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文宏:家长让孩子打网球、弹钢琴,却没兴趣搞科学……专家这样... [复制链接]

1#
张文宏:家长让孩子打网球、弹钢琴,却没兴趣搞科学……专家这样分析原因原创
陈磊
中国科普网
7月19日

“在我周围,很多家长在学习之外,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孩子打网球、弹钢琴,但对研究科学兴趣不大。看来,科普还没有成为老百姓的刚需,公众对提高科学素养也并没那么重视。”在6月21-22日召开的主题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张文宏的一段感慨引发与会专家热议。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的专家呼吁,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让科技和教育实现跨界合作,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从“管道泄漏”现象看科学教育缺失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切身感受到:小学五年级以下学生对科学兴趣非常高,可是到了六年级就急转直下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进研究员也举例佐证了这一现象。一项针对我国23个省、66所学校的调研显示: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学生,有意成为科学家的比例分别为12%、6%、4.5%,呈递减趋势。科学职业出现逐级“管道泄漏”现象,从事科技工作意愿的人员可能逐渐减少,到最后人才供给出现短缺。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介绍,大量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科学学习兴趣、内在动机随年级增长持续下降,青少年对科技相关行业的职业期望很低。有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对所有科学科目的兴趣都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对科学感兴趣的程度较小学生下降了9.1%,其中对物理学科兴趣下降高达 18.7%。

在郑永和看来,在考试指挥棒作用下,学校考核以测试知识为主,实验探究类科学课程未得到重视,科学兴趣、好奇心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消磨殆尽。

应更关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科普取得长足进步,但多侧重灌输性知识的传播,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中科院院士刘嘉麒说。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是塑造一种思维方式。”郑永和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应主张将一切科学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通过直接的自然观察和实践活动,基于科学价值观认同的科学行为与科学思维的习惯养成,让学生将客观的知识学习内化为主观的科学认识论和行动力,从中体验和感悟科学过程,培养性格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陈进认为,科学教育要实现4个目标:




  • 科学知识体系的掌握;


  •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如具有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批判式思维、逻辑思维等;


  • 追求科学职业;


  • 造就新一代高科学素养公民。


面向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未来公民应该能够进行跨学科思考,进行情感、个人价值观和伦理反思,在复杂的现实问题背景下,能够获取和解释科学,分析和评估科学主张的可信度,并熟练地参与科学议题的讨论。

科学共同体应促进跨界合作


科学教育的理想目标很“丰满”,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困境。“小学基本没有专业的科学课老师,因为大学本科没有这个专业。”陆云泉说,“科学教育应该校内校外结合,让青少年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内容,未来的科学种子才能生长开花结果。”


从2008年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开始探索,与中介机构、学校开展合作,尝试“准学徒制式”热带雨林探究项目,即让科学家或者年轻科技工作者带领中学生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表明,该项目确实能够提高参与学生选择科学职业意向。”陈进说。


专家建议,应让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均衡分配与有效衔接模式。


除了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在培养公民科学素养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冠疫情暴发,让民众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科学研究机构,专业知识的科普化表达需求出现井喷。“科学家如何在这场疫情中配合国家的防疫策略,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张文宏说,有效而精准的科学传播,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重要的防疫策略,科学传播与科学防控一样重要。


在疫情蔓延之时,张文宏就通过媒体提醒民众:要把自己闷在家里,闷两周,就能把病毒“闷”死。“这句话其实从专业角度来说,并不准确,因为病毒不是被闷死的,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张文宏说,“因为大爹大妈很难迅速理解专业解释,但‘闷在家里’背后的科学原理是靠谱的,那就是要切断传播链。因此我们需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有效的科学传播。

在本次香山会议上,大家呼吁,科技界不仅要重视科学研究上的“硬成果”,还要注重科学 “软成果”的产出。应从提供有效资源供给、加强平台和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工作等,引导和激励科学共同体主动参与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中,并建立与公众“对话”的平台和机制。同时,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重大工程专项和重大研究项目,建立科学家-教育机构-教育研究者合作体系,实现跨界合作。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汤书昆教授、周荣庭教授等人建议,成立中国科学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全国开展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协作建设线上资源库,加强科学设施平台对公众开放。


来源:科普时报


最后编辑火柴盒 最后编辑于 2021-08-07 09:35:15
分享 转发
TOP
2#

家长也是受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毕竟有时候大部分家长也知道科学的重要性。
吕坚
TOP
3#

多侧重灌输性知识的传播,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兴趣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技能项目培训提高看得见,素养项目提升很难评价!另现阶段还存在搞娱乐比搞科研更受群众的喜欢和追捧!
TOP
4#

的确是这样,在家长们眼中科学只是一个考试的分数而已
TOP
5#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兴趣非常重要。
TOP
6#

艺体类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都很重要,而艺体类的素养伴随终身,更容易显现。
TOP
7#

现在的教育环境,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容易。
TOP
8#

艺体类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都很重要,而艺体类的素养伴随终身,更容易显现。
我予我乐 发表于 2021/8/7 20:36:48
的确如此,艺体类通过几次练习就有成效,文学类效果也较明显,唯有科学素养,一下子看不出它的提高。
TOP
9#

毕竟艺术学起来快,科学素养、科学思维的养成是需要时间加实践的。很多时候家长不会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实验。
TOP
10#

很多时候,家长也是身不由己,被大环境给影响了。科教兴国,任重道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