
分享 转发
TOP
2#

教育的方向的确可以引领学生走向不同的地方,所以方向很重要!方向也归根到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加油吧!
TOP
3#

素质到素养,每出一个新词仿佛就要大变革。其实说到底,孩子要做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完美的,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TOP
4#

素质到素养,每出一个新词仿佛就要大变革。其实说到底,孩子要做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完美的,那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龙山黄泥螺 发表于 2017/1/10 11:40:17
TOP
5#

两个重量级的教育大人物在一起,碰撞出的不仅仅一点交流了。
TOP
6#

不管是素质还是素养,能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就OK了。
TOP
7#

很多年前看过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行文很有意思,推荐老师们看一看。
TOP
8#

实现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原来是在自己家里,照着自己的一些想法在自家孩子身上做实验。
TOP
9#

还是喜欢生动有趣的文字,如见其人
TOP
10#

很多年前看过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行文很有意思,推荐老师们看一看。
芒果大大 发表于 2017/1/11 10:35:35
这本书,挺不错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