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苦了孩子和家长,肥了校外辅导班。先天不足的“减负令”可能演变成一次利益的博弈——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在一个阶级接近固化、上升通道狭窄的社会里,如果不拼孩子,那就真的只有拼爹了,而寒门将再难出贵子。
减负令,越减学生负担越重
备受关注的小学生“减负令”再度公开征求意见。教育部修改了此前公布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英语或将从统考科目中“剔除”———新的意见稿中,小学一至三年级不举行统考;从四年级开始,仅语文、数学每学期可举行1次全校统考。同时,意见稿中将焦点之一的“不留作业”改为“少留作业”,取消百分制考核,严禁设立重点班并严格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等。[详细]
在我国,教育“减负”的政策长期存在。早在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据统计,在过去的58年间,“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喊了9次。几十年来,各地的“减负令”多达上百项,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沉重。
教育部门呼吁减负,对于家长及学生来说,选择有以下三种:
如果所有人都减负(合作),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其他人减负你增负(背叛),你将取得相对优势;
其他人增负你减负(背叛),你就会处于弱者地位。
所以,权衡利弊后的家长有可能选择合作么?绝不可能啊,只有互相背叛,唯有主动增负。
因为好的教育资源、好的工作永远是稀缺的,差异化永远存在。可以说,减负令天生就有着不足,无法弥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13 9:58:3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