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孙琦琦个人成长贴 [复制链接]

1#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孙琦琦个人成长贴

姓名:孙琦琦

学校:台州学院


刚加入桂馨这个大家庭,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都怀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许相聚在这里。一个群联系着你我他,一个优秀的师资团队引导我们触摸更高的教育理念,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这我收获了友谊也让我对未来的教师之路更加自信。优秀的导师,团结的组织,丰富的活动,严谨的计划,相信在桂馨会走越远,让我们扬帆远航!
 


我们是科海远航小组

我们的口号是科海拾梦,乘风远航

我们的目标是积极进取,不断突破

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我们是一家人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二次网络研修感想
         阮老师亲切和蔼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我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以下几点是我的感想:
         一、每个老师无论教几年级,对学生现有认知的了解都显得非常重要。知道学生对哪些知识存在障碍,哪些点无法理解,哪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真正做到对学生了解传授知识的时候才更有针对性。当然,每个人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会有自己相对较弱的部分和较强的部分,教师也得因材施教。
        二、阮老师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这个观点在有效教学的课上已有接触。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并不是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就足够了,新时代的学生更应具备创新精神,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科学的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
        三、在科学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教具,阮老师在每单元中都会提及一些简单但可以丰富课堂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教具。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生活中可以慢慢的积累,也可以做一个课题去研究归纳总结在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教具,并去改进它,使教具更好的发挥作用。其中淘宝是一个很好的挖掘平台,很多教具都可以找到。
       四、阮老师强调教师可分为“演讲者和问题的回答者”、“讨论的引导者”、“活动的指导者和评价者”、“活动的推动者”、“研究的共同参与者”这五个角色,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不要过分强调正确结论,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而是扮演好这五类角色,善于沿着学生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获得答案而不是忽略学生的疑惑硬塞给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
        五、五下最难的是第五单元关于《地球的运动》,这块知识阮老师着重讲解,对于我来说这块内容相对薄弱,很多知识点我也有点一知半解。对天文的研究还是很欠缺的,而小学涉及的知识我也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我还是得不断学习,不断发展自己。
TOP
3#

                                                                       电和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二、教学重点:通电后的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三、教学难点:对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通过分析作出解释。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指南针一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导线一个,线圈一个,电池一个,灯座一个等

学生准备:每组导线三根、指南针一个、电池盒一个,新电池一节,旧电池一节,线圈一个,小灯泡一个,灯座一个等。

五、教学过程

一)
演示导入,悬疑激趣

1
出示指南针,这个叫什么?(生:指南针)静止下来,指针会指向哪里?(生:南北)

2
在手不碰到指南针的情况下,让它转动,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用磁铁,用铁钉)

3
铁钉为什么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指南针是个小磁铁,磁铁会吸铁。师:原来是指南针的磁性使指南针转动起来)

4
磁铁为什么会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生:磁铁有磁性,指南针也有磁性。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师:是磁铁和指南针的磁性使指南针转动。)

5
出示一根导线,用导线去试,指南针能不能转动,为什么?(生:导线是铜做的,外壳是塑料做的,所以不会动,教师演示)

6
如果使这根导线通上电,再做上述实验,想一想,指南针会发生偏转吗?(生:会或者不会。师:还得试一试)

(二)
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怎么通上电,电路怎么连接,实物投影出示一个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灯泡,灯座,导线。教师演示(开关一接,小灯泡亮,说明通上了电。)

2
接下来请各组小祖长上来拿实验器材,看哪个组以最快的速度连接好小灯泡,并且小灯泡能够发光。

3
小磁针到底会不会转,大家一定都很想知道吧,那么在这个实验中还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小磁针放在桌上不动,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

(2)实验时,身体尽量不要碰到课桌,一定要让小磁针停止转动以后才能接通电源。

(3)仔细观察,比较通电和断电时小磁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4、(学生实验完毕)请大家对照课一开始,做的几个实验,想一想,通上电的导线为什么会使小磁针偏转?

5、汇报交流:通电的导线能够产生磁,磁使小磁针发生偏转。

6、小结:其实早在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就发现这一现象,并且为此做了许多实验,到世界各地去做演讲,有一天他在做演讲的时候,一个孕妇嘲笑他说,教授啊你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这么小有什么用呢?奥斯特说,你肚子里的宝宝这么小有什么用呢?孕妇说,他会长大啊,奥斯特笑着说,我的小磁针偏转的角度也会增大啊!

(三)
短路电流和指南针

1、刚才,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指南针偏转幅度不是很大,如果你们是奥斯特,怎样才能使指南针转得更明显呢?(生:增加电池。师:只提供一节电池。生:用短路的方法增大电流,用导线圈)

2、我们把小灯泡拿掉,采用“短路”方法增加电流,但这很危险,会使电池、导线发热,甚至会烧坏会烧坏电池。所以要一切准备好以后再按下开关,不能长时间按着开关。

3、小组实验,汇报交流,发现:短路时,电路中的电流变大,磁性增强,磁针偏转角度也变大。

(四)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

1
在一个电路中,多根导线周围的磁场会不会更强呢?

2
教师将导线在手中绕几圈,做成一个线圈,将线圈也以短路形式连接在电路中。分发导线,学生试做。

3
完成后思考两个问题:(1)线圈通上电流,会产生磁性吗?(2)怎么放,指南针发生偏转角度最大?

4
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5
教师小结: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力比直导线强多了,线圈立着放,指针偏转角度最大。

六、课堂小结、巩固运用

1、同学们我们平时怎么知道电池是否有电的或者电池带电的强弱,这里有很多旧电池,装在电路中已不能点亮小灯泡了,有什么办法知道是否有电?

2、学生设计检测方案,用电和磁的关系

3、分组活动,制作一个电流检测器,用通电线圈检测电池是否有电。

4、教师小结,有电流就有磁,会转动,没电流就没磁,不会转动。

5、今天,这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板书:
电和磁







导线(绕成线圈)
产生磁力
小磁针偏转

电流(短路)
(更大)
(幅度更大)

TOP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过程与方法:
1.在加热的过程中,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2.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并用文字或语言进行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细致认真地完成食物生与熟的比较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的。
难点:经历观察生熟土豆、加热肉的过程,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3种生熟食物、保鲜盒
      学生准备:牙签、生熟马铃薯各10个、肉片30块、记录纸每组一张、铁架台、蒸发皿、火柴、镊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实验室规则: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看得出来特别好奇兴奋,希望大家把这可好奇心延续到接下来的科学学习中去,在实验室上课,要遵守几个规则:第一,听讲的时候面向老师坐好;第二,试验台上的材料不能随意动用;第三,一个实验结束后要自觉整理好材料并且端正坐好让老师知道,能做到吗?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min)
1、师:同学们,沈老师第一次给大家上课,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食物,想不想尝尝?想尝可以,不过有一个要求,吃了以后你们要告诉大家里面有什么食物,你选择的是什么食物?为什么选它?(老师出示盛放食物的保鲜盒,生熟玉米每两种放在一个保鲜盒内):举手表示愿意品尝。
2、人们常说“病从口入”,所以我们在品尝食物时要注意卫生,为此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牙签,等一下要用它来取食物。
3、学生品尝食物,并说明理由,提出所有食物都是生吃的吗?
(二)给生的食物与熟的食物分类(3min)
1、刚才在面对生熟不同的食物时,同学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在科学上,我们根据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将它们分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深入的研究(揭题)
2、老师这里还有一些食物,大家看看它们适合怎么吃呢?说说你的理由(生答:蔬菜水果生着吃营养不会被破坏,肉类螃蟹熟着吃更卫生,味道更好,更容易消化,注意引导学生说理由)有没有不同的分法呢?说说你的理由。
除了老师这里的食物,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食物是这样吃的?
3、看来食物有不同的食用方法,那么究竟为什么有些食物要生吃,有些食物要熟吃呢?(学生发表意见)科学是讲究证据的,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证明你们刚才说的食物生吃或熟吃的理由?(看学生能不能想出来,想不出来就说:既然我们要找相应的理由,就要先了解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各有什么特点)
(三)观察比较生、熟马铃薯(10min)
1.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生熟马铃薯的观察比较,并且填写了记录单,现在请同学们进行汇报,注意:小组先派一名同学汇报,汇报结束后,组内还有补充的再进行补充,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组还可以再次进行补充。      
2.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外在区别,那么熟马铃薯的营养会发生变化吗?老师告诉大家熟的马铃薯和生的马铃薯一样富有营养,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生的马铃薯里面有一种物质叫:淀粉粒,淀粉粒就像淀粉外面还裹了一层膜,淀粉粒进入消化道后不容易破裂被人体吸收,而马铃薯煮熟后淀粉粒破裂更容易被人体的消化吸收,如果我们在生熟两种马铃薯上滴加碘酒,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
    现在能解释为什么马铃薯适合熟吃了吗?(熟马铃薯是软的,有利于人体消化,淀粉粒破裂有利于人体吸收,更香更美味)
(四)观察比较生熟肉的区别 (20min)
1.熟吃食物原来有那么多的好处,但是为什么不是所有食物都是熟吃的呢?让我们看看食物由生变熟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出示肉片。师:这是什么?想把它变成熟的,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学生猜想回答。(生:“蒸”、“烤”、“炸”、“炒”、“煮”……)
师:好,一会儿我们就用煮的方法把生肉变成熟肉,怎么做呢?
(1)煮肉片需要哪些材料?(酒精灯、蒸发皿、铁架台、水和肉片3片、镊子,试管夹,学生如果回答生活中煮的方法,则引导:在实验室里通常用什么加热?)
(2)老师这里正好有这些仪器,这些材料要怎么搭建起来呢?(请学生上台搭建器材,提醒要从下往上搭),好,等一下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煮肉片。
(3)诶,这里有我们之前使用过的酒精灯,使用酒精灯应该要注意些什么?(生答后再出示ppt)
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
     1、检查:灯芯是否不平或烧焦;酒精的体积大于1/4,小于2/3
     2、点燃: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点燃
     3、加热:用酒精灯外焰加热;烧杯加热需垫石棉网
     4、熄灭: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盖一次防止下次打不开(4)如何煮肉片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么如何观察它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我
       们应该观察哪些对象的哪些方面(肉和水的颜色,软硬,气味)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片肉,是不是都要煮了?留一片生肉,用作对比观察,另两片每隔2分钟夹出一片进行观察记录,总共加热4分钟)
(5)怎么煮肉片清楚了吗?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实验操作。
      看来同学们对于如何操作已经比较清楚了,在这里老师还要提醒大家,这个实验还考验了小组之间的合作能力,所以小组长还要注意分配好组员的任务,大家认为可以如何分配?(操作员,计时员,观察员,记录员)为了让大家更有效地进行实验,老师还有几点温馨提示: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老师指导学生一起读实验要求)
        (1)做好观察实验记录,注意生熟肉片的对比观察
  (2)注意安全,正确使用酒精灯;
  (3)不可直接用手拿烧烫了的仪器,避免烫伤;
  (4)取用肉片时,请使用镊子,注意卫生
能做到吗?好,实验开始!
3.分发材料,小组煮肉片,并观察比较,记录观察结果
4.汇报交流:
肉片和水在煮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肉片在煮熟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对我们人的食用有什么好处?(肉片气味变香、变得容易撕开。安全卫生,美味好吃)
清澈的水又有什么变化?水变色、变混浊说明有物质进入到了水中,这物质哪来的?(明确:食物在煮熟的过程中有营养流失了。)营养是什么?(脂肪和蛋白质)]
5.小结:看来,肉片由生变熟的过程中气味,颜色,软硬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6、讨论:
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食物究竟生吃好还是熟吃好呢?(学生发表意见)
大家说的好像都很有道理,那么到底是生吃食物好还是熟吃好呢?
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本上50页灰色方框里的小资料和老师提供的小资料,阅读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
小结:有的食物适合熟吃,对身体消化吸收有好处,更加卫生健康;有的食物适合生吃,营养才不会流失,但是生吃食物时一定要注意卫生安全。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如果将煮熟的肉片放很长一段时间,肉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优点:营养不会流失     有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安全卫生
缺点:不卫生           营养部分流失
          不易消化吸收
TOP
5#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 探究各个消化器官的特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已有经验的的基础上,做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 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完善自己对人体消化器官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认识,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3、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仔细观察,勤于反思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制出人体消化系统图,改善消化系统图。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形成食管、胃的功能和特征,猜测小肠的作用。

教学难点:1.能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2.了解消化器官中的运动、位置、功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消化器官的图像、人体半身模型、透明橡胶管一根、塑料袋(1个)、水、哈密瓜等。

学生准备:可拼贴器官磁铁板每组一份,记录单每组两份,铅笔、橡皮、课前找有关消化器官的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喜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开展一次奇妙的旅行,但是旅行的导游不是我,也不是大家,那是什么呢?(举起一个哈密瓜),对,就是这个哈密瓜。让我们来一起体验一次哈密瓜在人体内的奇妙旅行。(板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二)认识消化器官

1、为了更好体验这次旅行,老师把哈密瓜切成小块,插上了牙签,等会做体验活动时,要注意卫生,手拿在牙签上,不要碰到哈密瓜。

2、体验活动过程中,请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哈密瓜首先到达了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推测一下,哈密瓜又会到达哪些地方,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交流汇报:


生:口腔(贴板书),师:在口腔里哈密瓜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变碎)
板书:大

  3、 那么哈密瓜接下来又会去哪些地方呢?(停顿)把你的推测结果画在这幅人体图中。

活动一:画一画


要求:(1)“景点”明确,路径清楚。

(2)标出各部位名称。(用铅笔画)

4、(汇报交流三组),请大家对照这三幅图,哪些地方是它们所共有的?

生: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贴板书)

  5、哈密瓜经过它们的顺序又是怎样的?今天,老师带来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请看大屏幕: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PPT)这就是我们人体当中最最主要的消化器官。

6、(实物投影仪投影拼贴图和打乱的磁性器官),你能按照哈密瓜经过的线路把它们排列起来吗?(切换成消化器官图,对照)

活动二:贴一贴(小组活动)

要求:1、按照正确的顺序把各消化器官贴在磁板上。

     2、拼完后,对照贴图,指一指它们在人体中的位置。

接下来,哪位同学来汇报,但是还要增加难度,请你对着你的身体来指一指哈密瓜经过的地方。(1位同学汇报)

(三)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

1、过渡:哈密瓜在口腔中变小了,在食道、胃、小肠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更小,更细……被人体吸收了)

是的,食物就是这样越来越小,越来越细,直到当中的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


( 板书:大

细        ……        被吸收)

像这样,食物在人体当中的变化,科学家取了个名称,叫消化。哈密瓜经过的这些地方其实是人体最最主要的消化器官。

2、这些消化器官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进行大量研究,已经找到了消化器官的不同特点,请看大屏幕,你能根据消化器官的这些特点,推测出它们在消化食物当中所发挥的作用吗?试着四个同学一起讨论作出推测。记录者老师下发。

                        
  

器官名称

  

猜测:功能

口腔


嚼碎

食道


运输

磨碎、消化

小肠


吸收

大肠


排出残渣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一个同学说,有不同意见吗)

生:(1)口腔——有牙齿——嚼碎

(2)食道——细细长长——运输

(3)胃—磨碎,进一步消化

(4)小肠—吸收

(5)排出残渣

学生边说,边贴板书

4、通过大家对消化器官的特点分析,我们已经推测出消化器官的作用。(指着黑板,这些。)

其中,食道具有运输食物的作用。老师这里有一根像食道一样的管子,里面也有食物进去了,你能想办法让食物进入到胃里吗(烧杯在管子下面),并且想想看你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注意做好以后,请自动停下来,证明你们组已经做好了。

5、每个小组体验一下,试一试。

6、请一个组同学来汇报一下,看一下,他们组找到的方法是否合理。

7、我们的食道就是有这样的功能,把食物一点点挤压到胃里,科学家把食道所做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叫蠕动。

8、到达胃里的哈密瓜,又进一步磨碎,更细小,那你知道胃是怎样磨碎食物的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类似与胃的塑料袋,装了食物。怎样可以把里面的食物磨碎?(用手模拟胃的肌肉壁)发现:食物变成了食糜。

9、今天老师带来了胃的蠕动视频,(看完)这个就是胃的蠕动。

10、刚才从资料中发现,小肠有5-6米,到底有多长,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根小肠的模型,请一位勇敢的同学上来拉,想想,这么长的小肠盘在腹部(收起来),对哈密瓜的旅行起到了什么作用?(充分吸收营养)

拓展延伸

1、同学们研究到这里,我们已经对人体消化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王老师还带了一段食物的消化过程,请看大屏幕。(看完)想一想,除了刚才讲的消化器官,还有哪些器官也会参与食物的消化。

2,肝、胆、胰腺会分泌许多消化液帮助消化食物。至于这些消化液怎么进行食物消化,我们下节课就以口腔中的消化液为例,进一步研究。相信大家会有更多、更深入的发现。

3、在课结束前,我们还要回过头看看自己画的旅行路图,都出现了不合理地方,下课请你按照这节课的研究结果修正一下你的旅行线路图




TOP
6#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消化过程

(2)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的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方法(略)

6.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温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学习了人体内的消化器官,按照食物经过的先后顺序,他们分别是什么?(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没错,口腔是消化的第一站,也是最容易观察的消化器官,它在食物消化中究竟是怎么工作的,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观察口腔

怎样才能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呢?(请学生说说想法)

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饼干,怎么吃老师有要求。(播放ppt要求),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到实验记录表中。

请学生汇报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开始原有状态是干干的一整块,咀嚼5次后食物咀嚼成碎片,有点湿润,咀嚼30次后粘成一团,颗粒变的更小了湿湿的。)

你们是否同意他的观察记录,有没有不同意见或需要补充的?

提问:在食物的变化中谁参与了这个过程?(牙齿、舌头、唾液);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牙齿起到了咀嚼、嚼碎的作用,舌头起到了搅拌的作用、唾液起到了软化食物的作用);他们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吗?(彼此合作,相互协调)

小结:在牙齿、舌头、唾液的共同配合下,食物在口腔里变得更细、更软,这个过程食物完成了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过程。

观察牙齿

过渡:大家觉得在食物变化过程中,谁发挥的作用最大?(牙齿),那你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学生:牙齿凹凸不平、门牙很大)看来同学们知道的都不少,相信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你们将会对牙齿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请同学们从外到内仔细观察身边一位同学的牙齿,画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分类,并标出不同形状的牙齿。

展示学生作品,你认为根据形状的不同,可以把牙齿分为几类?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介绍,根据牙齿的形状不同,科学上我们把它分为三类,首先是排列在牙齿最外面的,叫做门牙,它的底部平平的,

这些不同形状的牙齿作用相同吗?猜猜他们有什么作用?还是要吃东西来体验一下。

要求:当台上的同学吃东西时,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用到了哪里的牙齿,想想,这个牙齿有什么作用?

门齿——切
犬齿——撕
臼齿——磨

看狼、虎的犬齿,体会犬齿的作用。

小结:门齿、犬齿、臼齿相互配合,使我们更好地将食物磨碎。

牙齿的作用这么大,你们都有一口好牙吗?有些同学有了蛀牙?蛀牙有个学名叫龋齿。龋齿是怎么形成的呢?怎么预防龋齿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TOP
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
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消化过程

(2)
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

进行食物在口腔内部的变化和牙齿形状、特征、分布的观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教学方法(略)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温习旧知

1.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学习了人体内的消化器官,按照食物经过的先后顺序,他们分别是什么?(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2.
没错,口腔是消化的第一站,也是最容易观察的消化器官,它在食物消化中究竟是怎么工作的,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观察口腔

3.
怎样才能观察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呢?(请学生说说想法)

4.
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饼干,怎么吃老师有要求。(播放ppt要求),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到实验记录表中。

5.
请学生汇报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一开始原有状态是干干的一整块,咀嚼5次后食物咀嚼成碎片,有点湿润,咀嚼30次后粘成一团,颗粒变的更小了湿湿的。)

你们是否同意他的观察记录,有没有不同意见或需要补充的?

6.
提问:在食物的变化中谁参与了这个过程?(牙齿、舌头、唾液);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牙齿起到了咀嚼、嚼碎的作用,舌头起到了搅拌的作用、唾液起到了软化食物的作用);他们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吗?(彼此合作,相互协调)

7.
小结:在牙齿、舌头、唾液的共同配合下,食物在口腔里变得更细、更软,这个过程食物完成了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过程。

三、观察牙齿

8.
过渡:大家觉得在食物变化过程中,谁发挥的作用最大?(牙齿),那你们对牙齿了解多少呢?(学生:牙齿凹凸不平、门牙很大)看来同学们知道的都不少,相信通过接下来的学习,你们将会对牙齿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9.
请同学们从外到内仔细观察身边一位同学的牙齿,画出牙齿的分布排列图。按形状给牙齿分分类,并标出不同形状的牙齿。

10.
展示学生作品,你认为根据形状的不同,可以把牙齿分为几类?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介绍,根据牙齿的形状不同,科学上我们把它分为三类,首先是排列在牙齿最外面的,叫做门牙,它的底部平平的,

11.
这些不同形状的牙齿作用相同吗?猜猜他们有什么作用?还是要吃东西来体验一下。

12.
要求:当台上的同学吃东西时,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他们用到了哪里的牙齿,想想,这个牙齿有什么作用?

门齿——切
犬齿——撕
臼齿——磨

看狼、虎的犬齿,体会犬齿的作用。

13.
小结:门齿、犬齿、臼齿相互配合,使我们更好地将食物磨碎。

14.
牙齿的作用这么大,你们都有一口好牙吗?有些同学有了蛀牙?蛀牙有个学名叫龋齿。龋齿是怎么形成的呢?怎么预防龋齿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15.
学习了今天这一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TOP
8#

                                                         不忘初心,志存高远

听完袁老师这期研修,对于一个刚迈出大学走向社会的师范毕业生收获很大。袁老师告诉我们接下来三年、五年、十年一个大致的方向,同时也告诉我们面对领导、同事、家长等等人际关系时该如何处理例如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在教师这条路上,我可以说是菜鸟,不管是在教材理解上还是在人际处理上,都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模式。其次,袁老师一直强调要多读书,不仅读专业书,更是要读“杂书”,只有眼界大了,知识面广了才能有话讲有文章好写!

袁老师提出的“观课临课模课磨课悟课”也给我们提供一个很明了的思路,好课都是千锤百炼出来的,没有谁能一下子随随便便就成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也要多看、多听、多思,因为任何人、任何课、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袁老师的这期研修告诉我刚进入学校时该怎么做,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向名师看齐,如何把课上好。我想这些话会让我受益终身!期待下期更多精彩的研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