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小学科学2010年11月网络主题沙龙纪要 [复制链接]

1#

丽水小学科学2010年11月网络主题沙龙纪要

 

丽水小学科学201011月网络主题沙龙纪要(2010.11.15


一、会议时间:20101115日(星期一)19002000


二、会议地点:丽水小学科学教师联盟QQ群(1445794


三、会议主持:莲都区后庆小学朱伟龙


四、会议整理:莲都区泄川小学兰剑锋   莲都区梅山小学史佰友


五、发言人员:


1、嘉宾:Michelle、陈继骥、清山绿水、青田高市乡校、风雨驿站、飞扬、河北张家口燕子、垂钓人生。


2、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学员:


01朱伟龙、02陈建秋、03史佰友、04蓝剑锋、05颜旭晓、06吴丽芬、07陈建民、08吴韦春、09叶枝栋、10曹龙根、11郑凯峰、12潘海娟、14王伟勇、15王海花、16蓝智俊、17蓝建云、18陈志强、19陈晓政、20蓝桂勇


3、请假的学员名单:21程伟锋、22徐琳


4、缺席:13号学员陈兴建(从聊天记录看,没有找到13号的发言,如果确实是在线参与的,请与学习委员联系)


六、主要议题:科学探究命题的指导实效性


意义:通过科学命题,探究题的测试,引导教师认真引领学生真实探究!


讨论内容:


1、现行科学探究题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2、怎样出好探究题(谈谈新形式、新想法);


3、人人出一道创新的探究题,作为后续作业,进行评奖,有实物奖励!

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班第一次沙龙学习记事.rar (, 下载次数:5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7 23:35:1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七、会议纪要:


 


(一)现行科学探究题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主要发言摘要:


12景宁潘海娟、18缙云陈志强、08庆元吴韦春:


现行科学探究题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为探究而探究。题目来主要是书本。没能真正体现科学的探究性,也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题可以在参照书本知识点的基础上,适当开放试题。应该是源于书本,但最好不要是同于书本。探究题在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上体现的不够。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探究也存在着局限性和差异。我赞同。所以试题还要体现在情景和生活中。


03莲都史佰友、14松阳王伟勇:


现在我区的小学科学试题中的探究题,题目过于呆板,以教材中的实验探究为主要考题,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类型的考察题相对较少。直接导致认真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师,学生的考试成绩倒不如背答案的。严重挫伤了科学教师的积极性。我认为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真正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题,就应该考考科学思维能力,如果只考书本上的实验,学生照本宣科的背下答案,如何体现我们科学课既重过程,又重结果。当前的考试,我认为还是处在重知识,重结果的层面。课标精神也无法体现。现行的科学探究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而没有考查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6遂昌蓝智俊、17遂昌蓝建云、20缙云蓝桂勇:


小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真正在课外会去探究的是很少的,而课堂上为赶教学进度,往往探究是点到而止。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探究的局限性。


就像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布置学生回家制作一个太阳能热水器,结果,有的学生充分运用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制作了一个黑色外表、正面用透光塑料薄膜、内置覆盖着锡纸的泡沫、盛水容器为黑色金属的一个太阳能热水器;而有的学生则是简单地用一个鞋盒、几块零碎泡沫、一瓶矿泉水做了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从这儿看出,由于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探究也存在着局限性和差异。所有的探究都是教师给学生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02莲都陈建秋:


我们区实行期末统一测试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应该说,统一测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小学科学的学科地位,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部分学校老师平时不认真上科学课和做实验,只是提供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以往的测试题一般都是来自书本,没有什么变化,只要是花了时间去记忆和背诵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


举个例子,教科版四上声音单元《观察声音高低的变化》一课有个在杯壁敲击辨别音高的实验,根据这个内容出的探究题一般都是出示一张图片,图片里有按水位高低排列的四个杯子,问按1号到4号的顺序敲击比较声音的变化。这样测试题,和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变化,学生只要记着“水高音低、水低音高”就解决了。至于学生上课有没有去实践操作,有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科学原理,根本就无法从该测试题中反映出来。


18缙云陈志强:


一是考察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卷面的方式;二是占的份量不够大。一般只有几道题目,而且基本上是来源于书上,甚至许多是通过背诵可以得到分数的。


08庆元吴韦春:


例如: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灯泡没有亮,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怎么验证你的猜测?(至少写出3个)这样的探究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只是把课堂中简单的重复。现行的探究题基本这样出现。


主要观点:


1、现行科学探究题存在的,为探究而探究。题目来主要是书本。没能真正体现科学的探究性,也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探究能力


2、试题不开放。在书本知识点的基础上,应该是源于书本,但最好不要是同于书本


现在的科学探究命题还是体现知识性的内容,而没有真正体现探究的特色。


3、所有的探究都是教师给学生的,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4、现行的科学探究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而没有考查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TOP
3#

 

(二)对现行科学探究存在着不足提出的建议


主要发言摘录:


01莲都朱伟龙:


好,看来大家对现在考的探究题存在的问题都有独到的看法!也给我们今后命题或(教学)复习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同时大家不知不觉中也谈到了怎么处好探究题,现在可以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了!


 


12景宁潘海娟:


试题如何体现探究性关键还是在老师要开放自己的教学理念,不仅仅为了分数而教。


01莲都朱伟龙:


最主要的一点:上课不认真上,不让学生做实验的就考不好,只有上课认真探究过的才能考好!怎么办?现在的现实是(刚才很多老师谈到),学生在教师监督下多背多练习(好像语文数学一样)就能考好探究题!这样的弊端怎样改变?


16遂昌蓝智俊:


例题:科技活动课上,老师拿出两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两只杯中盛有两种浓度不同的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除用嘴尝以外)来分辨杯中盐水浓度的大小?


  在这题的解答中,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很多的,有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的,如:体积相同,盐水比清水重;导电性能;蒸发等,很多是利用生活经验,如:农村的用盐腌肉;伤口碰到盐水更痛;把淡水鱼放进去养一养等,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


12景宁潘海娟、15松阳王海花、03莲都史佰友、15松阳王海花:


探究题应占一定的比例。还要体现层次性,从书本延伸至课外。书本上学到的应该是探究的方法,在书本上的基础上,衍生到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中。当然基础知识还是需要掌握的,我们不能走极端。


08庆元吴韦春:


我认为我们科学的试题主要取材于实验情景、日常生活情景和社会问题情景等,根据试题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去做:一是针对给出的小课题,自主设计探究方案。二是针对题所给的场景或信息,自己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猜想,并设计方案对该问题或猜想进行探究。三是针对题所给的探究方案或猜想进行改进或评价。四是通过对现象、资料、数据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一般规律或结论。五是从探究过程中得到有用的启示或将结论推广或应用。


12景宁潘海娟:


我觉得,比如小学阶段关于“力”的教学出现在五年级和六年级,分别是重力,浮力还有机械单元的省力。可以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道试题里,即体现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分析能力,还有知识的整和。


青田—陈继骥:


那我就说说我个人的一些意见(虽然我是今年刚接触的):


1、现在的这个教学措施基本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教学需求了,急需改进


2、教学的考核现在还停留在可能分数说话这个阶段,如果你想改进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基础,那么你现在只能放弃分数,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实践。


3、我们在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之下,再提高学生的分数。


我现在很郁闷的就是我第一个月为了学生的素质教学,结果考出来的成绩是吓人的,但是我第二个月按分数常规教学成绩就一下上去了。


01莲都朱伟龙:


我们现在就是要在现实中求发展!既要在分数考核体系下很好生存,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个人认为:1、要适合学生作答;2、要适合教师批改;3、要适合数据分析;4、要考得出学生是真正做过实验的!曾经想过:把学生实验的器材或装置拍成照片,让学生连线:这是什么实验的器材!


08庆元吴韦春:


我认为命题要突出实践性。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 命题时要关注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情境性。② 关注探究性实验的考查, 根据所提出的问题开展实验探究。融合有: 提出假设或猜想、设计或评价探究方案、对探究结果作处理、开展综合性探究等一系列的流程。③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命题还是要挖掘教材已有实验,加大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考核。


15松阳王海花:


所以我认为小学科学探究命题应该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且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逐渐养成良好探究习惯的目的。选择探究题时,最好是选择学生提出的并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06青田吴丽芬:


课内外结合的思想,将考点落在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现象的观察、实验的操作、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或数据的关注以及课外实践作业等,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


风雨驿站:


不但要考考学生是否做过实验,还要考考学生会不会做实验。


12景宁潘海娟:


我现在个人的观点是基础性的题目,例如一些需要背的,分数值小一点,而客观性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这种题目的分数值就适当的提高。


主要观点:


1、命题时要关注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小学生的探究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


3、探究性命题首先具有以下特征:探究性;实际操作性;解决问题性;实际应用性。


4、要适合学生作答,要适合教师批改,要适合数据分析,要考得出学生是真正做过实验的!


5、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的场景,让学生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真正考察学生的科学素养。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逐渐养成良好探究习惯的目的。


6、命题还是要挖掘教材已有实验,加大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考核。


7、脱离书本的探究题效果最佳。


8、命题要突出实践性。

TOP
4#

 

(三)11月补充作业


每人至少出一道科学探究题,分值10分,要有参考答案和评分指导,有设计意图更好!(1130日前上交)


附:探究题案例


111龙泉郑凯峰提供:


小明准备骑自行车外出时发现车胎瘪了。他感到很奇怪,昨天还是好好的,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他应用自己对自行车了解的常识和经验想到,也许是车胎破了,也许是气嘴的螺丝松了,或者是气嘴里的小橡皮管坏了……


究竟上述哪一种可能是正确的呢?小明开始寻找证据。他仔细查看了外胎,没有发现有破的痕迹,他又查看气嘴的螺丝,也没有发现松动。后来他把螺帽卸下,取出气门芯,发现小橡皮管也是好的。他给车胎打气,仔细查看和倾听,一会儿车胎又瘪了,他想,也许是内胎的某个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后来,他请修车的师傅把内胎取出,把充气的内胎放到水里,只见气泡从内胎表面的某处不停地往上冒。小明非常高兴,自行车胎漏气的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上述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a、小明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b、小明先后提出了哪几个假设?其中哪些假设在检验中被否定?哪一假设在检验中被肯定?


215松阳王海花提供:


科学始于好奇。好奇心就是一个起点,一种力量,它会推动一个人寻求对他或她所看到的现象的解释。好奇心能够穿越时间、种族和地域的障碍而始终如一。所以我认为小学科学探究命题应该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并且感兴趣的事物为素材,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从而达到逐渐养成良好探究习惯的目的。选择探究题时,最好是选择学生提出的并且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如:我在带领学生养蚕时,学生对蚕宝宝非常喜欢,他们每天抢着给蚕宝宝摘桑叶、喂食、清理残渣。在全班学生的悉心呵护下,这些可爱的蚕宝宝长得白白胖胖,甚是惹人喜爱。但是,当学生在蚕盒中铺上茶农修剪下来的茶叶枝条给蚕宝宝结茧后,一切都变了。一夜之间,50多条可爱的蚕宝宝都淹了,并且口吐淡黄色的液体。学生很着急,一个个赶来向我汇报:“老师,我们的蚕宝宝生病了。”也有学生问:“老师,蚕宝宝为什么会突然生病了呢?”“是啊!怎么会这样呢?”其实我心里也没底,于是我把这个问题重新抛给了学生,“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很伤心。相信你们也老师一样想知道,蚕宝宝为什么会突然生病?我们一起来给蚕宝宝寻找病因好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你来研究,要准备哪些材料?怎样证明自己的猜测?”在全班学生的努力下,最终找到了让蚕突然生病的原因,灾祸来自那些茶叶枝条。因为,这位学生所提供的茶叶枝条在修剪的前几天刚喷洒过杀虫剂。原来,这些蚕宝宝是中毒了。于是赶紧清理了这些枝条,换上了用干净的纸做成的“小房子”。最终保住了一部分蚕,并且都结出了蚕茧。


308庆元吴韦春提供:


例如四年级有个探究题:两年前,战士们来到宝石岛上,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去年,站长和战士们撒下了几颗西瓜子。瓜苗出土了,瓜秧拖蔓了,还开了一朵朵小黄花。可是到了收获季节,竟连一个小瓜也没结。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你有什么办法才能让瓜秧结出西瓜来?这样的探究题有些思维发展导向,但与语文的题型很相似,你们认为呢?


408庆元吴韦春提供:


我们知道霉菌的生长可能与水、温度、阳光等因素有关,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设计探究实验。(6分)


探究的问题(1分)


我的猜测(1分)


所需的材料(1分)


实验方法(2分)


实验结果(1分)


这种表格式的探究题型还是比较多。是不是命题者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516遂昌蓝智俊提供:


小明想知道食盐在冷水里溶解得快还是在热水里溶解得快,下面是他设计的实验计划。请你对他的实验计划作出修改。


我的实验计划:


1)研究问题:(               )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的研究。


2)实验材料:(                                    )等(至少写出三种)。


3)相同条件:对比实验中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有(至少写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的预测:食盐在(         )中溶解得快。


5)实验步骤:


小明的实验计划:(1)在1号杯子里倒50毫升冷水,在2号杯子里倒100毫升热水。(2)先称出10细盐倒在冷水杯里,再称出15粗盐倒在热水杯里。(3)用筷子同时搅拌两杯水,观察哪杯水里的食盐先溶解完。


616遂昌蓝智俊提供:


科技活动课上,老师拿出两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两只杯中盛有两种浓度不同的盐水,你能用什么办法(除用嘴尝以外)来分辨杯中盐水浓度的大小?


  在这题的解答中,学生的解决方法是很多的,有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的,如:体积相同,盐水比清水重;导电性能;蒸发等,很多是利用生活经验,如:农村的用盐腌肉;伤口碰到盐水更痛;把淡水鱼放进去养一养等,可见学生的思维是很开阔的。


TOP
5#

 

八、学习资料


(一)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课本


姓名:王远芬


测试题脱离课本常常被看作是“跑题”或“出偏了”,其主要原因是大家对课本作用的认识仍然存在误区,认为“以本为本”才是正理。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之所以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其中测试题的导向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为考试服务,测试题往往注重的是知识的考核,教学主要讲考试的知识点,正因为知识的考核始终集中于课本内容,教学和考试相互制约,从而平时的教学也就轻视方法的传播和科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也就跳不出课本知识的圈子,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因此,好的测试题有必要脱离课本,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让知识点的考核失去市场,才能真正把学生从单调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才能使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而不再是考试的必然前提。


测试题脱离课本,在思想上要保持“形离神不离”,即涉及的知识范围是广泛的、课本之外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却与课本有密切联系。比如,三上《动物》单元,我们结合课本引导学生经历了“找蜗牛”、“捉蚂蚁”、“挖蚯蚓”、“看蜗牛赛跑、蚯蚓游泳”、“金鱼喝水”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测试题就不需要非要选择这几种动物来考查,可以选择课本之外的动物,比如蝗虫、蜻蜓或者干脆不知名又没有危害的小动物为对象,让学生决定如何去认识、去研究它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学生就很容易的想到之前利用过的课本上研究动物的方法来观察动物的身体结构,用不同的食物来试探它喜欢吃什么食物,轻轻的碰触它来观察它的反应,它的运动方式,找找它的家在哪里,了解它的生活环境等等。若干年后,学生可能忘记了小的时候玩过蚂蚁、蜗牛等动物,但是研究这些小动物的方法却不会忘记,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样的测试,就可以让师生都明白应注重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课本的作用只是完成这种思考的载体。通过课本知识的掌握解决生活中现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才是课本的真正用途,而不应完全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从而让教学和考试相互促进。


测试题脱离课本,在表现形式上,还应该放弃填空题和问答题,这两种题目更集中考查知识的记忆,忽视知识的整合利用。应侧重判断、选择、实验方案设计、实际问题解决和现象分析等有利于考察学生科学能力和素养的课本之外的题型,才能促进课堂教学以方法的引导为主,以提高科学能力为发展目标。


 


(二)好的测试题是书本知识的最好体现


作者姓名:郭桂娟


好的测试题是书本知识的最好体现 我们使用的书本是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制定的,它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情感需要,循序渐进地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在日常生活中有用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也是围绕这些知识和技能展开的。遗憾的是,有些老师在测试时盲目地追求知识量的扩充,喜欢在“深度”和“难度”上做文章,这样的题目固然体现了一定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但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这对学习能力中等和偏弱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我认为,好的测试题是书本知识的最好体现。具体的说,好的测试题重在考查知识点的基础性,它的题材来自书本、立足书本,内容具体而有序,指向清晰而明确,体现“关注全体,促进发展”的原则,促进每个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图片] 例如此题:我们在做“给花传粉”的实验时,先用雌蕊的柱头轻触纸上的花粉,发现它很容易粘上花粉。这是因为雌蕊的柱头上有什么?它在花产生种子的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这个测试题内容来自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三课《花、果实和种子》。书中插图如下:如果课堂上学生认真做过这个实验,回答此题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事。而且这个题目学生不可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解决,它有效地鼓励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活动的意义,理解基本技能的原理,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扎实程度。


 


(三)活用教材出题,不脱离书本


作者姓名:郭杰


好的测试题不应完全脱离书本。出测试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测试题作为一种评价的重要形式一直在教育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中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现阶段,教师的日常教学主要根据教材,也就是上述的“书本”进行着,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试题,当然不能完全脱离书本。


好的测试题可以根据教材适当延伸。而这个延伸,也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立足生活实际的试题取材丰富,可以让学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信息,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以下是出自教科版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的一题测试题:同学们在做接亮小灯泡的实验中,发现导线两头的绝缘皮没有剥掉,小明用小刀轻轻在绝缘皮外圈割了一下,很容易就把两头的绝缘皮剥下来了。这时,同组的小红说:我看到上次我爸爸在剥绝缘皮的时候是用打火机烧一下,稍微冷却一下后,用手很快就能剥掉了。请问,在小明剥绝缘皮的过程中,绝缘皮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在小红爸爸剥绝缘皮的过程中,绝缘皮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这道题的知识点源自于书本,既让学生温习了四年级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受学生欢迎。


当然,适当延伸,并不是脱离书本,书本是“源头”,题目是“支流”。测试题在题型、呈现内容上可以变化,但所要测试的知识点源于书本。脱离了书本的题目,就是怪题、偏题。


综上所述,在出测试题时,应活用教材,而不脱离书本。



 


(四)好的测试题应该源于书本


作者姓名:桑建辉


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书本,这句话我不赞成。测试题是用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其目的在于督促学生适时地全面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测试,学生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测试,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科学概念,发展了哪些过程技能,并由此决定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测试题脱离了书本,也就失去了测试的最根本意义。


好的测试题应该是源于书本的,《科学课程标准(36)》也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课标要求看,这样的评价改变了过去的方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也要求我们在编写测试题时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运用上,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思维,增强探究意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这样才能体现出测试题的真正意义:分析总结学习过程,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借鉴。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优秀的测试题并作一个简单分析:


实验:溶解的快与慢(请动手做一做)


材料:


两个50毫升的烧杯,两份食盐(各10克)


过程:


在一个烧杯中加50毫升冷水,一个烧杯加50毫升热水。


将两份食盐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静静观察5分钟,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详细记录在表格中。


结果:























时间


观察到的现象


冷水杯


热水杯


一分钟后


 


 


三分钟后


 


 


五分钟后


 


 


选择题:


1、这个实验中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A食盐在不同温度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大小的。


B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吗?


C食盐在冷水和热水中哪个溶解的更快?


2、在这个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因素是哪个?(  


A不同温度的水。


B水的多少。


C食盐的多少。


3、从以上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A温度会影响到物质的溶解。


B 50毫升水能溶解10食盐。


C食盐会在水中溶解。


评测标准:


u              能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用文字准确完整表达出观察到的溶解过程,得到正确实验结论。(3★)


u              能根据实验要求完成实验,用文字准确表达食盐在一个杯中的溶解现象及部分另一个杯中的现象,得到正确实验结论。(2★)


u              学生完全不理解实验目的,完成实验,也没有正确实验结论。(0★)


这个测试题测试对象是四年级学生,该测试题并没有脱离书本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属于综合性测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溶解”这个科学概念的理解能力,要求能定量描述实验现象和规律,按照测试要求完成实验。评价的标准是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的,列出了从好到差不同水平的最低标准,通过三级评测标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评价等级,有利于学生查找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则可以借助这个评价标准来确定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以及将来要采取的下一步行动。在这个测试过程中,不但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测试,也兼顾了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这种测试题在认知领域对学生的评估模糊化了,但却加强了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对学生的评估。这样的形成性测试题真正实现了测试的目标:帮助学与教。值得每位科学老师的借鉴。



 


(五)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书本


作者姓名:邵惠英


“好的测试题应该脱离书本。”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如今的科学学习不再是以往的那种填鸭式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现在的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能力为主,学生学到的学习方法是终身受益的。用科学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指导今后工作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的思考,要学会举一反三,这才是真正学习科学的目的。好的测试题是考学生的能力,考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脱离书本内容之后学生没有课堂上的依靠,也就不存在死记硬背的形式。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培养学生成为记忆的高手,而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方法,只要从测试中体现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会真正走向能力这条道路上来。老师的导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的方法,测试的导向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所谓好的测试题就应该体现“好”这个字,好也就意味着这个测试题是能测得学生的能力,能测得学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就应该要脱离书本的具体指向的内容,这样才不会让学生始终围绕书本上的那些知识点重复地记忆和背诵,才不会让学生成为死记硬背的机器,才不会让学生成为没有思考能力,只会接受学习的学习工具。


好的测试题脱离了书本会让学生更快地提高科学的素质。举简单的例子:比如科学实验中出现的常见方法是对比实验,不管哪个年级,都有出现过对比实验的例证,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对比实验的操作方法,测试题中出现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案。三年级的对比实验有:比谁留得快的公平条件是什么?测试题中可以出现书本以外的内容:比谁推物体推得快的公平条件是什么?如此的两题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是不一样,但分析实质,其实利用了课堂上学过的对比实验的方法来解决书本以外遇到的问题。又比如:三年级下册中出现的水珠是怎样形成的?测试题出现书本以外的例子:在2010年的34月多次出现家里墙上会流汗的现象,有些地面也出现许多水珠,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这道题其实是考学生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如果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仔细察觉,那根据学过的知识必定能解答。我想通过类似这样的测试形式学生的学习才不会那么呆板,才不会死记硬背,对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会大大改善。如此多次测试之后,学生也会明白科学学习不是考记忆内容,而是考学生的学习的方法,学生自然也就会更注重自己平时的积累,积累平时的观察发现,积累课堂的方法能否在生活中的运用,积累生活中出现的自然现象的分析。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要从测试题中解放学生的学习方法。


 


(六)好的测试题源于书本高于书本


作者姓名:许剑珍


好的测试题应该是源于书本但又不完全是书本上的内容。测试题是用来检测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的工具,测试可以分为几部分,一是考察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知识领域,有一定的知识面需要掌握,也就是T形结构,既要有足够的深度,也应有足够的宽度;二是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就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比已有的技能更为重要,往往这种类型的题目都是开放题,他们的答案是不唯一的。现在的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当今社会处在一个信息知识爆炸的社会中,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知识,但学习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打底的,而我们的教材就是把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和思维方式告诉学生,知识在于积累,而测试是为教学服务的,好的测试题应该是既测试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反应出学生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如果说测试题完全抛开书本,那我们还要书本做什么?不是说只有体现出思维活跃性的测试题才是好的,对于基本的知识点,我们不需要这样,比如考察学生对显微镜的结构认识和使用的方法,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果脱离了书本就没有意义,但如果说所有的东西都在书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了,科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创新,能举一而反三,有不同的思维角度。因此,好的测试题应该在知识点的考核上源于书本,而在思维方式的体现上则应该是高于书本。



(七)好的测试题就应该脱离书本


作者姓名:詹林芳


先来看一道测试题:


下面是小明实验中搜集的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1号物质


2号物质


3号物质


4号物质


能否看见颗粒






是否均匀分布在水中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否用过滤方法分离






通过比较,我发现不能溶解在水中的是_____________号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的是_____________号物质,我猜测能溶解的物质可能是____________


本题中要判断这几种物质是不是溶解,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溶解的几个特征。后面猜测溶解的物质可能是什么,答案是非常开放的。如果学生是死记硬背,往往就不知道该怎样去回答。这个题目脱离书本,采用新颖的测试方式,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能帮助教师有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从而真正发挥测试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测试题,往往被书本束缚,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察,显得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缺乏人文性。而我这里所说的脱离书本,实际上是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超越,基于新课程的理念下采用各种新颖的方式进行问答,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测试也能成为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一部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7 23:34:46编辑过]

TOP
6#

整理的不错哦。辛苦了委员们!


经过整理的发言,观点就更清晰了,谢谢!

TOP
7#

学习了,整理得非常清晰!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8#

很好的学习资料,对大家的教学有启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