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教故事]032带着快乐进课堂 [复制链接]

1#

[科教故事]032带着快乐进课堂

  注意:跟帖请不要暴露作者的相关信息。

更多科学故事请关注2013“我和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故事发布评奖公告: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4966


 


 


带着快乐进课堂


 


一、我为女儿开“小灶”


那是一个清明节,女儿写清明节扫墓日记:盼啊盼啊,盼啊盼啊,清明节终于到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然后大笔一挥,扫墓——采野花——剪马兰头——结尾,结尾很美: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日,一个非常快乐的节日。可敬可爱的祖祖先先噢,什么时候您把清明节变成了如此快乐的节日!其实女儿的感觉我很清楚,一周下来上课上得很辛苦,难得放假,告别课堂,告别沉重的书包,什么悼念先烈,怀念祖先离她很遥远,对她来说,快乐绰绰有余,哀思荡然无存。在我的反复解释下,女儿在文章的结尾总算加了一句:我想我的祖先总会原谅我的哦!看着女儿的俏皮,我哑然失笑,逝者长眠,生者悠悠,我们的祖先当然更希望看见我们的新一代生活快乐。


从何时起,孩子们对课堂的感觉变得如此沉重,是我们的教学出了问题还是……作为家长我的心情同样是沉重的;作为一名老师我深刻反思;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希望今后的我能够带着快乐进课堂,真正在课堂上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四年级《我们的身体》单元的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二)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课文中的两个过程表面看似连贯,实际相对独立。“说教”多于“探究”,缺乏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感觉。并且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对人体消化器官知之甚少,很容易把这堂课上成“满堂罐”,课后也没有对消化有个系统的认识,更不要说激发兴趣,培养探究精神了。看到这篇课文,我突然灵机一动,我是否可以先给我的宝贝女儿上一课,找一找本课中孩子的“兴奋点”在哪里,怎么样的方法最适合四年级的孩子,让他们学的开心,学有所成。


吃午饭时,我给女儿说,你喜欢旅游吗?今天我就带你们去感受一次特殊的旅行,你感兴趣吗?首先请我们的导游闪亮登场!它的名字叫食物,我们的内容是《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喝一口水,仔细感受一下水离开口腔之后又去了哪里?液体食物我们感受得可能不是很明显,再吃一颗芋艿,吃的时候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脖子,让我们继续感觉一下,芋艿离开口腔之后又去了哪里呢?


2.食物导游离开口腔之后经由食管去了胃里,当食物导游进到胃里之后,看不见也感觉不到了,食物导游还会带我们去什么地方呢?现在就请你猜测一下并描绘一幅旅游图。(女儿回答:不知道。)


3.无奈的我只好讲述消化器官以及消化功能来了。


4.讲完之后我请女儿复述过程,女儿有点不知所措。这让我感觉很受伤,我“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就这样的效果,可以想象我如果按照这样的流程去上课,课堂上的效能又是怎样的可怜,我的计划流产了。


 


二、让学生与我一起来寻找上课的快乐


我百思寻求其解。既然本课的特点——传授多于探究,我何必苦苦追求让孩子自己去“探究”呢,让他们无从下手的“探究”,岂不是形同虚设。我不可以过多地从理想的境界出发,认为孩子们对消化系统是有生活常识的,科学学习最好要体现开放性,要让学生有主人的感觉等。其实,就这个消化器官与消化功能而言,学生还是初次接触,与其让学生花大力气自己想出来,不如让学生看着内容想想为什么更加好。因为有时掌握一种科学的方法、习惯比漫无边际的思考更重要。我决定直接从讲解开始,发挥我的特长,先把本文编了个美丽的童话,再把童话搬进课堂。


“包子的旅游日记”隆重登场,我以童话故事为先导,以学生绘制旅行图为支撑,以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为线索,我要让我的学生很快乐很自然地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设计如下:


1.童话:包子的旅游。包子由于偶然的机会,走进了口腔的大门,大门口的几个侍卫一下子把包子四分五裂,包子吓了一跳,转眼一想:得,穿了一辈子的圆衣服,今天换身行当也好,就做一次小包子吧。舌头为了安慰包子的伤感,轻轻地抚摩包子,并尽量让包子温润舒适。小包子转悠转悠,咕咚一下,沿着一条光滑的通道进入一个宽敞的展厅,据说那地方叫胃,胃里提供一种饮料——胃液,小包子可以自由饮用,条件是小包子必须变成小小包子,展厅提供运动的动力,可以送小小包子去一个“山里山弯里弯”的地方玩,那地方原名“小肠”,小小包子可以在里面选择喝三种饮料——肠液、胰液、胆汁,从而把自己变成细细包子。优秀的细细包子在这里可以去跟血液漂流,部分细细包子则被小肠送去了一个叫大肠的地方,大肠可不是什么好玩的地方,因为大肠喜欢细细包子们的水分维生素等物质,走出大肠,包子发现自己已经面目全非,臭气冲天。


2.寻找“包子旅行”的 各个景点,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景点”画出消化器官图片,学生对照书本上的人体解剖图说出食物行走的路线。


3.分析各“景点”的功能与特点。


4.根据掌握的概念把各个消化器官“放”入人体内相应位置,绘制一幅“包子旅行图”。


童话的设计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孩子们总是能在故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而快乐是我们科学探究的灵丹妙药。学生对四个过程,包子变小包子;小包子变小小包子,小小包子变细细包子,细细包子变得面目全非,异常的感兴趣,课堂表现也演绎的异常热闹,在这份执着的热闹与喧嚣中,学生突然对消化系统感觉特别的“亲切”,本课的内容因为连成了一个生动的童话故事,难点与重点轻松突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携起手来,让孩子们的书包不再沉重,让孩子们的课堂充满阳光


1文本是根,快乐是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等等,其实是一种另类的文本解读。科学毕竟是不同于语文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趣味小实验在科学课中的插入,目的就是让兴趣去引导学生探究自然规律,拓展思维。科学教师首先要用美学的眼光来解读文本,精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特别是挖掘文本的“快乐”,使学生也感染这份快乐跟随老师一起挖掘文本,思考文本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很多学生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少一种思考的习惯,究竟是文本没有引力,还是生活中的事物已经激发不起他们好奇?我们又怎么样才能够吸引我们的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呢?我们能够做的只有研究文本,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快乐,使学生的心灵在快乐中不断得到“净华”,才能真正提高文本与实验的解读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验能力。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选出适合学生的应用点和拓展点,让他们快乐地观察、思考,然后通过整合,科学小日记、小论文等具体的形式实现交流,长此以往,研究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文本是根,快乐是有根之花。


2每一堂科学课都是一个快乐的整体。每一堂课其实都应该是一个40分钟的完美的“故事”,故事有详有略,有开头有结尾,有起伏也有高潮,让人有和风细雨的感觉。“故事”是否动听,就看设计的人有没有精心“编导” 。故事可以是一个优美的童话,也可以是一个探究喜剧,甚至是孩子的一次课堂上的玩家家。“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完全可以以各种方式融入到你编制的“故事”中。特别在知识点的连贯性不强时候,设计课更要如故事一般注意整体感觉,使得知识成为一个体系。课可以从辩论开始,也可以从讲述如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科学探究的过程设计,以学生兴趣昂然为荣,干燥乏味为耻。特别在小学中低段科学教学中,设计巧妙,整堂课难点重点轻易化解,事半功倍。环环紧扣,层层深入,酣畅淋漓,40分钟犹如一段美丽的享受。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上课我快乐”,让老师也享受一份“我上课我快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4-2 9:03:0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2#

看了这篇征文,我很想说一句:快乐是阳光,课堂是田野,孩子们是花朵!我想因为有如此用心的教师营造快乐课堂,孩子们肯定会更健康的成长!


 


因为快乐,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所以热爱……

欢迎光临酸牛奶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zjzzb/index.html
努力经营生活,细细品味幸福,让微笑从心底漫溢——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TOP
3#

非常值得学习呀,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建立兴趣的基础。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4#

每一堂课其实都应该是一个40分钟的完美的“故事”

完美也许也会有遗憾,但作者说的对,教学自己应该先充分享受“我上课我快乐”
TOP
5#

精心的预设,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快乐!学习了。

TOP
6#

学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TOP
7#

科学的课堂应该是快乐的!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8#

童话故事般的旅行,这样的课堂太美妙了!
TOP
9#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希望今后的我能够带着快乐进课堂,真正在课堂上实现“玩中学”,“学中玩”。


共勉。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10#

给女儿试教让我想起在和儿子的试教,很有共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