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在小鸡刚出生时的一项研究 [复制链接]

1#

[原创]在小鸡刚出生时的一项研究

首先设置一个问题,请大家猜猜看下图是在干什么?答案在大家讨论后再适时揭晓。


分享 转发
TOP
2#

上面的绿色部分是什么?小鸡在喊它妈妈?

TOP
3#

     我知道这是一种适应性反应,小鸡等动物在第一眼看到的事物就会对它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以后对这种事物非常敏感,一看到它就有安全感。我们人也是这样,第一眼看到的,就会特别依赖,比如妈妈。不过,你选的这个有点丑,会不会对小鸡产生心理阴影啊!哈哈!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4#

好有意思的“唱山歌”!你是拿了个玩具在接近小鸡吧?估计小鸡是在对这个大家伙表示自己的亲近感了,嘻嘻!好玩!不知是否猜对?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5#

以前孵化鹅蛋,出了六只小鹅会跟着我后面跑,真是好玩的不得了。

TOP
6#

嘻嘻,经过了21天的等待,我家的小鸡昨天早晨终于破壳而出,最兴奋的是我家小子,一定要小鸡睁眼看到的第一个是他,要做小鸡的“爸爸”,还在一边不断的学鸡叫,说是在教小鸡学说话。

TOP
7#

有条件的话,让小朋友体验一下做鸡妈妈的感觉,真的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推荐一个科学DV——《我做鸡妈妈》


 

[mp=500,300,true]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Y1NjcxNTU2.html[/m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 11:04:46编辑过]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8#

阳光男孩、影随心动、丫儿、汪勋等都与我想到一块儿去了。赞一个。


上面绿色部分是儿子曾经的玩具,事实表明没有对小可爱产生心理阴影,反而有亲近感,特别在它感到孤独无助而不停叫喊时,把这个“丑八怪”在它面前晃动,它就会停止哭喊,改为轻声的唧唧声,并上前靠近或躲在身下享受。



小鸡“小黑”最初对那个玩具感到亲切,这个玩具要手动转动轮子才能使其头部摇摆,可能是较长时间缺少刺激,更多的是我那小子一直在小黑旁观察,它就对他感兴趣了,跟着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 20:48:27编辑过]

TOP
9#

以下是引用我予我乐在2012-5-2 8:23:00的发言:

嘻嘻,经过了21天的等待,我家的小鸡昨天早晨终于破壳而出,最兴奋的是我家小子,一定要小鸡睁眼看到的第一个是他,要做小鸡的“爸爸”,还在一边不断的学鸡叫,说是在教小鸡学说话。


这么巧合?有缘呐!愿交流。


晓秋提供的DV点击没有反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 20:52:51编辑过]

TOP
10#

 

小鸡找妈妈的实验研究报告(随意轻松版)


一、提出问题


1.问题研究的背景


从生物学上看,动物出生最初接触到的会动的物体会被其认作妈妈。这在上一个月所拍的两组照片中可以依稀得到证明——母鸡孵出来的小鸡会跟着母鸡,对外来的动静比较敏感,而买来的小鸡们不怎么怕人,也不会跟着母鸡走(资料详见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12380)。


2.问题研究的意义


小鸡认妈妈的生物学原理仅是他人的经验,我们没有第一手的研究。如果我们能用实验来亲自研究,则可以进一步检验这个原理,也更具有说服力,我们的印象会更深刻,我们的探究会更有价值。


二、研究过程


1. 选择研究材料


5月1日凌晨3时45分,小鸡完全破壳而出,我起床给它拍照留念,同时想起了以上问题,于是尽量回避让小鸡看到,在想着如何用一个会动的物体放在它面前,作为小鸡的“妈妈”。可是,回忆着孩子的玩具,没有一个是会在原地运动的,要么是坏了,要么是小车类的到处跑的,最后,选择一个手动转动轮子而头部会左右摆动的玩具,清晨起来,在小鸡面前“运动”,让小鸡认妈妈。


2.认识强化过程


最初,小鸡看到这个会动的庞然大物,有恐惧感,这是一种对外来侵害的本能反应吧。


随后,小鸡渐渐关注了这个“动物”,敢看它了,并渐渐地走了前来。


接着,靠了上去,叫声变为“唧唧”的轻声。


这样的尝试我做了几次,想强化小鸡的“认领”。自己除了手摇动轮子外,其它部位尽量不动,也尽量不让小鸡看到,以免干扰小鸡的认识世界过程。


3.初步检验过程


小鸡出生后叫个不停,而需要手动才能保持运动的“鸡妈妈”不可能一直保持运动状态,所以,更多时候这个玩具是出于静止状态的。这个期间,小鸡基本是在大声叫喊中度过的。


当把玩具放在小鸡面前并使其左右摆动时,小鸡会靠上前来,又恢复了“唧唧”的轻叫声,听起来感觉它是多么的快乐,看到“妈妈”是多么的亲切!几次实验都是这样,证明了小鸡对这个会动的玩具已经认同为自己的妈妈了,产生了亲切、安全感。


三、初步结论


通过在小鸡接触“世界”的第一时刻,在其面前用会动的玩具做实验,表明小鸡对这个会动的物体产生认同、亲切感,也就是说认这个会动的玩具为“鸡妈妈”。


四、弱化成果


在最初的两三个小时里,偶尔会摆动玩具,使小鸡看到“妈妈”心理安静下来,但是,这个摆动玩具实在太麻烦,渐渐的减少摆动次数。


小鸡出生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吃。看它可怜的样子,这一天里,我和孩子一直在想办法让它吃点东西,一直在尝试着,在手指头上放米饭等食物,为了让小鸡注意到,还一直动着手指头,可是,让小鸡吃食物的努力基本没有成功(除了傍晚吃了少量的胡柚瓤外)!这一整天,父子俩大部分时间都在陪着这个小家伙。后来,渐渐发现我俩对小鸡也有镇定作用,甚至小鸡常常喜欢爬到手掌上,比依偎在它的“妈妈”身旁更亲切!


我怀疑小鸡对“妈妈”的认同已经转移目标。于是,待小家伙不安的时候,搬上它的“妈妈”并摇动,发现小家伙对它不是很感兴趣了,反而更多的是靠近我或孩子的手,甚至要爬上来。我知道,小鸡找到“爸爸”了。


结论:


1.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强化,小鸡对最初的“妈妈”认同会逐渐淡化,而不是终生都是如此认定的。


2.转移“亲人归属”的事实也可以表明,小鸡在出生初期对会动的人或物容易认为自己的“妈妈”(或“爸爸”),进一步证明以上问题研究的结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